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在中医疗法中的地位
1年前 (2024-04-22)
艾灸在中医疗法中的地位侯秋实 1《医学入门》讲“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 2.《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黄帝内经》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 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 3.《黄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4.《孟子·离娄上》桀纣篇:“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5.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6.《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 7.《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
故阳气尽则心死。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8.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之法,艾灼,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9.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
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
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 10.《医学纲目》:“知灸者福,善灸者寿。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可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传承沿袭传统文化,您我责无旁贷!
” 2.《黄帝内经》“针所不为,灸之所宜。
”《黄帝内经》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 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 3.《黄帝内经》记有:“大风汗出,灸意喜穴” 4.《孟子·离娄上》桀纣篇:“今之欲王者,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5.名医孙思邈提出:“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6.《名医别录》载“艾叶苦、微温,无毒,主灸百病。
” 7.《扁鹊心书》中说:“人之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背,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
故阳气尽则心死。
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关、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8.太医窦材在《扁鹊心书》中云:“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保之法,艾灼,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9.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
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
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
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 10.《医学纲目》:“知灸者福,善灸者寿。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可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传承沿袭传统文化,您我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