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班《红星照耀中国》之徐特立
1年前 (2024-04-22)
91班《红星照耀中国》之徐特立花好月圆 徐特立 91班 尹艳璐 徐特立58岁参军,在长征路上,他经常时不时的关心伤员,下雨时,他把斗笠和油布盖到伤员身上,自己却淋着雨走,其他同志看见了,都争着把自己的斗笠和油布让给老人,徐特立连连摆手,又大步向前走。
睡觉时,战友们会把从老乡那里借来的门板拿给徐特立老人,目的是想让老人睡的舒服一点,他常常谢绝,坚决的说:“我自己会解决,你们不用管我了,把门板留给伤病员用吧!”而他自己总是抱一些稻草或是麦秆,铺在地上当床铺,很快他就会呼呼的睡着。
你看他多么关心别人啊,我们也要学习他这种关心别人的精。
徐特立还非常关注儿童的成长与教育,他曾在长沙办过小学,还在陕北、江西、中央苏区等地办过小学,红军走到那里,哪儿就有徐爷爷办的小学。
徐爷爷真是一位关心儿童、关注教育、关注国家兴亡的教育家。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
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
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
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
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
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
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
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
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
睡觉时,战友们会把从老乡那里借来的门板拿给徐特立老人,目的是想让老人睡的舒服一点,他常常谢绝,坚决的说:“我自己会解决,你们不用管我了,把门板留给伤病员用吧!”而他自己总是抱一些稻草或是麦秆,铺在地上当床铺,很快他就会呼呼的睡着。
你看他多么关心别人啊,我们也要学习他这种关心别人的精。
徐特立还非常关注儿童的成长与教育,他曾在长沙办过小学,还在陕北、江西、中央苏区等地办过小学,红军走到那里,哪儿就有徐爷爷办的小学。
徐爷爷真是一位关心儿童、关注教育、关注国家兴亡的教育家。
徐特立读书时很讲究方法,积累了一套自学经验。
20岁的时候,他准备读八股文,参加那时候的科举考试。
有一次,他步行80里路,跑到长沙城里,拜访有名的陈云峰先生,想请陈举人看看自己的八股习作写得怎样。
老举人看过他的八股文,下了一个评语:尚有“一隙之明”。
接着问他:为什么不读书,而要读八股?陈举人耐心地告诉徐特立:明清科举考试制度所规定的八股文形式死板,是束缚人们思想、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后来回忆往事时,徐特立很有感触地说:“我一生知道读书的方法,就得益于那位举人先生。
读古书很费时间和精力,徐特立从不贪多,他遵循着两条原则:一是“定量”,一是“有恒”。
比如《说文解字》中部首有540字,他每天只读两个,计划一年读完。
他认为光贪多,不能理解和记忆,读了等于不读。
他在教中学生的时候,也是这本书,要求学生每天课余记一字,两年学完,有些学生偏要星期六同时学6个字,结果,到默写的时候,多半人都写不出来。
他说这就是不按一定分量、不能保持经常学习的害处。
“不动笔墨不读书”是徐特立的一句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