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写本新修本草残卷》

9个月前 (04-22)
《唐写本新修本草残卷》土豆 《唐写本新修本草》玉石部下品卷第五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德清傅云龙刻本《新修本草》又称 《唐本草》,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药典, 由本草、药图、图经三部组成。
作为部由政府编撰的药典,《新修本草》既总结了之前的本草学成就, 又对后来的本草学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具有较高的文献研究价值,是我国珍贵的古代本草文献。
成书概况苏敬(599-674) ,湖北人氏, 宋代时隐避宋太祖赵匡胤祖父赵敬之讳, 在有关文献中改名“苏恭”, 时任“朝议郎右监门府长史骑都尉”。
公元657年(唐代显庆二年) , 据《唐会要》记载“显庆二年……苏敬上言, 陶弘景所撰本草, 事多舛谬,请将删补”。
苏敬的建议得到朝廷的支持, 唐政府令英国公李勣等二十三位医药家和儒臣重修本草。
依靠国家的行政力量,组织充分的人力、物力,进行举世闻名,前所有的全国性的药物调查。
李勣是当朝一品重臣, 领衔并征集了朝廷全部医疗机构的最高级医官等人员组成,他只是名义上领导这项工作, 而实际主持编撰的是苏敬。
新修本草的工作以《本草经集注》为蓝本,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利用13个道,133个洲开展药物普查,利用药物调查资料,绘制药物图谱。
历时2年于公元659年(显庆四年)8月完成编撰任务。
这是我国也是世界部国家药典。
先于欧洲的纽伦堡药典(1535年)876年,比俄国部国家药典(1798年颁行)早1119年,对世界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内容概要《新修本草》原有三部分,即《本草》、《药图》、《图经》,这部原著总卷数达到55卷,包括正经20卷,药图25卷,图经7卷,全书由三部分加上目录组成。
《本草》部分是讲药物的性味、产地、采制、作用和主治等内容,《药图》是描绘药物的形态,《图经》是《药图》的说明。
原本在宋开宝以后, 渐次亡轶,《图经》和《药图》两部分已无法考见。
仅有《本草》这一部分, 宋朝以后虽也不再流传, 如今只有正经20卷尚有部分残卷本,但其内容绝大部分保留在后世本草中, 今仍为人们重视。
现在所说的《新修本草》实际就单纯指《本草》这一部分内容而言。
《新修本草》米等部卷第十九上中下三品 《新修本草》有名无用卷第廿按原书序文记载:正经收药850种(经目前统计为851种),计《农本草经》药品361种,《名医别录》药品181种,有名未用药193种,新附品即《新修本草》所增者115种,在药物分类方面,沿用陶弘景的方法,按药物自然来源分为玉石、草、木、禽兽、虫鱼、果、菜、米谷、有名未用等9类,除有名未用类外,其他各类又分上中下三品。
《新修本草》所载药物的数量和种类十分丰富, 反映了当时我国在中医药方面与外界交流繁荣的景象。
每个药的正文用大号字体作单行行书,主要记述各药的性、味、良毒,主治及用法、别名、产地等;正文之下是每个药的注文用小号字体,作双行书写,引录《本草经集注》中陶弘景原注文或者是《新修本草》新增的注文,《新修本草》的注文涉及对《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见解的反驳和药物的形态、鉴别、产地、炮制、功效、别名等。
药物正文出于新增者,即在末了标注“新附”二字。
陶弘景注文不加任何记号,修订时新增的则在小字注文开头冠以“谨案”二字,这对了解古代药物资料的源流具有重要意义。
学术价值《新修本草》较为系统地总结了唐以前的本草学成就,内容丰富,取材精要,在编写过程中,其宗旨是“本经虽阙,有验必书,别录虽存,稽之必正。
”首先它承袭了历代本草书的优点,对本字,悉留其原貌,不臆加窜改,其次,广泛采纳群众意见汇集众多医家的见解,对各种认识进行分析研究,改变了辗转抄录的陋习,本书颁行后对国内外医药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中药发展史上一次成功的总结。
本书在成书50多年后,流传到日本等国,据日本古书《延喜式》记载:“凡医生皆读苏敬《新修本草》。
”可见当时日本政府把它奉为经典,作为日本医学生的必修课本。
它丰富了我国药物学的内容,代表了中古时期中医药发展的里程碑。
唐写本《新修本草》“写本”是相对于“刻本”而言的。
唐代以前,书籍流传都靠手抄传抄,无所谓刻本印本,故统称为写本。
唐代以后,刻本渐行,宋代而盛。
但唐、宋时期手写传抄的书籍,仍称为写本。
唐人手写的本子就叫做唐写本。
本馆藏唐写本《新修本草》残卷系清光绪15年己丑(1889)德清傅云龙据日本仁和寺籑喜庐卷子本影刻本,较为完好的体现了唐代写本的风貌。
清末官员傅云龙于1889年在日本发现《新修本草》两种手抄的影天平写本,同时又搜集到日人小岛尚真于1849年手抄其父小岛知足氏仿天平本新辑的《新修本草》卷三,共成十一卷本,予以影写镂版编入《籑喜庐丛书》中。
本馆藏《新修本草残卷》为卷五、卷十九、卷廿,此本用美浓纸精印,据唐代写本重刊,开本阔大,可传古本风貌。
美浓纸是日本名纸,制作极精,用此纸刻书现存世者极少。
参考文献:[1]谢新年,郑岩,谢剑鹏.《新修本草》成书概要及其学术价值[J].中医学报,2010,25(06):1235-1236.[2]安沙沙. 唐写本《新修本草》词汇释证[D].华东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