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1年前 (2024-04-22)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郑沛鑫 今天由于星期一,杭州所有的博物馆都闭馆,所以原本有的行程都化为乌有,只能来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参观王澍所设计的建筑。
校园里茵茵绿地,树叶婆娑,不同的行道树标示着每个学府不同的地理坐标。
因为景致优美,暂时让人忘记了一墙之隔以外的世俗和忙碌。
大学校园的生活真是悠闲啊,是那种爬上一个坡接下来可以走一段平路的放松。
奔跑吧兄弟季斯名片的录制现场 这走廊运用了苏州拙政园里的波形长廊的元素。
如果要建一个试验场,任性只为理想;要建一个乌托邦,只谈艺术审美,还有什么比一个大学校园再适的地方呢。
内部像迷宫般的实验楼,外面的大围栏通往不明确的前方,墙中相嵌的无规则的窗户和门如一双双窥探人心无动于衷的眼睛,极有魔幻主义的趣味。
线条具有东方的韵味,当它们与湖水桃花长椅一起入镜,便是世外桃源。
山坡下大大的牌坊,它没有用处,它就是给你们看过去啊过去,舍不得如此精致的美。
山坡上的民艺博物馆是日本建筑师隈研吾的作品,走黑色的现代,也要把那些瓦片,一片片地镶嵌在细钢丝铁间。
那些瓦片,被一片片地镶嵌在细钢丝铁间。
那座没有彼岸的断头桥,象一个嘎然而止的高超的小说结尾,太了不是么? 木窗围着一丛竹,披檐的层层瓦,都是触动心弦的景。
对比民艺博物馆隈研吾太有章法的设计,我更喜欢王澍的设计,内有才华,外有霸气,带着某些怪异趣味,比如校园里出现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田,背后是奇特又沉默的教学楼,有一种强烈的艺术感,令人着迷。
建筑内走廊上的窗是巨大的不规则图形,从里往外看,窗外的风景别有洞天。
在设计手法上,王澍用了中国的元素,木,藤,竹,瓦,砖,但不表达属于中国式的中庸之道,内核是西方的思维,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有个体的张扬和人性的自由。
王澍在建筑中标志之一的“瓦爿墙”,用的是很多下来的旧砖瓦,虽说是环保再利用,但无疑又是高造价的,太耗时耗力。
中国美术学院包豪斯博物馆 利用不规则的“大窗”进行框景,巧妙的景中景布置。
突破空间的局限,收到小中见大的效果,从而取得丰富的校园景观。
你会看到,木头开始裂了,铁开始锈了,漆开始掉了,旧,是某类人永远跳不出的坑,那个旧,是岁月,是时光,是风雨人生,是敝帚自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