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

1年前 (2024-04-22)
拙政园Xiaming Liu 孩提时代去过一次拙政园,只记得那儿的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令人赏心悦目。
2017年4月14日重游故地,综导游讲解,更多的是上网查对,才对这名列中国四大名园之首的江南花园的历史、文化和传说有了些许了解。
本与其说是一部游记,不如说是一个解说。
对所用网络信息,这里先一并谢过。
明正德四年(1509), 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聘吴门画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文征明参与设计此园。
晋朝《闲居赋》说:"筑室种树,逍遥自得,... 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拙政园有朴实之人在自家花园为政的巧意(烧荒网:拙政园名字的由来)。
此图为放眼亭。
放眼亭为拙政园东部的最高点,亭名取自白居易诗句:放眼看青山。
登上亭顶,东部美景尽收眼底。
拙政园东园中尚未对外开放的小院 拙政园东园一角 看过一个博客,说尽管无法考证苏州拙政园是否就是大观园,但"事实上,曹雪芹所以得以写成《红楼梦》这一部传世巨著,恐怕也与拙政园有着不解的历史渊源。
...最让人觉得巧的是这一座小桥,当时越剧《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这一场景,就是在这拍摄的"。
(新浪博客:苏州人家...) 听雨轩院内一角。
听雨轩是拙政园东南部的一个小院。
轩前一泓清水,据说植有荷花。
园内有芭蕉、翠竹,是著名的雨景点。
听雨轩与曲廊。
据说此廊为女眷所用,地板砖铺成方形,表示要方方正正,规规矩矩。
廊墙的外侧是男人通道,地板砖铺成棱形,表示有棱有角。
水廊和倒影楼。
图中长廊依水而建,高低起伏,是苏州园林三大名廊之一(其余的是留园曲廊和沧浪亭的复廊)。
左前方是倒影楼,以观赏水中倒影为主。
楼下叫做"拜文揖沈之斋"。
据说当年西园园主张履谦为表达自己对画家文徵明及其老师沈周景仰之情,特建此楼。
借景北寺塔。
从东园走进中园倚虹亭边,掠过碧池、曲桥,就能看到不远处一座玲珑宝塔。
这宝塔看似在园内,但实际上园外几千米处报恩寺内的北寺塔。
私家园林不能造塔 ,拙政园十分巧妙地借用了外景。
海棠春坞。
倚虹长廊蜿蜒,玲珑馆东侧花墙分隔的独立小院是海棠春坞。
院里植有海棠和天竹,铺地用青红白三色鹅卵石镶嵌而成海棠花纹,清静幽雅。
可惜已过初春,已错过海棠似锦之美景。
花窗竹影 翠竹花廊 荷风四面亭。
右前方的荷风四面亭坐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亭名因荷花而得。
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这里"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风景四季皆宜。
"与谁同坐轩"。
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表达了只与明月清风为伍的孤高气质。
此亭借苏轼词句名。
亭因屋面状如打开的折扇又称扇亭。
另外亭子的三面空窗、吴王靠、石桌和宫灯也是折扇形状。
据说张履谦购入拙政园后,为了纪念祖先制扇起家的历史,特斥资修建了这扇形轩。
此扇亭本无扇柄(或尖顶)。
但在此亭旁还有个笠亭。
从一个特定的角度看,笠亭成了扇亭之柄(顶),如照片所示。
这是拙政园巧借内景的一个名例。
见山楼。
这是一座江南风格的两层楼房。
因两侧傍山,上层称为见山楼 ,楼名出自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可惜,现在楼房上层铁将军把门,一般游客是进不去的。
底层为"藕香榭"。
此楼的沿水的外廊设吴王靠,供小观景。
藕香榭内景。
藕香榭一角。
五彩折扇,供游客选购。
玲珑馆。
海棠春坞旁是玲珑馆。
馆内正中悬有"玉壶冰"的横匾,取南朝宋鲍照诗"清如玉壶冰"。
馆内家俱雅洁大方。
远香堂。
远香堂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
厅里陈设典雅精致,四周为落地长窗,厅外景物尽收眼底。
绿漪亭。
图中右方为绿漪亭,又名劝耕亭。
这里北倚东部和中部界墙,南瞰水池和东边山岛。
唐张率诗:‘戢鳞隐繁藻,颁首承绿漪。
’此处有水、有竹、有鱼,故名。
卅六鸳鸯馆。
西园的主体建筑可分为南北两部。
南部为"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名"卅六鸳鸯馆",因临池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
卅六鸳鸯馆内顶棚采用拱型状,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绕梁。
卅六鸳鸯馆一角。
卅六鸳鸯馆一角。
"小飞虹"廊桥。
廊桥的栏杆倒映在碧波粼粼的湖水中,犹如一贯飞虹,故名小飞虹。
泊岸楼船。
由西向东过"小飞虹"廊桥,我们可通过青石跳板,登上石砌画舫楼船。
该船上为瀓观楼、下称香洲的,静静地泊在荷湖边。
紫藤花开。
塔影亭。
此照片正前方的小亭为塔影亭。
查文献,居然发现2015年苏州科技学院有篇硕士课程论文,专门讨论此亭的建筑结构和造型。
据此论文,塔影亭是拙政园最精致的亭子之一。
当时园外没有多少高大建筑,从此亭可看见西边的北寺塔,故名。
又有一说,此亭倒映在水中,宛如宝塔,所以称之为塔影亭。
留听阁。
位于西园的留听阁为单层阁,四周开窗,阁前为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好去处。
阁名来自唐代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之句。
留听阁门边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是拙政园的镇园之宝。
留听阁是拙政园自东向西游玩的一个主要景点。
再往西,就是拙政园的盆景园了。
留听阁的北面有个浮翠阁,是个八角形双层建筑。
该阁建于小山上,好像浮动于青草绿树的浓荫之上,因名"浮翠阁"。
由于体力和审美疲劳,我末登浮翠阁,也未拍照,留着下次造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