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及《别君叹》赏析
1年前 (2024-04-22)
《送元二使安西》及《别君叹》赏析飞翔(风情) 简单说明:一切皆因有缘、有感觉,才有此篇。
赏析中关于"元二"诗的大部分内容取自网上,自己有加工;关于"别君"的内容是自己的感觉,不一定对,旨在共享。
曲中找不到quot别quot的音乐,用阳关三叠代替,听时注意取舍。
词:「唐」王维李奇曲:曹轩宾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低吟白雪逢阳春送君别去无知音高台孤矗昂首望穹凄尽兮宙宇敞车马纵兮雁飞翔春复秋往世无常幽清默兮落暗乡何年何月蹉跎降莫问莫观你莫惆怅山石林木无易样低吟白雪逢阳春送君别去无知音高台孤矗昂首望穹凄尽兮宙宇敞车马纵兮雁飞翔春复秋往世无常幽清默兮落暗乡何年何月蹉跎降莫问莫观你莫惆怅山石林木无易样车马纵兮雁飞翔春复秋往世无常幽清默兮落暗乡何年何月蹉跎降莫问莫观你莫惆怅山石林木无易样莫问莫观你莫惆怅山石林木无易样 《送元二使安西》及《别君叹》赏析《送元二使安西》作者: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直译文:早春的清晨细雨打湿了渭城满地浮尘;旅店的青砖绿瓦更加清新周围的柳树正发出嫩嫩的新芽。
在这折柳送别的日子里请君再干一杯离别的酒吧;一旦向西出了阳关就找不到老朋友了。
赏析: 唐代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千古传诵,脍炙人口。
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好诗,同时也是一首奇诗。
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上面的直译就是广泛流传的普遍解释;但如果仅仅这样解释似乎真的看不出来水平的高处。
另一种解释是作者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采用了正述倒行的方式写作,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
关于这第二种解释,首先认为如果只是如上面作出了这样浅显直白的解释,本诗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诗,这与后人将之一直誉为唐诗"压卷之作"的称谓显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意,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其次,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说出"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且触犯诗谶这未免太不乎情理;再说,从诗句的本身意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阳关"后才看不到诗人,事实上,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
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分析种认为,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
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
那么普遍认为的"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幅"西出阳关"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面出去",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西出阳关"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剀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西面出来",诗人的本意就是如此。
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了!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的震撼力,诗人正是为此成功地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
必须指出,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
"玉门关"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阳关"内则完全属于唐朝的领土。
在诗人看来,只有将来友人能走出了"阳关"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来了。
我们从元代《阳春白雪集》中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中可以发现,古人其实一直就是这样诠释的:"…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
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故此,第二种诠释这首诗应该是这样的: 朋友 请再干了这杯酒 待你将来凯旋而归 西出阳关的时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这 渭城的细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 还会像今天一样 在此恭侯着按这样解释,这哪里像是诗人在送别友人,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诗人呀!诗人王维正是高超地运用了这种逆挽的写作手法,籍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从文法和艺术的高度更好接受。
其实,在王维的诗歌里也曾多次采用了这种语法结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就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
作为一位诗人,年长的王维其实已完全理解生的意义与价值,更从容勘破生与死,娓娓道来的诗表面风平浪静风光无限,而实则蕴含人生、家、国、友情、别情与一体,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表达出无穷的意义,无论一解二解,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的自我理解了。
但是,李奇(不知何人)在《别君叹》里又加了十句话,这样一来,对古诗的影响就很大了,可以说对古诗的理解会更加趋同第二种了,因为,这十句写的远比种解释内容丰富多彩,只有第二种解释才能与之相匹配。
下面就来说说对这十句的简单看法:"低吟白雪逢阳春送君别去无知音高台孤矗昂首望穹凄尽兮宙宇敞"这四句里,句就是解释事情发生的背景与时间,用阳春白雪一语双关;第二句是说作者的离别心情;第三、四句是说别后的状态,不说是谁的,但应该能感受到是作者的,因为只有作者才有这闲功夫与真心情。
"车马纵兮雁飞翔春复秋往世无常幽清默兮落暗乡何年何月蹉跎降"这四句应该是写时光与岁月的,其实暗指人生苦短,时光匆匆,当年华老去,只留下思想里的唏嘘与蹉跎,我们都不免回首人生,百味杂陈。
"莫问莫观你莫惆怅山石林木无易样"而两句则是对全篇的总结,也是对人生、对社会的总结,"无易样"三个字别出新裁、妙笔生花,直指"你生你死你惆怅,对世界没影响"的哲理,没有对文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是写不出来的。
这样解释李奇补加的这十句话,应该说它不仅进一步诠释了古诗的意境,更有一种延伸感与扩展感,使歌词补充和烘托出了原诗更复杂的情感,成为成功的典型之作。
别君叹这首歌,从词、曲、音的表达上不得不说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让音乐的欣赏从听觉走向感觉,走向心灵深处、走向思考的高度,是真正质的飞跃。
代表了一个发展方向与一种欣赏方式的改变。
从听到的时间,它就已深深的打动了我,所以才有此篇。
赏析中关于"元二"诗的大部分内容取自网上,自己有加工;关于"别君"的内容是自己的感觉,不一定对,旨在共享。
曲中找不到quot别quot的音乐,用阳关三叠代替,听时注意取舍。
词:「唐」王维李奇曲:曹轩宾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低吟白雪逢阳春送君别去无知音高台孤矗昂首望穹凄尽兮宙宇敞车马纵兮雁飞翔春复秋往世无常幽清默兮落暗乡何年何月蹉跎降莫问莫观你莫惆怅山石林木无易样低吟白雪逢阳春送君别去无知音高台孤矗昂首望穹凄尽兮宙宇敞车马纵兮雁飞翔春复秋往世无常幽清默兮落暗乡何年何月蹉跎降莫问莫观你莫惆怅山石林木无易样车马纵兮雁飞翔春复秋往世无常幽清默兮落暗乡何年何月蹉跎降莫问莫观你莫惆怅山石林木无易样莫问莫观你莫惆怅山石林木无易样 《送元二使安西》及《别君叹》赏析《送元二使安西》作者: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直译文:早春的清晨细雨打湿了渭城满地浮尘;旅店的青砖绿瓦更加清新周围的柳树正发出嫩嫩的新芽。
在这折柳送别的日子里请君再干一杯离别的酒吧;一旦向西出了阳关就找不到老朋友了。
赏析: 唐代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千古传诵,脍炙人口。
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好诗,同时也是一首奇诗。
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如上面的直译就是广泛流传的普遍解释;但如果仅仅这样解释似乎真的看不出来水平的高处。
另一种解释是作者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采用了正述倒行的方式写作,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
关于这第二种解释,首先认为如果只是如上面作出了这样浅显直白的解释,本诗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诗,这与后人将之一直誉为唐诗"压卷之作"的称谓显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意,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其次,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说出"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且触犯诗谶这未免太不乎情理;再说,从诗句的本身意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阳关"后才看不到诗人,事实上,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
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分析种认为,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了省略的写作手法,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
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
那么普遍认为的"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幅"西出阳关"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面出去",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西出阳关"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剀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西面出来",诗人的本意就是如此。
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了!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的震撼力,诗人正是为此成功地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
必须指出,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
"玉门关"外基本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而"阳关"内则完全属于唐朝的领土。
在诗人看来,只有将来友人能走出了"阳关"后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来了。
我们从元代《阳春白雪集》中大石调《阳关三叠》词中可以发现,古人其实一直就是这样诠释的:"…休烦恼,劝君更尽一杯酒,只恐怕西出阳关,旧游如梦,眼前无故人。
只恐怕西出阳关,眼前无故人…"故此,第二种诠释这首诗应该是这样的: 朋友 请再干了这杯酒 待你将来凯旋而归 西出阳关的时候 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 惟有这 渭城的细雨 青青的客舍 以及随风而舞的扬柳 还会像今天一样 在此恭侯着按这样解释,这哪里像是诗人在送别友人,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诗人呀!诗人王维正是高超地运用了这种逆挽的写作手法,籍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从文法和艺术的高度更好接受。
其实,在王维的诗歌里也曾多次采用了这种语法结构,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两句就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
作为一位诗人,年长的王维其实已完全理解生的意义与价值,更从容勘破生与死,娓娓道来的诗表面风平浪静风光无限,而实则蕴含人生、家、国、友情、别情与一体,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表达出无穷的意义,无论一解二解,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读者的自我理解了。
但是,李奇(不知何人)在《别君叹》里又加了十句话,这样一来,对古诗的影响就很大了,可以说对古诗的理解会更加趋同第二种了,因为,这十句写的远比种解释内容丰富多彩,只有第二种解释才能与之相匹配。
下面就来说说对这十句的简单看法:"低吟白雪逢阳春送君别去无知音高台孤矗昂首望穹凄尽兮宙宇敞"这四句里,句就是解释事情发生的背景与时间,用阳春白雪一语双关;第二句是说作者的离别心情;第三、四句是说别后的状态,不说是谁的,但应该能感受到是作者的,因为只有作者才有这闲功夫与真心情。
"车马纵兮雁飞翔春复秋往世无常幽清默兮落暗乡何年何月蹉跎降"这四句应该是写时光与岁月的,其实暗指人生苦短,时光匆匆,当年华老去,只留下思想里的唏嘘与蹉跎,我们都不免回首人生,百味杂陈。
"莫问莫观你莫惆怅山石林木无易样"而两句则是对全篇的总结,也是对人生、对社会的总结,"无易样"三个字别出新裁、妙笔生花,直指"你生你死你惆怅,对世界没影响"的哲理,没有对文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是写不出来的。
这样解释李奇补加的这十句话,应该说它不仅进一步诠释了古诗的意境,更有一种延伸感与扩展感,使歌词补充和烘托出了原诗更复杂的情感,成为成功的典型之作。
别君叹这首歌,从词、曲、音的表达上不得不说已经达到了一个新高度。
让音乐的欣赏从听觉走向感觉,走向心灵深处、走向思考的高度,是真正质的飞跃。
代表了一个发展方向与一种欣赏方式的改变。
从听到的时间,它就已深深的打动了我,所以才有此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