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色风光——沙面欧陆风情建筑群(下)
1年前 (2024-04-22)
粤色风光——沙面欧陆风情建筑群(下)greif 经过一段时间反复多次重新去寻找没有记录下来的沙面历史建筑,总算将这篇游文章整理出来。
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前,也对上篇文章进行了修改,经过查阅一些文章和相关资料后,发现有很多建筑历史情况跟文物标牌不一致,因此勘误了多处地方,同时也增加了部分建筑的相关历史背景和故事。
广州白天鹅宾馆,位于沙面南街1号。
于1983年开业,是中国家中外作的五星级酒店。
白天鹅宾馆的设计融了中国传统园林和岭南传统园林设计的精髓,中庭以璧山瀑布为主景,形成别有洞天的岭南风情。
粤海关税务司公馆,位于沙面五街2号。
后做过华南财经委员会、苏联驻广州办事处、越南领事馆。
现址1986年重建,为中国海关总署广东省分署。
沙面南街58号,建于清末民初,曾做过德国人办的邮局,中国财政部两广盐务局、张发奎公馆等等,建国后做过农垦厅幼儿、省外轮公司等等。
首层架空在沙面是最高的有2.75米,凸窗凸阳台,南立面造型精美,横三段整三段构图,二三层连续柱廊,爱奥尼及科林斯的组柱式,色彩对比鲜明,从选址到设计,是沙面当时最高级最豪华的住宅楼了,外观为新古典式建筑。
张发奎(1896~1980)广东韶关始兴县人,北伐名将、抗日名将,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广州地区受降官,1949年3月任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
邮务长公馆、印度实业公司(美)、德国人办公楼住宅楼等等,位于沙面南街56号。
建国后改为住宅,该建筑形体比较呆板,立面无特色,只有女儿墙有一些装饰线脚,与周围保护建筑不协调。
亚细亚火油公司地块,位于沙面四街2号、4号。
建国后1955年5月8日在原址在建成波兰领事馆,1981年10月闭馆。
现址为外事办宿舍、鹅潭宾馆等。
怡和洋行(英.原渣甸洋行)旧址,位于沙面南街52号。
于1932年7月1日由两名苏格兰人威廉·渣甸和詹姆士·马地臣在广州成立,借用伍秉鉴的“怡和行”,创办了“怡和洋行”,以贩卖、军火以及航运、地产为主。
1893年林则徐实行禁烟时,渣甸亲自在伦敦游说英政府与满清开展,亦力主从清朝手中取得作为贸易据点。
1840年战争爆发后,总部由广州搬迁,成为远东财阀,对早起的发展有举足轻重,有“未有,先有怡和”之称。
该洋行原址在1948年1月火烧英国领事馆的“沙面事件”中一同被烧毁,建国后为沙面宾馆等等。
英国领事馆西副楼旧址,1965年初建,1923年重建,位于沙面南街46号。
其为当时英政府在广州的最高权力机构,建国后作为省政府外事办公室、省对外友好协会。
建筑主体里面构图呈西洋古典主义三段式,追求动态感和曲线装饰,拱券走廊,百叶门,架空屋面通风散热,仿巴洛克风格的折衷主义。
正中间的主楼已在1948年被火烧毁,20世纪80年代末,因为地基下沉被完全拆除重建。
1948年火烧领事馆是港英当局强拆九龙居屋和帐篷,导致大量中国百姓流离失所,并打伤中国百姓。
广州社会各界组成后援会,1月16日,群众焚毁英国驻广州总领馆。
英国领事馆东副楼、英国邮局旧址,1865年初建,1923年重建,位于沙面南街44号。
建国后作为华南农垦总局、省政府外事办公室、省对外友好协会等等。
即有中国老式老虎窗,又有英式壁炉烟囱,拱券走廊建筑,英国古典诗建筑,中西璧的折衷主义。
志利洋行、法国传教士楼,建于1870年,位于沙面南街42号。
建筑结构有部分改变,为亚洲殖民地建筑风格。
沙面南街36号,曾作为美孚洋行(美),美孚洋行经营石油、煤油等业务。
沙面南街38号,曾作巨福洋行。
沙面南街38、40号,曾作粤海关副税务司公馆、粤海关商会。
该三处地方在建国后新建为外贸宿舍、海关宿舍。
鲁麟洋行(德)、美国领事馆住宅楼旧址,建于清末民初,位于沙面南街34号,坐北朝南,原为砖、钢结构,后来部分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层券廊式,二层柱廊式,具有法国传统乡村别墅式风格。
主楼高两层,首层架空1米,檐高11米,总高14.45米,主楼建筑占地面积500平方米。
时昌洋行大班、工部局董事塞顿宿舍、日商广东实业公司旧址,位于沙面南街32号。
建国后为南方日报宿舍,南立面造型精美,殖民地外廊建筑。
始平洋行、于仁保险公司(英)、兴利洋行、捷成洋行旧址,建于1865年,位于沙面南街28号,在1905年始平洋行改建。
建国后为四航局招待所等等,部分建筑结构有所改变,变形的多立克双柱,受乔治王朝风格影响,亚洲殖民地建筑风格。
始平洋行(亦有译为治平洋行,后称伯捷洋行)由美国人伯捷和拍档澳大利亚人帕内于1904年在广州成立的,从事建筑设计相关的工作,在广州设计建造了大清邮政局、粤海关大楼、岭南学堂到马丁堂及一所宿舍楼、大沙头广九铁楼车站、广州市消防总局、广州市公安局部分建筑等等,沙面岛上很多建筑亦都由伯捷设计的,岭南学堂的马丁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因此伯捷有“中国钢筋混凝土之父”和“沙面建筑之父”的称号。
于仁保险公司成立于1805年,东印度公司经营中国贸易等英国商人达卫森在广州开设了谏当保安行,也曾译为“广州保险会社”、“广州保险协会”,更有人把它译为“于仁保险公司”,这是外商在中国开设最早的保险公司,主要经营于英商贸易有关的运输保险业务。
捷成洋行(英)旧址,位于沙面一街1号。
捷成洋行创立于1895年,是从事运输代理、化工原料、染料等的贸易公司,总部设立在铜锣湾恩平道嘉兰中心,今还在运营。
曾做广民企业公司(6号)、恒远企业公司(8号)、乐乐冰室,位于沙面一街4、6、8号,建于清末民初。
连排式住宅,经济实用率高,首层架空,早期现代主义风格。
沙面一街10、12、14号,建于清末民初,连排式住宅,经济实用率高,首层架空,早期现代主义风格。
志利洋行(英)旧址,沙面二街2号(同沙面南街42号)。
现在为沙面实验小学。
经济餐厅,建于1923年前,位于沙面二街8、10号,原为当时的西餐厅。
开健洋行旧址,位于沙面二街12号。
三井洋行(日)、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广州分局旧址,建于1940年,位于沙面三街2号。
外檐周遭方柱宽大,立面简洁,线条简练,外形硬朗,整个建筑近似现代建筑,早期的现代主义建筑,在当时的30、40年代非常流行。
法国营旧址,位于沙面大街10号。
其东北的空地是法军训练的场所,建筑正立面外廊设计上下有别,丰富了立面构图。
首层为券廊式,第二层为柱廊式,柱廊下施瓶装栏杆。
广东省电影公司(前身中国影片公司华南分公司),建于1953年,位于沙面大街8号。
为混结构2层,总建筑面积为436.8平方米。
沙面大街13号 印度人住宅、永胜洋行(另称“久胜洋行”)、日本油船公司旧址,建于清末民初,位于沙面大街16、18、20号(同沙面一街5号)。
坐北朝南,为砖混结构两层楼房,亚洲殖民地风格,檐口高9.23米,总占地面积1168.8平方米。
正立面二层为券廊式,屋顶结构已改为平屋顶。
沙面小学,位于沙面大街40号 旗昌洋行旧址,建于清末民初,位于沙面大街48号。
坐北朝南,原为两层,屋顶为四坡屋顶,后加建一层,屋面改为平屋顶,亚洲殖民地建筑风格。
主楼檐口高度9.95米,建筑占地面积835平方米。
建筑正立面外廊为券廊式,每层连续9个拱券,外廊施方形砖柱,上托拱券。
外廊门和窗扔保留远门百叶门和窗。
室内尚有装饰精美的壁炉。
沙宣洋行(英)、法国传教社楼、新志利洋行,建于1862年,位于沙面大街39、41号(同沙面二街4、6号) 屈臣氏大药房、武田药品株式会社、广州制药厂、广东制药厂旧址,建于民国年间,位于沙面三街4号(同沙面北街59号)。
现整屋结构已被改变,为亚洲殖民地建筑风格。
建国后做省医药研究所、省医药进出口公司。
赫徳爵士住宅旧址,位于沙面五街1号。
英国人罗伯特·赫徳于1854年来到中国,并在1859年辞去领事馆职务,参加中国海关工作,任广州粤海关副税务司,随后在1861年~1911年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他主持的海关还创建了中国的现代邮政系统。
著有《中国论集》等。
万国宝通银行旧址,建于清末民初,位于沙面大街46号。
坐北朝南,由始平洋行设计,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三层楼房,平顶屋面,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筑占地面积1078平方米。
主楼居南,副楼居北。
主、副楼有天桥连接。
万国宝通银行亦即是花旗银行,因其悬挂美国红条蓝底白星国旗,中国老百姓称作“花旗”,谈到这家银行就说是“挂着花旗子的银行”,久而久之就简称为花旗银行,并沿用今。
而地区以前是称万国宝通银行,但在200年底,为了华语地区交流方便,改称花旗银行。
法国巡捕房旧址,建于清末民初,位于沙面大街1号。
典型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三菱银行、万国银行旧址,建于1915年,位于沙面北街65号。
沙面北街67号 沙面北街75号 礼和洋行货仓旧址,位于沙面北街79号。
沙面是一个很值得游客去参观的地方,每栋建筑都有它独特的美,只是有很多建筑都已经不是修旧如旧,建筑外部和内部结构都或多或少被改建,有些建筑已经看不见原貌,确实比较令人可惜,希望日后能够好好维护这些建筑,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到这些建筑及其历史故事。
在这篇文章发表之前,也对上篇文章进行了修改,经过查阅一些文章和相关资料后,发现有很多建筑历史情况跟文物标牌不一致,因此勘误了多处地方,同时也增加了部分建筑的相关历史背景和故事。
广州白天鹅宾馆,位于沙面南街1号。
于1983年开业,是中国家中外作的五星级酒店。
白天鹅宾馆的设计融了中国传统园林和岭南传统园林设计的精髓,中庭以璧山瀑布为主景,形成别有洞天的岭南风情。
粤海关税务司公馆,位于沙面五街2号。
后做过华南财经委员会、苏联驻广州办事处、越南领事馆。
现址1986年重建,为中国海关总署广东省分署。
沙面南街58号,建于清末民初,曾做过德国人办的邮局,中国财政部两广盐务局、张发奎公馆等等,建国后做过农垦厅幼儿、省外轮公司等等。
首层架空在沙面是最高的有2.75米,凸窗凸阳台,南立面造型精美,横三段整三段构图,二三层连续柱廊,爱奥尼及科林斯的组柱式,色彩对比鲜明,从选址到设计,是沙面当时最高级最豪华的住宅楼了,外观为新古典式建筑。
张发奎(1896~1980)广东韶关始兴县人,北伐名将、抗日名将,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广州地区受降官,1949年3月任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
邮务长公馆、印度实业公司(美)、德国人办公楼住宅楼等等,位于沙面南街56号。
建国后改为住宅,该建筑形体比较呆板,立面无特色,只有女儿墙有一些装饰线脚,与周围保护建筑不协调。
亚细亚火油公司地块,位于沙面四街2号、4号。
建国后1955年5月8日在原址在建成波兰领事馆,1981年10月闭馆。
现址为外事办宿舍、鹅潭宾馆等。
怡和洋行(英.原渣甸洋行)旧址,位于沙面南街52号。
于1932年7月1日由两名苏格兰人威廉·渣甸和詹姆士·马地臣在广州成立,借用伍秉鉴的“怡和行”,创办了“怡和洋行”,以贩卖、军火以及航运、地产为主。
1893年林则徐实行禁烟时,渣甸亲自在伦敦游说英政府与满清开展,亦力主从清朝手中取得作为贸易据点。
1840年战争爆发后,总部由广州搬迁,成为远东财阀,对早起的发展有举足轻重,有“未有,先有怡和”之称。
该洋行原址在1948年1月火烧英国领事馆的“沙面事件”中一同被烧毁,建国后为沙面宾馆等等。
英国领事馆西副楼旧址,1965年初建,1923年重建,位于沙面南街46号。
其为当时英政府在广州的最高权力机构,建国后作为省政府外事办公室、省对外友好协会。
建筑主体里面构图呈西洋古典主义三段式,追求动态感和曲线装饰,拱券走廊,百叶门,架空屋面通风散热,仿巴洛克风格的折衷主义。
正中间的主楼已在1948年被火烧毁,20世纪80年代末,因为地基下沉被完全拆除重建。
1948年火烧领事馆是港英当局强拆九龙居屋和帐篷,导致大量中国百姓流离失所,并打伤中国百姓。
广州社会各界组成后援会,1月16日,群众焚毁英国驻广州总领馆。
英国领事馆东副楼、英国邮局旧址,1865年初建,1923年重建,位于沙面南街44号。
建国后作为华南农垦总局、省政府外事办公室、省对外友好协会等等。
即有中国老式老虎窗,又有英式壁炉烟囱,拱券走廊建筑,英国古典诗建筑,中西璧的折衷主义。
志利洋行、法国传教士楼,建于1870年,位于沙面南街42号。
建筑结构有部分改变,为亚洲殖民地建筑风格。
沙面南街36号,曾作为美孚洋行(美),美孚洋行经营石油、煤油等业务。
沙面南街38号,曾作巨福洋行。
沙面南街38、40号,曾作粤海关副税务司公馆、粤海关商会。
该三处地方在建国后新建为外贸宿舍、海关宿舍。
鲁麟洋行(德)、美国领事馆住宅楼旧址,建于清末民初,位于沙面南街34号,坐北朝南,原为砖、钢结构,后来部分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首层券廊式,二层柱廊式,具有法国传统乡村别墅式风格。
主楼高两层,首层架空1米,檐高11米,总高14.45米,主楼建筑占地面积500平方米。
时昌洋行大班、工部局董事塞顿宿舍、日商广东实业公司旧址,位于沙面南街32号。
建国后为南方日报宿舍,南立面造型精美,殖民地外廊建筑。
始平洋行、于仁保险公司(英)、兴利洋行、捷成洋行旧址,建于1865年,位于沙面南街28号,在1905年始平洋行改建。
建国后为四航局招待所等等,部分建筑结构有所改变,变形的多立克双柱,受乔治王朝风格影响,亚洲殖民地建筑风格。
始平洋行(亦有译为治平洋行,后称伯捷洋行)由美国人伯捷和拍档澳大利亚人帕内于1904年在广州成立的,从事建筑设计相关的工作,在广州设计建造了大清邮政局、粤海关大楼、岭南学堂到马丁堂及一所宿舍楼、大沙头广九铁楼车站、广州市消防总局、广州市公安局部分建筑等等,沙面岛上很多建筑亦都由伯捷设计的,岭南学堂的马丁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因此伯捷有“中国钢筋混凝土之父”和“沙面建筑之父”的称号。
于仁保险公司成立于1805年,东印度公司经营中国贸易等英国商人达卫森在广州开设了谏当保安行,也曾译为“广州保险会社”、“广州保险协会”,更有人把它译为“于仁保险公司”,这是外商在中国开设最早的保险公司,主要经营于英商贸易有关的运输保险业务。
捷成洋行(英)旧址,位于沙面一街1号。
捷成洋行创立于1895年,是从事运输代理、化工原料、染料等的贸易公司,总部设立在铜锣湾恩平道嘉兰中心,今还在运营。
曾做广民企业公司(6号)、恒远企业公司(8号)、乐乐冰室,位于沙面一街4、6、8号,建于清末民初。
连排式住宅,经济实用率高,首层架空,早期现代主义风格。
沙面一街10、12、14号,建于清末民初,连排式住宅,经济实用率高,首层架空,早期现代主义风格。
志利洋行(英)旧址,沙面二街2号(同沙面南街42号)。
现在为沙面实验小学。
经济餐厅,建于1923年前,位于沙面二街8、10号,原为当时的西餐厅。
开健洋行旧址,位于沙面二街12号。
三井洋行(日)、国民政府中央信托局广州分局旧址,建于1940年,位于沙面三街2号。
外檐周遭方柱宽大,立面简洁,线条简练,外形硬朗,整个建筑近似现代建筑,早期的现代主义建筑,在当时的30、40年代非常流行。
法国营旧址,位于沙面大街10号。
其东北的空地是法军训练的场所,建筑正立面外廊设计上下有别,丰富了立面构图。
首层为券廊式,第二层为柱廊式,柱廊下施瓶装栏杆。
广东省电影公司(前身中国影片公司华南分公司),建于1953年,位于沙面大街8号。
为混结构2层,总建筑面积为436.8平方米。
沙面大街13号 印度人住宅、永胜洋行(另称“久胜洋行”)、日本油船公司旧址,建于清末民初,位于沙面大街16、18、20号(同沙面一街5号)。
坐北朝南,为砖混结构两层楼房,亚洲殖民地风格,檐口高9.23米,总占地面积1168.8平方米。
正立面二层为券廊式,屋顶结构已改为平屋顶。
沙面小学,位于沙面大街40号 旗昌洋行旧址,建于清末民初,位于沙面大街48号。
坐北朝南,原为两层,屋顶为四坡屋顶,后加建一层,屋面改为平屋顶,亚洲殖民地建筑风格。
主楼檐口高度9.95米,建筑占地面积835平方米。
建筑正立面外廊为券廊式,每层连续9个拱券,外廊施方形砖柱,上托拱券。
外廊门和窗扔保留远门百叶门和窗。
室内尚有装饰精美的壁炉。
沙宣洋行(英)、法国传教社楼、新志利洋行,建于1862年,位于沙面大街39、41号(同沙面二街4、6号) 屈臣氏大药房、武田药品株式会社、广州制药厂、广东制药厂旧址,建于民国年间,位于沙面三街4号(同沙面北街59号)。
现整屋结构已被改变,为亚洲殖民地建筑风格。
建国后做省医药研究所、省医药进出口公司。
赫徳爵士住宅旧址,位于沙面五街1号。
英国人罗伯特·赫徳于1854年来到中国,并在1859年辞去领事馆职务,参加中国海关工作,任广州粤海关副税务司,随后在1861年~1911年担任晚清海关总税务司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任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他主持的海关还创建了中国的现代邮政系统。
著有《中国论集》等。
万国宝通银行旧址,建于清末民初,位于沙面大街46号。
坐北朝南,由始平洋行设计,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三层楼房,平顶屋面,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筑占地面积1078平方米。
主楼居南,副楼居北。
主、副楼有天桥连接。
万国宝通银行亦即是花旗银行,因其悬挂美国红条蓝底白星国旗,中国老百姓称作“花旗”,谈到这家银行就说是“挂着花旗子的银行”,久而久之就简称为花旗银行,并沿用今。
而地区以前是称万国宝通银行,但在200年底,为了华语地区交流方便,改称花旗银行。
法国巡捕房旧址,建于清末民初,位于沙面大街1号。
典型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三菱银行、万国银行旧址,建于1915年,位于沙面北街65号。
沙面北街67号 沙面北街75号 礼和洋行货仓旧址,位于沙面北街79号。
沙面是一个很值得游客去参观的地方,每栋建筑都有它独特的美,只是有很多建筑都已经不是修旧如旧,建筑外部和内部结构都或多或少被改建,有些建筑已经看不见原貌,确实比较令人可惜,希望日后能够好好维护这些建筑,让更多人能够了解到这些建筑及其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