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战常识】八个民主派排序的由来

10个月前 (04-22)
【统战常识】八个民主派排序的由来路文锋   在中国政体制中,中国共产是执政,八个民主派是参政。
各民主派习惯的排列顺序是:中国国民革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国农工民主(简称农工)、中国致公(简称致公)、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
这样的排列顺序是根据各民主派及其代表人物参加民主爱国斗争的历史与行动,并经过充分协商的结果。
  一、响应“五一口号”时部分民主派的自行排序及响应先后是确定八个民主派排序的重要基础  1948年,为了迎接新中国的诞生,中共中央于4月30日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郑重提出:“各民主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政府。
”这一号召迅速得到了各民主派和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
  1948年5月5日,中国国民革委员会李济深、何香凝,中国民主同盟沈钧儒、章伯钧,中国民主促进会马叙伦、王绍鏊,致公陈其尤,中国农工民主彭泽民,中国人民救国会李章达,中国国民民主促进会(简称民促)蔡廷锴,三民主义同志联会(简称民联)谭平山,无派郭沫若,联致电毛泽东,盛赞中共“五一”号召,并通电全国响应。
5月7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积极响应“五一口号”。
5月23日,中国民主建国会作出决议:“赞成中共‘五一’号召筹开新政协,成立联政府。
”  根据各民主派响应“五一口号”的顺序,形成了民革、民盟、民进、致公、农工、救国会、民促、民联、台盟、民建的排序。
  二、筹备新政协过程中各民主派的排序有所调整  1948年9月18日,当由北上解放区的批民主人士沈钧儒、谭平山、章伯钧、蔡廷锴等已经起程之际,中共中央即致电东北局,要求东北局征询民主人士对召开新政协会议的意见;当北平民主人士符定一、吴晗、刘清扬等到达河北省平山县李家庄后,周恩来多次听取他们对筹备召开新政协的意见。
随后,周恩来拟定了《关于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文件草案,经毛泽东审定后,于10月8日以中共中央名义电发东北局,向各民主派和民主人士征求意见。
文件附件《提议邀请参加新政协的单位表》中,对各民主派的排序是:民革、民盟、民进、致公、农工、救国会、民促、民联、民建。
此顺序的主要依据在“五月五日通电”基础上以各民主派响应“五一”号召的先后次序。
  经反复协商,1948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同各民主派代表人士对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达成了共同协议,新政协筹备会应由23个单位参加,其中派参加单位为:中国共产、民革、民盟、民进、致公、农工、救国会、民促、民联、民建、无派民主人士。
此时的各民主派排列顺序已经得到各民主派的认可。
  三、新政协的召开确定了八个民主派的排列顺序  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批准了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及成立民主联政府的建议。
在准备新政协筹备会的过程中,周恩来审阅修改了《参加新政协筹备会各单位民主人士候选名单》,并与《关于新的政治协商会议诸问题的协议》等重要文件付印成册,送各方研究协商。
  李自1949年3月10日达到北平后,广泛与民主派、民主人士交换意见、协商沟通。
5月23—28日,周恩来、林伯渠又分别约请了各民主派、人民团体的负责人,进一步协商。
6月11日,新政协筹备会次预备会举行。
预备会议讨论通过了《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的各单位代表名单》,确定参加新政协的单位仍为23个,但各民主派的排列顺序有所调整,为: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救国会、民联、民促、致公。
这个排列顺序是中国共产和各民主派进行民主协商、考虑了各方意见后达成的一致。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举行,参加会议的派单位14家,除中国共产、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外,各民主派的排列顺序调整为:民革、民盟、民建、无派民主人士、民进、农工、救国会、民联、民促、致公、九三、台盟。
这一顺序与1949年6月形成的《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的各单位代表名单》比较,新增了九三学社和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1949年11月,中国国民民主派第二次代表会议决定将民革、民联、民促和国民其他爱国民主分子统一成为一个组织——中国国民革委员会,之后的派排序中不再出现民联、民促。
救国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认为其政治主张已经实现,于1949年12月18日在北京宣告结束,退出了民主派序列。
  此,以各民主派参加民主爱国斗争的历史与行动为依据,经过中共与各民主派的充分协商,并因民主派的组织变动,最终形成了目前的中国各民主派排列顺序,即:中国国民革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中国致公、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
查看原文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