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赏析
1年前 (2024-04-22)
李清照《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赏析恬淡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婉约词宗,与济南历城人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历代女作家里,李清照最是杰出,才华与实际成就,皆无以伦比。
无以伦比的,还有她自由洒脱的个性:她不委屈内心,不隐忍感受,彻底表现自我,舒展情怀。
写作,从十四五岁开始,写少女的情窦初开、嫁人后的恩爱思念、丧夫后的凄切悲痛……,写得坦荡、不扭捏、不隐晦。
这般女子,在中国封建时期的传统文化中,极为难得。
此图为朋友女儿来山所作——以俺背篓采花为简描,以鲜玫瑰花为配 这首《点绛唇》,据说成于她十六岁左右:”蹴(cù踏意)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chàn产),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 前写自己天真活泼,娇态可掬的少女派,后刻情窦初开时独特的心理活动:已然“和羞走”,却又流连地“倚门回首”,以“嗅青梅”掩饰自己在偷看,描写毫不做作和遮掩。
可能这次她遇到的,就是后来成为老公的赵明诚吧。
此图以咱劳作为原型,身后是发酵玫瑰酱的瓷缸 她如此的,自由奔放不拘谨,坦然从容不遮掩,如此写自己的少女情怀,在那时,很有些大逆不道。
与李清照同时的王灼曾这样批评她:“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闾巷荒之语,肆意落笔。
自古缙绅之家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碧鸡漫志》卷二)。
” 李清照不屑于这种顾忌,一是才情勃发不可抑制,二是心地光明,无所愧疚。
饮酒、赋诗、游玩,她的生如烂漫春花,自然开,从容放,摇曳生姿不做态,顾盼自雄不自恋。
她尊重生自身的律令,敏锐地感受着生、自然、人情,快乐而平和,自得而自足。
小创意 再看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这首,大约成于婚后不久的幸福生活日子里,写与亲属、朋友,在夏日里的一个片段。
“常记溪亭日暮”——“常记”,说明了以下全是回忆,暗示这事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激发起的感情难以忘怀。
有的本子把“常”做“尝”,当曾经讲。
“尝”字,显然的,抒情力量和效果不够强烈,与全文意境不搭。
“溪亭日暮”,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黄昏、溪亭。
从全文看,词人当时在北方,亭中饮酒,水上荡舟,藕花竞放,是夏日之游。
夏日的黄昏,衬着悠闲的游人,缘情写景。
暮色,没使人感到不适,反以幽清使人欢快。
“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没写亭中如何饮酒,只用“沉醉”到“不知归路”的程度,点出欢饮的酣畅,交代下面难忘时刻到来前的心境和情形。
接着,当“兴尽晚回舟”时,他们迷路了,“误入”了”藕花深处”,被高出小舟的藕花所淹没。
但,正是这一”误”,“误”出了个新天地:暮色笼罩,湖面渐暗,一群饮醉的人,驾舟归家,可迷醉使他们撞入了大片的荷花深处。
这荷花如此茂盛厚密,厚密得看不到岸。
突现的景致,激发了酒醉中的兴奋;意外的困顿,引起些许的紧张慌乱。
被暮色与荷花困没,他们如天真的顽童,手忙脚乱,有发现新境界的新奇,有迷途的担心和稍稍的惊恐。
兴奋慌乱中,人们喊着走出迷途的建议,才会有“争渡” “争渡”。
“争”,写醉酒初醒,意识到陷入困境后的踌躇,写尽力摆船出困的动作,是意外引起的活泼和欢快。
终于,乱闯之后,“惊起一滩鸥鹭”。
再次惊喜——本来被浓密的荷花遮挡视线而迷路,兴奋、慌乱中,豁然地开朗——湖边到了——惊起了沙滩上的鸥鹭。
沙鸥群起,盘旋而鸣,全词戛然而止。
虽是写得恬淡,悠闲,含蓄,但用笔奇妙,回味无穷。
这样地跌宕起伏,这般的刻骨感受,是应该以“常”字开头,常常会念起的。
以李清照的个性,这样的词只能出于她的手。
历代女作家里,李清照最是杰出,才华与实际成就,皆无以伦比。
无以伦比的,还有她自由洒脱的个性:她不委屈内心,不隐忍感受,彻底表现自我,舒展情怀。
写作,从十四五岁开始,写少女的情窦初开、嫁人后的恩爱思念、丧夫后的凄切悲痛……,写得坦荡、不扭捏、不隐晦。
这般女子,在中国封建时期的传统文化中,极为难得。
此图为朋友女儿来山所作——以俺背篓采花为简描,以鲜玫瑰花为配 这首《点绛唇》,据说成于她十六岁左右:”蹴(cù踏意)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chàn产),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 前写自己天真活泼,娇态可掬的少女派,后刻情窦初开时独特的心理活动:已然“和羞走”,却又流连地“倚门回首”,以“嗅青梅”掩饰自己在偷看,描写毫不做作和遮掩。
可能这次她遇到的,就是后来成为老公的赵明诚吧。
此图以咱劳作为原型,身后是发酵玫瑰酱的瓷缸 她如此的,自由奔放不拘谨,坦然从容不遮掩,如此写自己的少女情怀,在那时,很有些大逆不道。
与李清照同时的王灼曾这样批评她:“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闾巷荒之语,肆意落笔。
自古缙绅之家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碧鸡漫志》卷二)。
” 李清照不屑于这种顾忌,一是才情勃发不可抑制,二是心地光明,无所愧疚。
饮酒、赋诗、游玩,她的生如烂漫春花,自然开,从容放,摇曳生姿不做态,顾盼自雄不自恋。
她尊重生自身的律令,敏锐地感受着生、自然、人情,快乐而平和,自得而自足。
小创意 再看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这首,大约成于婚后不久的幸福生活日子里,写与亲属、朋友,在夏日里的一个片段。
“常记溪亭日暮”——“常记”,说明了以下全是回忆,暗示这事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激发起的感情难以忘怀。
有的本子把“常”做“尝”,当曾经讲。
“尝”字,显然的,抒情力量和效果不够强烈,与全文意境不搭。
“溪亭日暮”,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黄昏、溪亭。
从全文看,词人当时在北方,亭中饮酒,水上荡舟,藕花竞放,是夏日之游。
夏日的黄昏,衬着悠闲的游人,缘情写景。
暮色,没使人感到不适,反以幽清使人欢快。
“沉醉不知归路”——李清照没写亭中如何饮酒,只用“沉醉”到“不知归路”的程度,点出欢饮的酣畅,交代下面难忘时刻到来前的心境和情形。
接着,当“兴尽晚回舟”时,他们迷路了,“误入”了”藕花深处”,被高出小舟的藕花所淹没。
但,正是这一”误”,“误”出了个新天地:暮色笼罩,湖面渐暗,一群饮醉的人,驾舟归家,可迷醉使他们撞入了大片的荷花深处。
这荷花如此茂盛厚密,厚密得看不到岸。
突现的景致,激发了酒醉中的兴奋;意外的困顿,引起些许的紧张慌乱。
被暮色与荷花困没,他们如天真的顽童,手忙脚乱,有发现新境界的新奇,有迷途的担心和稍稍的惊恐。
兴奋慌乱中,人们喊着走出迷途的建议,才会有“争渡” “争渡”。
“争”,写醉酒初醒,意识到陷入困境后的踌躇,写尽力摆船出困的动作,是意外引起的活泼和欢快。
终于,乱闯之后,“惊起一滩鸥鹭”。
再次惊喜——本来被浓密的荷花遮挡视线而迷路,兴奋、慌乱中,豁然地开朗——湖边到了——惊起了沙滩上的鸥鹭。
沙鸥群起,盘旋而鸣,全词戛然而止。
虽是写得恬淡,悠闲,含蓄,但用笔奇妙,回味无穷。
这样地跌宕起伏,这般的刻骨感受,是应该以“常”字开头,常常会念起的。
以李清照的个性,这样的词只能出于她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