庵山小记
1年前 (2024-04-22)
庵山小记阿文闲语 一乙未年八月二十二日,约好魏兄上庵山,宿雨新停,道路泥泞坑洼,车行一路,上下颠簸跳跃,窗外树木丛生高耸,景致平平,渐生聊赖。
庵山山门,高远天光下,遥见一寺当头而立,飞檐翘角,朱红破雾而来,顿觉欣喜。
寺,问讯于本清住持,皆莫可名状。
午饭毕,遂自在山头逛荡。
观灵泉寺、关刀峡、白鹤仙母、青士迎宾、仙女梳妆诸景。
夜宿于此,晚课结束,寂静无声,拍夜景未果,无网络,无VIFI,八点就寝,一房三铺,前辟一窗,有暗香扑鼻,为白昼所见兰花而来。
夜半,娄阿鼠穿脑门而过,惊魂而起,未眠,听山风掠竹梢飒飒如雨。
凌晨,批毯外出,凉风侵骨,见浓雾缭绕,觉有仙人。
看日出未果,早饭毕,与本清住持话别下山,一路无话。
二当晚膳的钟声敲响,我们正巧从关刀峡回到寺里。
晚膳是和本清住持一起吃的。
今早进入寺内,个见到的人便是她,她身胖脸圆、慈眉善目,并没有穿僧袍,是一件对襟的嫩黄上衣搭一条玄色宽腿长裤,像一个邻家老奶奶,和蔼亲切。
一桌素菜,全来自山间田地,加上小月师姐的好手艺,似乎也是一场与季节和心情有关的饕餮。
脚旁一个竹篓子,隐隐透出热气,上盖一块红布,写着“灵岩寺三皇元君娘娘”,揭开一看,在烘花生,小月师姐说盖一块布防潮。
我不禁暗笑:“三皇元君娘娘”够忙的,既要管结婚生子、升官发财、长百岁,还要管防潮。
听住持说,小月师姐原来身体一直不好,便来到寺里,如今气色红润,这都是“三皇元君娘娘”的功劳,我笑着点头,另有所思。
我想起了下午见到小月师姐的情形了。
我那时正从灵岩寺主殿穿过,去往关刀峡,小月师姐脸朝大殿门,八仙桌前端坐着,正小声地唱诵。
是那种很轻、很柔、很清凉的悠长唱诵声。
周围悄无声息,只有一丝微风掠过,草在微微摇颤,我有些魂飘荡。
呆立片刻,我跨出殿门回身一望,阳光从大殿门口斜射进去,小月师姐端坐阳光中,她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宁静,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时空凝滞般的宁静。
那刻我忽然想起了朱哲琴,想起了她的《阿姐鼓》:“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在我记事那年离开了家,从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想阿姐啊,一直想到阿姐那样大,我突然间懂得了她,从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找阿姐啊,玛尼堆前坐着一位老人,反反复复念着一句话:唵嘛呢叭咪吽”朱哲琴的声音纯净、清越、高亢、空灵,如天籁一般,直击人心。
每每听她的歌都触动不已。
小月师姐开玩笑对我说,听经声流泪或欢喜的,都是与佛有缘,你就不要下山了吧!我想,小月师姐得的怕不是心病吧,心病已愈,身也就了。
三出膳房,上到天台,“烟络横林,山沉远照,迤逦黄昏钟鼓,烛映帘栊。
”暮色苍茫中,白天庄严、肃穆、朱红的庙宇,被暮色勾勒出灰线条的轮廓,灵泉寺中吟唱了一整天的大悲咒乐曲照例渺渺茫茫地飘入耳鼓。
我喜欢听齐豫唱佛歌,每每听齐豫的《大悲咒》,心就会安静下来了, 仿佛尘世喧嚣忽然没了, 这个世间就你一个人, 你会面对你自己的心 ,当你面对你自己的心的时候, 你忽然就会明白很多。
一重厚厚山门,一片朱红庙宇的灰色轮廓,几棵参天柳杉,一方将黑未黑的天幕,一种久违的寂静,此刻,就是心的全部。
四 那夜未曾看到明月如霜、星如莹水的清景,周围越来越黑。
我突然想去看看白天庄严肃穆的庙宇,晚上是个什么模样;白天在大殿迎送众生的僧尼们,她们晚上又会做些什么。
于是来到灵岩寺的二层回廊往下看,本清住持正站在大殿外的香炉处整理香炉,情若有所思,灯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小月师姐在大殿门外一张长凳上安坐着看账本,全身笼罩在灯光下,在黯黑的夜里,显得特别光明;另一位师兄在擦拭油灯,并添上新油。
三个人都不出声。
《大悲咒》的乐曲是从大殿里用三用机放出来的,从走廊镂空的板壁中可以看见……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和这样一些人过了这样的一刻,想想都觉得妙不可言。
五拍完她们,我拿出自备的电筒,与同伴重回天台吹风,没有电视看,没有网络。
抬眼看看天,天沉默无语;低头望望地,只见被电筒的亮光隐约照见的脚的影子,有几个人——几个长得很帅的高中生——在天台的另一边说着属于他们的故事,声音不甚真切,不知说些什么,但欢乐的笑声接连不断,白天是见过面的,还提醒他们去了关刀峡。
我和同伴无语,感受别样的夜。
佛曰:静思之,慧深矣;静处之,媲美矣。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喧闹嘈杂,纷纷扰扰,就像一个大闹市,各种欲望之火充塞其间,并把这种延伸到大自然和动物身上,进而丧失了敬畏自然、敬畏生之心。
我们得学会停一停。
正如印第安谚语说的那样:别走得太快,要让灵魂跟上身体的脚步!2020年开年遭遇新冠肺炎,在隔离的日子里,总会思索到生的真谛,于是想到在庵山的这个夜晚。
疫情的停摆是不是昭示人类要把更多的关注投到生本身上来呢?是不是昭示人类要守住那份敬畏自然敬畏生之心呢?
庵山山门,高远天光下,遥见一寺当头而立,飞檐翘角,朱红破雾而来,顿觉欣喜。
寺,问讯于本清住持,皆莫可名状。
午饭毕,遂自在山头逛荡。
观灵泉寺、关刀峡、白鹤仙母、青士迎宾、仙女梳妆诸景。
夜宿于此,晚课结束,寂静无声,拍夜景未果,无网络,无VIFI,八点就寝,一房三铺,前辟一窗,有暗香扑鼻,为白昼所见兰花而来。
夜半,娄阿鼠穿脑门而过,惊魂而起,未眠,听山风掠竹梢飒飒如雨。
凌晨,批毯外出,凉风侵骨,见浓雾缭绕,觉有仙人。
看日出未果,早饭毕,与本清住持话别下山,一路无话。
二当晚膳的钟声敲响,我们正巧从关刀峡回到寺里。
晚膳是和本清住持一起吃的。
今早进入寺内,个见到的人便是她,她身胖脸圆、慈眉善目,并没有穿僧袍,是一件对襟的嫩黄上衣搭一条玄色宽腿长裤,像一个邻家老奶奶,和蔼亲切。
一桌素菜,全来自山间田地,加上小月师姐的好手艺,似乎也是一场与季节和心情有关的饕餮。
脚旁一个竹篓子,隐隐透出热气,上盖一块红布,写着“灵岩寺三皇元君娘娘”,揭开一看,在烘花生,小月师姐说盖一块布防潮。
我不禁暗笑:“三皇元君娘娘”够忙的,既要管结婚生子、升官发财、长百岁,还要管防潮。
听住持说,小月师姐原来身体一直不好,便来到寺里,如今气色红润,这都是“三皇元君娘娘”的功劳,我笑着点头,另有所思。
我想起了下午见到小月师姐的情形了。
我那时正从灵岩寺主殿穿过,去往关刀峡,小月师姐脸朝大殿门,八仙桌前端坐着,正小声地唱诵。
是那种很轻、很柔、很清凉的悠长唱诵声。
周围悄无声息,只有一丝微风掠过,草在微微摇颤,我有些魂飘荡。
呆立片刻,我跨出殿门回身一望,阳光从大殿门口斜射进去,小月师姐端坐阳光中,她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宁静,那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时空凝滞般的宁静。
那刻我忽然想起了朱哲琴,想起了她的《阿姐鼓》:“我的阿姐从小不会说话,在我记事那年离开了家,从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想阿姐啊,一直想到阿姐那样大,我突然间懂得了她,从此我就天天天天的找阿姐啊,玛尼堆前坐着一位老人,反反复复念着一句话:唵嘛呢叭咪吽”朱哲琴的声音纯净、清越、高亢、空灵,如天籁一般,直击人心。
每每听她的歌都触动不已。
小月师姐开玩笑对我说,听经声流泪或欢喜的,都是与佛有缘,你就不要下山了吧!我想,小月师姐得的怕不是心病吧,心病已愈,身也就了。
三出膳房,上到天台,“烟络横林,山沉远照,迤逦黄昏钟鼓,烛映帘栊。
”暮色苍茫中,白天庄严、肃穆、朱红的庙宇,被暮色勾勒出灰线条的轮廓,灵泉寺中吟唱了一整天的大悲咒乐曲照例渺渺茫茫地飘入耳鼓。
我喜欢听齐豫唱佛歌,每每听齐豫的《大悲咒》,心就会安静下来了, 仿佛尘世喧嚣忽然没了, 这个世间就你一个人, 你会面对你自己的心 ,当你面对你自己的心的时候, 你忽然就会明白很多。
一重厚厚山门,一片朱红庙宇的灰色轮廓,几棵参天柳杉,一方将黑未黑的天幕,一种久违的寂静,此刻,就是心的全部。
四 那夜未曾看到明月如霜、星如莹水的清景,周围越来越黑。
我突然想去看看白天庄严肃穆的庙宇,晚上是个什么模样;白天在大殿迎送众生的僧尼们,她们晚上又会做些什么。
于是来到灵岩寺的二层回廊往下看,本清住持正站在大殿外的香炉处整理香炉,情若有所思,灯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小月师姐在大殿门外一张长凳上安坐着看账本,全身笼罩在灯光下,在黯黑的夜里,显得特别光明;另一位师兄在擦拭油灯,并添上新油。
三个人都不出声。
《大悲咒》的乐曲是从大殿里用三用机放出来的,从走廊镂空的板壁中可以看见……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和这样一些人过了这样的一刻,想想都觉得妙不可言。
五拍完她们,我拿出自备的电筒,与同伴重回天台吹风,没有电视看,没有网络。
抬眼看看天,天沉默无语;低头望望地,只见被电筒的亮光隐约照见的脚的影子,有几个人——几个长得很帅的高中生——在天台的另一边说着属于他们的故事,声音不甚真切,不知说些什么,但欢乐的笑声接连不断,白天是见过面的,还提醒他们去了关刀峡。
我和同伴无语,感受别样的夜。
佛曰:静思之,慧深矣;静处之,媲美矣。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喧闹嘈杂,纷纷扰扰,就像一个大闹市,各种欲望之火充塞其间,并把这种延伸到大自然和动物身上,进而丧失了敬畏自然、敬畏生之心。
我们得学会停一停。
正如印第安谚语说的那样:别走得太快,要让灵魂跟上身体的脚步!2020年开年遭遇新冠肺炎,在隔离的日子里,总会思索到生的真谛,于是想到在庵山的这个夜晚。
疫情的停摆是不是昭示人类要把更多的关注投到生本身上来呢?是不是昭示人类要守住那份敬畏自然敬畏生之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