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人的终生记忆——大串联
1年前 (2024-04-22)
一代人的终生记忆——大串联莽子 上世纪1966年开始所发生的那埸运动,是我们一代人终生难以忘却的记忆。
下图.毛主席接见红卫。
下图.运动的发源地无疑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那时经常出现在报上重量级的文章著名“梁效”,实际是北大、清华两校写作小组的笔名。
头像是五大学生领袖,分别是聶元梓、韩爱晶、王大宾、蒯大富、谭厚兰。
下图.大字报是“文革”的起步阶段,当时可称为“铺天盖地”。
下图.毛主席也来到北京大学看大字报。
下图.毛主席看了北京大学聶元梓写的《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革中究竟干些什么?》的大字报,于是就有他的《我的张大字报》。
一九六六年自“五一六”之后形势变化极快:五月十六号有文件开始文化大革(实际早已逐步发生);六、七月份写大字报的就波及公社甚农村;八月十八日诞生了红卫,同时又展开了“破四旧”;九月下旬到十月后便大量的学生人群即红卫轰轰烈烈进京接受毛主席检阅;十一月后就掀起了全国大串联及随之而来的(步行串联)红卫长征热潮……下图.1966年8月24号清华大学二号门即“清华园”被清华大学红卫推倒、砸毁,或许从此将全国的“破四旧”运动推向丛深。
下图.“破四旧”的在全国掀起后,可谓中华文明遭受了一埸大浩劫,八月左右地方基层也开始砸烂庙宇、烧毁坛以及查封“四旧”等抄家行动。
那一年江西南昌的名胜古迹万寿宫也受到彻底的破坏,菩萨坛都捣毁了,两边掛着一副硕大的对联,上联是:炮打司令部,杀气腾腾辞旧岁;下联是:火烧省市委,威风凛凛迎新春。
下图.徽派建筑和会馆文化是江西吴城古镇的一大亮点,老街曾经古屋众多、会馆林立,文革中也遭到一次大的摧毁。
1966年“破四旧”时学生们爬上湖南会馆的屋脊,将顶上的八掛砸碎,又推倒了大门前的一对威武的石狮。
剛出现“造反有理”的口号时感到很震惊,社会上大多数人也不理解,甚茫然无措。
下图.又一支造反队伍成立了。
中共中央有红头文件,通知全国的学生红卫来北京参观文化大革运动。
下图.中共中央文件真迹。
下图.外地学生来北京,北京学生又走向全国播撒革的种子。
当时几乎全国的学生(红卫)都涌向首都北京,免费乘车(火车、公共汽车),免费吃住。
下图是免费的火车票、就歺券。
下图.毛主席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八次接见来京参观文化大革的红卫。
时下我正就读于九江一中,十月中旬被选为第二批进京去接受毛主席接见的红卫。
当时在化工厂的老乡吴玉文处借七元钱达上征程,一路吃住免费,一个多月返回家时仍结余五元钱(那年代的学生都很节俭)。
下图.由大连海运学院首创的步行串联得到了中央大力支持,于是暴发了一场成千上万红卫步行串联、重走长征路的盛大壮举。
下图.大连海运学院红卫离开北京奔向长征路时向天安门告别。
除首都北京之外,各地红卫也纷纷步行长征串联,有的跟红军一样,背包斗笠打帮腿,那精、意志,确实值得现在的年轻人学习。
下图.长征队员在天安门前向宣誓。
下图.当时无论城里或农村,常会看见一帮帮背着棉被行囊步行串联的红卫长征队伍。
我们六个本校同乡学生也成立长征小分队,开具了串联証明在九江专区政府办公室领取物品:一块朔料布、一个铝质军用水壶、一根缚被子的背包带、两块帮腿带、一双解放鞋,另发一张毛巾票和肥皂票须自费去商店购买。
下图.那怕是三五个人的红卫串联长征小队伍也时刻不忘毛主席教导,《毛主席语录》人手一本随身携带便于朗读。
我们这支长征小分队回到家乡吴城后,因参与当地的运动最终未能起程,而我的同学胡 随他们九江师范的队伍跋涉千里,步行到了遵义,瞻仰遵义会址 。
据他讲述:他们从九江南下到湖南,沿着湘西的崎岖山道奔向贵州,每个危险的陡坡关口都装有报警电话,以防突发事故。
他们历经千难万险、风雪无阻,坚持一路“长征”到达终点。
最关键的是最初的几天一定要挺住,脚打泡,肩勒肿,人极端痛苦阶段,思想意志稍有松懈便可能会乘车坐船而改变初衷,丧失革精。
熬过了这个时期后面或许就成常态了。
他每晚到达红卫接待站吃、泡完脚便是写日記,可惜,一本厚厚的“长征日記”后来遗失了。
下图.到达遵义会议会址 下图.红卫学习红军的革传统,在毛主席率领的练埸旧址演习武。
下图.红卫女战士也巾帼不让须眉,精抖擞、意气风发地行进在长征路上。
下图.红卫长征队伍的大旗插到了金沙江边。
下图.又一支红卫长征队伍到达井冈山。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下图.红卫到达井冈山革根据地沙洲坝参观毛主席带领人们开挖的“幸福井”。
下图.红卫登上山顶在井冈山革烈士纪念碑前留影。
下图.红卫长征队伍到达井冈山后,向革群众和老红军学习打草鞋。
外地的红卫不管来自何地、何民族,都奉行“……为了一个共同的革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的毛主席教导。
下图.来京的各民族学生互相签名留念。
下图.北京铁道学院的红卫长征队伍跨过黄河时影留念。
下图.北京医学院和武汉师范学院两支队伍会师在长征路上。
下图.红卫长征到达武汉长江大桥。
下图.贵州清镇半农半读师范学校的红卫,长征队伍到达遵义的娄山关,在山道中宣誓——永做长征后人。
下图.每支长征队伍红旗下必端端正正护卫着伟大领袖毛主席像。
当年全国各地都设有红卫接待站,以解决步行串联长征队的吃住,各大小道路沿线及车船渡口都要义不容辞的接待好每个红卫。
记得一次与同学朱金生徒步从永修到吴城,在沙湖鱼埸已黄昏,鱼场的人主动为我们安排住下,晚七点多钟煮一盆鲜魚下饭,第二天一早送我们过河。
下图.长长的步行串联队伍走过来了。
红卫们徒步行走几百里甚几千里,经临风雪严寒的考验,见証革意志的锤炼,实属不易。
有的还学习红军戴斗笠、披蓑衣、穿草鞋,认真地沿着长征路线奋勇前进。
下图.这是广西某农村中学的学生也组织了长征小分队,他们还真显示了质朴的农村气息,带着斗笠、挑着担子奔向长征路。
下图.红卫长征队伍在泥泞的道路上前进。
下图.红卫不畏艰难险阻,攀登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
我在三线厂工作时有部队转业同事讲过这样一件事:当年他在部队开汽车,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溯溯地下着雪子(冻雨),一支步行的红卫长征小队伍毫不畏惧,仍是不停的行进在路上,他几次停车招呼学生们上车,暂时躲避雨雪的困扰,得到的是却是婉言谢绝。
雪越下越大,他不放心便在前面路上等着,或许大雨大雪时能搭载红卫一段路。
一个多小时后他们走过来了,雪花落满了行装,眉毛上掛着条条冰絲,但仍然不肯上车,一路却齐声诵读着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声音拌着热气喷薄而出。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仰,什么样的精,有这样的人种什么人间奇迹出现不了呢!如今有这样的人吗?……他在30里外的镇上等到傍晚,见到这支队伍住进红卫接待站才放心。
下图.坚持一路步行,决不乘车的长征队伍。
下图.长征队伍向延安宝塔山前进 下图.天津红卫长征队到达延安后在延河坚冰上影留念。
下图.呼和浩特交通学校的红卫长征队伍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胜利到达革圣地延安宝塔山下。
下图.他们一到宝塔山下便鞠一捧延河水洗尽滿身征尘 下图.当年长征路上的泸定桥,现今又留下了红卫的身影。
剛开始步行串联时,大量的学生涌入湖南韶山冲,当时韶山公社的接待能力应付不了。
记得我次去韶山,接待红卫吃喝的食堂是临时搭建的几个大棚,人挤人、肩撞肩,取饭菜的人排着几十条长长的队。
不久出现了传染性流感,喇叭里频繁的播放通知,奉劝广生红卫们尽快撤离,以免病毒漫延。
下图.剛抵达毛主席故居的红卫长征队伍影留念。
当年的红卫也是追星族,他们崇拜英雄,向英雄学习,许多革烈士就是他们心中的明星,每到一处必去缅怀革先烈。
下图.红卫在烈士张思德墓碑前留影。
下图.红卫长征队员们缅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新时代英雄战士王杰(1963年牺牲),在烈士墓前肃穆留影。
下图.红卫长征到达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墓前,献上花圈并留影纪念。
下图.长沙学生参观雷锋纪念馆影留念。
下图.红卫长征队来到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纪念碑前敬献花圈。
下图.红卫长征到达汶水县刘胡兰英雄纪念碑前,手捧宝书留影,誓言永远向革先烈学习。
下图.红卫长征队员在严守纪律的英雄邱少云烈士纪念碑前留影。
下图.长征队员们在“毛泽东号”机车前与机车组工人阶级影留念。
下图.红卫长征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红岩烈士纪念馆后影。
下图.红卫接受阶段教育,正在参观收租院泥塑造像,生动形象的反映了地主如何剝削贫苦农民。
当年最时髦的行装是——毛主席像章每个红卫战士必须佩戴胸前。
有的收集多枚各式样的徽章。
下图. 红小的长征队伍也是不可小视的,他们有的年龄只十一、二岁就在经风雨、见世面。
想到我们的孙辈现都十三、四岁,有的十七、八岁却还在蜜糖中泡着、在温室中培育着,今后的人类或说国家的后一代能“进化”成何样? 下图.看他们的行装,这些红小们的步行长征或许不会路途很长,但精是值得现时代“儿童宝宝”学习的。
下图.这大概是最小的红卫长征队员。
下图.红小们对步行长征更加虔诚,每到一地瞻仰革胜地都认真笔记。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卫们每到一地不顾劳累和疲倦,首件事就是宣传毛泽东思想,通常是夜晚待人们收工及饭后为群众表演革戏剧或节目。
记得那年吴城也来过一支长征队伍,大概是南京医学院的红卫,当时改叫白求恩大学,节目是由“天上布滿星,月牙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申”的歌曲改的单人舞。
下图.红卫们在长征路上到农村生产队的田间地头为革群众汇报演出。
下图.这是红卫小将们来到当年毛主席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台前,学习毛主席著作《为人民服务》。
下图.红卫长征到达延安后为群众宣传毛泽东思想。
下图.红卫演出的舞蹈都剛劲有力,充满斗争气息,代表了毛泽东时代的文艺风格。
当年红卫们最时髦的装束就是穿军装,而彩色照相机也很罕见,这都是干部家庭和军人亲属才可能获得的,我们平民人家的学生红卫就是普通布衣,能有一双解放鞋就很幸运了。
下图.一套得体的军服,恰如其分的装点了一位靓丽的女红卫。
下图.凡看到这样的红卫宣传队伍,一般都是出自政府机关或军区部队子弟学校,他们很特殊、很显眼,演出服装也非常齐全。
下图.红卫中不乏演技高超的人才,她们也很乐意参加各种宣传活动,最时兴的是跳芭蕾舞《白毛女》或《红色娘子军》。
红卫的结局:一埸声势浩大的红卫运动自1966年5月兴起,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打乱了人民的生活节奏,名行各业受到极大的干扰,尤其交通秩序的乱像,还有破四旧、搞批斗、乃进京串联等火热行为达到了疯狂的地步……这种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潮头盛行了几个月,中央开始冷静,意欲阻挡已很难了,随后只得号召步行串联(即长征)。
我想无非两个意图:一是缓解首都北京吃住、交通的压力,疏散人群,保証安全;再就是让学生红卫践行革事业的艰苦卓绝,让大家去经风雨、见世面,或许真的是在煅造、锤炼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内林彪集团、四人帮集团从“文革”始就借靠毛主席这把大伞,一直煽动、利用这些乳臭未干的年轻学生,以后来山头林立、成帮成派,政府很难管束了。
这种情况不可能分配工作,让派系斗争又渗入各机关、各企业中去,1968年的那批学生进入部队后,就发生过因曾经的两派而酿成的流血事件。
学生即红卫们的结局只能是上山下乡、奔赴农村锻炼,而后再逐步挑选走上工作岗位,一埸声势浩大的红卫运动便这样慢慢销声匿迹,直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当年的五大学生领袖下埸都很坎坷甚是悲惨。
北京大学的聶元梓从七一年开始就下放在江西鲤鱼洲农场劳动,后判刑入狱,有儿女但与多任丈夫所生现在都不与她来往,晚年孤苦伶仃。
北师大的谭厚兰也极悲哀,判刑15年患了重病身亡,终生未嫁更无子女。
北京地质学院的王大宾与北京航空学院的韩爱晶都判刑十多年,释放后凭着一些专业技术在基层工矿平庸度日,后来也当了经理。
情况最好的是蒯大富,虽同样被捕入狱十多年,但面对现实放下包袱,有能力有才华,不仅自办公司创业,还收获了爱情,小他二十多岁的妻子与之共同奋斗,目前在深圳声望较大,又有儿女绕膝,生活很幸福。
下图是晚年过得最惨的聶元梓和过得最潇洒的蒯大富。
下图.毛主席接见红卫。
下图.运动的发源地无疑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那时经常出现在报上重量级的文章著名“梁效”,实际是北大、清华两校写作小组的笔名。
头像是五大学生领袖,分别是聶元梓、韩爱晶、王大宾、蒯大富、谭厚兰。
下图.大字报是“文革”的起步阶段,当时可称为“铺天盖地”。
下图.毛主席也来到北京大学看大字报。
下图.毛主席看了北京大学聶元梓写的《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革中究竟干些什么?》的大字报,于是就有他的《我的张大字报》。
一九六六年自“五一六”之后形势变化极快:五月十六号有文件开始文化大革(实际早已逐步发生);六、七月份写大字报的就波及公社甚农村;八月十八日诞生了红卫,同时又展开了“破四旧”;九月下旬到十月后便大量的学生人群即红卫轰轰烈烈进京接受毛主席检阅;十一月后就掀起了全国大串联及随之而来的(步行串联)红卫长征热潮……下图.1966年8月24号清华大学二号门即“清华园”被清华大学红卫推倒、砸毁,或许从此将全国的“破四旧”运动推向丛深。
下图.“破四旧”的在全国掀起后,可谓中华文明遭受了一埸大浩劫,八月左右地方基层也开始砸烂庙宇、烧毁坛以及查封“四旧”等抄家行动。
那一年江西南昌的名胜古迹万寿宫也受到彻底的破坏,菩萨坛都捣毁了,两边掛着一副硕大的对联,上联是:炮打司令部,杀气腾腾辞旧岁;下联是:火烧省市委,威风凛凛迎新春。
下图.徽派建筑和会馆文化是江西吴城古镇的一大亮点,老街曾经古屋众多、会馆林立,文革中也遭到一次大的摧毁。
1966年“破四旧”时学生们爬上湖南会馆的屋脊,将顶上的八掛砸碎,又推倒了大门前的一对威武的石狮。
剛出现“造反有理”的口号时感到很震惊,社会上大多数人也不理解,甚茫然无措。
下图.又一支造反队伍成立了。
中共中央有红头文件,通知全国的学生红卫来北京参观文化大革运动。
下图.中共中央文件真迹。
下图.外地学生来北京,北京学生又走向全国播撒革的种子。
当时几乎全国的学生(红卫)都涌向首都北京,免费乘车(火车、公共汽车),免费吃住。
下图是免费的火车票、就歺券。
下图.毛主席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八次接见来京参观文化大革的红卫。
时下我正就读于九江一中,十月中旬被选为第二批进京去接受毛主席接见的红卫。
当时在化工厂的老乡吴玉文处借七元钱达上征程,一路吃住免费,一个多月返回家时仍结余五元钱(那年代的学生都很节俭)。
下图.由大连海运学院首创的步行串联得到了中央大力支持,于是暴发了一场成千上万红卫步行串联、重走长征路的盛大壮举。
下图.大连海运学院红卫离开北京奔向长征路时向天安门告别。
除首都北京之外,各地红卫也纷纷步行长征串联,有的跟红军一样,背包斗笠打帮腿,那精、意志,确实值得现在的年轻人学习。
下图.长征队员在天安门前向宣誓。
下图.当时无论城里或农村,常会看见一帮帮背着棉被行囊步行串联的红卫长征队伍。
我们六个本校同乡学生也成立长征小分队,开具了串联証明在九江专区政府办公室领取物品:一块朔料布、一个铝质军用水壶、一根缚被子的背包带、两块帮腿带、一双解放鞋,另发一张毛巾票和肥皂票须自费去商店购买。
下图.那怕是三五个人的红卫串联长征小队伍也时刻不忘毛主席教导,《毛主席语录》人手一本随身携带便于朗读。
我们这支长征小分队回到家乡吴城后,因参与当地的运动最终未能起程,而我的同学胡 随他们九江师范的队伍跋涉千里,步行到了遵义,瞻仰遵义会址 。
据他讲述:他们从九江南下到湖南,沿着湘西的崎岖山道奔向贵州,每个危险的陡坡关口都装有报警电话,以防突发事故。
他们历经千难万险、风雪无阻,坚持一路“长征”到达终点。
最关键的是最初的几天一定要挺住,脚打泡,肩勒肿,人极端痛苦阶段,思想意志稍有松懈便可能会乘车坐船而改变初衷,丧失革精。
熬过了这个时期后面或许就成常态了。
他每晚到达红卫接待站吃、泡完脚便是写日記,可惜,一本厚厚的“长征日記”后来遗失了。
下图.到达遵义会议会址 下图.红卫学习红军的革传统,在毛主席率领的练埸旧址演习武。
下图.红卫女战士也巾帼不让须眉,精抖擞、意气风发地行进在长征路上。
下图.红卫长征队伍的大旗插到了金沙江边。
下图.又一支红卫长征队伍到达井冈山。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
下图.红卫到达井冈山革根据地沙洲坝参观毛主席带领人们开挖的“幸福井”。
下图.红卫登上山顶在井冈山革烈士纪念碑前留影。
下图.红卫长征队伍到达井冈山后,向革群众和老红军学习打草鞋。
外地的红卫不管来自何地、何民族,都奉行“……为了一个共同的革目标走到一起来了”的毛主席教导。
下图.来京的各民族学生互相签名留念。
下图.北京铁道学院的红卫长征队伍跨过黄河时影留念。
下图.北京医学院和武汉师范学院两支队伍会师在长征路上。
下图.红卫长征到达武汉长江大桥。
下图.贵州清镇半农半读师范学校的红卫,长征队伍到达遵义的娄山关,在山道中宣誓——永做长征后人。
下图.每支长征队伍红旗下必端端正正护卫着伟大领袖毛主席像。
当年全国各地都设有红卫接待站,以解决步行串联长征队的吃住,各大小道路沿线及车船渡口都要义不容辞的接待好每个红卫。
记得一次与同学朱金生徒步从永修到吴城,在沙湖鱼埸已黄昏,鱼场的人主动为我们安排住下,晚七点多钟煮一盆鲜魚下饭,第二天一早送我们过河。
下图.长长的步行串联队伍走过来了。
红卫们徒步行走几百里甚几千里,经临风雪严寒的考验,见証革意志的锤炼,实属不易。
有的还学习红军戴斗笠、披蓑衣、穿草鞋,认真地沿着长征路线奋勇前进。
下图.这是广西某农村中学的学生也组织了长征小分队,他们还真显示了质朴的农村气息,带着斗笠、挑着担子奔向长征路。
下图.红卫长征队伍在泥泞的道路上前进。
下图.红卫不畏艰难险阻,攀登在崎岖不平的山道上。
我在三线厂工作时有部队转业同事讲过这样一件事:当年他在部队开汽车,一个天寒地冻的日子,溯溯地下着雪子(冻雨),一支步行的红卫长征小队伍毫不畏惧,仍是不停的行进在路上,他几次停车招呼学生们上车,暂时躲避雨雪的困扰,得到的是却是婉言谢绝。
雪越下越大,他不放心便在前面路上等着,或许大雨大雪时能搭载红卫一段路。
一个多小时后他们走过来了,雪花落满了行装,眉毛上掛着条条冰絲,但仍然不肯上车,一路却齐声诵读着毛主席语录“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声音拌着热气喷薄而出。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信仰,什么样的精,有这样的人种什么人间奇迹出现不了呢!如今有这样的人吗?……他在30里外的镇上等到傍晚,见到这支队伍住进红卫接待站才放心。
下图.坚持一路步行,决不乘车的长征队伍。
下图.长征队伍向延安宝塔山前进 下图.天津红卫长征队到达延安后在延河坚冰上影留念。
下图.呼和浩特交通学校的红卫长征队伍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跋涉胜利到达革圣地延安宝塔山下。
下图.他们一到宝塔山下便鞠一捧延河水洗尽滿身征尘 下图.当年长征路上的泸定桥,现今又留下了红卫的身影。
剛开始步行串联时,大量的学生涌入湖南韶山冲,当时韶山公社的接待能力应付不了。
记得我次去韶山,接待红卫吃喝的食堂是临时搭建的几个大棚,人挤人、肩撞肩,取饭菜的人排着几十条长长的队。
不久出现了传染性流感,喇叭里频繁的播放通知,奉劝广生红卫们尽快撤离,以免病毒漫延。
下图.剛抵达毛主席故居的红卫长征队伍影留念。
当年的红卫也是追星族,他们崇拜英雄,向英雄学习,许多革烈士就是他们心中的明星,每到一处必去缅怀革先烈。
下图.红卫在烈士张思德墓碑前留影。
下图.红卫长征队员们缅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新时代英雄战士王杰(1963年牺牲),在烈士墓前肃穆留影。
下图.红卫长征到达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同志墓前,献上花圈并留影纪念。
下图.长沙学生参观雷锋纪念馆影留念。
下图.红卫长征队来到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纪念碑前敬献花圈。
下图.红卫长征到达汶水县刘胡兰英雄纪念碑前,手捧宝书留影,誓言永远向革先烈学习。
下图.红卫长征队员在严守纪律的英雄邱少云烈士纪念碑前留影。
下图.长征队员们在“毛泽东号”机车前与机车组工人阶级影留念。
下图.红卫长征队员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参观红岩烈士纪念馆后影。
下图.红卫接受阶段教育,正在参观收租院泥塑造像,生动形象的反映了地主如何剝削贫苦农民。
当年最时髦的行装是——毛主席像章每个红卫战士必须佩戴胸前。
有的收集多枚各式样的徽章。
下图. 红小的长征队伍也是不可小视的,他们有的年龄只十一、二岁就在经风雨、见世面。
想到我们的孙辈现都十三、四岁,有的十七、八岁却还在蜜糖中泡着、在温室中培育着,今后的人类或说国家的后一代能“进化”成何样? 下图.看他们的行装,这些红小们的步行长征或许不会路途很长,但精是值得现时代“儿童宝宝”学习的。
下图.这大概是最小的红卫长征队员。
下图.红小们对步行长征更加虔诚,每到一地瞻仰革胜地都认真笔记。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卫们每到一地不顾劳累和疲倦,首件事就是宣传毛泽东思想,通常是夜晚待人们收工及饭后为群众表演革戏剧或节目。
记得那年吴城也来过一支长征队伍,大概是南京医学院的红卫,当时改叫白求恩大学,节目是由“天上布滿星,月牙亮晶晶,生产队里开大会,诉苦把冤申”的歌曲改的单人舞。
下图.红卫们在长征路上到农村生产队的田间地头为革群众汇报演出。
下图.这是红卫小将们来到当年毛主席发表《为人民服务》的讲话台前,学习毛主席著作《为人民服务》。
下图.红卫长征到达延安后为群众宣传毛泽东思想。
下图.红卫演出的舞蹈都剛劲有力,充满斗争气息,代表了毛泽东时代的文艺风格。
当年红卫们最时髦的装束就是穿军装,而彩色照相机也很罕见,这都是干部家庭和军人亲属才可能获得的,我们平民人家的学生红卫就是普通布衣,能有一双解放鞋就很幸运了。
下图.一套得体的军服,恰如其分的装点了一位靓丽的女红卫。
下图.凡看到这样的红卫宣传队伍,一般都是出自政府机关或军区部队子弟学校,他们很特殊、很显眼,演出服装也非常齐全。
下图.红卫中不乏演技高超的人才,她们也很乐意参加各种宣传活动,最时兴的是跳芭蕾舞《白毛女》或《红色娘子军》。
红卫的结局:一埸声势浩大的红卫运动自1966年5月兴起,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打乱了人民的生活节奏,名行各业受到极大的干扰,尤其交通秩序的乱像,还有破四旧、搞批斗、乃进京串联等火热行为达到了疯狂的地步……这种摧枯拉朽、势不可挡的潮头盛行了几个月,中央开始冷静,意欲阻挡已很难了,随后只得号召步行串联(即长征)。
我想无非两个意图:一是缓解首都北京吃住、交通的压力,疏散人群,保証安全;再就是让学生红卫践行革事业的艰苦卓绝,让大家去经风雨、见世面,或许真的是在煅造、锤炼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内林彪集团、四人帮集团从“文革”始就借靠毛主席这把大伞,一直煽动、利用这些乳臭未干的年轻学生,以后来山头林立、成帮成派,政府很难管束了。
这种情况不可能分配工作,让派系斗争又渗入各机关、各企业中去,1968年的那批学生进入部队后,就发生过因曾经的两派而酿成的流血事件。
学生即红卫们的结局只能是上山下乡、奔赴农村锻炼,而后再逐步挑选走上工作岗位,一埸声势浩大的红卫运动便这样慢慢销声匿迹,直悄然退出历史舞台。
当年的五大学生领袖下埸都很坎坷甚是悲惨。
北京大学的聶元梓从七一年开始就下放在江西鲤鱼洲农场劳动,后判刑入狱,有儿女但与多任丈夫所生现在都不与她来往,晚年孤苦伶仃。
北师大的谭厚兰也极悲哀,判刑15年患了重病身亡,终生未嫁更无子女。
北京地质学院的王大宾与北京航空学院的韩爱晶都判刑十多年,释放后凭着一些专业技术在基层工矿平庸度日,后来也当了经理。
情况最好的是蒯大富,虽同样被捕入狱十多年,但面对现实放下包袱,有能力有才华,不仅自办公司创业,还收获了爱情,小他二十多岁的妻子与之共同奋斗,目前在深圳声望较大,又有儿女绕膝,生活很幸福。
下图是晚年过得最惨的聶元梓和过得最潇洒的蒯大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