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花》与施光南

1年前 (2024-04-22)
《紫藤花》与施光南阳依 摄影 阳依(朋友友情拍摄)图文编辑 阳依《紫藤花》程志、殷秀梅原唱   学校的紫藤花又开了,看到那一片片素雅、浪漫、淡泊、秘的紫藤花,就会想起施光南谱曲的一首旋律很优美的老歌《紫藤花》;听着《紫藤花》凄婉、优美的旋律,又会想起作曲家施光南这位伟大天才而英年早逝的作曲家。
施光南还是我们重庆人的骄傲,因为施光南在重庆南山出生,母亲是重庆江津人,施光南小时候曾经在重庆生活过,读过小学,在重庆中小学歌唱比赛中获得过第二名的大奖。
英年早逝的施光南谱写了好多著名的歌和我喜欢的歌曲,如《祝酒歌》《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月光下的凤尾竹》《在希望的田野上》《多情的土地》等等,激励一代人在歌声中喷发出热爱祖国、爱民族、爱人民奋发向上的情怀。
重庆南山植物园1999年6月扩建,建造了施光南广场,纪念这位伟大音乐家的成就和故土人民对他的缅怀敬仰。
(感谢李娟老师拍摄本人变得这么年轻的照片)   这首《紫藤花》是1981年,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100周年,施光南创作了大型歌剧《伤逝》,他以满腔热情和崭新的手法,成功的用音乐塑造了鲁迅先生于20年代笔下所刻画的一代追寻和彷徨的青年形象。
施光南在中国的音乐人品最多,最受人们喜爱和欢迎的作曲家。
  1981年由中国歌剧舞剧院在北京首演。
这部歌剧所具有的不朽的艺术价值在于它融了鲁迅作品的内涵和施光南的音乐才华,基于对文学巨匠鲁迅先生的敬拜和本题目的理延伸。
小说《伤逝》是"五四革"退去后,作者心灵犹豫、彷徨的真实写照,它抒情的风格也给整部作品增添了一抹忧郁色彩。
  施光南1940年生于重庆南山,父母为他取名光南,含有“光照南山”之意。
4岁时,在小学当校长的妈妈不忍心把最小的宠儿独自锁在家中,便把施光南带到自己任职的小学读书。
翌年,重庆市准备举办小学生音乐比赛。
学校举荐颇有天资、锋芒初露的施光南去登台竞技。
赛前,音乐老师煞费苦心的为他精选演唱曲目。
施光南却不以为然,另辟蹊径,哼哼唧唧,自编了一首歌“春天到了,桃花开开,小鸟飞飞,黄鸳在树上叫。
它们快活,我也快活,大家都快活。
” 赛场角逐,施光南一鸣惊人,居然荣获小学乙组第二名,抱着大木马奖品,凯旋而归。
(谢谢李娟老师拍摄本人照片)   家庭熏陶,耳闻目染,子承父业,似乎应该是造就“童”的天赐良机。
说来难以置信,酷爱音乐的施光南却名符其实地生长在一个“音盲”的家庭。
姐姐习文、哥哥学工、妈妈办教育、爸爸搞经济,全都与音乐绝缘。
既无渊厚家学,又无名师点拨,幼年的施光南音乐天赋之高,创作灵感之强,叫人赞叹惊异!   发小老同学喜欢摄影,刻苦学习,热爱执着,前两年到学校浏览摄影。
  施光南的父母都是大革时期的革者、黄埔军校志同道的教官、共产人。
他们经常受到追捕和迫害。
“我小时候,全家颠沛流离,能活就不错了,哪里顾得上让我学习音乐”。
可是施光南从小就喜爱音乐,对旋律有特殊的敏感。
幸运的是,在上小学的时候,施光南遇到了一个毕业于教育家陶行知的育才学校的女老师,特别喜欢音乐。
“她不知怎么注意上我,说我对乐曲音律很敏感,模仿力很强。
五岁那年春天,我在下课时随口哼了一个曲调,这位有心的老师赶紧用笔记了下来,她说这段旋律有点春天的情趣就取个名叫《春天》吧。
也是这首《春天》让施光南在重庆中小学歌唱比赛中获奖,这是施光南创作的首儿歌。
  刚刚和平解放的北京是个歌声的天地,那还是一个《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没有共产就没有新中国》《翻身道情》等歌曲伴随着一个生机勃勃、民心振奋的年代。
施光南参加学校的童声唱团,整天像小鸟一样唱个不停。
这段美好时光为施光南的音乐创作打下了最早的根基,所以他写的批歌曲,都是歌颂、歌颂新中国为主题。
施光南喜欢唱歌、酷爱音乐,在中小学时期就出了名的。
他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到“音乐梦乡”。
下了课,就抄歌、听歌、唱歌,随身的小本子上密密麻麻的抄录了大量中外名曲。
施光南是班级和学校歌咏比赛最热心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施光南在政治上是要求进步的,多次写申请要求入团,每次都因他的学业成绩不理想而没通过。
施光南把自己的苦恼告诉团小组长:“有人参军入伍扛枪为国服务,有人当工人用劳动建设祖国,我想将来搞音乐,用歌声报效祖国有什么不对吗?” 团组织理解了施光南的请求,并且有人提议:光南创作了那么多歌,可惜大家都不知道,我们大家为他出一本歌曲集吧。
” 于是大家都拿出自己少有的津贴费和施光南自己省吃俭用的零花钱,在海淀区一家誉印社,印出了一个手抄本的歌曲集《中外民歌选》,草绿色的封皮上,工整的刻印着施光南编选。
这是施光南本自选集,当时他还不满17岁。
几十年后,当众多出版社争着出版他的作品时,他感慨的说:“我的本歌曲集是团组织给我的……”。
  (感谢发小老同学拍摄)   网上看到这是叫白玉藤。
白玉藤是紫藤众多品种中的一种,白玉藤,又称本白玉藤,色洁白,花大,花序短一些。
  (感谢发小老同学拍摄)   1956年16岁的施光南把自己12岁创作的歌曲《懒惰的杜尼亚》《圆舞曲》等歌谱,用不同的名字、民族和国家投稿于《圆明园歌声》杂志,那些音乐行家居然没有人提出疑问。
以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少年唱团音乐会,在人民剧场演唱他的曲目,他不能当观众(没有门票),只能在外面倾听,会意的微笑。
在青岛高干疗养院,乐队演奏他的曲目《圆舞曲》,他也只是静静的在舞厅的一隅聆听,也是会意的微笑……。
(谢谢陈力老师拍摄)   当北京音乐刊物《圆明园歌声》把《懒惰的杜尼亚》和《圆舞曲》等30多首中外民歌装订成册后,16岁的施光南又笑了,因为这些歌曲根本不是“阿查都力亚”“方耀”“阿热布森”等古怪名字作曲家的作品,而是统统出自施光南之手。
施光南为什么要和社会打哑迷?一是他十分腼腆、怕羞、不喜张扬;其二他觉得好玩,哑迷使他感受某种心灵上的快乐;其三,他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得到不偏不倚的公允评价。
基于此,他接受办《圆明园歌声》刊物后,在刊载当时的流行歌曲的同时,也把自己的“私货”,那些标着不同国家、民族、作者,而实际上是施光南自己的作品塞进了这个刊物。
施光南12岁时创作的《懒惰的杜尼亚》《圆舞曲》就是这样流传到社会的。
  施光南在考取音乐学院的理想中,也有许多故事。
由于父母按照自己的意愿,不允许施光南考取音乐音乐学院,不断的冲击着施光南的音乐成长之路。
后来母亲感动于施光南的执着,让施光南在参加高考这个年龄才学习钢琴,家人和音乐届老师们,为了保护这块音乐璞玉,让施光南从音乐学院附中基础知识学起……。
  歌坛上曾经有这样的趣事。
两位烟不离手的作者在吞云吐雾中创作了《戒烟歌》,另外两位与酒无缘的作在如醉的状态下写出了《祝酒歌》,这其中之一就是著名作曲家施光南了。
1976年10月6日,这举国欢庆,形成了“八亿州举金杯”的感人兴奋场面的场面。
滴酒不沾的施光南接到作词家同样不喝酒的韩伟的歌词后,即刻进入一种如痴如醉的创作情景,选用热情奔放而富于舞蹈动感的新疆音调为素材,在短短几天内将曲谱搞定,最终由李光羲演唱,并且在中央电视台晚会上演唱成功。
顿时全国人人传唱,使人热血沸腾、澎湃,荡气回肠的旋律让人久久不能忘怀,以歌带酒的施光南使海内外炎黄子孙陶醉在他优美动人又热情澎湃的旋律中……。
  中国的作曲家成千上万,作品也上百万部,但真正流传今的有多少?为什么流传今的歌曲中,施光南的作品能占据那么大的数量呢?因为他热爱着这片多情的土地,因为爱,激发了他无穷的潜力。
佟铁鑫曾经说过,在整理施光南老师的遗物时,发现他短短的一生创作的1000多首作品里,大部分不仅有钢琴伴奏谱,甚还有交响乐总谱。
这是对音乐,对作品怀有多么深切的爱才能做到的事啊。
  施光南在短短的50年时间创作出了近千首歌曲,但流传出来的只是少部分。
据音乐作曲家、指挥家史志有透露,当他去施光南工作室收集乐谱时,有一个重大发现,施光南生前曾经给自己策划了三套大型音乐会,包括133首曲目,其中有100多首没有问世,这些歌曲都有完整的总谱,搬上舞台很轻松,这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施光南对、对人民、对祖国充满热烈的爱。
他说:“爱国是我创作永恒的主题”。
有一次从国外回来大家请他讲外面的世界,他说:“看来看去,还是我们的祖国好”。
这几年音乐届大批才子流往国外,施光南夫人从小在新加坡长大,有人劝他们“出洋去过过”,施光南说:“我的根在中国”,“这里生活虽然艰苦一点,但我能为11亿人写歌,新加坡才一千万人,有几个人听我的歌”。
  施光南曾经说过:“爱国是我创作永恒的主题”。
在施光南的作品中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歌颂,对祖国、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以及重振民族精的祈盼。
无论是在改革开放阶段、还是建设祖国的繁荣时期、还是中国迈向伟大复兴的今天,施光南的作品始终传达着中国人民走向未来的心声,并不断的唤起亿万人民的强烈共鸣,成为经久不衰的时代之歌,他为此也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一个被国家授予“人民音乐家”的称号的艺术家。
施光南的名字我永远铭记于心,永远唱着你的歌,走向余生!   歌剧《伤逝》是施光南为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而改编的同名歌剧,由王泉、韩伟编剧,施光南作曲,也是施光南的部歌剧借鉴了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广泛运用了咏叹调、宣叙调、对唱、重唱、唱、伴唱等丰富多样的声乐体裁。
在形式上吸收了我国二三十年代歌剧的某些特征。
  看见紫藤花我就想唱《紫藤花》,唱着《紫藤花》我就会想起施光南,喜欢、缅怀、敬仰的音乐家,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永远记住他的名字—施光南!谢谢你的关注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