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黄州(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1年前 (2024-04-22)
走黄州(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庐州布衣 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贫穷的小镇,在武汉东南方几十里。
苏轼是一零八零年二月初到的黄州,大儿子苏迈陪同;其他家人则是几个月后才到的。
初到的几个月,他无处落脚,定惠院的方丈借给了他一间小屋。
小寺庙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离江边还有一段路。
一、初到黄州,孤独无助此次死里逃生对苏轼震动很大,他开始深思自己的个性和以往的经历,以及人生的意义。
在头几个月里,他几乎闭门不出,只是给朋友写写信,说说自己的苦闷。
但最初几个月写给朋友的信件,一封都没有得到回复。
他在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里说:“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 不可避免地,他陷入了一个极度孤独的境地。
正如他的名作《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里所写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寂寞沙洲冷的环境中,漏断人初静的时刻,一只孤鸿在独往来。
苏轼的心境,此时是非常悲哀。
配一张我2014年拍摄成的图片。
面对苦难苏轼没有怨天尤人,他开始反省自己。
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过去是有些锋芒毕露了,有些自以为是了。
几个月后,他在宗教中找到了答案,从此,他变得释然了。
二、东坡耕耘,脱胎换骨过了不久,全家人都到了黄州,这给了他一些精慰藉,不过生活却更加艰难了。
首先,一家老小二十多口人,不能再住在庙里,只好硬挤在一处废弃的驿站“ 临皋亭 ”里 。
临皋亭靠近长江,年久失修,潮湿破旧。
他在《寒食节二首》里自我解嘲说:小屋如渔舟 。
更紧迫的问题是,他一直花钱大手大脚,此时立刻囊中羞涩起来。
苏轼不得不勒紧腰带,把每天的花销限制在一百五十文(相当于现在人民币的二三十元)。
每月的初一,他就取出四千五百钱,分成三十份,用画叉挑起来挂在屋梁上。
每天需要花钱的时候,就再用叉子挑下一串来。
苏轼年轻时曾结交了一个好友,名叫马正卿。
听说苏轼被贬黄州,不久之后这位马正卿也追随到黄州。
马正卿看见苏轼囊中羞涩,日子过得拮据,于是挺身而出,主动去政府那里帮苏轼申请营地。
黄州知州徐君猷早就听说过苏轼的大名,甚也是苏轼的粉丝;他十分体谅苏轼的际遇,也想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尽可能的照顾苏轼,正好城东有几十亩闲置多年的营地,那就先拨给苏轼种吧。
就这样,在徐君猷和马正卿等人的帮衬下,苏轼有了黄州城东的数十亩坡地,又购买了一头耕牛,从此躬耕陇亩,终于可以缓解家庭财政危机了。
由于这片地在城东山坡上,所以苏轼自称“ 东坡居士 ”。
这片地原是营房旧址,一片瓦砾,杂草重生。
但苏轼别无选择,带领全家老小日夜劳作,硬是清理出几十亩田地来。
苏轼在《东坡八首》小序中说: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
辛勤的耕作,使苏轼脱胎换骨。
过去他是靠官家的俸禄养家,不知粮食的来之不易,而现在他真正知道了五谷的香味。
苏轼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一个人独自前行的时刻。
感谢上苍,此时的苏东坡还不老,他才44岁;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岁月,他还有充足的时间施展才华。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秘的天光在黄州上空闪耀;《念娇 大江东去》就要在这片荒寂的土地上产生。
三、大江东去,名垂千古公元1082年,中国文学史上充满奇迹的一年。
在黄州,苏东坡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杰作《念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而黄州在此之后,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当一个丰盈的生与一片博大的土地相遇,必然会演绎出最的历史传奇。
在苏东坡之前,词一直被正统文坛轻视;到了苏东坡手里,词才与诗一样,成为言志与载道的文学形式。
黄州城外,长江北岸有一段红色山崖。
1082年苏轼游览这里时,想到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感慨万千。
通过对八百年前赤壁大战的描写,表现了苏东坡对周瑜谈笑破敌英雄业绩的向往,抒发了诗人凭吊古迹而引起的怀古感慨。
虽然词的部分略有伤感,但整体气势磅礴,公认是怀古诗词中的难得佳作。
《念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谢谢关注,请多赐教。
肥工业大学尹志强写于斛塘畔2019年4月
苏轼是一零八零年二月初到的黄州,大儿子苏迈陪同;其他家人则是几个月后才到的。
初到的几个月,他无处落脚,定惠院的方丈借给了他一间小屋。
小寺庙坐落在林木茂密的山坡上,离江边还有一段路。
一、初到黄州,孤独无助此次死里逃生对苏轼震动很大,他开始深思自己的个性和以往的经历,以及人生的意义。
在头几个月里,他几乎闭门不出,只是给朋友写写信,说说自己的苦闷。
但最初几个月写给朋友的信件,一封都没有得到回复。
他在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里说:“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
……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 不可避免地,他陷入了一个极度孤独的境地。
正如他的名作《卜算子 黄州定惠院寓居作》里所写的: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寂寞沙洲冷的环境中,漏断人初静的时刻,一只孤鸿在独往来。
苏轼的心境,此时是非常悲哀。
配一张我2014年拍摄成的图片。
面对苦难苏轼没有怨天尤人,他开始反省自己。
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过去是有些锋芒毕露了,有些自以为是了。
几个月后,他在宗教中找到了答案,从此,他变得释然了。
二、东坡耕耘,脱胎换骨过了不久,全家人都到了黄州,这给了他一些精慰藉,不过生活却更加艰难了。
首先,一家老小二十多口人,不能再住在庙里,只好硬挤在一处废弃的驿站“ 临皋亭 ”里 。
临皋亭靠近长江,年久失修,潮湿破旧。
他在《寒食节二首》里自我解嘲说:小屋如渔舟 。
更紧迫的问题是,他一直花钱大手大脚,此时立刻囊中羞涩起来。
苏轼不得不勒紧腰带,把每天的花销限制在一百五十文(相当于现在人民币的二三十元)。
每月的初一,他就取出四千五百钱,分成三十份,用画叉挑起来挂在屋梁上。
每天需要花钱的时候,就再用叉子挑下一串来。
苏轼年轻时曾结交了一个好友,名叫马正卿。
听说苏轼被贬黄州,不久之后这位马正卿也追随到黄州。
马正卿看见苏轼囊中羞涩,日子过得拮据,于是挺身而出,主动去政府那里帮苏轼申请营地。
黄州知州徐君猷早就听说过苏轼的大名,甚也是苏轼的粉丝;他十分体谅苏轼的际遇,也想在自己的权力范围内尽可能的照顾苏轼,正好城东有几十亩闲置多年的营地,那就先拨给苏轼种吧。
就这样,在徐君猷和马正卿等人的帮衬下,苏轼有了黄州城东的数十亩坡地,又购买了一头耕牛,从此躬耕陇亩,终于可以缓解家庭财政危机了。
由于这片地在城东山坡上,所以苏轼自称“ 东坡居士 ”。
这片地原是营房旧址,一片瓦砾,杂草重生。
但苏轼别无选择,带领全家老小日夜劳作,硬是清理出几十亩田地来。
苏轼在《东坡八首》小序中说: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
释耒而叹,乃作是诗,自愍其勤。
辛勤的耕作,使苏轼脱胎换骨。
过去他是靠官家的俸禄养家,不知粮食的来之不易,而现在他真正知道了五谷的香味。
苏轼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一个人独自前行的时刻。
感谢上苍,此时的苏东坡还不老,他才44岁;这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岁月,他还有充足的时间施展才华。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秘的天光在黄州上空闪耀;《念娇 大江东去》就要在这片荒寂的土地上产生。
三、大江东去,名垂千古公元1082年,中国文学史上充满奇迹的一年。
在黄州,苏东坡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杰作《念娇 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而黄州在此之后,也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
当一个丰盈的生与一片博大的土地相遇,必然会演绎出最的历史传奇。
在苏东坡之前,词一直被正统文坛轻视;到了苏东坡手里,词才与诗一样,成为言志与载道的文学形式。
黄州城外,长江北岸有一段红色山崖。
1082年苏轼游览这里时,想到历史上有名的赤壁之战,感慨万千。
通过对八百年前赤壁大战的描写,表现了苏东坡对周瑜谈笑破敌英雄业绩的向往,抒发了诗人凭吊古迹而引起的怀古感慨。
虽然词的部分略有伤感,但整体气势磅礴,公认是怀古诗词中的难得佳作。
《念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谢谢关注,请多赐教。
肥工业大学尹志强写于斛塘畔201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