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湖心亭”

1年前 (2024-04-22)
杭州西湖“湖心亭”sunflowers 记得曾经读过明末文学家张岱的短文《湖心亭看雪》,说的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三日,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晚上八点左右,作者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炉火,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清新淡雅的笔墨,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像一幅水墨模糊的写意山水画卷深深的吸引着我,也让我对湖心亭 — 这个西湖中心的小岛充满了遐想。
2018年10月,桂花飘香的季节,我又一次到杭州旅行,这次专为湖心亭而来。
出发前,我从北京打电话到湖心亭的岛上,工作人员告诉我,现在湖心亭属于“半开放”状态,就是说大游船在湖心亭是不停靠的,如果想游览湖心亭,只能乘坐手划船上岛。
这是因为申遗成功以后,应世遗专家的呼吁,为保护岛上的生态和文化景观,湖心亭才限制了登岛的客流量。
到达杭州的次日上午,我和同伴走过白堤,在中山公园码头租了一条小船,这里是距离湖心亭最近的手划船码头,从这里上船,大约十几分钟就能到湖心亭了。
船工划着浆缓缓的摇向西湖中心,阳光明媚,阵阵清风吹得湖水碧波荡漾,波光粼粼。
宽阔的湖面上不时有大游船从旁边驶过,溅起朵朵浪花。
看着船头在水中行进,远处的山峦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更显得层层叠翠,这时想到苏东坡的诗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 在我的印象中,江南烟雨濛濛的天气比较多,每次来西湖看到的几乎都是“雨亦奇”的景色,今天可真算得上是“晴方好”了。
“湖心亭”是西湖三岛中位于东北方的,也是形成最早的小岛,全岛面积约0.5公顷。
宋、元以来,此岛之上建有“湖心寺”,明弘治年间寺毁;嘉靖三十一年(1552)知府孙孟寻遗址,建亭其上,“露台亩许,周以石栏,湖山胜概,一览无遗”,初名“振鹭亭”,不久废圮;万历年间(1573~1620)屡经修葺,增扩此岛,上植桃柳,改亭额曰“清喜阁”,时人始称“湖心亭”。
在杭州西湖博物馆里,我看到了“湖心亭旧影”的图片。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皇帝南巡此,御书“静观万类”四字,并赐额“天然图画”。
雍正五年(1727),浙江总督李卫浚治西湖,重加修葺。
《西湖新志》卷一记载“湖心亭居全湖中心,绕亭之外皆水,环水之外皆山,所谓太虚一点者,实居全湖之胜”,遂以“湖心平眺”之名列入“西湖十八景”。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乾隆皇帝夜游湖心亭,御书“光澈中边”的匾额。
清朝灭亡后,清喜阁楼屋数度被改为财庙、观音殿等。
1953年湖心亭再次修整,将中心主建筑改为一重檐歇山琉璃瓦大屋并取名“湖心亭”,这是50年代建设西湖风景名胜中所庭园建筑。
我猜想,这样的修缮是不是与张岱在《西湖梦寻》中对湖心亭所描绘的“金碧辉煌、规模壮丽,游人望之如海市蜃楼”的景色有关呢? 然而,在2010年西湖风景区申报联国世界文化遗产时,为恢复旧时清代院落空间和格局,将湖心亭建筑群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造,其中央的琉璃瓦屋顶以及一干附属建筑被拆除。
重修了低调得多的符原东西走向的中心建筑“蓬莱宫”(2),保留了东端的“湖心亭牌坊”(1),西端新建“振鹭亭”(3),北面有“湖山一览廊”(5),东南面临湖有观景亭轩,南面立有“虫二”太湖石碑一块(4),是为今日之所见。
登上小岛,先看到东端的石牌坊,牌坊为三间四柱式,下半部应为旧物,有两道石雕龙纹,中间有绣球。
上半部的栏板上有民国二十五年所题的“湖心亭”三个大字,但已无从考证是出自何人手笔,落款是“杭州市政府重建”。
从牌坊向里走,就看到了湖心亭的中心建筑,这是一座清代风格的歇山顶两层楼阁,方形平面,进深为三间,上有匾额“蓬莱宫”。
湖心亭与西湖上的另外两岛三潭印月、阮公墩称“蓬莱三岛”,湖心亭对应传说中海上三仙山之“蓬莱”,三潭印月是“瀛洲”。
阮公墩是“方丈”。
而蓬莱为三仙山之首,并渐成为仙境之范指,小岛如水中仙境一般,远远看去恰似“蓬莱宫在水中央”。
两边的楹联是:“一片清光浮水面,十分明月到湖心”。
楼阁门关着,从门窗望进去,厅堂的陈设古朴典雅,正面有梅、兰、竹、菊的四扇屏,上面是“湖心亭”三字的匾额,隔着窗子看不清落款,经过和“西湖匾额”一书比对,此扁应是著名书画家李苦禅先生所题写的。
匾额的两边是《湖心亭柱铭》: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
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上、下两联都引用了苏东坡的诗和文,上联的“雨奇晴好”取自《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诗句;下联的“月白风清”出自《后赤壁赋》:“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绕到蓬莱宫楼阁的后面,上有匾额“太虚一点”,两边的楹联是篆字书写的,我看不懂,查字典和资料才明白这是明代祝时泰的杭州湖心亭摘句:“烟花地远春谁主,涧壑风生酒自醒”。
西端新建的“振鹭亭”沿用了明代湖心亭建筑的名称,这是一座滨水观景建筑,由两个方形攒尖顶敞亭套接而成。
这里和苏堤隔水相望,西面的群山也入画中。
振鹭亭匾额两边有四言楹联:“遗世独立,在水中央”。
上联出自苏东坡的《前赤壁赋》“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下联出自《诗经·蒹葭》“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正是振鹭亭下四面美景的真是写照。
岛的北端有“湖山一览廊”,这里面向孤山和白堤。
孤山之外,更高的北山绵延起伏。
山外山的风景里,亭亭玉立的保俶塔犹如点睛的一笔。
面向湖水是一道敞轩,上挂匾额“水送山迎”,两边是同盟会元老黄文中题写的楹联:“隔世怒潮吞旭日,遶亭绿水拱青山”。
真是佩服作者丰富的想象力,站在这里,穿过绕亭的绿水青山,穿过城市,仿佛看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在岛的东南面有一道廊,廊子的尽头有一副对联,这是欧阳中石先生的手笔,上联是“山横三面碧”,下联是“湖绕四围青”。
上方的四字匾额是“山映檐青”。
四围的青山映绿了廊檐,极目四眺,水光潋滟,群山如屏,西湖风光一览无余。
旁边有间小屋,上有匾额“清喜阁”,两边的楹联是:“疑是玉人临镜坐,恍从银汉泛槎来”。
喻湖心亭如玉人临镜,仙子泛槎,湖如镜,岛如槎,亭如玉人。
意象令人驰想仙境,十分优美。
穿过月亮门,就来到了岛的南端,这里立有“虫二”太湖石碑。
相传清代乾隆皇帝夜游西湖湖心亭,见美景当前,雅兴大作,挥毫写下“虫二”二字,随行大臣均不解其意,却被树影下一秀才以“風(风)月无边”一语道破。
“虫二”典故遂传为含蓄赞叹湖心亭景致的一段佳话。
毫无疑问,“湖心亭”是西湖最著名的亭,因为她位列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其余三个是安徽滁州的“醉翁亭”、湖南长沙的“爱晚亭”和北京的“陶然亭”)。
但湖心亭同时也是最为“名不符实”的亭,因为湖心亭之名虽为“亭”字,但作为一个建筑意义上的亭早已不存,如今所谓“湖心亭”实际上是指一个岛,岛以亭名。
这反而更加诠释了“亭”的本意,古人云:“亭者,停也”。
“亭”的最为真实的内涵其实并不是建筑本身,而是一种心境,是为让人们有所停留,有所眺望。
湖中的小岛不能成为人们随时可以到达之地,因此彼时人们远远望见湖中翼然一亭,当然会极为自然地称之为“湖心亭”,这大概是“湖心亭”之名的由来吧。
“湖心亭”这个简洁的名字似不经意却蕴含着一种超然卓绝、自在若仙、我自成诗的洒脱、从容与浪漫,其实这也是西湖这一大片承载自然变迁和历史人文的美丽风景所具有的性格,也是西湖最打动人心,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地方。
“百遍清游未拟还,孤亭好在水云间。
停阑四面空明里,一面城头三面山”。
从位置来看,湖心亭位于纵观湖山风景的东北线,在这里可以广揽孤山、二堤、二塔,和其余二岛,在禁止登上阮公墩的今天,此处风景确实是全湖之胜。
如果不是因为手划船的价格是按小时计算的,我真想在这小岛上呆上一整天。
在今天游人如织的杭州西湖,与人头攒动的其他景点相比,这里真是难得安静的世外桃源。
“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水中的亭岛给人以仙境飘渺的感受,若能约上两三好友,伴着桂花的清香,沐浴着阳光和微风,面对远山近水,品茶赏景,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在乘船返回湖岸的途中,船工也聊起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后半段说的是作者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仆童正把酒炉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作者,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于是拉作者一同饮酒。
作者尽情喝了三大杯酒,然后与他们道别。
问他们姓氏,得知是金陵(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张岱写道:“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我不禁暗自发笑,张岱在大雪过后的夜晚还在湖心亭遇见三人,而我和同伴这次上岛竟没见到一个游人,我是不是多少也有些“痴”呢? (其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