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我们仨》

1年前 (2024-04-22)
解读《我们仨》棉花糖 ——深切缅怀杨绛先生 “我们都曾渴望运中的波澜壮阔,到才发现,生中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都曾渴望外界的认可,到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 这是一个无比悲伤的消息。
2016年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家,翻译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辞世,享年105岁。
带着永远的谦和还有那柔美的微笑,杨绛先生终于完成了自己全部的使,105年,一个世纪的恬静人生,时钟的沙漏默默掉下了的一粒……去矣,安心去与家人会心会吧,一路走好!天堂里,温情的我们仨,特别的我们仨,阔别许久的我们仨终聚,再不散。
只是,这个喧嚣躁动的世间,再难寻觅这位睿智温厚的奇女子。
我想,重温《我们仨》,应该是对杨绛先生最好的缅怀吧! “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女儿和丈夫相继去世,对于悲痛和酸楚,杨绛先生从不多著一字;“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
就这么容易地失散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天上人间,阴阳殊途,却难断挚情。
《我们仨》是动人的爱的回忆录,用真实、温暖、诚挚的语言展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
忆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子,却蕴着满满的恩爱,每件小事都变得很有意义,朴素但温暖、快乐。
三个人,一个家,他们不爱交游,平常做得最多的就是一起惜时如金地读书,可就是这样安静的三个人,构成了一个丰足甜润的小世界。
杨绛先生的语言,简单而有力,就像冬日暖阳中,聆听隔壁老太太,躺在摇椅上,讲述一段尘久的岁月。
“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一一娓娓道来他们仨相处的旖旎时光。
撑起耳朵来,听听,百岁老人诠释给你的美好回忆和智慧思索。
她说,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杂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杨绛先生这样描述我们两老了: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
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
这我愿意。
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
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
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对于她,最浪漫的事莫过是和钱钟书先生一起携手慢慢变老了。
现在我们三个失散了。
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
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
这些,处处都是淡淡的却触动人内心深底的文字。
《我们仨》很伤感,字里行间透露着孤独、怀念、永不相见的绝望,但这背后是坚韧的力量,不悲伤,很平静、很安慰,处处弥漫着难以言表的亲情和忧伤,令人无不动容。
那真诚、平和、乐观、宽容、向上的家的精和一起读书的家的习惯,是我们值得品味、学习和敬仰的。
杨绛先生的人生,走过一百多年的时光。
岁月漫长,世事沧桑。
多年前,钱钟书便给了她一个最高的评价:“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她追求爱情,是钱钟书先生的好助手,一生忠贞不渝。
她倾力照料生活自理能力差的先生,尽力照顾家庭。
生坎坷之多,她淡然相处,活得坚强洒脱。
她淡漠名利,有气节,有风骨。
她说:“假如心如明镜台的比喻可以借用,我就要勤加拂拭,抹去一切尘埃。
”杨绛先生睿智、通达、平和、包容、超然的人生态度,称得上是每位女性朋友好的人生楷模。
一个跟谁都不屑争的百岁老人,把一生的时光都用来爱,用来付出。
一生的快乐在于“我们仨”,一生的牵挂在于“我们仨”。
生的意义,家的意义在书中得到了的阐释。
一个倾注了爱的家,不仅仅是一个可供安身的栖所,而是历经聚散离,始终牵系于心的一份情;是日日夜夜、梦里梦外心心相印始终不渝的旷世之爱……人世间真正的欢乐就源于家的生活、家人、亲情,其他的所谓欢乐都转瞬即逝。
都说人生如梦,杨绛却说:“我这一生并不空虚,我活得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
” ,以杨绛先生生前最喜欢的诗作结,缅怀杨先生,也激励我们每个人好好的,有温度地活着。
我和谁都不争, 和谁争我都不屑; 我爱大自然, 其次就是艺术; 我双手烤着生之火取暖; 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