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野菜》读后感

1年前 (2024-04-22)
《故乡的野菜》读后感凡言 《故乡的野菜》读后感 周作人老先生的这篇散文《故乡的野菜》实在与众不同。
其他人提到故乡往往都是童年生活的地方,往往只有一个,而且文章总是会写自己的家乡如何如何好,自己如何如何的思念故乡,再抒发一下现今自己漂泊在外如何的愁苦。
但是这篇文章却不是这样,在文章的开头,作者开篇写道,“ 我的故乡不止一个,凡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故乡对于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情分,只因钓于斯游于斯的关系,朝夕会面,遂成相识,正如乡村里的邻舍一样,虽然不是亲属,别后有时也要想念到他⋯⋯”。
要写故乡,却先说对故乡没有什么情分,笔调一下子荡了开去,同时也深深的吸引了我,这样正话反说,倒是让人思绪万千。
作者听妻子“说起有荠菜在那里卖着,我便想起浙东的事来”,因为“ 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
很自然地就把话头又拉回了正题,丝毫无牵强之感。
接下来由春天常吃荠菜想到另一种常吃的黄花麦果,再由它扫墓时作贡品想到另一种扫墓时常吃的野菜紫云英,表面信口而谈,内里却是一条线。
但作者又不露痕迹,由看到卖荠菜,随之想起故乡,这种情思看似有意,又似无意;回想故乡,却只谈野菜,看似有意思,又似无意思,冲淡的意境跃然纸上。
不禁想起郁达夫在谈到周作人的美文小品时曾说的话,“觉得他的漫谈,句句含有分量,一篇之中,少一句就不对,一句之中,易一字也不可”。
以前听老师说散文是见情见性的一种文体,来不得半点的虚假和造作。
作家往往用美文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以及在生活中体验到的哲理和感悟。
确实是这样,我们从文章中也能看出周作人真实的内心生活,复杂的情感世界。
对于童年时候所食的野菜,作者大方自然地展示着他的热爱,没有丝毫的遮掩和伪装。
比如于黄花麦果,“在北京也有,但是吃去总是日本风味,不复是儿时的黄花麦果糕了。
”对童年时光的留恋,佳物不可再得的怅惘情绪,全盘托出。
面对读者,不故弄玄虚,一腔真情慢慢流出,让人觉得万分亲切。
这篇文章同时又有着极美的意境,“妇女小儿各拿一把剪刀一只‘苗篮’,蹲在地上搜寻,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的工作,那时小孩们唱道:“ 荠莱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这是动态的劳作;“ 花紫红色,数十亩接连不断,一片锦绣,如铺着华美的地毯,非常好看”。
这是静态的生机。
挖菜的村姑,歌唱的小儿,绿色的荠菜,紫红的花朵,分明一幅洗去铅华的江南春光图。
这美还体现在语言。
通篇文字,纯属平常的白话口语,如叙家常。
这篇散文还充盈着一种“俗趣”,氤氲着浓浓的地方风味。
在《故乡的野菜》中,引用歌谣就有四五处之多。
“ 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 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 三月三,蚂蚁上灶山”等,语言通俗可爱,使文章生动不少。
产生于劳动人民的生活之中的民谣,没有经过刻意的文饰和加工,有一种天然的野趣。
这篇散文《故乡的野菜》散发着浓浓的风俗趣味的。
比如本文写到故乡的荠菜,便引明代文学家田汝成著的《西湖游览志》和清代文学家顾禄的《清嘉录》中的记载,这两本都是关于吴中民间世俗的书。
这些引用增加了文章的文学厚重感。
写紫云英,引用日本的《俳句大辞典》,“ 此草与蒲公英同是习见的东西,从幼年时代便已熟识。
在女人里边,不曾采过紫云英的人,恐未必有吧。
”仿佛不经意,但作者的学识以让人惊叹。
而且,对每一种野菜的性状,以及野菜的食法,周作人老先生都仿佛博物学家一样,能细细道来。
如“黄花麦果通称鼠曲草,系菊科植物,叶小微圆互生,表面有白毛,花,簇生梢头。
春天采嫩叶,捣烂去汁,和粉作糕,称黄花麦果糕。
”再如,“做成小颗如指顶大,或细条如小指,以五六个作一攒,名曰茧果”,等等。
此类文字,让我们对绍兴地方的植物和生活习俗都有明白的认识,风俗宛然如在眼前。
“这些都是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特别留心于野卉杂花,亲切爱抚的记其性状,文情闲静,文笔润泽”。
文章所写三种野菜:荠菜,黄花麦果,紫云英,均是极为常见的野生植物,甚“ 是一种很被贱视的植物”。
作者将他们一一描绘,只因为它们都是“ 浙东人春天常吃的”东西。
清末的农村,也就是在周作人的童年时代,农民的生活是很清苦的,作为鱼米之乡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收入也仅能果腹而已。
春天到时采摘一些野菜,就成为乡民们甚城里的普通市民常做的一件事情。
对这些野菜,一些士大夫用审美的眼光看待,描述得天花乱坠,“但浙东人却不很理会这些事情,只是挑来做菜或炒年糕吃罢了。
”可以看出,周作人思念这些野菜的一种情感。
常言道“平淡见真知”,《故乡的野菜》给人的感觉就是这样的。
字里行间只讲野菜,却让人感觉到浓浓的情感。
对于以前的我们而言,故乡是一个特别遥远的话题,因为我们就在故乡,而现在我们身处外地,或许离家很近,但是不是就会想到家乡的人或事,想念妈妈做的饭菜,想起妈妈的叮嘱。
终于我开始明白故乡是魂,是一个在外游子的牵挂。
姓名:姚玉婷 班级:汉语言文学05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