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年高考,忆曹县一中

1年前 (2024-04-22)
又一年高考,忆曹县一中沙漠 又一年高考,忆曹县一中 作者:刘翔 又一年的高考要来临了,我不禁又想起了我的母校——曹县一中,想起了我的高中时光。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我从母校高中毕业已经27年了。
这个曾经踌躇满志的校园,这群亲如兄弟姐妹的同学,这段令我终身难忘的日子,这片放飞梦想、点燃的净土,逝去的朗朗读书声,曾经的嘻笑与打闹,课堂上努力的身影,操场上奋力的追赶,宿舍里幽默的调侃,吃饭时围坐的圆圈,永远刻画在我的记忆中……当初那个懵懂无知、羞涩寡语的青春美少年,也已经变成了被岁月洗染华发、让世事刻满皱纹的不惑中年了。
师 篇 1989年7月,我初中毕业,并以全县前十名的好成绩顺利升入久仰大名的曹县一中。
记得9月初的入学报到,我被分到了高一·六班,后来才知道,89级高一年级共十个班级,前十名的考生被平均分配到了十个班级。
当时的班主任是一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男语文教师,性情温柔,不甚严肃,深受同学们喜爱。
张树林老师(曾任曹县一中后勤主任)是我高中认识的位老师,他担任了我高一和高二两年的班主任,我们也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
也许是因为我入学成绩的原因,张老师竟任我当了高一·六班的个班长。
当时的我真是受宠若惊,唯恐不能胜任,辜负了老师的期望和同学们的信任。
高一的历史课李美云老师(现任曹县一中工会主席),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非常有气质,她的课堂生动活泼,把枯燥无味的历史,讲的津津有味,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
还陆续结识了教代数的张振栋老师(现任曹县一中校长)、教英语的史卓玲老师、教化学的李秀云老师、教政治的陈增海老师等一批优秀教师。
高一下学期结束前,按照国家要求,文理必须分开,我们只能选择文科或理科学习。
记得当时有个口号,“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我班大部分同学都选择了理科,我也随着选择了理科。
高二和高三年级又结识了许多学科老师,他们教学都是兢兢业业,将知识无私地传授给全体同学。
高三班主任有幸由张立老师(现任曹县一中纪检)担任。
张老师才华横溢,语言幽默,是著名的省级语文教学能手和语文教学组长,在他的带领下,全班同学刻苦学习,奋力拼搏。
张老师针对全班70名学生的成绩,逐一给大家谈话,帮助研究制定适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方法,整个班级学习氛围浓厚,你追我赶,互相帮忙,互相鼓励。
当年的高考中,15名同学顺利升入本科院校,36名同学成功考取专科院校。
优秀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全体老师们的努力工作与无私付出,离不开全体同学们的埋头苦学与奋发图强。
住 篇 由于我家离一中校园有六、七公里的路程,当时也没有开通城市公交车,更没有现在遍地跑的电瓶车,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除铃铛不响,到处乱响的二八大轮“上海凤凰”牌两轮自行车。
平时不方便走读,就只能选择住校了。
当初的一中住宿条件非常差,远远比不上现在设施齐全的学生公寓。
记得当时的男生宿舍楼是一个东西走向、中间带走廊、南北双面的四层大楼,位于一中校园的一排。
但比起当时曹县其他学校的平房宿舍,这也算得是“高上大”了。
由于设计理念落后,当时的学生宿舍是没有卫生间与洗手间的,更谈不上洗澡间了。
每间宿舍一般是放置五张双层床,并且几乎每张床都是紧挨着的,类似通铺,可以挤下更多的学生。
我的印象当中,应该是没有睡过上铺。
那时候好像有一首歌叫《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真实反映了当年的生活环境与氛围。
结束了紧张的学习,回到宿舍,躺在床上,与舍友们再天南海北的侃一通,便进入了梦乡。
好在宿舍正南方向的不远处,有单独修建的公用厕所。
听说现在高中的学生公寓,每个宿舍都有卫生间,真是羡慕。
厕所外面的东北角,还有一口深水井,二尺见方的井口与地面基本平齐,由四块石头砌着,井水离地面大概有五、六米深,但是没有提水上来的辘轳和水桶等工具。
聪明的同学们便找来一些废弃的铁皮罐头盒,拴上细绳,小心翼翼地放入井中,然后提上来一盒水,供大家洗漱。
赶到早起的高峰,井口四周便围满了打水的同学们,经常出现几个拴铁皮罐头盒的绳子,相互缠绕在一块的情况。
于是,便一同打捞上来,顾不上解开纠缠在一起的绳索,草草冲上一把,抹一下睡意朦胧的眼睛了事,而脸是顾不上洗的了,便随同学们一起向南面500米左右的教室一路小跑,开始新的学习生活。
宿舍门卫的老大爷很是尽职敬业,每天早晨起床和夜晚息灯入睡前十分钟,因为那时候真的没有现在小商贬们走街串巷带扩音和录音功能的小喇叭,他总是准时大声吆喝,“洗脸,刷牙啦,息灯啦(起床啦)”。
现在想想,尽管当年门卫老大爷的语句稍稍有一点点粗俗,但也显得十分亲切,非常接地气。
食 篇 由于住校的原因,一日三餐只能在学校解决了。
那时候,是没有餐厅的。
在校园的西半部,操场的北面,就是我们当时的学生伙房了。
当时的生活条件还是非常困苦的,饭菜的花样也少的可怜。
由于开饭时,前来吃饭的同学们太多,学生伙房供应满足不了大家的需求。
校外的商贬也纷纷用地排车拉着成桶的饭菜来叫卖。
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每个人打上一样饭菜,然后围成一圈,蹲在地上,把饭菜放一起,大家一块吃,情同兄弟,胜似家人。
我的记忆中,最难买的就是馒头了。
由于人多馍少,每到买馍窗口时,就挤得不可开交。
我因当年体弱瘦小,经常买不上馍吃,而女生们更不必说了。
现在的新一中建造了两层楼的宽敞餐厅,饭菜种类也多了,再也不会出现我们当年拥挤的情形了。
  如今的曹县一中,已经搬迁到原址南面的八里湾风景区,新校建设更加现代化、规范化、标准化,衷心祝福我的母校明天更辉煌!桃李满天下,栋梁兴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