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南飞 雁双飞

1年前 (2024-04-22)
雁南飞 雁双飞六号哨    每到秋冬季节,大雁们就会从北方飞往南方,一路上成群结队,雁阵声声,直到次年春天,它们又将长途跋涉,回到自己的老家西伯利亚。
古人称大雁为“雁信”,因为大雁是守时的,它们通常在每年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春分后飞回北方繁育后代。
在迁徙的候鸟中,大雁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的飞行速度能达到每小时七八十公里,而飞行距离更是长达几千公里,一飞就是一两个月。
一般来说,充当领头的大雁都是有经验的、体力好的,而且应该有替换。
而队列中的幼鸟和体弱的鸟,往往插在队伍的中间,这样既省力,也是为了整个团体的安全考虑。
如庾信在诗中所说:“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大雁如果失群、孤雁南飞的话,往往会遭到敌人的攻击。
在候鸟当中,大雁应该是其中最典型、最为人所熟识的吧。
在中国古代,很多的文人骚客都对大雁留下了精彩的诗篇,如汉武帝《秋风辞》中的“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兮雁南飞”等,均与大雁有关。
柳宗元过衡山时也写下“晴天归路好相逐,正是峰前回雁时”的诗句,于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流传就更广了。
此外,大雁因为其来回迁徙,往往又被人们比喻为鸿雁传书。
类似的诗句在古诗词中可谓不胜枚举,如李白《菩萨蛮》:“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杜甫《归雁二首》:“万里衡阳雁,今年又北归”、王昌龄《寄穆侍御出幽州》:“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等等。
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鸿雁已经不是单纯的候鸟,而是一种被赋予了更深情感的人文现象了。
塞下曲 唐.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唐代 赵嘏《长安晚秋》 秋夜望单飞雁诗 北周.庾信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
无奈人心复有忆,今瞑将渠俱不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代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霜月 唐.李商隐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端正好·长亭送别 元.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采桑子 宋.晏殊时光只解催人老。
不信多情,长恨离亭,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
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唐代 杜甫《月夜忆舍弟》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
——唐代 温庭筠《瑶瑟怨》 渔家傲·秋思 宋.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苏武庙 唐.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唐代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唐代 高适《别董大二首》 一剪梅 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唐代 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阳月南飞雁,传闻此回。
——唐代 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 声声慢 宋.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