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里的海军大院
7个月前 (04-22)
老照片里的海军大院周仕忠 著名诗人普希金曾经说过:那过去了的,都将成为亲切的回忆。
那过去的岁月已不能返回,但是愿那美好的回忆永不磨灭。
———题记 岁月是杯陈年的酒,尘封了许多的过去,却无法尘封穿越时空的印记。
闲暇之余,我不经意间搜集到一些海军大院的老照片,这些照片定格于如水流年的一个个瞬间,与海军大院千丝万缕息息相关,记录着海军大院乃海军建设的发展变化。
在海军大院工作20多年,这些照片很多是我次见到,许多海军大院的人和事是我次了解。
这一张张老照片,无论是曾经飘逸的风景,还是独具风格的建筑,或是那个时代的人们,仿佛都在诉说着海军大院在历史变革中的岁月往事,其背后的历史与故事深深的吸引着我,牵引出我浓浓的海军大院情结。
照片是影像化的档案,是记忆历史的最直观印证。
一张照片,就是一个故事,一段经历,一份情感。
这些老照片,有人民海军创建的往事,有文革时期的狂热,有历史事件的记录,有时代人物的足迹,有人们生活的写照,它刻画着海军大院的历史年轮和岁月往事,更承载着一代代大院人的成长历程和悲欢离。
翻看这一张张老照片,往事如电影般在脑海中重现,海军大院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那些人和事仿佛很遥远又仿佛就在昨天。
也许照片作者当年拍摄时没觉得什么,但回首往昔,那是海军大院一路走来的峥嵘岁月,这是永恒的时空记忆,是难得的精财富,是海军大院发展变化的见证。
沧桑可巨变,历史将永存。
经过60多年的积淀,海军大院的面貌早已今非昔比,人民海军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
每当我走在海军大院的路上,这一张张老照片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犹如品味岁月酿就的老酒,仿佛可以听到那个年代前辈们奋斗的号角声。
随着时光的流逝,有多少往事、多少人物,渐渐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可镜头下的照片却保留今,有幸被我们见证。
今天,让我们一起追忆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找寻那些尘封的往事,重温珍贵的历史瞬间,回忆值得铭记的岁月。
希望这一张张老照片,可以带你穿越时空走进曾经的海军大院。
值海军节即将到来之际,谨以此文,致敬一代代海军大院的人们!致敬筚路蓝缕波澜壮阔的人民海军70华诞! 老照片定格的是瞬间,保存的是永恒的记忆。
这是上世纪90年代的海军大院黄楼的照片。
说到海军大院,就不能不提黄楼,它是海军机关的办公大楼,也是海军大院的标志性建筑。
黄楼于1953年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主持设计,50年代中期建造,今仍在使用。
建设工程由时任海军参谋长的周希汉将军组织指挥。
大楼高六层,分为主楼和两侧配楼,采用传统的墨绿色琉璃瓦顶,怀抱粗大廓檐柱,飞檐斗拱,室内则以西式格局,大气实用,冬暖夏凉。
因办公大楼外墙呈,故俗称黄楼。
黄楼中国民族风格,外表似庙宇殿堂,在当年的西郊平原可谓是巍峨耸立,气势恢宏,被京城百姓戏称为海军大庙。
那时在北京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海军的大庙,空军的楼,总后的礼堂流” 。
海军的大庙指的就是黄楼。
远眺海军大院黄楼,黑白的照片,或许没有如今的彩照那么鲜艳,但是它总能勾起人们的好奇与渴望,期待从那淡淡的颜色里找到一丝情怀。
照片拍摄于上个世纪50年代,是从黄楼的东南方向拍摄的。
从照片上可以看出,黄楼周边还没有其他建筑。
当时,在黄楼两侧各有一个小花园。
花园里绿树成荫,人们经常在这里休息散步,孩子们温习功课,嬉戏玩耍。
上世纪50年代末,黄楼后面背阴的空地,每年冬天用水浇冻成滑冰场,两三个篮球场大小,供大家滑冰娱乐。
据老一辈讲,那时的大院好一派乡野风光,除了新盖的几幢房子,许多荒地野草丛生,坑坑洼洼,松柏林立,隐隐可见昔日坟场,拉上几道铁丝网就当是围墙了。
在黄楼的正前方,耸立着一座毛主席的全身塑像。
这尊汉白玉塑像庄严伟岸,是毛主席身穿军大衣左手背后、右手挥手的站立像,设计建造于1967年,次年建成。
当时,海军对塑像工作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毛主席塑像办公室,时任海军参谋长周希汉将军具体组织此项工程。
毛主席塑像总高度12.26米,象征毛泽东生日12月26日。
底座高5.16米,象征文化大革的“五一六通知”。
像身高7.1米,象征中国共产七一诞生纪念日。
毛主席塑像用三块汉白玉分段雕刻而成,上半身和手臂用了一整块汉白玉。
据资料,全北京的毛主席塑像,只有三座是用汉白玉做成的,而海军大院的毛主席塑像最为精美。
这是毛主席塑像上半身的特写照片,非常精致逼真。
毛主席身穿军大衣,精矍铄,目光远视,炯炯有,慈祥而略带微笑,一手背执军帽,一手向前挥动,把“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寓意刻画得。
1968年7月1日,海军大院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礼时的现场照片(之一)。
“指战员们高唱着《大海航行靠舵手》,迈着雄壮的步伐进入会场”,会场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数千名海军官站在毛主席塑像周围,巨大的红色标语高高地横拉在楼顶上,红底金字的题词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还有彩球和从楼上一直垂到地面的标语,场面非常震撼。
从照片上可以看出,那时候的黄楼西侧还没有任何建筑,黄楼前面的广场非常开阔,如今广场空间已大大压缩,被道路、绿地和其他建筑所占用,要想举行当年那样的盛大庆典,是不可能的了。
1968年7月1日,海军大院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礼时现场照片(之二)。
“会场周围红旗林立,巨大的毛主席像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指战员们挥动着红彤彤的毛主席语录,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高呼毛主席万岁!万万岁!”,黄楼楼顶“毛主席万岁”5个大字非常醒目,两侧分别立有毛泽东思想万岁、中国共产万岁的巨型红色标语牌。
会场造势具有明显的文革时期的狂热特征。
这是独属于那个特殊年代的记忆,或许你就参过这场典礼,或者你在海军大院经历过如此盛大的场面,那么带着烙印的老照片一定会勾起你特别多的回忆。
1968年7月1日,海军大院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礼时现场照片(之三)。
“海军敬建伟大领袖毛主席巨型塑像落成典礼”红色横幅高挂在黄楼顶层。
那时候,建造毛主席塑像是很严肃的政治任务,不能随便乱说,得说“敬建”。
照片上可以看出,塑像底座正面曾镌刻有林彪“四个伟大”的题词。
1967年5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林彪“四个伟大”题词,即“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它首先被刻在清华大学建立的全国座毛主席塑像的底座上,随后为全国各地所效仿。
1971年“9.13”事件后,该题词被清除。
现在的毛主席塑像底座未刻新的文字。
海军政治部还专门为毛主席塑像落成出版发行了《海军敬建的毛主席塑像图片》画册。
以前在大院图书馆阅读书刊时,印象中我见过这本图册。
这是我在网上搜到的两枚毛主席像章图片。
它的特殊之处在于,是海军机关为纪念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礼专门发行的。
两枚像章的背面,都刻有“敬建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礼纪念 海军 1968.7.1”的字样。
如果你有这两枚像章,值得好好珍藏,很有意义。
在黄楼广场两侧,分别对称地建有两座题词碑。
从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礼的照片看,当时分别铭刻毛泽东和林彪的题词,红底金字,非常耀眼。
西侧题词碑为1953年2月毛泽东为海军的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如今,题词碑内容依旧,只是题词碑周边环境有了些许变化(见下图)。
当时的东侧题词碑,刻有1967年11月林彪为海军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题词: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靠毛泽东思想。
1971年“9.13”事件后,该题词被清除。
现在东侧题词碑上铭刻着毛主席1953年题写的“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见下图)。
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历经60多年的风风雨雨,黄楼依然巍峨雄壮,金光灿烂,毛主席塑像仍然屹立在海军大院黄楼广场中央,这里还是海军大院最显著的地标。
上图摄于2014年1月。
与黄楼同期建造的,还有灰楼(见上两幅照片)。
灰楼也是由梁思成主持设计,是与黄楼相配套的军官宿舍楼,因其外墙为灰色而俗称灰楼。
楼顶有拱起的飞檐,有宽大的晾台,高大的立柱,传统建筑风格浓郁。
灰楼实际上是个建筑群,像个超大的四院,四座楼(以前分别叫100、200、300、400号楼)拱卫在一起,以及由此被包容的宽大庭院,中间是煤站和锅炉房,曾经也有过门诊部和居委会。
据说当年若是天气清朗,在楼上可见到西山群峰连绵。
几十年来,古色古香的灰楼傲然伫立在大院东侧,仿佛哨般警惕地瞭望着周围的一切。
现在黄楼和灰楼均已成为北京市历史保护建筑。
这是灰楼的局部特写,能看出灰楼的设计和建造是相当的考究精美。
每个门洞都有一个琉璃瓦顶,古色古香。
那个圆形的洞廊,可以汽车通过,也是孩子们挡风躲雨、跳房子躲猫猫玩耍的地方。
如果你曾经在灰楼住过,你还记得你家的那个门洞吗?这里一定有你美好的记忆与故事。
上面两幅照片,是北京协和医院礼堂的外景和内景,外景照片由著名德国摄影师赫达·莫里逊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
这幢建筑不是在海军大院内,却是一个值得铭纪的地方。
1950年4月14日,海军领导机关成立大会在借用的北京协和医院礼堂隆重召开。
肖劲光司令员满怀地宣布:军委海军领导机关今天正式成立了!这标志着海军已经正式成为人民的一个军种,从此走向辉煌。
也正因为此,海军领导机关驻地问题开始提上议事日程,才有了后来的海军大院。
最初的海军领导机关,由海军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卫生部构成。
不过,机关成立之初是名副其实的一穷二白,首先是办公食宿用房问题,机关近900人在北京租赁客栈和购置民房,办公地点分散在麻线胡同、西堂胡同、西观音寺、官帽胡同、王家胡同、广宁伯街等处,几乎遍及半个北京城。
于是申请中央专项拨款,在东城的贡院东街建了两栋三层楼作为办公地点,毛主席曾亲临视察。
后来,海军在北京西郊重新选址,于1953年迁公主坟西南角的驻地,边建设边办公。
这里原是一大片墓地,草木丛生,荒凉空旷,刚开始苏振华等海军领导住的就是以前看坟人的房屋,条件艰苦,百废待兴。
据说,当年的海军大院是50年代北京建成的军事机关中面积、设施最全的部队大院,七一小学,图书馆,400米跑道的标准操场,还有记录着很多人童年的保育院。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才逐步形成今天的海军大院。
油画《毛主席视察海军领导机关》(又名《亲切的教导》),前一幅是油画原作,后一幅为出版发行的宣传画,1971年由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著名画家吕恩谊(江苏响水人,一级美术师,油画《十大元帅肖像》也是他的杰作),为纪念毛主席视察海军领导机关而创作。
1952年2月14日,这是我们海军应当铭记的日子。
毛主席冒着皑皑大雪视察了成立不久的海军领导机关,与肖劲光司令员等海军领导一起研究探讨海军装备发展、部队建设问题,为新中国海军发展指明方向。
这是毛主席一生中的一次视察海军领导机关,也是人民海军创建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
当时海军领导机关驻地还在北京东城区贡院东街,尚未迁到现在的海军大院。
老照片里纪录着一代军人的革传承,一个时代的精风貌。
这是身穿蓝灰色海军制服的官,在毛主席塑像前手举毛主席语录宣誓。
当时,人们可以近距离走到塑像下面瞻仰,现在塑像周边已被围栏和绿化封闭。
黄楼和毛主席塑像成了海军大院的标志,也成为人们拍照留影纪念的背景地。
这张照片拍摄于1968年10月,是参加海军三支两军工作会议的北海舰队部分代表在黄楼前的影。
前排坐者自左右:王振声、李汉武(时任北海舰队航空副)、邓龙翔(时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程永芳。
那时候,上将军,下士,都以能在黄楼和毛主席塑像前拍照留影为骄傲、作纪念。
老照片呈现的是画面,留下的是真情。
上面这张照片拍摄于文革时期,应该是1968年,因为后面黄楼上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礼时的巨幅标语还在。
照片中的七人是曾任海军副、后任司令员的开国中将杜义德将军的子女(女儿:杜燕、杜平、杜京、杜宁、杜红,儿子:杜军、杜伟)。
他们笑容灿烂,前面的孩子人手一本毛主席语录,非常可爱。
每张老照片里都珍藏着记忆,蕴含着幸福。
这是原海军政治部歌舞团男高音歌唱家梁长喜和女儿在海军大院黄楼前的留影。
1976年,梁长喜为电影《南海风云》录制的主题歌《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朴实真诚而富有,唱响了宝岛西沙,唱遍了大江南北,深受大家的喜爱,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我几次去西沙群岛,都会情不自禁的哼唱这首歌,此地此情此景,让人心潮澎湃。
这是1989年秋,海军司令部军训部欢送退伍老时,在黄楼毛主席题词碑前影留念。
里面有你认识的战友吗?照片上的岁月早已远去,即便那些人的名字渐渐淡忘,但那些美好的时光会永远留存在心底! 多少回忆,成了墙上泛黄的老照片,多少思念,成了抬头仰望的天空。
这是七一小学1964级初二(6)班女生初中毕业时在黄楼前的影。
照片背景的左后方明显可见毛主席题词碑。
他们把毕业照的拍摄背景选在了海军大院黄楼前,很有创意和时代特征。
照片就是一条线,线的另一端牵着记忆,你在线的这一端轻轻一扯,所有的记忆就随线列队而出,欢呼雀跃。
这是1976年2月,北京189中高二(6)班的几位小姐妹,为欢送应征入伍的同学(小名嘟嘟),在海军大院黄楼前影留念。
这是我在网上偶然发现的一张照片,背景远处是大院黄楼。
值得一提的是这张照片的主人公张欣,他参军在海军大院服役,退伍后到上海成了一名警官,因其高超的凭口述模拟画像的特殊本领,练就成为公安部刑侦专家,生前通过画像破案3000多起,人称“笔马良”。
他曾为备受关注的白银连环杀人案、内蒙古呼格蒙冤案等重大案件嫌疑人画像。
该照片拍摄于张欣刚刚参军的1976年,他倚靠的这个栏杆,现在已无觅处。
这是一张以黄楼东配楼为背景的个人留影照片,女军人身穿85式军服,拍摄时间应该是1985年1988年之间。
从照片上看,毛主席塑像周边花坛簇拥,是开放式的,可以进入参观瞻仰。
这是两位不知名的战友,1970年在海军大院黄楼前的留影。
战友们,你在他乡还好吗? 这是海军礼堂的照片,拍摄时间应该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海军礼堂说不上巍峨壮观,但在大院精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礼堂建于1984年,由刘华清司令员提议建设。
原址曾是一片灰蒙蒙的棚户区,此前海军机关开个大会,经常借用兄弟单位的礼堂,说起来有点让人悲叹。
礼堂的落成,改变了海军大院的整体面貌和功能。
当初,礼堂前两侧各有几根旗杆,现今旗杆已经不见了。
礼堂会不定期组织放电影和歌舞演出,原海政文工团的许多歌星,都是从这里走进大众的视线的。
这是文革时期海军老礼堂的入场券,很有那个时代的味道。
1967年11月15日,海军在北京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约5000人参加,规模。
12月3日,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人接见了全体代表并影留念。
这两幅照片分别是大会会场和海军机关为庆祝大会召开印制的纪念书签。
紧邻海军大礼堂北面与黄楼西配楼相对的那个地方,在大礼堂建造的同时被改造成一个小花园。
这张照片是花园中的喷水池,我刚到海军机关工作时还在,现已消失,被草坪替代。
这个花园也是人们休闲锻炼的地方,据老一辈讲,过去这里曾经是通讯站(三分站)和军人服务社的所在地。
这是由人民海军报社1977年发行的年历卡,具有时代特点,也很精美。
那个年代,人们在家中流行挂年历,很多纪念册也以年历、月历形式制作。
人民海军报社,是海军的新闻机构,主要出版发行《人民海军》报,该报于1950年元旦创刊。
下面这张照片就是毛主席1949年为《人民海军》报题写的报头。
人民海军报社办公地点就在海军大院内。
这是1949年毛主席为人民海军报题写的报头。
1974年5月1日,北京天坛公园,五一节游园会上,海政文工团为群众演出庆祝西沙海战胜利和批林批孔的文艺节目。
海政文工团位于海军大院西南角,1951年5月成立,已于2018年9月撤销,遗憾谢幕。
想当年,这儿可是大院的孩子们喜欢光顾的地方,可以近距离欣赏演员练功的舞姿,感受铿锵军乐的魅力。
海政文工团实力雄厚,培养造就了享誉军内外的几代海军歌舞艺术人才,其中包括吕文科、卞小贞、胡宝善、苏小明、李静娴等著名歌唱家,以及90年代以来的青年歌唱家宋祖英、范琳琳、吕继宏、霍勇、陈红等。
歌剧《红珊瑚》、歌舞《水的光荣》、情景音乐舞蹈诗《沸腾的甲板》等反响热烈,还有近年热播的军旅电视剧《深海利剑》、《火蓝刀锋》等。
创作的大量优秀歌曲广泛流传,如《人民海军向前进》、《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军港之夜》等。
我最喜欢的是宋祖英、苏小明,尤其是苏小明的《军港之夜》情真质朴,影响了好几代人。
我还喜欢吕继宏,英俊帅气,韵味十足,《咱老百姓》唱得很赞。
这幅宣传画是文革时期的经典文艺作品之一,看着都好有感觉。
画中站立者是海政文工团(当时叫宣传队)著名男中音歌唱家胡宝善在演唱《我爱这蓝色的海洋》,伴奏者是著名手风琴演奏家杨文涛。
1973年,胡宝善创作并演唱的这首歌,深受大众喜爱并传唱今,成为歌颂人民海军的经典歌曲,曾作为电视剧《火蓝刀锋》的主题曲。
说到胡宝善,年轻一代人不一定熟悉,但是他的儿子、帅气的影视明星胡军,你可能会熟悉的。
他的哥哥胡松华也是著名歌唱家。
1977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联摄制的大型文艺纪录片《春天》中,海政文工团表演《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大唱,领唱者卞小贞。
她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因为《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这首歌,让那个时代的人们记住了卞小贞,也让那优美的旋律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心头。
人们熟悉的《泉水叮咚响》、《故乡情》、《西沙,我可爱的家乡》等,也是她的代表作品。
这座“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碑,生活在海军大院的人们一定会非常熟悉。
无从考证它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反正我来大院工作以后就一直有,毛主席的号召时时刻刻激励着海军官。
现在每年的3月5日,海军大院都会组织学雷锋纪念日活动。
这张照片拍摄于2007年6月。
海军某海岸炮连战士安业民,1958年8月23日在福建前线炮击金门的战斗中,为保护火炮全身烧伤面积达百分之七十,仍坚持战斗直炮战结束,经抢救无效而牺牲,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员,记一等功,授予“共产主义战士”称号。
印象中,这幅宣传栏曾经设置在黄楼前的马路对面,对称的还设置有一幅雷锋的照片,不知何时消失了。
当老照片变成回忆,有一种情感涌在心头,那一段岁月都属于曾经的海军大院。
这是海军大院的大操场,位于海军大院的中心地带。
大操场最早建于1959年,当时就拥有400米的环形跑道,中间是个足球场,在操场西南角曾有座看坟人居住的两层房屋。
后来又在北侧增加了军体器械,包括具有海军特色的滚轮、旋梯、浪木,还有篮球场,其后历经多次修缮重建。
大操场是大院孩子们的乐园,打篮球、踢足球、练长跑、玩单双杠、练哑铃。
别看操场不显眼,这里也走出去过优秀的体育人才,原国家男子篮球队队长黄频捷就是海军大院的子弟,他曾带队获得过多次亚运会和亚锦赛的冠军。
照片中远处那个建筑位置,在文革初期是个露天舞台,当时为适应文革中召开群众性大会需要而专门修建的。
在这里,除了召开群众(批判)大会外,还兼具放电影、表演革歌舞和样板戏的用途。
据老同志回忆,每到周六晚上大操场放电影,大家吃完晚饭就拿着小板凳去操场占个好位置,孩子们最开心了,全场奔跑嬉闹,快乐的童年。
这里还演出过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京剧《红灯记》等样板戏。
大操场北侧楼顶的钟表,不知道何时挂上的,但一直默默无闻的陪伴着锻炼的人们。
照片上最远处,左侧的尖塔是八一湖畔的中央电视塔。
这是文革时期海军大院召开批判大会的入场券。
批判大会的会场,就在海军大院大操场。
在这里曾批斗过许多老一辈革家,现在想来还是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海军是文革动乱中遭受破坏的重灾区,海军大院里的各种造反派组织,肆意妄为,文攻武斗,到处张贴大字报,进行大辩论,冲击海军机关办公大楼,许多官被开除籍、转业、批斗、劳改,不少家庭受到冲击和影响。
尤其是污蔑陷害和批斗老一辈革家,如彭德怀、张闻天、罗瑞卿、黄克诚、苏振华等,遭肆意,颠倒黑白,可谓丧心病狂,令人发指。
自从大操场北侧修建了露天舞台后,这里也成了造反派们大批判的中心场所。
文革结束后,在露天舞台处又盖起了房子,变成了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大学),想来也是有意思,此地怎么总与老干部有缘呢。
以史为鉴,文革动乱给海军建设带来了巨大损失,教训非常惨痛。
一张张老照片,虽然有的早已发黄,但那是永恒的记忆。
这是当年的海军大院游泳馆。
1959年曾在大操场和七一小学之间建了个游泳池,困难时期停工,直到1966年才完工开放。
现在使用的游泳馆,是由海军工程建筑处建成于1976年。
几乎所有大院的孩子都是在这里学会了游泳。
当年,游泳馆的条件在北京是名列前茅的,曾经作为全运会和亚运会的比赛场馆。
海军大院曾是个比较完整的小社会,除了游泳馆,还有食堂、澡堂、服务社、邮局、粮站、俱乐部、门诊部、理发室、维修队等,一应俱全。
上图是海军大院邮戳和实寄明信片。
海军大院曾有一所邮局(邮政所),位置在现在的大院超市服务中心附近,成立于1998年9月,2017年初停止营业。
邮局给海军大院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集邮爱好者甚是远道而来的外地邮迷,都希望能亲手加盖一枚海军大院邮局的日戳。
这是1992年的海军大院班车乘座证。
班车给大院人的外出通行和上下班提供了方便,几十年一贯,现在还有。
这小小的卡片上也是满满的记忆和情怀,你还能想起班车上的爽朗笑声和窗外的风景吗? 光阴似箭,转眼间许多事情就变成了历史。
这是七一小学1964级(2)班初中毕业时的女生影照,在七一小学操场上拍摄的。
照片中的这棵大树成为当时很多毕业生拍照留念的背景,如果大树还在,一定是参天苍翠了。
七一小学建校于1954年,是海军大院的军人子弟学校,位于大院南端,许多军人子女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当年的七一小学,不少老师是军人家属,有的是专业干部,上课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学校的鼓号队、唱队等兴趣小组更是办的风生水起。
因为是军队办学,以前学校只有通往海军大院的北门,南侧围墙外面是铁道,站在教学楼上眺望南方,可见火车不时驶过,不远处的莲花池烟波浩渺。
在七一小学北门,原中央政治局常委、海军司令员刘华清题写的“七一小学”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闪闪发光。
如今的七一小学,已经移交到地方,成为海淀区教委所属的一所公有制办学体制学校。
每一段留不住的岁月,都有一个忘不掉的故事。
这是海军大院原来的三所幼儿园,即海军直属机关、第二、第三幼儿园。
大院的小朋友们,在这里幸福快乐的成长。
目前,这三所幼儿园均已停办,撤并成立了新的海军机关幼儿园,位于大院西门南侧。
曾经在这里上学的大朋友们,抓紧时间去回味一下,或许过几年这些建筑也消失了。
轻轻地上老照片,我的心中感慨万千。
有些事,有些人,一直以为已经淡忘了,却原来,只不过是沉睡在泛黄的照片里。
那些老照片连同海军大院的旧时光,深深的篆刻在我的心灵深处。
海军大院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工作生活在海军大院的我们,现在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也许就会成为将来研究历史的见证。
愿我们一起爱护这个家园,建设这个家园。
人民海军忠于,航行万里不迷航。
祝愿海军大院越来越美好!祝愿人民海军更加辉煌! ―――――――――【后注】:文中的照片均由作者收藏、拍摄或取自网络及公开的资料,文章撰写过程中查阅参考了部分文献,在此表示感谢。
使用的照片如有侵权,望及时告知改正。
如果您有更多的海军大院老照片等影像和相关资料,真诚的欢迎提供给我(邮箱:zszbj@si网站站点" rel="nofollow" />
那过去的岁月已不能返回,但是愿那美好的回忆永不磨灭。
———题记 岁月是杯陈年的酒,尘封了许多的过去,却无法尘封穿越时空的印记。
闲暇之余,我不经意间搜集到一些海军大院的老照片,这些照片定格于如水流年的一个个瞬间,与海军大院千丝万缕息息相关,记录着海军大院乃海军建设的发展变化。
在海军大院工作20多年,这些照片很多是我次见到,许多海军大院的人和事是我次了解。
这一张张老照片,无论是曾经飘逸的风景,还是独具风格的建筑,或是那个时代的人们,仿佛都在诉说着海军大院在历史变革中的岁月往事,其背后的历史与故事深深的吸引着我,牵引出我浓浓的海军大院情结。
照片是影像化的档案,是记忆历史的最直观印证。
一张照片,就是一个故事,一段经历,一份情感。
这些老照片,有人民海军创建的往事,有文革时期的狂热,有历史事件的记录,有时代人物的足迹,有人们生活的写照,它刻画着海军大院的历史年轮和岁月往事,更承载着一代代大院人的成长历程和悲欢离。
翻看这一张张老照片,往事如电影般在脑海中重现,海军大院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那些人和事仿佛很遥远又仿佛就在昨天。
也许照片作者当年拍摄时没觉得什么,但回首往昔,那是海军大院一路走来的峥嵘岁月,这是永恒的时空记忆,是难得的精财富,是海军大院发展变化的见证。
沧桑可巨变,历史将永存。
经过60多年的积淀,海军大院的面貌早已今非昔比,人民海军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
每当我走在海军大院的路上,这一张张老照片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犹如品味岁月酿就的老酒,仿佛可以听到那个年代前辈们奋斗的号角声。
随着时光的流逝,有多少往事、多少人物,渐渐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可镜头下的照片却保留今,有幸被我们见证。
今天,让我们一起追忆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找寻那些尘封的往事,重温珍贵的历史瞬间,回忆值得铭记的岁月。
希望这一张张老照片,可以带你穿越时空走进曾经的海军大院。
值海军节即将到来之际,谨以此文,致敬一代代海军大院的人们!致敬筚路蓝缕波澜壮阔的人民海军70华诞! 老照片定格的是瞬间,保存的是永恒的记忆。
这是上世纪90年代的海军大院黄楼的照片。
说到海军大院,就不能不提黄楼,它是海军机关的办公大楼,也是海军大院的标志性建筑。
黄楼于1953年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主持设计,50年代中期建造,今仍在使用。
建设工程由时任海军参谋长的周希汉将军组织指挥。
大楼高六层,分为主楼和两侧配楼,采用传统的墨绿色琉璃瓦顶,怀抱粗大廓檐柱,飞檐斗拱,室内则以西式格局,大气实用,冬暖夏凉。
因办公大楼外墙呈,故俗称黄楼。
黄楼中国民族风格,外表似庙宇殿堂,在当年的西郊平原可谓是巍峨耸立,气势恢宏,被京城百姓戏称为海军大庙。
那时在北京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海军的大庙,空军的楼,总后的礼堂流” 。
海军的大庙指的就是黄楼。
远眺海军大院黄楼,黑白的照片,或许没有如今的彩照那么鲜艳,但是它总能勾起人们的好奇与渴望,期待从那淡淡的颜色里找到一丝情怀。
照片拍摄于上个世纪50年代,是从黄楼的东南方向拍摄的。
从照片上可以看出,黄楼周边还没有其他建筑。
当时,在黄楼两侧各有一个小花园。
花园里绿树成荫,人们经常在这里休息散步,孩子们温习功课,嬉戏玩耍。
上世纪50年代末,黄楼后面背阴的空地,每年冬天用水浇冻成滑冰场,两三个篮球场大小,供大家滑冰娱乐。
据老一辈讲,那时的大院好一派乡野风光,除了新盖的几幢房子,许多荒地野草丛生,坑坑洼洼,松柏林立,隐隐可见昔日坟场,拉上几道铁丝网就当是围墙了。
在黄楼的正前方,耸立着一座毛主席的全身塑像。
这尊汉白玉塑像庄严伟岸,是毛主席身穿军大衣左手背后、右手挥手的站立像,设计建造于1967年,次年建成。
当时,海军对塑像工作非常重视,专门成立了毛主席塑像办公室,时任海军参谋长周希汉将军具体组织此项工程。
毛主席塑像总高度12.26米,象征毛泽东生日12月26日。
底座高5.16米,象征文化大革的“五一六通知”。
像身高7.1米,象征中国共产七一诞生纪念日。
毛主席塑像用三块汉白玉分段雕刻而成,上半身和手臂用了一整块汉白玉。
据资料,全北京的毛主席塑像,只有三座是用汉白玉做成的,而海军大院的毛主席塑像最为精美。
这是毛主席塑像上半身的特写照片,非常精致逼真。
毛主席身穿军大衣,精矍铄,目光远视,炯炯有,慈祥而略带微笑,一手背执军帽,一手向前挥动,把“毛主席挥手我前进”的寓意刻画得。
1968年7月1日,海军大院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礼时的现场照片(之一)。
“指战员们高唱着《大海航行靠舵手》,迈着雄壮的步伐进入会场”,会场红旗招展,人山人海,数千名海军官站在毛主席塑像周围,巨大的红色标语高高地横拉在楼顶上,红底金字的题词碑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还有彩球和从楼上一直垂到地面的标语,场面非常震撼。
从照片上可以看出,那时候的黄楼西侧还没有任何建筑,黄楼前面的广场非常开阔,如今广场空间已大大压缩,被道路、绿地和其他建筑所占用,要想举行当年那样的盛大庆典,是不可能的了。
1968年7月1日,海军大院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礼时现场照片(之二)。
“会场周围红旗林立,巨大的毛主席像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指战员们挥动着红彤彤的毛主席语录,高唱《大海航行靠舵手》,高呼毛主席万岁!万万岁!”,黄楼楼顶“毛主席万岁”5个大字非常醒目,两侧分别立有毛泽东思想万岁、中国共产万岁的巨型红色标语牌。
会场造势具有明显的文革时期的狂热特征。
这是独属于那个特殊年代的记忆,或许你就参过这场典礼,或者你在海军大院经历过如此盛大的场面,那么带着烙印的老照片一定会勾起你特别多的回忆。
1968年7月1日,海军大院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礼时现场照片(之三)。
“海军敬建伟大领袖毛主席巨型塑像落成典礼”红色横幅高挂在黄楼顶层。
那时候,建造毛主席塑像是很严肃的政治任务,不能随便乱说,得说“敬建”。
照片上可以看出,塑像底座正面曾镌刻有林彪“四个伟大”的题词。
1967年5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林彪“四个伟大”题词,即“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它首先被刻在清华大学建立的全国座毛主席塑像的底座上,随后为全国各地所效仿。
1971年“9.13”事件后,该题词被清除。
现在的毛主席塑像底座未刻新的文字。
海军政治部还专门为毛主席塑像落成出版发行了《海军敬建的毛主席塑像图片》画册。
以前在大院图书馆阅读书刊时,印象中我见过这本图册。
这是我在网上搜到的两枚毛主席像章图片。
它的特殊之处在于,是海军机关为纪念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礼专门发行的。
两枚像章的背面,都刻有“敬建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礼纪念 海军 1968.7.1”的字样。
如果你有这两枚像章,值得好好珍藏,很有意义。
在黄楼广场两侧,分别对称地建有两座题词碑。
从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礼的照片看,当时分别铭刻毛泽东和林彪的题词,红底金字,非常耀眼。
西侧题词碑为1953年2月毛泽东为海军的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如今,题词碑内容依旧,只是题词碑周边环境有了些许变化(见下图)。
当时的东侧题词碑,刻有1967年11月林彪为海军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的题词: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靠毛泽东思想。
1971年“9.13”事件后,该题词被清除。
现在东侧题词碑上铭刻着毛主席1953年题写的“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见下图)。
光阴荏苒,岁月沧桑,历经60多年的风风雨雨,黄楼依然巍峨雄壮,金光灿烂,毛主席塑像仍然屹立在海军大院黄楼广场中央,这里还是海军大院最显著的地标。
上图摄于2014年1月。
与黄楼同期建造的,还有灰楼(见上两幅照片)。
灰楼也是由梁思成主持设计,是与黄楼相配套的军官宿舍楼,因其外墙为灰色而俗称灰楼。
楼顶有拱起的飞檐,有宽大的晾台,高大的立柱,传统建筑风格浓郁。
灰楼实际上是个建筑群,像个超大的四院,四座楼(以前分别叫100、200、300、400号楼)拱卫在一起,以及由此被包容的宽大庭院,中间是煤站和锅炉房,曾经也有过门诊部和居委会。
据说当年若是天气清朗,在楼上可见到西山群峰连绵。
几十年来,古色古香的灰楼傲然伫立在大院东侧,仿佛哨般警惕地瞭望着周围的一切。
现在黄楼和灰楼均已成为北京市历史保护建筑。
这是灰楼的局部特写,能看出灰楼的设计和建造是相当的考究精美。
每个门洞都有一个琉璃瓦顶,古色古香。
那个圆形的洞廊,可以汽车通过,也是孩子们挡风躲雨、跳房子躲猫猫玩耍的地方。
如果你曾经在灰楼住过,你还记得你家的那个门洞吗?这里一定有你美好的记忆与故事。
上面两幅照片,是北京协和医院礼堂的外景和内景,外景照片由著名德国摄影师赫达·莫里逊拍摄于上世纪30年代。
这幢建筑不是在海军大院内,却是一个值得铭纪的地方。
1950年4月14日,海军领导机关成立大会在借用的北京协和医院礼堂隆重召开。
肖劲光司令员满怀地宣布:军委海军领导机关今天正式成立了!这标志着海军已经正式成为人民的一个军种,从此走向辉煌。
也正因为此,海军领导机关驻地问题开始提上议事日程,才有了后来的海军大院。
最初的海军领导机关,由海军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卫生部构成。
不过,机关成立之初是名副其实的一穷二白,首先是办公食宿用房问题,机关近900人在北京租赁客栈和购置民房,办公地点分散在麻线胡同、西堂胡同、西观音寺、官帽胡同、王家胡同、广宁伯街等处,几乎遍及半个北京城。
于是申请中央专项拨款,在东城的贡院东街建了两栋三层楼作为办公地点,毛主席曾亲临视察。
后来,海军在北京西郊重新选址,于1953年迁公主坟西南角的驻地,边建设边办公。
这里原是一大片墓地,草木丛生,荒凉空旷,刚开始苏振华等海军领导住的就是以前看坟人的房屋,条件艰苦,百废待兴。
据说,当年的海军大院是50年代北京建成的军事机关中面积、设施最全的部队大院,七一小学,图书馆,400米跑道的标准操场,还有记录着很多人童年的保育院。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才逐步形成今天的海军大院。
油画《毛主席视察海军领导机关》(又名《亲切的教导》),前一幅是油画原作,后一幅为出版发行的宣传画,1971年由原海军政治部创作室著名画家吕恩谊(江苏响水人,一级美术师,油画《十大元帅肖像》也是他的杰作),为纪念毛主席视察海军领导机关而创作。
1952年2月14日,这是我们海军应当铭记的日子。
毛主席冒着皑皑大雪视察了成立不久的海军领导机关,与肖劲光司令员等海军领导一起研究探讨海军装备发展、部队建设问题,为新中国海军发展指明方向。
这是毛主席一生中的一次视察海军领导机关,也是人民海军创建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
当时海军领导机关驻地还在北京东城区贡院东街,尚未迁到现在的海军大院。
老照片里纪录着一代军人的革传承,一个时代的精风貌。
这是身穿蓝灰色海军制服的官,在毛主席塑像前手举毛主席语录宣誓。
当时,人们可以近距离走到塑像下面瞻仰,现在塑像周边已被围栏和绿化封闭。
黄楼和毛主席塑像成了海军大院的标志,也成为人们拍照留影纪念的背景地。
这张照片拍摄于1968年10月,是参加海军三支两军工作会议的北海舰队部分代表在黄楼前的影。
前排坐者自左右:王振声、李汉武(时任北海舰队航空副)、邓龙翔(时任北海舰队副司令员)、程永芳。
那时候,上将军,下士,都以能在黄楼和毛主席塑像前拍照留影为骄傲、作纪念。
老照片呈现的是画面,留下的是真情。
上面这张照片拍摄于文革时期,应该是1968年,因为后面黄楼上毛主席塑像落成典礼时的巨幅标语还在。
照片中的七人是曾任海军副、后任司令员的开国中将杜义德将军的子女(女儿:杜燕、杜平、杜京、杜宁、杜红,儿子:杜军、杜伟)。
他们笑容灿烂,前面的孩子人手一本毛主席语录,非常可爱。
每张老照片里都珍藏着记忆,蕴含着幸福。
这是原海军政治部歌舞团男高音歌唱家梁长喜和女儿在海军大院黄楼前的留影。
1976年,梁长喜为电影《南海风云》录制的主题歌《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朴实真诚而富有,唱响了宝岛西沙,唱遍了大江南北,深受大家的喜爱,脍炙人口,家喻户晓。
我几次去西沙群岛,都会情不自禁的哼唱这首歌,此地此情此景,让人心潮澎湃。
这是1989年秋,海军司令部军训部欢送退伍老时,在黄楼毛主席题词碑前影留念。
里面有你认识的战友吗?照片上的岁月早已远去,即便那些人的名字渐渐淡忘,但那些美好的时光会永远留存在心底! 多少回忆,成了墙上泛黄的老照片,多少思念,成了抬头仰望的天空。
这是七一小学1964级初二(6)班女生初中毕业时在黄楼前的影。
照片背景的左后方明显可见毛主席题词碑。
他们把毕业照的拍摄背景选在了海军大院黄楼前,很有创意和时代特征。
照片就是一条线,线的另一端牵着记忆,你在线的这一端轻轻一扯,所有的记忆就随线列队而出,欢呼雀跃。
这是1976年2月,北京189中高二(6)班的几位小姐妹,为欢送应征入伍的同学(小名嘟嘟),在海军大院黄楼前影留念。
这是我在网上偶然发现的一张照片,背景远处是大院黄楼。
值得一提的是这张照片的主人公张欣,他参军在海军大院服役,退伍后到上海成了一名警官,因其高超的凭口述模拟画像的特殊本领,练就成为公安部刑侦专家,生前通过画像破案3000多起,人称“笔马良”。
他曾为备受关注的白银连环杀人案、内蒙古呼格蒙冤案等重大案件嫌疑人画像。
该照片拍摄于张欣刚刚参军的1976年,他倚靠的这个栏杆,现在已无觅处。
这是一张以黄楼东配楼为背景的个人留影照片,女军人身穿85式军服,拍摄时间应该是1985年1988年之间。
从照片上看,毛主席塑像周边花坛簇拥,是开放式的,可以进入参观瞻仰。
这是两位不知名的战友,1970年在海军大院黄楼前的留影。
战友们,你在他乡还好吗? 这是海军礼堂的照片,拍摄时间应该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
海军礼堂说不上巍峨壮观,但在大院精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礼堂建于1984年,由刘华清司令员提议建设。
原址曾是一片灰蒙蒙的棚户区,此前海军机关开个大会,经常借用兄弟单位的礼堂,说起来有点让人悲叹。
礼堂的落成,改变了海军大院的整体面貌和功能。
当初,礼堂前两侧各有几根旗杆,现今旗杆已经不见了。
礼堂会不定期组织放电影和歌舞演出,原海政文工团的许多歌星,都是从这里走进大众的视线的。
这是文革时期海军老礼堂的入场券,很有那个时代的味道。
1967年11月15日,海军在北京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约5000人参加,规模。
12月3日,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人接见了全体代表并影留念。
这两幅照片分别是大会会场和海军机关为庆祝大会召开印制的纪念书签。
紧邻海军大礼堂北面与黄楼西配楼相对的那个地方,在大礼堂建造的同时被改造成一个小花园。
这张照片是花园中的喷水池,我刚到海军机关工作时还在,现已消失,被草坪替代。
这个花园也是人们休闲锻炼的地方,据老一辈讲,过去这里曾经是通讯站(三分站)和军人服务社的所在地。
这是由人民海军报社1977年发行的年历卡,具有时代特点,也很精美。
那个年代,人们在家中流行挂年历,很多纪念册也以年历、月历形式制作。
人民海军报社,是海军的新闻机构,主要出版发行《人民海军》报,该报于1950年元旦创刊。
下面这张照片就是毛主席1949年为《人民海军》报题写的报头。
人民海军报社办公地点就在海军大院内。
这是1949年毛主席为人民海军报题写的报头。
1974年5月1日,北京天坛公园,五一节游园会上,海政文工团为群众演出庆祝西沙海战胜利和批林批孔的文艺节目。
海政文工团位于海军大院西南角,1951年5月成立,已于2018年9月撤销,遗憾谢幕。
想当年,这儿可是大院的孩子们喜欢光顾的地方,可以近距离欣赏演员练功的舞姿,感受铿锵军乐的魅力。
海政文工团实力雄厚,培养造就了享誉军内外的几代海军歌舞艺术人才,其中包括吕文科、卞小贞、胡宝善、苏小明、李静娴等著名歌唱家,以及90年代以来的青年歌唱家宋祖英、范琳琳、吕继宏、霍勇、陈红等。
歌剧《红珊瑚》、歌舞《水的光荣》、情景音乐舞蹈诗《沸腾的甲板》等反响热烈,还有近年热播的军旅电视剧《深海利剑》、《火蓝刀锋》等。
创作的大量优秀歌曲广泛流传,如《人民海军向前进》、《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我爱这蓝色的海洋》、《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军港之夜》等。
我最喜欢的是宋祖英、苏小明,尤其是苏小明的《军港之夜》情真质朴,影响了好几代人。
我还喜欢吕继宏,英俊帅气,韵味十足,《咱老百姓》唱得很赞。
这幅宣传画是文革时期的经典文艺作品之一,看着都好有感觉。
画中站立者是海政文工团(当时叫宣传队)著名男中音歌唱家胡宝善在演唱《我爱这蓝色的海洋》,伴奏者是著名手风琴演奏家杨文涛。
1973年,胡宝善创作并演唱的这首歌,深受大众喜爱并传唱今,成为歌颂人民海军的经典歌曲,曾作为电视剧《火蓝刀锋》的主题曲。
说到胡宝善,年轻一代人不一定熟悉,但是他的儿子、帅气的影视明星胡军,你可能会熟悉的。
他的哥哥胡松华也是著名歌唱家。
1977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联摄制的大型文艺纪录片《春天》中,海政文工团表演《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大唱,领唱者卞小贞。
她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因为《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这首歌,让那个时代的人们记住了卞小贞,也让那优美的旋律一直萦绕在人们的心头。
人们熟悉的《泉水叮咚响》、《故乡情》、《西沙,我可爱的家乡》等,也是她的代表作品。
这座“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碑,生活在海军大院的人们一定会非常熟悉。
无从考证它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反正我来大院工作以后就一直有,毛主席的号召时时刻刻激励着海军官。
现在每年的3月5日,海军大院都会组织学雷锋纪念日活动。
这张照片拍摄于2007年6月。
海军某海岸炮连战士安业民,1958年8月23日在福建前线炮击金门的战斗中,为保护火炮全身烧伤面积达百分之七十,仍坚持战斗直炮战结束,经抢救无效而牺牲,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员,记一等功,授予“共产主义战士”称号。
印象中,这幅宣传栏曾经设置在黄楼前的马路对面,对称的还设置有一幅雷锋的照片,不知何时消失了。
当老照片变成回忆,有一种情感涌在心头,那一段岁月都属于曾经的海军大院。
这是海军大院的大操场,位于海军大院的中心地带。
大操场最早建于1959年,当时就拥有400米的环形跑道,中间是个足球场,在操场西南角曾有座看坟人居住的两层房屋。
后来又在北侧增加了军体器械,包括具有海军特色的滚轮、旋梯、浪木,还有篮球场,其后历经多次修缮重建。
大操场是大院孩子们的乐园,打篮球、踢足球、练长跑、玩单双杠、练哑铃。
别看操场不显眼,这里也走出去过优秀的体育人才,原国家男子篮球队队长黄频捷就是海军大院的子弟,他曾带队获得过多次亚运会和亚锦赛的冠军。
照片中远处那个建筑位置,在文革初期是个露天舞台,当时为适应文革中召开群众性大会需要而专门修建的。
在这里,除了召开群众(批判)大会外,还兼具放电影、表演革歌舞和样板戏的用途。
据老同志回忆,每到周六晚上大操场放电影,大家吃完晚饭就拿着小板凳去操场占个好位置,孩子们最开心了,全场奔跑嬉闹,快乐的童年。
这里还演出过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京剧《红灯记》等样板戏。
大操场北侧楼顶的钟表,不知道何时挂上的,但一直默默无闻的陪伴着锻炼的人们。
照片上最远处,左侧的尖塔是八一湖畔的中央电视塔。
这是文革时期海军大院召开批判大会的入场券。
批判大会的会场,就在海军大院大操场。
在这里曾批斗过许多老一辈革家,现在想来还是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海军是文革动乱中遭受破坏的重灾区,海军大院里的各种造反派组织,肆意妄为,文攻武斗,到处张贴大字报,进行大辩论,冲击海军机关办公大楼,许多官被开除籍、转业、批斗、劳改,不少家庭受到冲击和影响。
尤其是污蔑陷害和批斗老一辈革家,如彭德怀、张闻天、罗瑞卿、黄克诚、苏振华等,遭肆意,颠倒黑白,可谓丧心病狂,令人发指。
自从大操场北侧修建了露天舞台后,这里也成了造反派们大批判的中心场所。
文革结束后,在露天舞台处又盖起了房子,变成了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大学),想来也是有意思,此地怎么总与老干部有缘呢。
以史为鉴,文革动乱给海军建设带来了巨大损失,教训非常惨痛。
一张张老照片,虽然有的早已发黄,但那是永恒的记忆。
这是当年的海军大院游泳馆。
1959年曾在大操场和七一小学之间建了个游泳池,困难时期停工,直到1966年才完工开放。
现在使用的游泳馆,是由海军工程建筑处建成于1976年。
几乎所有大院的孩子都是在这里学会了游泳。
当年,游泳馆的条件在北京是名列前茅的,曾经作为全运会和亚运会的比赛场馆。
海军大院曾是个比较完整的小社会,除了游泳馆,还有食堂、澡堂、服务社、邮局、粮站、俱乐部、门诊部、理发室、维修队等,一应俱全。
上图是海军大院邮戳和实寄明信片。
海军大院曾有一所邮局(邮政所),位置在现在的大院超市服务中心附近,成立于1998年9月,2017年初停止营业。
邮局给海军大院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集邮爱好者甚是远道而来的外地邮迷,都希望能亲手加盖一枚海军大院邮局的日戳。
这是1992年的海军大院班车乘座证。
班车给大院人的外出通行和上下班提供了方便,几十年一贯,现在还有。
这小小的卡片上也是满满的记忆和情怀,你还能想起班车上的爽朗笑声和窗外的风景吗? 光阴似箭,转眼间许多事情就变成了历史。
这是七一小学1964级(2)班初中毕业时的女生影照,在七一小学操场上拍摄的。
照片中的这棵大树成为当时很多毕业生拍照留念的背景,如果大树还在,一定是参天苍翠了。
七一小学建校于1954年,是海军大院的军人子弟学校,位于大院南端,许多军人子女在这里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当年的七一小学,不少老师是军人家属,有的是专业干部,上课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学校的鼓号队、唱队等兴趣小组更是办的风生水起。
因为是军队办学,以前学校只有通往海军大院的北门,南侧围墙外面是铁道,站在教学楼上眺望南方,可见火车不时驶过,不远处的莲花池烟波浩渺。
在七一小学北门,原中央政治局常委、海军司令员刘华清题写的“七一小学”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闪闪发光。
如今的七一小学,已经移交到地方,成为海淀区教委所属的一所公有制办学体制学校。
每一段留不住的岁月,都有一个忘不掉的故事。
这是海军大院原来的三所幼儿园,即海军直属机关、第二、第三幼儿园。
大院的小朋友们,在这里幸福快乐的成长。
目前,这三所幼儿园均已停办,撤并成立了新的海军机关幼儿园,位于大院西门南侧。
曾经在这里上学的大朋友们,抓紧时间去回味一下,或许过几年这些建筑也消失了。
轻轻地上老照片,我的心中感慨万千。
有些事,有些人,一直以为已经淡忘了,却原来,只不过是沉睡在泛黄的照片里。
那些老照片连同海军大院的旧时光,深深的篆刻在我的心灵深处。
海军大院是我们共同的家园,工作生活在海军大院的我们,现在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也许就会成为将来研究历史的见证。
愿我们一起爱护这个家园,建设这个家园。
人民海军忠于,航行万里不迷航。
祝愿海军大院越来越美好!祝愿人民海军更加辉煌! ―――――――――【后注】:文中的照片均由作者收藏、拍摄或取自网络及公开的资料,文章撰写过程中查阅参考了部分文献,在此表示感谢。
使用的照片如有侵权,望及时告知改正。
如果您有更多的海军大院老照片等影像和相关资料,真诚的欢迎提供给我(邮箱:zszbj@si网站站点" rel="nofoll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