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经典胡同:东不压桥

1年前 (2024-04-22)
老北京经典胡同:东不压桥刘颖萍 在地安门东大街的路北,有一条东不压桥胡同。
这本是什刹海水从后门桥下进入皇城的通道,是御河的上端,胡同因桥而得名。
东不压桥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民国初年拆皇城时,一并拆除。
东不压桥胡同,明朝属昭回靖恭坊,称布粮桥,桥在胡同东南端。
据传此地曾为交易布匹、粮食的集市,故胡同以桥得名。
旧时,什刹海之水经此桥流入皇城内玉河,泄入护城河。
1955年,将河道改为暗沟,东不压桥亦被拆除,但留下桥拱,埋入地下。
1998年修平安大道,重新挖掘出来,不久又回埋。
所以叫东不压桥与皇城及北海后门的西压桥有关。
西压桥那里的皇城城墙从桥上而过,故曰“压”。
东不压桥胡同,清朝属镶黄旗,乾隆时称马尾胡同。
所以称“马尾”或“马尾巴”,均是取其形状弯曲而谓之。
民国三十六年(1947)此巷又改称东不压桥东胡同。
具体的起始地点是:从今帽儿胡同西口,今东不压桥胡同南口。
因位于东不压桥之东,故称东不压桥“东”胡同,特加“东”。
其西为河道,再西为河道的西侧,称“河沿”。
1965年将河沿、口袋胡同并入,称今名。
东不压桥一带的皇城与桥留有一段距离,故曰“不压”。
两桥东西相对,故一曰“东”,一曰“西。
东不压桥胡同原称马尾巴斜街,是一条沿水道而形成的斜巷。
从东不压桥胡同穿过地安门东大街,就是东板桥胡同。
这条胡同原称东板桥街,也是因桥而得名。
原来的桥是一座南北向的木板桥,是前海之水自东不压桥入皇城后的座桥,位于今东板桥胡同与北河胡同接口的地方。
北河胡同也是旧日河道,河水由此东行,在水簸箕胡同一带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