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松江“方塔园”游记

1年前 (2024-04-22)
上海松江“方塔园”游记年年有余 听朋友介绍,松江方塔公园内有一茶室,其建筑风格非常有特色。
早春二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兴致勃勃地前往地处上海松江城区的“方塔园”一探究竟。
方塔园是松江古城中一座以观赏历史文物为主体的园林。
从古建筑的奇到自然风光的秀丽,从竹林幽雅到花卉奇采,整个方塔园显得既严整和谐,又自然多趣。
方塔园以国家级文物宋代方塔(原名兴圣教寺塔)为中心,四周错落着古式建筑群,有市级文物明代大型砖雕照壁,区级文物宋代望仙桥、明代兰瑞堂(又名楠木厅)、清代天妃宫、清代陈化成祠堂,仿古长廊、古堑道、铁笛舫、五老峰等。
方塔园的古文化风采,不仅吸引了众多访古觅幽的游人,还吸引了许多拍摄历史题材的影视工作者。
《西厢记》、《牡丹亭》、《窦娥冤》、《聊斋》、《封榜》、《济公》、《杨乃武与小白菜》、《祝枝山传奇》等10多部影视剧都曾在园中取景。
高高的树枝头上,上海市市花~白玉兰,正在蓝天的映衬下竞相绽放。
漂亮的迎春花也露出了点点笑容,夺人眼球。
公园的河道里,游客们悠闲自在地划着小船,享受着片刻的安宁时光。
方塔园的东部有一大片竹林,占地25亩,是园中的一大特色。
从东大门进园,首先看到竹林和竹林上露出的方塔塔尖,颇为引人入胜。
这批竹园是在旧时私人住宅的小竹园基础上扩建而成。
林中有石板小道,曲径通幽,还有静中生趣的竹园小池,及古色古香的长方形石板凳和南方少见的茅草亭。
竹园中的竹子品种多而形状异,有凤尾竹、燕笋竹、紫竹、圆竹、筐竹、淡竹等几十种。
塔影波光,石堤柳岸,在如诗如画的方塔园日月湖畔,停着一叶为湖光山色增姿添色的旱舟。
该舟仿元代名士杨维桢之画舫而建。
杨维桢( 1296 ~ 1370 年),字廉夫,号铁崖,别号铁笛道人,故名铁笛舫。
铁笛舫面对湖心,迎着碧水,近对方塔,远眺九峰,无雕栏画栋,无花窗漏扉,平顶舱,格子窗,外形平凡,却筑就了这山水之间的文人气息。
“望仙桥”位于方塔东南100米的小河上。
据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的县志记载:“望仙桥在县东南四百步”,足以证明此桥在南宋前已存在。
望仙桥为平桥,桥面用浙江武康石筑成,略呈弧形,其线条十分流畅。
在桥墩上部的横梁上有一排圆形榫眼,这是早年安置梁的遗迹,由此可见该桥系属木梁承托的木石结构桥。
在桥墩的石梁两头,刻有莲花形图案,极其简练素雅。
挺拔秀丽的方塔是园区内的主要建筑物。
方塔系砖木结构,九级方形,高42.5米。
在形态结构上,因袭唐代砖塔风格。
斗拱大部分保留宋代原物;券门上的月梁,外檐之罗汉枋、撩檐枋等均为原物,是江南古塔中保存原有构件较多的一座。
方塔顶上的塔刹高7.85米。
1974一1977年重修,恢复腰檐、平座、栏杆等。
松江方塔形体优美,玲珑多姿,为我国南方古代建筑中所少见,是国内保护最好的古塔之一,成为古城松江的象征。
方塔以“秀美”誉冠东南,艺术性极强。
方塔的特点是塔身瘦长,塔檐宽大,形体犹似一位身着长裙,亭亭玉立的少女。
清代松江诗人黄霆的一首“竹枝词”是这样盛赞方塔的:“巍巍楼阙梵王宫,金碧名蓝杳蔼中。
近海浮图三十六,怎如方塔最玲珑”。
四句话把方塔的艺术特色形象而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南面临塔可见一座明代照壁,是具有艺术价值的砖刻建筑物。
上面精雕细琢有走兽、树木、花卉和珍宝物等。
中间刻一巨兽,长着鹿角、狮尾、龙鳞、牛蹄。
张着大口,露着尖齿,睁着铜铃般的双眼,呈现凶猛的动态,从其挺拔的双角看,酷似龙的形象。
围绕这只巨兽的其它动物和花卉宝物,会使人想到古代话中的意境。
据说这个怪兽叫"贪",它贪得无厌,什么东西都要吃。
有它在海边看到红日,也不顾一切地凶猛扑去,终于蹈海而亡。
照壁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原为松江府城隍庙的影壁,与府城隍庙大门相对。
在抗战初期,府城隍庙被日本飞机炸毁,惟独照壁幸存,是上海乃全国最古老、最精美、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大型砖雕艺术珍品,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园内的天妃宫前身为顺济庙,位于小东门十六铺一带,1853年遭毁,1883年易地苏州河河南路桥头重建,名天后宫。
1980年,移到方塔园内,名天妃宫。
2001年,天妃宫进行了大修,2002年,天妃宫浦江妈祖文化内涵及其设施得以恢复,并于同年9月开光。
天妃宫大殿俊秀,飞檐翼角,基座坦荡,台阶开阔,轩昂伟岸,气势恢宏,存庙堂肃穆之气。
大殿面积330平方米,高17米,砖木结构,雕刻精致华丽,体现晚清建筑特色。
石块小路,继续把我静静地引向了园林的深处。
经过一个月洞门,我来到了园林的西部景区。
“五老峰”位于园林西部的小庭院里,是上海有名的峰石之一。
五老峰原在明代画家顾正谊的濯锦园中,位于松江城东北前塘,明末园毁,仅存此五峰石,1973年迁入方塔园。
五老峰是五座貌似老人的峰石,均高约4米,外形以“皱”为主,兼备“漏、透、瘦”的特点。
根据各峰的形状,分别称为迎客、送客、瘦、高、矮老人。
“兰瑞堂”位于方塔西首。
原位于松江镇中山西路包家桥东堍,相传为明代建筑。
清初为江西巡抚朱椿的住宅,故亦称朱家厅。
因这座建筑的部分梁柱为楠木所制,当地人俗称楠木厅。
长廊位于楠木厅东,北起接待室,南抵水榭,随地势自然起伏。
这座具有明代风格的游廊长约70米,宽2米,木结构,西面有低栏,可在廊中观赏方塔和榭旁湖景。
绕行一圈走过一座小桥,来到方塔园之东南角的竹林深处、古河道畔的小岛上。
小岛上有一处全竹结构茅草屋顶的大凉亭,就是我要探访的方塔园内又一个特色的建筑物。
外围是几道圆弧形的装饰围墙结构,古朴简单,并不显眼。
岛上的建筑物名为“何陋轩”,是著名的建筑家、同济大学教授冯纪忠先生的杰作。
曾在南斯拉夫召开的世界五十名知名建筑师作品展览会上展出并作重点介绍, 1999 年荣获上海市建国五十周年经典建筑铜奖。
设计者借用唐代大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此轩为“何陋轩”,极富哲理。
轩在竹林中,水在竹轩处,一年四季,景色迥异。
何陋轩远看并不起眼,只有走近它的身边,你才会有一种震撼的感觉。
没想到,一个上海郊区老头老太喝茶嗑瓜子的茅草亭,竟然是中国近几十年来创意的建筑之一。
《陋室铭》刘禹锡(唐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也许是午后的阳光光感和舒适度正好的缘故,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今天天气真好,远远的隔河相望,在周遭一切都是安静柔和的环境里,看到眼前的景色,突然令人有了愉悦的感觉。
何陋轩高 7 米,长 16.8 米,宽 14.55 米,总面积 510 平方米。
其建筑造形仿上海市郊农舍四坡顶弯屋脊形式,毛竹梁架,大屋顶,茅草屋,方砖地坪,四面环水,弧形围坪,竹椅藤几,古朴自然,与四周竹景互相交融,融为一体,浑然天成而别有风致。
从室外到竹棚屋檐下,光线急剧转暗,尽管周边没有围墙,但是大屋顶下还是显得有些明暗反差。
继续往南看的时候,视线是通透的。
尽管最南边屋檐压得非常低,但是也无法阻止强烈的阳光进来,南边阳光透过压低的屋檐,似乎是渲染进来一样。
再远处就是湖面,其实是个小水塘,但是在压低的屋檐下,构图被展开长方形,让人感觉那是是蛮大的湖面,谁知到了屋檐下,发现就是个小水塘,而且不远处就是熙熙攘攘的马路,但你依旧会觉得这里犹如世外桃源。
何陋轩原始设计就是公园里的一个茶室,现在已是松江普通市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何陋轩的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视觉印象。
以前我也来过方塔园,怎么就没有发现这个奇特的建筑呢?也许是我的粗心,也许是它的深藏不露原因吧。
朋友,看到这里,你是否也对松江方塔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啦?抓紧时间去享受近在我们身边的游乐资源吧!也许美好就在你的家门口! 谢谢您的观看,期待你的心动。
年年有余 编辑制作于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