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窄巷子

1年前 (2024-04-22)
宽窄巷子柴窑 来到成都,宽窄巷是一个不能不去的地方。
我对老街、老巷情有独钟。
到一个地方总想知道它的过往,老街、老巷作为历史文化的积淀,最能品出它的独特味道。
宽窄巷位于成都老市区,由三条东西走向平行并列的老街、四院落群组成,是老成都“千年少城”的城市格局和百年建筑群的遗存。
如今的宽窄巷已然成为成都的靓丽名片。
许是名声太大,许是慕名而来的游人太多,巷子前面新辟了一瞥广场,广场上的“成都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对这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有了详尽的介绍。
三条巷子大约出自康熙年间。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6年),在平定了准噶尔之乱,大军回撤之际,选留千余丁驻守成都,在战国秦张仪修建的“少城”遗址上修筑了“满城”,即只有满蒙八旗的“旗人”才能在此居住。
“满城”是清军入关统一全国以后,为了统治人口远多于八旗的汉族和各族人民,陆续在20多个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建设的八旗军驻扎区,成都的三条巷子就是保留较好的满城之一。
满清没落之后满城不再是禁区,百姓可以自由出入,不少外地商人乘机在满城附近开启了典当铺,大量收购旗人家产,逐渐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满城的格局。
此时的宽巷子名为“兴仁胡同”,窄巷子名为“太平胡同”,井巷子名为“如意胡同”。
这些颇有“文化”的地名,却因一次“随意而为”没了“文化”:在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的城市勘测中,据说当时的工作人员度量之后,随手将宽一点的巷子标注为“宽巷子”,窄一点巷子标注为“窄巷子”,有井的那条就是“井巷子”了。
从此,北方的“胡同”没有了,取而代之延续下来的只有“宽窄巷”了。
三条巷子被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称保护规划》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
2005年,在保护老成都建筑的基础上,打造以旅游休闲为主,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巴蜀文化的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主体改造工程启动,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这张“老成都底片”终于在2008年6月呈现在游人面前。
宽巷子 窄巷子 井巷子 如今的宽窄巷,石板铺地,门楼高挑,青砖黛瓦, 庭院深深;名人故居,川西民居,北方四院,巴蜀文化苑,让游人目不暇接。
街区改造者修旧如旧,街道上保留着小巷古朴的风格,残砖断瓦,破损门头,饱含着岁月的风雨;秦砖汉瓦,明清遗迹,牵挂着时代思绪。
整个街区基本保持着明末清初的风格特征。
尤其难能可贵的,改造前的巷子街景,被一张张实况大小的老照片,凝固在墙上,重点部位凸显出来,宛如浮雕,浓缩了老成都心灵深处的记忆。
照片真实记录了改造前的巷子。
这是一张题为“寛巷暖烘烘”照片说明:“宽巷子宽度在六八米之间,中间为四点二四点七宽的车道,两边为高零点一五米,宽零点七二点七米的街沿人行道。
车道为沥青铺设, 人行道由街沿石和水泥方砖铺设。
宽巷子两侧的墙体经过此修整,为了美观多刷成黑灰色,院门两侧的墙体多砌有两块砖拼图案或刷成白色,巷中的大叶梧桐树,树影落在路面、街沿,映在门前墙上。
” 照片专门注明:“此照片为二零零四年宽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阶段拍摄,由成都市建委提供。
”一侧有二维码提示:“扫码听老砖墙的故事”。
“窄巷水凼凼”照片说明:“窄巷子宽度四五米左右。
由于窄,只有路面而无街沿,偶有街沿也只有零点五米左右,且为单边。
为了避免墙角淌水,墙角多做有三十四十公分的斜面护坡以保护墙基。
雨后深深的窄巷子,浅浅的水凼凼,清新而宁静,穿过整条巷子,鞋底还是干净如洗。
”后面注明:“此照片一九八八年陈锦拍摄于成都窄巷子。
” 井巷街口 井巷子的介绍是这样的:“井巷子过去名为‘如意胡同’,后因巷北有明德坊,又称‘明德胡同’。
据说康熙年间,大批的清军驻扎在少城内,人口的密集使得这条巷子的用水成了一个问题。
于是就在巷子西口凿井取水,为驻防清军提供水源。
井巷子也因此得名。
” 三条巷子的来路明明白白。
三条巷子的过往留有存照。
三条巷子的改造定位明确。
宽巷子由于多有清末民初的建筑,高高的牌楼,独特的门脸,茂密的花木掩映着一座座深宅大院,成为当年的生活体验馆,老成都的风土民俗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
宽巷子:“一个有着老脸庞的怀旧地带”; 当年窄巷子建有诸多的公馆,“公馆街”因此得名,名人故居是一大特色。
如今这些院落大多成为颇有格调的酒吧、餐厅。
各式西式餐饮、特色文化主题酒店、艺术休闲、健康生活馆形成了精致生活体验区,游人、文青们扎在巷子里,闲散地度过整个下午。
窄巷子:“一条小资的情调延长线”; 井巷子因“井”而名,是当年满城八旗驻屯者的生线。
当年的一口水井怕是难以留下太多的记忆, 改造后的井巷子,左手边人行道上建了一道400米长的历代砖文化墙,右手边将老成都著名的老井搜罗陈列起来,形成了500米长民俗留影墙。
井巷子:“一处市井老成都的情景再现。
”如此浓郁厚重的文化积淀,如此修旧如旧的独具匠心。
三条老街,怎能不撩拨你的心弦? 怀揣憧憬和期待,我走进熙熙攘攘的宽巷子。
游人们聚集在古色古香的门脸牌楼下留影。
一座座青砖灰瓦挑角镂花宅院,一个个光亮新潮的牌匾、幌子,演绎着古朴与时尚的交响。
于右任题写的“六園”,李树荣落款的“思賢廬”,千里留名的“寬居”大门紧闭,门楣上钉有“私家宅院,非请勿入”,“私宅勿近”的牌子;“三只耳”、“香积厨”、“古魅”、“记忆四川”、“金熊猫”等餐馆张扬着“成都的厨房,川菜的故乡”故事;“听香”、“可居”、“初见”、“白夜”等酒吧、茶室,则为文青、白领展示着特有的小资情调…… “听香”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听香的店名是源于经典电影《闻香识女人》,店里的装潢设计,大到院落布局,小到玲珑壁灯,无不散发着浓浓的女人味。
老板说了,要把听香做成‘成都幸福女人的休闲密地’。
大门外墙是传统中式的灰墙青瓦,推门而入却是沙发小桌,一派西洋作风,墙上玲珑的壁灯,散发着柔和而梦幻的灯光,这里曾经的主人给自己的女儿修建了这座西式的二层闺房,以寄托一个父亲对女儿的关切之情。
在院落中喝茶聊天,倘佯在成都温暖的阳光之下,如同置身于地中海的室外花园。
” 喧闹的街头不乏闹中取静的生意,“掏耳朵”大概是成都独有的享受。
街边树下,一张躺椅,掏耳师傅头戴头灯,手持细柄长勺专心致志地“掏耳朵”。
身后挂着这款手艺的简介:“‘掏耳朵’俗称‘小舒服’,是民俗七十二行中的一技,是一种艺术和技术融为一体的民间手艺。
它是老成都特有的一种民俗文化。
‘掏耳朵’由来,其历史渊源已无以考证,明代醉月子编撰的《精选雅笑》亦有精彩记载,掏耳朵‘亲历者顿觉身心舒坦,耳聪目慧,尘世凡事恍若空灵,一勺一刷一铲收放自如,一推一捏一掸轻缓有道,真乃小舒服也’”。
你看,躺椅上的人眯缝着眼睛一付享受相。
从宽巷子出来拐入窄巷子,街道明显窄了许多,更显得人满为患了。
巷子里清末民初时期的宅邸居多,一些中西璧的建筑点缀其中很有特色。
改建恢复后的窄巷子整体上吸收了西洋风格,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一个个的门脸上镶嵌着精巧的招牌:“陶倪人”、“追银族”、“蚌公主”、“少城记忆”…… 众多著名品牌的进驻了窄巷子精致生活的品味。
一座西式门脸格外醒目,小院的介绍同样撩人:“本院保留了民国时期四柱三山式西洋门头,门柱柱头带卷草纹,西厢房东立面保留了部分原门窗…… 如今此四院为著名诗人翟永明的白夜酒吧。
泡酒吧还可以品鉴艺术,此院因此文化特质”。
“游在四川,味在宽窄”、“地道成都味”,街边各色小吃加剧了小巷的拥堵。
阵阵飘过的麻辣味儿,时不时提醒你:这是在天府之国。
一座漂亮的宅院在老宅林立的巷子中分外抢眼。
青砖院门镶嵌着西洋门框,门楣上方是一组精美的花纹浮雕。
门旁墙壁上突兀出两位西洋男女的浮雕影像,张扬着这座小洋楼的尊贵。
两层小楼罗马圆柱,瘦长的拱形窗户,木刻栏杆,雕花斜撑及挂落为传统中式构件,中西璧的建筑在老巷子中算是鹤立鸡群了。
其实,小洋楼与洋人浮雕没有多大关系,这座建于1931年的洋楼原为国民44军军长王泽浚的寓所,后来还演绎出一段凄美的故事,说是抗战时军人应招去了前线没了音讯,妻子在这个小洋楼里一直等待丈夫直去世…… 如今的小洋楼成为一间咖啡厅,在这里能够品尝到的法国黛堡嘉莱巧克力。
眼前为了招徕顾客,院子里打出了“全场红茶大放价”的招牌。
沿着窄小的街道转悠,一个“川剧”的幌子招摇在宅邸门前。
一位头戴金冠,身着盔甲,两根羽翎随风飘逸的帅小伙做着“POSE”招揽着客人。
没错,“品川茶,看川戏”亦是老成都慢生活的特色,口干舌燥的我和妻子立马拐进茶馆,一壶45元的竹叶青,学着老成都的做派,在这儿感受“慢生活”。
台上的节目连轴转,茶馆是可以一壶清茶喝到底的。
竹叶青是成都名茶,变脸是川剧的绝活,人困马乏的我们正当其时。
琵琶独奏,歌舞杂耍,小丑走堂,插科打诨,台上是正宗的川味,台下多为外地的游客,虽然找不到老茶馆的感觉,但在 “河边”湿湿鞋,也不枉来了一趟蓉城。
“变脸”是演出的兜底节目,据说这儿是四川川剧院的“点儿”,“绝活”当为正宗。
当台上一次次的“变脸”引起台下一阵阵的叫好声,演员竟然来到了台下,在客人面前玩“变脸”。
邻桌的一位姑娘直接抬手点了演员的额头,一瞬间脸儿变了,目瞪口呆的我硬是看不出个所以然。
歇足了劲儿的我们拐进了井巷子。
比起宽窄巷的喧嚣,这儿的人流明显减少、安静许多,但在民俗文化的集成上却是三条巷子中的头牌。
巷子进口,一座砖砌门楼局部雕塑映入眼帘,各式花格窗棂在青灰色的墙体上分外抢眼。
左手人行道边是一段长约400多米墙体展示的《砖》历史文化景观墙。
设计者别出心裁,用最古老的建筑物质元素——砖,垒砌台、城、墙、壁、道、碑、门、巷的历史文化片段。
羊子山土坯砖,秦砖、汉砖、唐砖、宋砖、明砖、清砖、火砖、七孔砖、民国砖、水泥砖、瓷砖,从匹匹历代古砖到近代老砖又到块块现代新旧砖,纪实、记录、记载着已经消失、正在消失的千年古成都,百年宽窄巷…… 这是一段小巷生活的墙体景象:几把竹椅,一张方桌,几杯清茶,两位街邻一坐一站,好一幅悠闲生活照。
照片写实大小,名为《砖门喝茶》,旁边是简洁说明:“此砖门为凹门,左右两侧各有一户门,正面的砖门偏于一侧,门边用立砖丁砌装饰,墙上挂有送报箱,砖门内是院内茶座,此砖门是原窄巷子某院门。
用包框墙与平砖顺砌结,左侧部包框墙的四边作实砌砖墙,是一种整体形如镜框的墙面形式,框内为壁心,略为收进,此处是用侧砖摆放人字纹作为装饰。
此照片为二零零四年寛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规划阶段拍摄,由成都市建委提供。
”咀嚼之余,不禁为这种传统文化的保留方式所叹服。
不远处的墙面上出现一段曾经司空见惯的“墙窗”。
这是《花格窗》的解释:“清末民初具有川西民居的一种典型砌法,具有通风、采光的优点,在宽窄巷子广泛使用。
规格:大青砖22×11×6cm 小青砖20×9.5×4.5cm 。
” 《南宋古街》也被镶嵌在砖文化墙上。
这是2007年在成都江南馆街唐宋街坊遗址核心区,发现的两条分别长为50米和22米的南宋古街的片段。
“主街道铺砖由特制的细长条形砖竖砌而成,有‘人字形’和‘回字形’两种砌法。
路面中间略高于两侧,路面有明显的车轮碾压的痕迹和使用损坏后修补痕迹。
……”曾经湮没的历史遗迹,被保留在公众视线之中。
照片浮雕化,在保留传统文化习俗的方式上当是一个创新,既写实又艺术,对往来过客极富吸引力。
“院门高墙内,一隅天井,鸟笼挂起,几把竹椅,一个小方桌,搓几圈长牌。
”这张陈锦1989年拍照于成都新开街的题为《天井搓牌》的照片,将三位搓牌者凸显出来,颇为传。
如何将渐行渐远的传统习俗形象生动地保存下来,宽窄巷改造做了有益的尝试。
提笼养鸟是川西民众一大嗜好。
悠闲的成都人尤其是大爷们常常手拎鸟笼儿,三个一伙,五个一群,观鸟、斗鸟、论鸟。
《沿街斗鸟》是一幅一面墙大小浮雕照片,记下了这样的景况:“川西平原的一带的集镇多有鸟市,鸟市附近总有一些爱鸟、玩鸟的人聚在一起比鸟、斗鸟,斗鸟分为文斗、武斗。
文斗是两鸟笼靠近比鸟的造型、毛色和啼叫声;武斗则是将两鸟笼靠在一起两鸟嘴壳对嘴壳打斗,决胜负的是将两只鸟放在一个笼子里打斗,直到被啄得头破血流,一只败下阵来为止。
川西玩鸟斗鸟人与北京的不同,不分出身,多是些有闲的平民百姓。
”读来令人忍俊不禁。
…… 《砖》历史文化景观墙的“砖”是通过民间征集、捐赠的形式获得,并从中精选,将一块块不同历史断面的旧砖,经过艺术创作,凝固在宽窄巷的街面上,成为国内的墙体“砖”历史文化博物馆。
成都“名井”图谱 井巷子的右手边则是另一番景象。
巷子口有黄铜铺就的成都老“井”分布图,从当年成都2515眼水井中标识出著名老井的方位。
人行道上由东向西依次介绍和展示了“薛涛井”、“凉水井”、“诸葛井”、“铁箍井”、“双眼井”的图片及方位,是成都“井”文化集大成者。
一眼眼古井、老井、名井,被同比例的“浮雕式照片”陈列在景观墙上。
当然,那眼因井而名的老井被凸显在特殊的位置。
一块镂雕着云龙图案的石碑,介绍了这眼井的尊贵:“此井乃康熙年间,满蒙八旗军驻防成都时引水而凿。
地处原少城明德胡同清军营房前。
辛亥革后因巷中有此井而改名为井巷子。
”这眼井如今被一个石盖子封了井口,盖子上一条铁链拴在井沿,看来我们是无缘一窥井中世界了。
三条巷子,品砸出三种味道,过往文化尽在不言中。
在如今痛定思痛徒唤“留住乡愁”之时尤为可贵。
不是吗?我们郑州曾经的“百年德化”、东西大街,如今还能品出什么滋味?!当然,比起北京永远远去的“四九城”,我们显然是“小巫见大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