5年卖出1000万台 小米空气净化器为何能保持行业No.1

1年前 (2024-04-22)

  12 月 9 日,“小米空气净化器”官方微博宣布,小米空气净化器迎来问世 5 周年,小米/米家全系列空气净化器产品销量已突破 1000 万台。

   1000 万台是什么概念?如果将这个数量按照时间均摊,小米/米家空气净化器每分钟能够卖出3. 8 台,每天将近 5500 台,相当于塞满少 36 个A类集装箱。再假设把这 1000 万台空气净化器同时调到最高挡,那么每小时净化空气量能达到近 33 亿立方米,相当于 20 米高度下的6. 6 座大兴机场占地面积。

  在 1000 万台的总销量中,约 930 万台来自于国内。按照奥维提供的数据估算,过去的 5 年国内空气净化器行业的总出货量约为 2700 万台,这意味着小米/米家品牌的空气净化器销量占掉了全行业的1/3。

  在空净的生产地,有 12 万台小米空气净化器存放在仓储空间。“过了双十一,像这样的仓要清空好几个”,工厂的负责人介绍。

  有意思的是,这个“爆品”故事的源头不是家电巨头、也不是美企日企,而是一个成立才 5 年的小米生态链企业——智米科技。

  在小米空气净化器入场之前,国内的净化行业处在非常典型的蚂蚁市场阶段。一线品牌品化,价格让主流用户望而却步。这其中有很多是针对国外的空气特性设计,甚不具备有效的PM2. 5 滤芯。国内很多企业也嗅到了空净的市场潜力纷纷入局,但供应链的技术大多停留在商用领域,让批国产空气净化器的价格居高不下,始终无法实现民用化普及。

   2014 年,智米收到了小米的“题作文”,开始研发空气净化器。 1 年之后,智米估值达到了 10 亿美金,成为小米生态链的独角兽公司。 2016 年、 2017 年,小米空气净化器的年销量分别达到 200 万台和 300 万台,相对当时逐渐转好的空气情况而言可以说是逆势增长。短短 4 年,小米空气净化器已经稳居国内品类“销冠”位置。

  击穿行业是一件很棒的事情,但对产业链而言这样的逻辑并不是非常“讨喜”的。当你要保持长期领先并稳定增长时,你不可能只靠换壳、套模板来糊弄消费者,赚快钱。行业没有的技术,你必须自己研究,个吃螃蟹,或者找最的供应商联研发。

  以空气净化器的核心组件电机做例子,为了让小体积的空气净化器产生更高性能、又不于产生更多的噪音,整个市面是没有现成电机可以满足的。智米并没有妥协,而是斥巨资与日本电机厂商专门定制电机型号,以实现效能突破。 2019 年,小米和智米在联研发米家空气净化器 3 时发现这个效能依然不算“极限”,又推倒之前所有的结构设计,完全重做了内部风道,将CADR值推升到400m³/h,相比前代再次增加29%,但整机体积却没有丝毫增加。

  在不断技术的过程中,小米和智米也共同为产业链赋予了更多能力,凭借供应商得到的新技术,很多新兴品牌就像雨后春笋,市面上的产品也日趋成熟。因此,小米空气净化器的出现,间接带来整个行业的福祉,“蚂蚁市场”在接下来的几年内迅速转向成熟市场。因为知道智米有这样的本事,原先兴趣寥寥的工厂都抢着要给小米空气净化器做代工,这就是先行者的气场和能量。

  小米和智米也是个推动建立空气净化器全自动化生产线的企业。由自动化供料、自动化成型、自动化组装、智能化物流、智能化仓储,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入库全部交由机械自动化完成。得益于此,小米空气净化器具备极高的品质和可靠性,不仅可以超额满足质量标准,更能保证未来数年的运转无虞。全自动生产线的效率极高,让高品质的产品依然能够保持民主化价格。这个全自动化生产线,目前仍是空净行业的。

  小米和智米也把很多原本商用的技术拉进了民用范畴。原先我们需要请专业的监测机构、或者借助价格不菲的设备才能监测颗粒物污染状况,原因在于激光颗粒物传感器非常昂贵。在空气净化器的研发过程中,智米与供应商共同作对传感器进行改型,使其能够以理的成本大面积量产。现在,我们不需要任何特殊手段,只要借助空气净化器或几百元的PM2. 5 检测仪就可以非常精确地读取空气污染数值。

  产品领先、价格民主、口碑健康,单品销量几百万台的“爆品”自然会出现。“爆品”带来极大的生产规模,规模化又产生更优质的产品和更理的价格,造成下一代“爆品”,这种模式成为企业的“成长飞轮”,一旦转起来就会越来越快,别人即使想模仿,也很难跟得上。

   1000 万台是一个看起来不错的数字,但常人很难看到保持优越背后所需的付出。如果用一个赚快钱、纯卖货“玩票”逻辑,那么小米空气净化器不可能在 5 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爆品”势头。你不可能做一个“凑”的产品,还想让别人持续喜欢你。小米空气净化器其实完全有办法做得更便宜,但当触及品质底线的时候,绝不应该有一丝一毫的贪心。

  小米空气净化器一直“爆”下去的关键,是始终提供超预期的产品体验。必须把目光聚焦于所有能够进一步现有产品局限的方面:功能优化、体验创新、交互创新、品质强化,甚是外观。只有不停地进行技术整、产品研发,在行业中保持优越,“超预期”才能够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