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木雕花板后的故事(一)
1年前 (2024-04-22)
清代木雕花板后的故事(一)许米卿 在蕉城区的清代及近代老宅里,东西厢房的花窗上,仪门上,常保留有木雕花板。
这些木雕作品精雕细刻,寓意吉祥富贵。
不仅体现了主人的财力,更从选材,构图上体现主人的品味。
这些来自清代时期的木雕花板多画面丰满,有烘托,有衬贴,布局严谨。
值得令人着迷的是,这些逐渐正在消失的作品后,隐含着谜一样的典故。
尽管作品的题材偶有相同,但画面不会雷同。
它体现手工艺者的个人想象力、艺术修为。
依据工匠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以限度地表现典故中的某场景。
这是当下艺术商品中最缺少的表现张力。
以下这三幅图分别来自蕉城区及古田乡镇里的老宅子。
它们体现的是同样的寓意----“二甲传胪”。
潘玉珂故居(宁德霍童) 宋代把二甲或三甲名称“传胪”。
“二甲传胪”意思是登科及第。
蟹螯夹”谐“甲”,“鲈”或“芦”谐音“胪”。
重点看幅图,刀法老练,雕刻深度明显超过5mm,深浮雕,其中包含透雕,圆雕,片雕等多种雕法,并在立体形象上,用细阴线勾饰蟹纹,手法熟练,技艺精湛。
两只大蟹的底下,隐约还藏着一只小蟹。
浪花翻卷,芦花摇曳,池底的石块,水草,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流连在人迹稀少的古老宅子里,细细品味一幅百年前的木雕作品,揣测作者的独具匠心,柯烂忘归,陶醉忘己。
古田前洋村余氏古民居 第二幅图中,两只螃蟹的大鳌都夹住了一根芦草,正体现了“传胪”的寓意。
第二幅图与第三幅图分别来自于古田前洋村两座不同的老宅子。
在明清时期的老宅子里,即使是题材相同,工匠表现出来的画面是不会相同的。
而在目前民间私人作坊里生产出来的木刻成品,几乎是“千人一面”。
这样的成品不具有艺术的创造性,也无从谈起通过艺术体现张弛有度的个人修为。
令人惋惜的是,这两幅图在文革期间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
古田前洋古民居 第三幅图中,左侧的螃蟹伸出左鳌夹一支芦苇。
右侧添加了一尾鲈鱼,专注地盯着蟹螯。
屏南乡村古民居 望图猜义:力士脱靴。
图中居中男子戴软脚幞头,衣袍衫。
(隋唐时期文官与学士所爱戴用这款幞头。
)其美髯垂带,醉眼惺忪,步态不稳,需身旁左右殷勤扶持。
右侧男子宦官装扮,躬身肩扶,面露阿谀之情。
醉客高抬左腿,似乎有意露出靴子。
目光所及,正是一坛未开封的陈年美酿,疏狂之态溢于言表。
正是“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的醉态淋漓,方才有“力士脱靴”这般狂傲不羁、蔑视权贵的洒脱。
图中人物动作夸张,颇具有戏剧化色彩。
仿佛再现舞台上的精彩一幕。
人物表情、动作刻画得各自不同,将人物身份、心态暗示在画面中。
木雕工匠选择这么精彩又个性的题材,想来是被主人家的美酒喝醉了不少次吧? 上图来自屏南某村子(照片系原作)。
下图来自网络。
蕉城霍童(天山茶舍)。
以这家“天山茶舍”为对比题材,观察比较明清老宅花板与当下民间小作坊生产的花板木雕作品艺术修为差别所在。
仪门,旧时女子“二门不迈”之处,外厅与内厅之间的隔断,阻挡视线的作用。
花窗上的图案多为诗词家训。
这是经重修后的仪门花板,木质疏松,雕刻手法呆板,和清代时期的作品有云泥之别。
和寿星图相比,其上方的萱草纹横板,刻痕自然,层次分明。
细看这两幅图,内容分别是财及寿星。
这样“简单粗暴”的祈福图案,在一百多年以前是不会出现在仪门上的。
中国文化中讲究的含蓄内敛的儒家思想,即使是门楣腐朽破败不堪的农家小院,也会在仪门上刻如“文章华国、诗礼传家”这类儒雅风流的家训。
退一步来说,财在不同的地区有八个不同的化身,分为文财四尊,武财四尊。
这和本土道教是息息相关的。
每个地区所供奉的财不同,不同行当所供奉的财也不尽相同。
若想知一二,建议上白马山“三清观”里一游。
下图中这对仪门上书“学武侯禅事,法司马存心”的祖训。
古田 前洋 古田前洋 这对仪门上书“文章华国,诗礼传家”。
再看“天山茶舍”老宅子里东西厢房前的花板。
簇簇新的木雕不奇怪,可是人物雕刻古怪不已。
这样“作品”即便是百年之后,也不具备艺术保存价值。
当下的乡村旅游文化中,无利不往,衍生一批快餐式的乡村旅游文化。
修旧如新的蹩脚仿造,统一划齐的“文化砖墙”,甚连村外路边的花草也一并整齐列队。
而村子里真正有价值的文物得不到妥善的保护,任由风吹日晒逐渐消失。
这两幅图中的仕女,鼻贯眉中,比例失调。
雕刻线条粗糙,手法单一。
上下两幅照片,分别来自两座古村的古街。
上图为霍童古街。
由于成名早,大刀阔斧地修改得也厉害。
两旁的房屋早已用钢筋水泥灌注。
细雨中,这条崭新的青石路显得油光锃亮。
下图为洋中东山古街,今年刚被评为历史文化古村。
同样的细雨蒙蒙,鹅卵石清亮可鉴,古意十足。
以上介绍的前辈们的工匠精,在乡村旅游文化中值得深度挖掘。
开发乡村旅游文化时,建议修旧如旧保持原貌。
尽力保护和修缮古宅,存其精华。
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大力宣传关于古建筑保护知识,普及对明清时期及近代古宅中木雕花板、泥雕、砖雕的文化内涵了解。
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提倡工匠精。
这才是旅行的真正意义。
这些木雕作品精雕细刻,寓意吉祥富贵。
不仅体现了主人的财力,更从选材,构图上体现主人的品味。
这些来自清代时期的木雕花板多画面丰满,有烘托,有衬贴,布局严谨。
值得令人着迷的是,这些逐渐正在消失的作品后,隐含着谜一样的典故。
尽管作品的题材偶有相同,但画面不会雷同。
它体现手工艺者的个人想象力、艺术修为。
依据工匠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以限度地表现典故中的某场景。
这是当下艺术商品中最缺少的表现张力。
以下这三幅图分别来自蕉城区及古田乡镇里的老宅子。
它们体现的是同样的寓意----“二甲传胪”。
潘玉珂故居(宁德霍童) 宋代把二甲或三甲名称“传胪”。
“二甲传胪”意思是登科及第。
蟹螯夹”谐“甲”,“鲈”或“芦”谐音“胪”。
重点看幅图,刀法老练,雕刻深度明显超过5mm,深浮雕,其中包含透雕,圆雕,片雕等多种雕法,并在立体形象上,用细阴线勾饰蟹纹,手法熟练,技艺精湛。
两只大蟹的底下,隐约还藏着一只小蟹。
浪花翻卷,芦花摇曳,池底的石块,水草,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流连在人迹稀少的古老宅子里,细细品味一幅百年前的木雕作品,揣测作者的独具匠心,柯烂忘归,陶醉忘己。
古田前洋村余氏古民居 第二幅图中,两只螃蟹的大鳌都夹住了一根芦草,正体现了“传胪”的寓意。
第二幅图与第三幅图分别来自于古田前洋村两座不同的老宅子。
在明清时期的老宅子里,即使是题材相同,工匠表现出来的画面是不会相同的。
而在目前民间私人作坊里生产出来的木刻成品,几乎是“千人一面”。
这样的成品不具有艺术的创造性,也无从谈起通过艺术体现张弛有度的个人修为。
令人惋惜的是,这两幅图在文革期间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
古田前洋古民居 第三幅图中,左侧的螃蟹伸出左鳌夹一支芦苇。
右侧添加了一尾鲈鱼,专注地盯着蟹螯。
屏南乡村古民居 望图猜义:力士脱靴。
图中居中男子戴软脚幞头,衣袍衫。
(隋唐时期文官与学士所爱戴用这款幞头。
)其美髯垂带,醉眼惺忪,步态不稳,需身旁左右殷勤扶持。
右侧男子宦官装扮,躬身肩扶,面露阿谀之情。
醉客高抬左腿,似乎有意露出靴子。
目光所及,正是一坛未开封的陈年美酿,疏狂之态溢于言表。
正是“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的醉态淋漓,方才有“力士脱靴”这般狂傲不羁、蔑视权贵的洒脱。
图中人物动作夸张,颇具有戏剧化色彩。
仿佛再现舞台上的精彩一幕。
人物表情、动作刻画得各自不同,将人物身份、心态暗示在画面中。
木雕工匠选择这么精彩又个性的题材,想来是被主人家的美酒喝醉了不少次吧? 上图来自屏南某村子(照片系原作)。
下图来自网络。
蕉城霍童(天山茶舍)。
以这家“天山茶舍”为对比题材,观察比较明清老宅花板与当下民间小作坊生产的花板木雕作品艺术修为差别所在。
仪门,旧时女子“二门不迈”之处,外厅与内厅之间的隔断,阻挡视线的作用。
花窗上的图案多为诗词家训。
这是经重修后的仪门花板,木质疏松,雕刻手法呆板,和清代时期的作品有云泥之别。
和寿星图相比,其上方的萱草纹横板,刻痕自然,层次分明。
细看这两幅图,内容分别是财及寿星。
这样“简单粗暴”的祈福图案,在一百多年以前是不会出现在仪门上的。
中国文化中讲究的含蓄内敛的儒家思想,即使是门楣腐朽破败不堪的农家小院,也会在仪门上刻如“文章华国、诗礼传家”这类儒雅风流的家训。
退一步来说,财在不同的地区有八个不同的化身,分为文财四尊,武财四尊。
这和本土道教是息息相关的。
每个地区所供奉的财不同,不同行当所供奉的财也不尽相同。
若想知一二,建议上白马山“三清观”里一游。
下图中这对仪门上书“学武侯禅事,法司马存心”的祖训。
古田 前洋 古田前洋 这对仪门上书“文章华国,诗礼传家”。
再看“天山茶舍”老宅子里东西厢房前的花板。
簇簇新的木雕不奇怪,可是人物雕刻古怪不已。
这样“作品”即便是百年之后,也不具备艺术保存价值。
当下的乡村旅游文化中,无利不往,衍生一批快餐式的乡村旅游文化。
修旧如新的蹩脚仿造,统一划齐的“文化砖墙”,甚连村外路边的花草也一并整齐列队。
而村子里真正有价值的文物得不到妥善的保护,任由风吹日晒逐渐消失。
这两幅图中的仕女,鼻贯眉中,比例失调。
雕刻线条粗糙,手法单一。
上下两幅照片,分别来自两座古村的古街。
上图为霍童古街。
由于成名早,大刀阔斧地修改得也厉害。
两旁的房屋早已用钢筋水泥灌注。
细雨中,这条崭新的青石路显得油光锃亮。
下图为洋中东山古街,今年刚被评为历史文化古村。
同样的细雨蒙蒙,鹅卵石清亮可鉴,古意十足。
以上介绍的前辈们的工匠精,在乡村旅游文化中值得深度挖掘。
开发乡村旅游文化时,建议修旧如旧保持原貌。
尽力保护和修缮古宅,存其精华。
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大力宣传关于古建筑保护知识,普及对明清时期及近代古宅中木雕花板、泥雕、砖雕的文化内涵了解。
提高文物保护意识,提倡工匠精。
这才是旅行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