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城马陵山麦坡断裂带风光——-“一步跨亿年”
1年前 (2024-04-22)
郯城马陵山麦坡断裂带风光——-“一步跨亿年”李克雷 1668年山东郯城8.5地震,震灾惨烈,重现周期3500年,目前无虞。
1、地震的情况地震时间:1668年7月25日19时震中位置:山东临沭县干沟渊村震 级:Ms 8.5级震中烈度:12度XII度区,郯城县、临沭县部分地区XI度区,郯城县、临沭县其它地区。
X度区北诸城,南新沂南,西蒙阴、费县。
IX度区北潍坊、益都,南江苏省邳县、沭阳,东日照、胶县,西兖州、邹县。
VIII度区北起济南昌邑、即墨一带,南江苏省盐城、涟水一带,西微山、济宁、泰 安,面积达9万平方公里。
VII度区北起胶东半岛惠民、德州一带,南安徽省淮北、蚌埠到江苏省盱眙、宝应、大丰,西菏泽、河南省商丘,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
VI度区北起黄河口北,南安徽省安庆、宣城到上海,西河北省冀县、丘县到河南省安阳、郑州一带,面积近40万平方公里。
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国山东省南部的沂河、沭河流域发生了一次巨大地震。
大地震发生后,留下了一道奇观。
现在,从郯城县的高峰头镇驻地沿310国道向东约10里,便可位于310国道路北马陵山西坡的当年大地震遗址,可以看到两种颜色的土壤,一线之隔,刀切的一样一条直线。
这泾渭分明的奇观,就是地震断裂带。
东侧的紫褐色土是中生代的土壤,西侧的浅红色的是代的土壤,两者相差的年代超过亿年。
这里被专家们说成是“一步跨亿年”。
麦坡断层两侧的岩石都是白垩纪砂岩,因其形成时的沉积速率、氧化程度不同而导致明显的色彩等异。
而两种岩石的结部位,恰巧又是地震活断层所在,两者强烈的色彩反差很大,尤其是处于断层西侧的浅红色粉砂岩,在风化、流水等多种地质作用影响下形成的丹霞地貌,色彩艳丽,成为与地震活断层同样壮观的亮丽风景。
马陵山新构造运动,两个地层的形成年代相差一亿多年。
在新构造运动中,一亿多岁的“老祖宗”砂页岩,竟然爬到了“后代”砂质黏土之上,咫尺之间,竟然叠压着相差一亿多年的两种地层。
当我们从垂直断裂面的方向迈动脚步时,后脚还在200万年的土地上,前脚已经踏进了“亿年之前”,闭目冥想,梦幻一般的奇。
如果你从中间的线上漫步而过,就真正实现了“一步跨亿年”的梦想话。
马陵山麦坡断裂带,是我国目前仅有的4个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之一。
郯城地震断裂带,对研究中生代和代地质构造、地震的形成与变化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现在,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已经被中国地震局正式批准设立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
山东省正将对该遗址进行保护性开发和旅游开发。
2、地震发生机理郯城地震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大地震,地震震中位于我国著名的“郯庐断裂带”上,是由陆地断裂带活动造成的地震。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
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
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
3、当时的地震记载“史料记载,在郯城地震前4年即1664年秋冬,在震中区的西部广大地区,包括山东的西部、河南、河北、江苏和安徽等省的部分县出现大面积干旱。
”管志光介绍说,“1665年旱情持续发展,遍及整个山东省,漫延到河南、河北、安徽和江苏等省。
这年山东省除胶东半岛麦收十分之二外,其他各地夏、秋绝产,千里赤地,草木皆枯,有的县出现了人相食的惨景。
而且这场特大旱灾一直持续到1666年底。
”到了郯城大地震的前一年(1667年),持续了3年的大旱一反常态,山东德州“霾雨河溢”,“莱阳大雨自六月起八月止,稼伤过半”,济南地区“夏大雨雹,秋大水”。
到了大震当年,降雨连绵不断,时而暴雨成灾。
如山东即墨“六月霾雨连绵,平地波涛泛涨、田禾淹没,死者甚众”。
随着气象的变化,大震之前的各种异常现象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且范围很广,遍及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
如大震前的小震活动、出现热异常。
《地震》诗里说热得人连气都喘不过来:“炎热猛东首,便便但喘息。
”大震前日月星辰异常,地表水异常,地生白毛,短者一二寸,长者尺余,地声、地光频发等。
地震、地陷、喷水冒砂、山崩是郯城大地震震害的主要特征,而且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广。
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和安徽省北部,面积在174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面变形,其中山崩达15处之多。
变形带延伸南北长达120公里,其中强破裂带大致北起莒南县板泉,南到郯城县归义茅茨,长约70公里。
据专家调查,有23个州县记载了这次大地震的地裂、山崩等自然面貌破坏惨状。
另据史料记载,大地震前,震区东边的地壳很久以来一直在上升。
原来海里的一个小岛,由于海岸上升,后来竟与陆地连成一片。
地震发生时,由于地表大面积升降,平地大面积被溢出来的地下水淹没,而苏北赣榆县海滩猛烈隆起,致使黄海海水退30里 4、地震遗迹4.麦坡遗迹郯城县高峰头镇麦坡村马陵山西坡,南北长约2600米的麦坡地震遗址,是郯庐大断裂出露条件最好、剖面最典型的一段。
站在马陵山西坡,可以看到一面是红色砂岩(形成于代第四纪,距今约200万年),一面是黄褐色砂岩(褐色的砂页岩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距今约7000-14000万年)一线之隔“泾渭分明”。
1、地震的情况地震时间:1668年7月25日19时震中位置:山东临沭县干沟渊村震 级:Ms 8.5级震中烈度:12度XII度区,郯城县、临沭县部分地区XI度区,郯城县、临沭县其它地区。
X度区北诸城,南新沂南,西蒙阴、费县。
IX度区北潍坊、益都,南江苏省邳县、沭阳,东日照、胶县,西兖州、邹县。
VIII度区北起济南昌邑、即墨一带,南江苏省盐城、涟水一带,西微山、济宁、泰 安,面积达9万平方公里。
VII度区北起胶东半岛惠民、德州一带,南安徽省淮北、蚌埠到江苏省盱眙、宝应、大丰,西菏泽、河南省商丘,面积近20万平方公里。
VI度区北起黄河口北,南安徽省安庆、宣城到上海,西河北省冀县、丘县到河南省安阳、郑州一带,面积近40万平方公里。
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中国山东省南部的沂河、沭河流域发生了一次巨大地震。
大地震发生后,留下了一道奇观。
现在,从郯城县的高峰头镇驻地沿310国道向东约10里,便可位于310国道路北马陵山西坡的当年大地震遗址,可以看到两种颜色的土壤,一线之隔,刀切的一样一条直线。
这泾渭分明的奇观,就是地震断裂带。
东侧的紫褐色土是中生代的土壤,西侧的浅红色的是代的土壤,两者相差的年代超过亿年。
这里被专家们说成是“一步跨亿年”。
麦坡断层两侧的岩石都是白垩纪砂岩,因其形成时的沉积速率、氧化程度不同而导致明显的色彩等异。
而两种岩石的结部位,恰巧又是地震活断层所在,两者强烈的色彩反差很大,尤其是处于断层西侧的浅红色粉砂岩,在风化、流水等多种地质作用影响下形成的丹霞地貌,色彩艳丽,成为与地震活断层同样壮观的亮丽风景。
马陵山新构造运动,两个地层的形成年代相差一亿多年。
在新构造运动中,一亿多岁的“老祖宗”砂页岩,竟然爬到了“后代”砂质黏土之上,咫尺之间,竟然叠压着相差一亿多年的两种地层。
当我们从垂直断裂面的方向迈动脚步时,后脚还在200万年的土地上,前脚已经踏进了“亿年之前”,闭目冥想,梦幻一般的奇。
如果你从中间的线上漫步而过,就真正实现了“一步跨亿年”的梦想话。
马陵山麦坡断裂带,是我国目前仅有的4个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之一。
郯城地震断裂带,对研究中生代和代地质构造、地震的形成与变化提供了可靠的实物依据。
现在,郯城麦坡地震活断层遗址已经被中国地震局正式批准设立为国家级典型地震遗址。
山东省正将对该遗址进行保护性开发和旅游开发。
2、地震发生机理郯城地震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大地震,地震震中位于我国著名的“郯庐断裂带”上,是由陆地断裂带活动造成的地震。
郯庐断裂带是东亚大陆上的一系列北东向巨型断裂系中的一条主干断裂带,在我国境内延伸2400多公里,切穿中国东部不同大地构造单元。
北段(肇兴—沈阳):它发育于吉黑断拗,由两条走向30-40。
东的主断袭组成,宽5-20公里,为一中、代地堑型断裂带,带内充填4000-5000米厚的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煤系地层。
基底刚度较软,结构也较简单,有史记载只发生过5.8级地震。
南段(宿迁—广济):依次发育在扬子断块与华北淮阳断褶的交界处,其介质相对较软,结构比较简单,构造应力量级不高,地震活动强度也不大,其地震活动水平较北段略高一些。
中段(沈阳—宿迁):呈北北东向穿切由太古代结晶基底组成的华北断块区,主要由四条大致平行的主断裂组成,这四条主断裂在鲁中沂、沐河谷地构成了20-40公里的“两堑夹一垒”的构造,称为沂沐深断裂带。
3、当时的地震记载“史料记载,在郯城地震前4年即1664年秋冬,在震中区的西部广大地区,包括山东的西部、河南、河北、江苏和安徽等省的部分县出现大面积干旱。
”管志光介绍说,“1665年旱情持续发展,遍及整个山东省,漫延到河南、河北、安徽和江苏等省。
这年山东省除胶东半岛麦收十分之二外,其他各地夏、秋绝产,千里赤地,草木皆枯,有的县出现了人相食的惨景。
而且这场特大旱灾一直持续到1666年底。
”到了郯城大地震的前一年(1667年),持续了3年的大旱一反常态,山东德州“霾雨河溢”,“莱阳大雨自六月起八月止,稼伤过半”,济南地区“夏大雨雹,秋大水”。
到了大震当年,降雨连绵不断,时而暴雨成灾。
如山东即墨“六月霾雨连绵,平地波涛泛涨、田禾淹没,死者甚众”。
随着气象的变化,大震之前的各种异常现象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且范围很广,遍及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
如大震前的小震活动、出现热异常。
《地震》诗里说热得人连气都喘不过来:“炎热猛东首,便便但喘息。
”大震前日月星辰异常,地表水异常,地生白毛,短者一二寸,长者尺余,地声、地光频发等。
地震、地陷、喷水冒砂、山崩是郯城大地震震害的主要特征,而且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广。
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和安徽省北部,面积在174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面变形,其中山崩达15处之多。
变形带延伸南北长达120公里,其中强破裂带大致北起莒南县板泉,南到郯城县归义茅茨,长约70公里。
据专家调查,有23个州县记载了这次大地震的地裂、山崩等自然面貌破坏惨状。
另据史料记载,大地震前,震区东边的地壳很久以来一直在上升。
原来海里的一个小岛,由于海岸上升,后来竟与陆地连成一片。
地震发生时,由于地表大面积升降,平地大面积被溢出来的地下水淹没,而苏北赣榆县海滩猛烈隆起,致使黄海海水退30里 4、地震遗迹4.麦坡遗迹郯城县高峰头镇麦坡村马陵山西坡,南北长约2600米的麦坡地震遗址,是郯庐大断裂出露条件最好、剖面最典型的一段。
站在马陵山西坡,可以看到一面是红色砂岩(形成于代第四纪,距今约200万年),一面是黄褐色砂岩(褐色的砂页岩形成于中生代白垩纪,距今约7000-14000万年)一线之隔“泾渭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