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殿堂】大花鸟的境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姚舜熙作品欣赏
1年前 (2024-04-22)
【大家殿堂】大花鸟的境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姚舜熙作品欣赏收藏银牌 姚舜熙,1961年出生于福建福州。
1985年、1995年、2007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攻读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花鸟画系主任。
大花鸟的境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姚舜熙的花鸟画具有一种反映出当代艺术特质的“大花鸟境界”。
这种境界的核心是“大”。
在艺术意境上具有当代艺术阔大、明朗、丰富与豪迈的品质。
他作品中的花鸟形象通常是充满画幅的,甚有涨溢出画幅有限空间的感觉,由此使得画面的视野遥遥向无限扩展,他所画的花卉草木饱满密织,墨色交辉,闪动着精的光彩;他的特点是将花鸟画的造型与广袤宽阔的山川、大地、天空和空气叠印在一起,使花鸟真正作为大自然的形体,还原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于此可以说,姚舜熙在面对花鸟画形象之时,投注了对于自然生深切的关爱,他描绘的不仅是花鸟的仪态,而是自然造物的生本质,他的画始终洋溢着一股郁郁葱葱,生生不息的生气象。
姚舜熙教授作品欣赏 《骄阳》 268cm x 133cm ,2000年作 《骄阳之二》 270cm x 136cm ,2010年作 《骄阳之三》270cm x 136cm , 2010年作 《骄阳之四》 270cm x 136cm ,2010年作 《祥云之一》 200cm x 180cm ,2004年作 《祥云之二》190cm x 240cm,2015年作 《花卉四屏》 136cm x 33cm , 2010年作 《静静的山谷》 136cm x 66cm ,1989年作 《黄土地》 136cm x 66cm ,1989年作 《秋声》 200cm x 96cm , 2003年作 《春光》 200cm x 97cm ,2000年作 《芭蕉写生四屏之二》 268cm x 66cm x 4 ,2007年作 《珠光四屏》 242cm x 57cm x 4 ,2008年作 尼古拉鹤望兰写生》 360cm x 180cm ,1996年作 《版纳阳光之二》 200cm x 136cm , 1999年作 《澜沧江印象之一》198cm x 200cm ,2003年作 《澜沧江印象之二》198cm x 200cm ,2003年作 《境之一》 136cm x 66cm , 2007年作 《境之二》 136cm x 66cm , 2007年作 姚舜熙教授进行现场创作性写生 姚舜熙教授带领学生下乡写生 我的花鸟画创作艺术观作者:姚舜熙 友人常问我,您画了这么多年的花鸟画,您的艺术主张是什么?的确使我一种突然的心灵空白。
冷静下来,回顾二十余年的花鸟学习的创作,从对古典的临摹到变体,再是从生活中提取出来的主观画境、造型、情绪化的色彩表现,以及昔日字稼田间时所体验的八闽山川间的花、树、藤、枝、叶、危岩、巨石、小桥流水、飞禽走兽、蛇、蜘蛛等一切所缠绕在一起的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视觉与心理的感知这一切给我当年的心灵留下太深的印迹。
当然就学习而言,使我真正走进有个性艺术思维花鸟画创作,还是由闽入京求学开始。
从所学的知识、所拜识的前辈及所师承的先生那里,我感知了许多新的思想与智慧,这也许是一种过去更应该说,永远都是刚刚开始。
知识与智慧对一个画家来说是何等重要。
古人言,山水写景,花乌写情。
这“情”字的真切是需要何等的智慧。
尤其对花鸟画家而言,如果其作品只是停留在对传统程式技术的简单论理上,而忽视真正有人生价值的人之灵魂深处的视觉形式转化与表现,而讨论所谓的创作艺术观,也必定流于世俗与平庸。
所以本文就以下三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重视题材和表现形式的全面拓展花鸟画表现的视觉对象在时代的演化中变化甚微。
有的品类在历史的进程中一成未变,有的还由于时代的变迁而逐渐地在自然界中消亡。
所以,岂无法象人物画那样有明显的时代性,可以在主题上,在人物的服饰,道具以及社会环境、功能等等变化上表现出时代的特征。
因此,花鸟应重视在题材内容上的全面突破。
在观察,发现与表现过程中,逐渐理出新程式的表现手法。
这也符内容决定形式是艺术创作的般规律的观点。
由于对生活中新题材的开发,必定会推动新技法,新样式的产生。
这种来源于生活中动的艺术表现欲望,必然有万分的情感融入,再加上中国画材料的偶发性特点,必然会有难以预料的新艺术效果的产生,否则脱离生活,或老在旧题材上打转盘恐,它只能说是种奢谈创新,或是为技术而“艺术”,其形式美感必定没有多少生力。
为此,突破现状,拓宽花鸟画创作道路,并从中引发出有积极意义的新艺术语言体系,是我们有志花鸟画创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
其必将不会辜负历史的重托,也不会使花鸟画与人物画,山水画的艺术差距越来越大。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艺术不是新题材的简单再现,它必须通过作者的思想,学学,天赋与技法,方有成果。
二、个性艺术思维与创作探索个性、创造风格是有作为画家必须思考的课题。
艺术贵在独创,也难在独创。
在千余年的花鸟画史上,历代有成就的画家,均不忘通过自己的努力,开辟新的艺术题材,结新的画材,突破旧有的传统法则,创造出不负造化之功的新规律与新手法。
从五代两宋已臻的工笔画格,到元、明、清以来工笔,写意殊姿共妍,一千余年的历史中,不知有多少花鸟禽兽的艺术身影,十分明确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这些作品,无不显示各自的时代风尚与技能特色。
同时也强烈地表现出画家的个性创造思维。
所以,对于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而言,就必须把创造的出发点定在民族传统的本体上,并系统研究与理解中国画自古以来强调的所谓风、写心、写意、抒情、气韵、诗意、造化等主观意象的表现。
同时也应刻苦实践掌握中国传统的基本绘画表现法则,如所谓的书卷气,书画同源,意趣、骨法、气质、笔性造型及笔法、墨法、水法、设色法的运用。
大约构成了中国画艺术表现中独特的认识自然,表现与创造自然的方式,这也是作者个性艺术思维创造中所需的重要组成内容。
所以说,对艺术的修炼,除下苦功去研究传统与当代文化思想外,独特的个性思维及学习、研究手法也有助于艺术的创造,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式语言。
三、艺术创作就是心灵的真情视觉体现中国画历来讲究画品如人品。
而人品在绘画作品中的体现,应该是一种心灵真情的视觉表现,这也符中国画创作中重视画理、画趣、画情以及由此综体现的人格思想与艺术魅力。
所以说,花鸟画的创作,目的不是画成动植物的标本,而是在寄情与写心,并寻求由此引发的作品精境界的升华。
这种不做作,不虚假、表里如一的艺术追求,才有望创造出一个艺术的虚拟的真情世界。
这就是中国艺术的特色。
因此,作为艺术家需要不断努力,并系统研究传统及现代艺术及文化,刻苦磨炼各种艺术技能的表现,并深入体验现实生活,正确对待东西方现代艺术,把思想、灵性、阅历、知识、修养、爱好、技能统一在创造的思维之中,并充分体现出艺术本质的张力,而无愧于人生。
转自《央美艺术家联盟》
1985年、1995年、2007年于中央美术学院攻读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
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花鸟画系主任。
大花鸟的境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范迪安 姚舜熙的花鸟画具有一种反映出当代艺术特质的“大花鸟境界”。
这种境界的核心是“大”。
在艺术意境上具有当代艺术阔大、明朗、丰富与豪迈的品质。
他作品中的花鸟形象通常是充满画幅的,甚有涨溢出画幅有限空间的感觉,由此使得画面的视野遥遥向无限扩展,他所画的花卉草木饱满密织,墨色交辉,闪动着精的光彩;他的特点是将花鸟画的造型与广袤宽阔的山川、大地、天空和空气叠印在一起,使花鸟真正作为大自然的形体,还原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
于此可以说,姚舜熙在面对花鸟画形象之时,投注了对于自然生深切的关爱,他描绘的不仅是花鸟的仪态,而是自然造物的生本质,他的画始终洋溢着一股郁郁葱葱,生生不息的生气象。
姚舜熙教授作品欣赏 《骄阳》 268cm x 133cm ,2000年作 《骄阳之二》 270cm x 136cm ,2010年作 《骄阳之三》270cm x 136cm , 2010年作 《骄阳之四》 270cm x 136cm ,2010年作 《祥云之一》 200cm x 180cm ,2004年作 《祥云之二》190cm x 240cm,2015年作 《花卉四屏》 136cm x 33cm , 2010年作 《静静的山谷》 136cm x 66cm ,1989年作 《黄土地》 136cm x 66cm ,1989年作 《秋声》 200cm x 96cm , 2003年作 《春光》 200cm x 97cm ,2000年作 《芭蕉写生四屏之二》 268cm x 66cm x 4 ,2007年作 《珠光四屏》 242cm x 57cm x 4 ,2008年作 尼古拉鹤望兰写生》 360cm x 180cm ,1996年作 《版纳阳光之二》 200cm x 136cm , 1999年作 《澜沧江印象之一》198cm x 200cm ,2003年作 《澜沧江印象之二》198cm x 200cm ,2003年作 《境之一》 136cm x 66cm , 2007年作 《境之二》 136cm x 66cm , 2007年作 姚舜熙教授进行现场创作性写生 姚舜熙教授带领学生下乡写生 我的花鸟画创作艺术观作者:姚舜熙 友人常问我,您画了这么多年的花鸟画,您的艺术主张是什么?的确使我一种突然的心灵空白。
冷静下来,回顾二十余年的花鸟学习的创作,从对古典的临摹到变体,再是从生活中提取出来的主观画境、造型、情绪化的色彩表现,以及昔日字稼田间时所体验的八闽山川间的花、树、藤、枝、叶、危岩、巨石、小桥流水、飞禽走兽、蛇、蜘蛛等一切所缠绕在一起的密密麻麻、纵横交错的视觉与心理的感知这一切给我当年的心灵留下太深的印迹。
当然就学习而言,使我真正走进有个性艺术思维花鸟画创作,还是由闽入京求学开始。
从所学的知识、所拜识的前辈及所师承的先生那里,我感知了许多新的思想与智慧,这也许是一种过去更应该说,永远都是刚刚开始。
知识与智慧对一个画家来说是何等重要。
古人言,山水写景,花乌写情。
这“情”字的真切是需要何等的智慧。
尤其对花鸟画家而言,如果其作品只是停留在对传统程式技术的简单论理上,而忽视真正有人生价值的人之灵魂深处的视觉形式转化与表现,而讨论所谓的创作艺术观,也必定流于世俗与平庸。
所以本文就以下三方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一、重视题材和表现形式的全面拓展花鸟画表现的视觉对象在时代的演化中变化甚微。
有的品类在历史的进程中一成未变,有的还由于时代的变迁而逐渐地在自然界中消亡。
所以,岂无法象人物画那样有明显的时代性,可以在主题上,在人物的服饰,道具以及社会环境、功能等等变化上表现出时代的特征。
因此,花鸟应重视在题材内容上的全面突破。
在观察,发现与表现过程中,逐渐理出新程式的表现手法。
这也符内容决定形式是艺术创作的般规律的观点。
由于对生活中新题材的开发,必定会推动新技法,新样式的产生。
这种来源于生活中动的艺术表现欲望,必然有万分的情感融入,再加上中国画材料的偶发性特点,必然会有难以预料的新艺术效果的产生,否则脱离生活,或老在旧题材上打转盘恐,它只能说是种奢谈创新,或是为技术而“艺术”,其形式美感必定没有多少生力。
为此,突破现状,拓宽花鸟画创作道路,并从中引发出有积极意义的新艺术语言体系,是我们有志花鸟画创作者刻不容缓的任务。
其必将不会辜负历史的重托,也不会使花鸟画与人物画,山水画的艺术差距越来越大。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艺术不是新题材的简单再现,它必须通过作者的思想,学学,天赋与技法,方有成果。
二、个性艺术思维与创作探索个性、创造风格是有作为画家必须思考的课题。
艺术贵在独创,也难在独创。
在千余年的花鸟画史上,历代有成就的画家,均不忘通过自己的努力,开辟新的艺术题材,结新的画材,突破旧有的传统法则,创造出不负造化之功的新规律与新手法。
从五代两宋已臻的工笔画格,到元、明、清以来工笔,写意殊姿共妍,一千余年的历史中,不知有多少花鸟禽兽的艺术身影,十分明确地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这些作品,无不显示各自的时代风尚与技能特色。
同时也强烈地表现出画家的个性创造思维。
所以,对于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而言,就必须把创造的出发点定在民族传统的本体上,并系统研究与理解中国画自古以来强调的所谓风、写心、写意、抒情、气韵、诗意、造化等主观意象的表现。
同时也应刻苦实践掌握中国传统的基本绘画表现法则,如所谓的书卷气,书画同源,意趣、骨法、气质、笔性造型及笔法、墨法、水法、设色法的运用。
大约构成了中国画艺术表现中独特的认识自然,表现与创造自然的方式,这也是作者个性艺术思维创造中所需的重要组成内容。
所以说,对艺术的修炼,除下苦功去研究传统与当代文化思想外,独特的个性思维及学习、研究手法也有助于艺术的创造,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创作出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式语言。
三、艺术创作就是心灵的真情视觉体现中国画历来讲究画品如人品。
而人品在绘画作品中的体现,应该是一种心灵真情的视觉表现,这也符中国画创作中重视画理、画趣、画情以及由此综体现的人格思想与艺术魅力。
所以说,花鸟画的创作,目的不是画成动植物的标本,而是在寄情与写心,并寻求由此引发的作品精境界的升华。
这种不做作,不虚假、表里如一的艺术追求,才有望创造出一个艺术的虚拟的真情世界。
这就是中国艺术的特色。
因此,作为艺术家需要不断努力,并系统研究传统及现代艺术及文化,刻苦磨炼各种艺术技能的表现,并深入体验现实生活,正确对待东西方现代艺术,把思想、灵性、阅历、知识、修养、爱好、技能统一在创造的思维之中,并充分体现出艺术本质的张力,而无愧于人生。
转自《央美艺术家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