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德行读书笔记十则(一)

9个月前 (04-22)
世说新语,德行读书笔记十则(一)南极仙翁 1陳仲舉言為士則,行為世範,登車攬轡,有澄清天下之志。
為豫章太守,,便問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主薄白:「群情慾府君先入廨。
」陳曰:「武王式商容之閭,席不暇暖。
吾之禮賢,有何不可!」陳蕃(?-168年),字仲舉。
汝南平輿(今河南平輿北)人。
東漢時期名臣,與竇武、劉淑稱「三君」。
少年時便有大志,師從於胡廣。
被舉為孝廉,歷郎中、豫州別駕從事、議郎、樂安太守。
因不應梁冀私情被降為修武縣令,任尚書。
又因上疏得罪寵臣而外放豫章太守,任內為政嚴峻,使吏民敬畏。
後遷尚書令、大鴻臚,因上疏救李雲被罷免。
再拜議郎、光祿勳,與黃琬公平選舉,因而遭誣告罷官。
不久,被徵為尚書僕射,轉太中大夫。
延熹八年(165年),升太尉,任內多次諫諍時事,再遭罷免。
靈帝即位,為太傅、錄尚書事,與大將軍竇武共同謀劃翦除宦官,事敗而死。
徐稺 ,字孺子,豫章南昌人。
東漢時期名士,世稱「南州高士」。
曾屢次被朝廷及地方徵召,終未出仕。
漢靈帝初年,徐稺逝世,享年七十二歲。
徐稺因其「恭儉義讓,淡泊明志」的處世哲學受到世人推崇,被認為是「人傑」的典範和楷模。
周武王姬發(?―前1043年),姬姓,名發(西周青銅器銘文常稱其為珷),周文王姬昌與太姒的嫡次子,岐周(今陝西岐山)人,西周王朝的開國君主,在位15年。
其正妻為邑姜。
約前1050年文王崩逝,姬發繼位,號為武王,沿用「受」年號。
武王繼位後,繼承父志,重用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等人治理國家,周國日益強盛。
受十一年(約前1046年),武王聯庸、蜀、羌、髳盧、彭、濮等部族,進攻商紂行在朝歌,討伐暴君紂王統治下的商朝,是為牧野之戰。
殷商大敗,紂王自焚於鹿台,殷商滅亡。
周王朝建立,定都鎬京(今陝西西安西南)。
武王克殷三年後(約前1043年),周武王駕崩,時年四十五歲(一作五十四歲),葬於周陵,為後世尊崇為古代明君。
2周子居常云:「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
」周乗,字子居,汝南安城人。
天資聰朗,高峙岳立,非陳仲舉、黃叔度之儔,則不交也。
仲舉嘗嘆曰:「周子居者,真治國之器也。
」為泰山太守,甚有惠政。
太守李倀選周子居、黃叔度、艾伯堅、郅伯向、封武興、盛孔叔為六孝亷,以應嵗舉。
未行,倀死,子居等遂駐行喪。
倀妻於柩側下帳見之,厲以宜行。
子居嘆曰:「不有行者莫宣公,不有止者莫恤居。
」於是與伯堅即日辭行,留封、黃四人隨柩。
時人以為知禮。
拜侍御史、公車司馬令,不畏彊御,以是怨於幸臣。
遷為交州刺史,上言:「交州邊域,長吏、百姓願為聖朝掃清一方。
」屬縣聞乗之威,即上疾,乞解印四十餘城。
黃憲(109~156),字叔度,號徵君。
東漢著名賢士,汝南慎陽人。
世貧賤,父為牛醫,而憲以學行見重於時。
延光元年(122),太守王龔以袁閬為功曹,舉陳蕃、黃憲等為孝廉。
黃憲時年十四,潁川荀叔遇之於逆旅,與語移日不能去,以之為師表,稱之為顏子;同郡戴良才高倨傲,及見憲歸,茫然若有失,自愧不及;周子居常雲:「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
」 及蕃為三公,臨朝嘆曰:「叔度若在,吾不敢先佩印綬矣。
」郭泰謂其汪汪若千頃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濁,不可量也。
憲初舉孝廉,又辟公府,暫到京師而還,竟無所就。
漢恆帝永壽二年歲次丙申,年四十八終,天下號曰徵君。
3郭林宗汝南,造袁奉高,車不停軌,鸞不輟軛;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
人問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難測量也。
」郭泰(128年-169年),字林宗。
太原郡介休縣(今屬山西)人 [1] 。
東漢時期名士,與許劭並稱「許郭」,被譽為「介休三賢」之一。
郭泰出身寒微,年輕時師從屈伯彥,博通群書,擅長說詞,口若懸河,聲音嘹亮。
他身長八尺,相貌魁偉。
與李膺等交遊,名重洛陽,被太學生推為領袖。
次黨錮之禍後,被士人譽為黨人「八顧」之一。
最初被太常趙典舉為有道,故後世稱「郭有道」。
官府辟召,都不應。
他雖褒貶人物,卻不危言駭論,所以不在禁錮之列。
後為避禍而閉門教授,達千人,提拔「英彥」六十多人。
建寧元年(168年),郭泰聞知陳蕃謀誅宦官事敗而遇害,哀慟不止,於次年正月逝世,終年四十二歲。
史稱當時「自弘農函谷關以西,河內湯陰以北,二千里負笈荷擔彌路,柴車葦裝塞塗」,有近萬人前來會葬。
蔡邕親為其撰碑文。
汝南先賢傳曰:「袁閬字奉高,慎陽人。
友黃叔度於童齒,薦陳仲舉於家巷。
辟太尉掾,卒。
黃憲(109~156)字叔度,號徵君。
東漢著名賢士,汝南慎陽人。
世貧賤,父為牛醫,而憲以學行見重於時。
延光元年(122),太守王龔以袁閬為功曹,舉陳蕃、黃憲等為孝廉。
黃憲時年十四,潁川荀叔遇之於逆旅,與語移日不能去,以之為師表,稱之為顏子;同郡戴良才高倨傲,及見憲歸,茫然若有失,自愧不及;周子居常雲:「吾時月不見黃叔度,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
」 及蕃為三公,臨朝嘆曰:「叔度若在,吾不敢先佩印綬矣。
」郭泰謂其汪汪若千頃波,澄之不清,淆之不濁,不可量也。
憲初舉孝廉,又辟公府,暫到京師而還,竟無所就。
漢恆帝永壽二年歲次丙申,年四十八終,天下號曰徵君。
4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
後進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
李膺(110年—169年),字元禮,潁川郡襄城縣(今屬河南襄城縣)人。
東漢時期名士、官員。
太尉李修之孫、趙國相李益之子。
李膺最初被舉為孝廉,又被司徒胡廣徵辟,舉高第。
後升任青州刺史,青州的郡守縣長害怕他的嚴明,大多棄官而去。
歷任漁陽、蜀郡太守。
又轉護烏桓校尉,屢次擊破犯境的鮮卑,因公事免職。
永壽二年(156年),鮮卑犯境,桓帝起用李膺為度遼將軍,羌人聞訊,都感到畏服,李膺因而聲威遠播。
後入朝為河南尹,因檢舉不法,被誣陷免官,得應奉上疏援救被赦免。
又升任司隸校尉,使眾宦官感到畏懼。
「黨錮之禍」時,李膺遭到迫害下獄,後被赦免回鄉。
陳蕃、竇武圖謀誅殺宦官時,起用李膺為永樂少府,二人遇害後,再被免職。
建寧二年(169年),「第二次黨錮之禍」,李膺主動自首,被拷打而死,終年六十歲。
5李元禮嘗歎荀淑、鍾皓曰:「荀君清識難尚,鍾君德可師。
」李膺(lǐ yīng,110年—169年),字元禮,潁川郡襄城縣(今屬河南襄城縣)人。
東漢時期名士、官員。
太尉李修之孫、趙國相李益之子。
李膺最初被舉為孝廉,又被司徒胡廣徵辟,舉高第。
後升任青州刺史,青州的郡守縣長害怕他的嚴明,大多棄官而去。
歷任漁陽、蜀郡太守。
又轉護烏桓校尉,屢次擊破犯境的鮮卑,因公事免職。
永壽二年(156年),鮮卑犯境,桓帝起用李膺為度遼將軍,羌人聞訊,都感到畏服,李膺因而聲威遠播。
後入朝為河南尹,因檢舉不法,被誣陷免官,得應奉上疏援救被赦免。
又升任司隸校尉,使眾宦官感到畏懼。
「黨錮之禍」時,李膺遭到迫害下獄,後被赦免回鄉。
陳蕃、竇武圖謀誅殺宦官時,起用李膺為永樂少府,二人遇害後,再被免職。
建寧二年(169年),「第二次黨錮之禍」,李膺主動自首,被拷打而死,終年六十歲。
荀淑(公元83年—公元149年)字季和,為郎陵侯相,東漢潁川潁陰人(今河南許昌)人。
漢和帝漢桓帝時人物,以品行高潔著稱。
有子八人,號八龍。
他的孫子荀彧。
曹鐘皓(公元88~157年),字季明,潁川郡長社縣(今河南長葛市)人。
東漢時期名士、清議領袖,光祿大夫河東太守鐘寶之子,名士鐘迪之父。
出身潁川鐘氏。
學識淵博,謹慎篤志。
少受家學熏陶,研習儒學,博通書傳。
隱居於密山,教授學生詩詞格律,不應公府辟。
初為潁川功曹,遷為廷尉正、五經博士,入辟司徒府,拜會稽太守、林慮長。
漢桓帝時,為西曹掾,為士大夫所歸慕,教授門徒千人,隨同郡陳寔、荀淑和韓韶,以清高有德行聞名於世,稱為「潁川四長」。
桓帝永壽丁酉三年(157年),鐘皓去世,年六十九。
操部下著名的謀士。
6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僕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後從,長文尚小,載著車中。
既,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余六龍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
於時太史奏:「真人東行。
」陳寔(104年-187年),字仲躬(《陳寔碑》誤作仲弓 ),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長葛縣古橋鄉陳故村)人 。
東漢時期官員、名士。
陳寔出身微寒,起家任都亭佐,轉為督郵,遷西門亭長,四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公,再辟大將軍府。
司空黃瓊辟選人才,補聞喜縣令,治理聞喜半歲;復除太丘長,後世稱為「陳太丘」。
其子陳紀、陳諶並著高名,時號「三君」。
他以清高有德行,聞名於世,與鐘皓、荀淑、韓韶稱為「潁川四長」。
中平四年(187年),陳寔在家中逝世,享年八十四。
謚號文範先生,葬於郎城。
荀朗(518-565),字深明,梁朝潁川潁陰人。
官持節、通直散騎常侍、安南將軍、都督南兗州諸軍事、南兗州刺史。
陳朝時候,官使持節、安北將軍、散騎常侍、都督霍晉三州諸軍事、州刺史。
天嘉六年,荀朗去世。
陳元方,名紀,字元方,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陳寔之子,享年七十一歲。
與弟陳諶俱以德稱,兄弟孝養,閨門雍和。
與父親陳寔和弟弟陳諶在當時並稱為「三君」。
遭父喪,哀痛歐血豫州刺史表上尚書,繪象百城,以勵風俗。
遭黨錮後,累辟不就。
董卓入洛陽,就家拜五官中郎將。
紀不得已而到京師。
累遷尚書令。
建安元年(196),袁紹為太尉,欲讓於紀,紀不受。
拜太鴻臚,卒於官。
紀子群嘗諶子忠各譽其父公德,相爭不決,質於祖父實。
實道:「元方難為兄,季方(諶字)難為弟。
」紀於遭黨錮後,發憤著書,號曰《陳子》,凡數萬言。
季方,即陈湛是陳寔兒。
長文即陈群,為元方子。
南朝梁·劉孝標注引《海內先賢傳》:「陳湛字季方,寔少子也。
才識博達,司空掾公車徵,不就。
」叔慈、慈明、六龍:苟淑有八個兒子,號稱八龍。
叔慈、慈明是他兩個兒子的名字,其餘六人就是這裡所說的六龍了。
文若是荀淑的孫子荀彧。
7客有問陳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下為淵泉所潤。
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南朝梁·劉孝標注引《海內先賢傳》:「陳湛,字季方,寔少子也。
才識博達,司空掾公車徵,不就。
」太丘,陳寔也。
陳寔(104年-187年),字仲躬(《陳寔碑》誤作仲弓 ),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長葛縣古橋鄉陳故村)人 。
東漢時期官員、名士。
陳寔出身微寒,起家任都亭佐,轉為督郵,遷西門亭長,四為郡功曹,五辟豫州,六辟三公,再辟大將軍府。
司空黃瓊辟選人才,補聞喜縣令,治理聞喜半歲;復除太丘長,後世稱為「陳太丘」。
其子陳紀、陳諶並著高名,時號「三君」。
他以清高有德行,聞名於世,與鐘皓、荀淑、韓韶稱為「潁川四長」。
中平四年(187年),陳寔在家中逝世,享年八十四。
謚號文範先生,葬於郎城。
8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
咨於太丘,太丘曰:「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
」陳群(?-237年2月7日),字長文。
潁川郡許昌縣(今河南許昌東)人。
三國時期著名政治家、曹魏重臣,魏晉南北朝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和曹魏律法《魏律》的主要創始人。
東漢太丘長陳寔之孫、大鴻臚陳紀之子。
陳群出身名門,早年被劉備辟為豫州別駕。
曹操入主徐州時,被辟為司空西曹掾屬,後轉任參丞相軍事。
曹操封魏公時,任魏國的御史中丞。
後拜吏部尚書,封昌武亭侯。
曹魏建立後,歷任尚書令、鎮軍大將軍、中護軍、錄尚書事。
曹丕駕崩後,陳群受詔輔政。
曹叡即位,任司空、錄尚書事,累封潁陰侯。
青龍四年十二月(237年2月)病逝,謚號「靖」。
正始四年(243年),配享曹操廟庭。
陳群歷仕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以其突出的治世之才,竭忠盡職,為曹魏政權的禮制及其政治制度的建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陳群撰有文集五卷,今已佚失。
其餘見於《全三國文》 。
陳湛子陳忠,字孝先。
難兄難弟成語的緣由。
9荀巨伯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友人語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遠來相視,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賊既,謂巨伯曰:「大軍,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吾身代友人。
」賊相謂曰:「吾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
」遂班軍而還,郡並獲全。
荀巨伯,東漢潁州(今屬河南)人,生平不詳 。
10華歆遇子弟甚整,雖閒室之內,嚴若朝典。
陳元方兄弟恣柔愛之道,而二門之里,兩不失雍熙之軌焉。
華歆(157年—232年1月30日),字子魚,漢族。
平原高唐人(今山東聊城高唐縣)。
漢末魏初時名士,曹魏重臣。
華歆早年拜太尉陳球為師,與盧植、鄭玄、管寧等為同門 ,又與管寧、邴原共稱一龍,華歆為龍頭。
漢靈帝時華歆被舉為孝廉,任郎中,因病去官。
又被何進徵召為尚書郎。
後任豫章太守,甚得民心。
孫策破劉繇後,華歆舉豫章郡投降,被奉為上賓。
官渡之戰時,被徵為議郎,參司空軍事。
入為尚書,轉侍中,又代荀彧為尚書令。
曹操討孫權時,以華歆為軍師。
後為魏王國御史大夫。
曹丕即王位,拜華歆相國,封安樂鄉侯。
曹丕代漢建魏,改相國為司徒。
魏明帝曹叡即位後,升任太尉,晉封博平侯。
太和五年十二月(232年1月)去世,謚號「敬」。
華歆有文集三十卷,今佚失,其餘見《全三國文》。
陳元方,陳紀也。
陳元方,名紀,字元方,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陳寔之子,享年七十一歲。
與弟陳諶俱以德稱,兄弟孝養,閨門雍和。
與父親陳寔和弟弟陳諶在當時並稱為「三君」。
遭父喪,哀痛歐血豫州刺史表上尚書,繪象百城,以勵風俗。
遭黨錮後,累辟不就。
董卓入洛陽,就家拜五官中郎將。
紀不得已而到京師。
累遷尚書令。
建安元年(196),袁紹為太尉,欲讓於紀,紀不受。
拜太鴻臚,卒於官。
紀子群嘗諶子忠各譽其父公德,相爭不決,質於祖父實。
實道:「元方難為兄,季方(諶字)難為弟。
」紀於遭黨錮後,發憤著書,號曰《陳子》,凡數萬言。
所謂德行,古人好比喻,好大言,以小節見大義者也。
此中人物多漢魏世家子也,所言德者,蓋當軼語,不可盡信,笑謂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