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庙 现在是学校——灯市口小学北池子校区
8个月前 (04-22)
从前有个庙 现在是学校——灯市口小学北池子校区视野 古人崇拜自然,祭天祭地祭日祭月,因此北京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
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北京还有一个祭云的地方,但不叫云坛,叫凝和庙。
凝和庙,又叫云庙,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大街46号,为故宫外八庙之一。
凝和庙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是祭祀云的地方,得名于“云雾可凝结为水”。
清朝时期,这里不仅祭云,同时也是进京述职,办事的官员居住的地方。
民国时期,被改为学校。
现在,这里是灯市口小学北池子校区。
一进学校,就看见当年凝和庙的山门。
主要建筑有钟鼓楼及4层大殿,山门前有琉璃砖大影壁,现存大殿及殿前街道。
这是当年的老物件,想象古人的足迹,曾在这里穿行。
此情此景,故宫,颐和园,不是似曾相见吗?气派,也是有规制的。
当年的大殿,成为教书育人的场所。
雕梁画栋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什么改不改的,校长正为如何发挥大殿作用,思忖多日了。
吱吱嘎嘎开启的殿门,能不能引起历史的回声? 当年的暮鼓晨钟,一声声,一阵阵,在这里徘徊,现在听到的是朗朗读书声。
要说这树是清代的,我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百年的树,要修出千年的人。
孩儿们在紫禁城边儿上学,熏也熏出了历史的感觉。
学校学生中也有打工子弟,直接就读皇城根了。
还算宽敞的大殿,成为艺术教育的殿堂。
教育脱离了艺术就不能称其为教育,教育本身也是艺术。
在大殿之间架起乒乓球台,起板挥舞之间,说不定掀起历史的风云。
蓝天,红墙,黄琉璃,乒乓球台摆出来,历史与现代的混搭,灵活的教育要学会混搭。
乒乓球台的拦网是红色的,是不是有些想法?我觉得是。
场地虽小,教育的内容一个也不能少,活动是课程,活动也是生活。
这小同学,动作还挺到位的。
这就不用说明了,要说的是,有多少教室才有多少学位,有多少学位才能招多少学生,这是最基本的教育资源要素。
不知道什么是跳房子的人,一定有一段缺憾的人生。
有点说重了吧? 书法教育是北池子校区的教育特色。
校门口的墙壁,应该是镂空雕的《兰亭集序》,这个好,比空洞的口号好,这是懂教育的人做出的。
当年立校时的校碑,民国时期,据说是目前北京校碑。
为孩子提供适自己成长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也要“凝和”。
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北京还有一个祭云的地方,但不叫云坛,叫凝和庙。
凝和庙,又叫云庙,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北池子大街46号,为故宫外八庙之一。
凝和庙建于清雍正八年(1730年),是祭祀云的地方,得名于“云雾可凝结为水”。
清朝时期,这里不仅祭云,同时也是进京述职,办事的官员居住的地方。
民国时期,被改为学校。
现在,这里是灯市口小学北池子校区。
一进学校,就看见当年凝和庙的山门。
主要建筑有钟鼓楼及4层大殿,山门前有琉璃砖大影壁,现存大殿及殿前街道。
这是当年的老物件,想象古人的足迹,曾在这里穿行。
此情此景,故宫,颐和园,不是似曾相见吗?气派,也是有规制的。
当年的大殿,成为教书育人的场所。
雕梁画栋今犹在,只是朱颜改。
什么改不改的,校长正为如何发挥大殿作用,思忖多日了。
吱吱嘎嘎开启的殿门,能不能引起历史的回声? 当年的暮鼓晨钟,一声声,一阵阵,在这里徘徊,现在听到的是朗朗读书声。
要说这树是清代的,我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百年的树,要修出千年的人。
孩儿们在紫禁城边儿上学,熏也熏出了历史的感觉。
学校学生中也有打工子弟,直接就读皇城根了。
还算宽敞的大殿,成为艺术教育的殿堂。
教育脱离了艺术就不能称其为教育,教育本身也是艺术。
在大殿之间架起乒乓球台,起板挥舞之间,说不定掀起历史的风云。
蓝天,红墙,黄琉璃,乒乓球台摆出来,历史与现代的混搭,灵活的教育要学会混搭。
乒乓球台的拦网是红色的,是不是有些想法?我觉得是。
场地虽小,教育的内容一个也不能少,活动是课程,活动也是生活。
这小同学,动作还挺到位的。
这就不用说明了,要说的是,有多少教室才有多少学位,有多少学位才能招多少学生,这是最基本的教育资源要素。
不知道什么是跳房子的人,一定有一段缺憾的人生。
有点说重了吧? 书法教育是北池子校区的教育特色。
校门口的墙壁,应该是镂空雕的《兰亭集序》,这个好,比空洞的口号好,这是懂教育的人做出的。
当年立校时的校碑,民国时期,据说是目前北京校碑。
为孩子提供适自己成长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育,也要“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