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哭鬼小隼 读后感

10个月前 (04-22)
爱哭鬼小隼 读后感Lena 《爱哭的小隼》这本书里充满了温情,有父母的关爱,兄弟的庇护,老师和邻居的善意,还有同学的理解。
小隼拥有一个充满爱的童年。
全书从小隼的幼儿园到小学,通过12个小隼哭了的故事来展开(有几个故事里并没有哭)。
哭的原因更多是小隼情感丰富,敏感而易被触动,而非懦弱。
小隼造了一个秘密基地给同学们带来危险,内疚的他却仍然被校长和同学们理解和珍惜;不慎闯入邻居德国人家中不仅没受责骂,反而被像大人一样的对待,一起讨论喜爱的书,小隼感受到自我的价值和愉悦;爸爸对“圣诞老人送来的礼物”的精心设计和滑稽有趣地努力遮掩,孩子懵懂而好奇的心灵被呵护,而折射出的大人的善意;在外打架,回来了还对家人撒谎,妈妈的“偶尔打架可以,撒谎却坚决不行”的点到为止却又坚定的批评,等等,这些故事都默默的感染到我。
也许我也应该用故事中的柔和的,善意的方式与孩子相处,少些教条式的训诫,多些心灵的陪伴,以身作则,潜移默化,点到为止。
同时也鼓励孩子多去玩,在玩中去学习,去试错,去思考,去感受,去珍惜。
看完这本书后我也有困惑,如果这本书是作者通过虚构的12个故事来表达他对现代教育理念的希望,前面11个故事都看似,那在一个故事里,好强的小隼因为不满意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而迁怒妈妈,而被妈妈扇了一个耳光,这是否是说孩子做了过分的事情的时候是要给予一定的惩罚呢?可是扇耳光的行为,难道不是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这惩罚是不是过了?还是作者想表达童年不,也有不?亦或是作者在日本军国主义文化背景下的自身局限?我的孩子做了一些不愿自己承担责任的事情的时候我该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