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拙政园篇
1年前 (2024-04-22)
苏州园林----拙政园篇石湖伊人 小时候,读过叶圣陶的《苏州园林》,那时感受不是太深刻,如今在苏州呆久了,愈发赞叹设计师们的独具匠心和深层的美。
于是再读叶圣陶先生的佳作,由衷敬佩! 但凡要申请世界遗产的地方或非物质,少要有一项得符联国申遗要求,而苏州园林一下子就符了五项,并获得极高评价:“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
是的,“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
不记得这是第几次进拙政园了,每次进园林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热爱人生的波澜壮阔,也喜欢生活的风平浪静,这就好比园林内热闹的游客和僻静处一个人的默无声息。
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东北,每天游人如织,节假日更是人声鼎沸、水泄不通。
进入园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兰雪堂,堂名取自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意。
这阵子在维修,进不去。
兰雪堂的北面是用山石、树木设立的屏障,适当阻隔游客视线,免得进园就一览无余,给参观者留有玄念。
那块高耸的云状山石取名“缀云峰”。
果然绕过屏障,眼前顿时豁然开朗,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一路展现开来。
迎湖面向东看,建在水上的那是芙蓉榭,榭是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一半在水一半在岸,走上去就感觉诗情画意。
游览拙政园,你得跟着路边立牌的主游线,不能瞎逛,否则不是漏了这一幕就是忘了那一景,园分成东、中、西三部分,我们沿着路向西走,在左手边会看到涵青亭,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然后在右手边会看到放眼亭,居于一堆山石高处,可以让你登高抬望眼,风景多么怡人。
听说这个小桥就是《红楼梦》里拍摄黛玉葬花的地方,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很多都是依托拙政园的布景而想象和创作。
这个长廊是东园和中园的分隔处,廊外地面砖块铺字形,比喻男人处世要做人上人;廊内石块铺成正方形,喻意女人行动要方方正正,一个长廊为我们阐述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古代思想。
拙政园内所有墙上建造的窗花有108种,各不相同,窗内窗外,巧妙借景,走在园中,画面随时变动,正所谓“一步一景,移步换景。
” “梧竹幽居”是一座四面圆孔亭,四面看景,春夏秋冬分明,构思独特。
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
“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题。
从这里向西远望,一汪池水中间,可以看到一座宝塔,这就是造园思想者极其巧妙地将北寺塔融进园中,令人赞叹。
远香堂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四周为窗,落地明罩,堂内空透,远望皆景,堂北平台宽敞,夏日池中荷叶田田,徐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
取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意境而名。
玉兰堂,是一处独立封闭的幽静庭院,高大宽敞,院落小巧精致。
南墙高耸,好似画纸,墙上藤草作画,墙下筑有花坛,植天竺和竹丛,配以山石。
这个地面上铺着五只蝙蝠,中间一个寿,意为“五蝠祝寿”。
倚玉轩位于远香堂西侧临池,是四周带廊的三开间小轩主向朝西,与旱船香洲隔水相望。
屋顶为歇山构造,曲线优美,从对岸山岛看来,其倒影上下相衔,分外娇好。
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
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
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
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拙政园的经典景观。
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楼舱,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静美。
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
用的是屈原笔下的典故。
《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
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
见山楼三面环水,西侧傍山,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
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
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
见山楼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
荷风四面亭,坐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四面皆水,莲花亭亭净植,岸边柳枝婆娑。
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
宜两亭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亭基较高,六面置窗,窗格为梅花图案。
白居易诗赞“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以此来比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
从中园进入西园,首先看到的是“与谁同坐轩”,小轩非常别致,依水而建,修成折扇状。
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你们细看其顶,此顶并非轩本身,而是后山上的笠亭与之在这个角度恰巧吻,真是别具一格的手法。
笠亭,在扇亭后的土山上,亭作形,顶部坡度较平缓,恰如一顶箬帽,掩映于枝繁叶茂的草树中。
得真亭,“得自然之真”。
“松柏有本性 金石见盟心。
”亭正中,悬有一面大镜,四周山水花木悉映入镜中,颇有“镜里云山若画屏”的境界。
小沧浪,以水为庭院,“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为西花园的主体建筑,南部称“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名“卅六鸳鸯馆”,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
北厅因临池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
馆内顶棚采用拱型状,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
留听阁,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处。
阁内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刀法娴熟,技艺高超,构思巧妙,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是园林飞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浮翠阁,为八角形双层建筑,高大气派,煞是引人注目。
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阁”。
塔影亭,在留听阁,回头望塔影亭,顿觉美妙致。
攒尖的八角亭映入水中,宛如宝塔,端庄怡然,不失为西部花园中一个别致的景观。
波形廊,在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是别处少见的佳构。
从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鸳鸯馆止;北段止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
倒影楼以观赏水中倒影为主。
楼分两层,楼下是“拜文揖沈之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这两位均是苏州著名的画家,沈周还是文徵明的老师。
绿漪亭,绿竹漪漪,的小筑,亭方形攒尖顶,小巧而端方,使人想起水乡路旁的休息小亭,是当初阐发拙政含义重要的一亭。
绣绮亭,枇杷园北边假山上的长方亭。
中园水池南边的山巅亭台,这里向北可观望大荷花池及水中两座山岛,南看便是洁静的枇杷小园,西边与远香堂互为对景,东向则是海棠春坞等几组建筑。
山下湖石围成的自然形花坛中种植多本牡丹,杜甫“绣绮相辗转,琳琅愈青荧”。
“生平直且勤,处世和而厚”。
玲珑馆,批把园中的主要建筑,坐东朝西,南向有曲廊通向听雨轩小院,馆前原置有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峰,馆侧栽有凤尾细竹。
宋人苏舜钦诗“月光穿竹翠玲珑”之意境,馆内正中悬有“玉壶冰”的横匾,摘自南朝鲍照“清如玉壶冰”之诗句。
嘉实亭,取宋人黄庭坚“江梅有嘉实”诗意,“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
海棠春坞,玲珑馆东侧花墙分隔的独立小院,造型别致的书卷式砖额,嵌于院之南墙。
院内海棠两株。
庭院铺地用青红白三色鹅卵石镶嵌而成海棠花纹。
听雨轩,在嘉实亭之东,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
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雨点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因听雨人的心态各异,而得各种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
雪香云蔚亭:雪香,指梅花。
云蔚,指花木繁盛。
此亭适宜早春赏梅,亭旁植梅,暗香浮动。
又称冬亭。
待霜亭是一座六角亭,唐诗人韦应物“洞庭须待满林霜”,寓太湖洞庭东西山桔子待霜始红之意。
天泉亭,拙政园东部的古迹纪念性建筑。
亭,八角攒尖顶,原先亭内有古井,相传为元代大弘寺东斋遗物,人说此井不枯,犹似天泉,今借以名亭。
亭位于芙蓉榭西北的大草坪中,景物较为疏朗,适宜于游、娱乐活动。
亭北为缓坡土山,山上广植黑松,以创造平岗松林的风景意境。
秫香馆,为拙政园东部的厅堂。
秫者,稷、稻的统称,此处原来为归田园居之北界,墙外为北园,乃园主的家田,故于此建楼,以观赏农桑田园之景。
秫香之名,亦由此得。
拙政园,苏州园林的杰出代表,几易主人,几经修整,余笔亦拙,岂能述尽,只有静心慢慢品味。
建业报襄,临淮总榷,数年间大江屡渡,沧海曾经,更持节南来,息劳劳宦辙,探胜寻幽,良会几忘新拙政;蛇门遥接,鹤市旁连,此地有佳木千章,崇峰百叠,当凭轩北望,与衮衮群公,开尊坐,名园且作故乡看。
旧雨集名园,风前煎茗,琴酒留题,诸公回望燕云,应喜清游同茂苑;德星临吴会,花外停旌,桑麻闲课,笑我徒寻鸿雪,竟无佳句续梅村。
于是再读叶圣陶先生的佳作,由衷敬佩! 但凡要申请世界遗产的地方或非物质,少要有一项得符联国申遗要求,而苏州园林一下子就符了五项,并获得极高评价:“中国园林是世界造园之母,苏州园林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
是的,“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
不记得这是第几次进拙政园了,每次进园林都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热爱人生的波澜壮阔,也喜欢生活的风平浪静,这就好比园林内热闹的游客和僻静处一个人的默无声息。
拙政园位于苏州古城东北,每天游人如织,节假日更是人声鼎沸、水泄不通。
进入园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兰雪堂,堂名取自李白“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的诗意。
这阵子在维修,进不去。
兰雪堂的北面是用山石、树木设立的屏障,适当阻隔游客视线,免得进园就一览无余,给参观者留有玄念。
那块高耸的云状山石取名“缀云峰”。
果然绕过屏障,眼前顿时豁然开朗,小桥流水、亭台楼阁……一路展现开来。
迎湖面向东看,建在水上的那是芙蓉榭,榭是古代一种很美的建筑形式,一半在水一半在岸,走上去就感觉诗情画意。
游览拙政园,你得跟着路边立牌的主游线,不能瞎逛,否则不是漏了这一幕就是忘了那一景,园分成东、中、西三部分,我们沿着路向西走,在左手边会看到涵青亭,亭是一种只有屋顶而没有墙的小屋,玲珑轻巧;然后在右手边会看到放眼亭,居于一堆山石高处,可以让你登高抬望眼,风景多么怡人。
听说这个小桥就是《红楼梦》里拍摄黛玉葬花的地方,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很多都是依托拙政园的布景而想象和创作。
这个长廊是东园和中园的分隔处,廊外地面砖块铺字形,比喻男人处世要做人上人;廊内石块铺成正方形,喻意女人行动要方方正正,一个长廊为我们阐述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古代思想。
拙政园内所有墙上建造的窗花有108种,各不相同,窗内窗外,巧妙借景,走在园中,画面随时变动,正所谓“一步一景,移步换景。
” “梧竹幽居”是一座四面圆孔亭,四面看景,春夏秋冬分明,构思独特。
四个圆形洞门,洞环洞,洞套洞,在不同的角度可看到重叠交错的分圈、套圈、连圈的奇特景观。
“梧竹幽居”匾额为文徵明题。
从这里向西远望,一汪池水中间,可以看到一座宝塔,这就是造园思想者极其巧妙地将北寺塔融进园中,令人赞叹。
远香堂为四面厅,是拙政园中部的主体建筑,四周为窗,落地明罩,堂内空透,远望皆景,堂北平台宽敞,夏日池中荷叶田田,徐风扑面,清香远送,是赏荷的佳处。
取周敦颐《爱莲说》中“香远益清”的意境而名。
玉兰堂,是一处独立封闭的幽静庭院,高大宽敞,院落小巧精致。
南墙高耸,好似画纸,墙上藤草作画,墙下筑有花坛,植天竺和竹丛,配以山石。
这个地面上铺着五只蝙蝠,中间一个寿,意为“五蝠祝寿”。
倚玉轩位于远香堂西侧临池,是四周带廊的三开间小轩主向朝西,与旱船香洲隔水相望。
屋顶为歇山构造,曲线优美,从对岸山岛看来,其倒影上下相衔,分外娇好。
小飞虹,是苏州园林中极为少见的廊桥。
朱红色桥栏倒映水中,水波粼粼,宛若飞虹,故以为名。
古人以虹喻桥,用意绝妙。
它不仅是连接水面和陆地的通道,而且构成了以桥为中心的独特景观,是拙政园的经典景观。
香洲,为“舫”式结构,有两层楼舱,通体高雅而洒脱,其身姿倒映水中,更显得纤丽而静美。
香洲寄托了文人的理想与情操。
用的是屈原笔下的典故。
《楚辞》中有“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的句子。
古时常以香草来比喻清高之士,此处以荷花景观来喻意香草。
见山楼三面环水,西侧傍山,从西部可通过平坦的廊桥进入底层,而上楼则要经过爬山廊或假山石级。
它是一座江南风格的民居式楼房,重檐卷棚,歇山顶,坡度平缓,粉墙黛瓦,色彩淡雅,楼上的明瓦窗,保持了古朴之风。
此楼高敞,可将中园美景尽收眼底。
见山楼高而不危,耸而平稳,与周围的景物构成均衡的图画。
荷风四面亭,坐落在园中部池中小岛,四面皆水,莲花亭亭净植,岸边柳枝婆娑。
亭单檐六角,四面通透,亭中有抱柱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春柳轻,夏荷艳,秋水明,冬山静。
宜两亭踞于中园和西园分界的云墙边,亭基较高,六面置窗,窗格为梅花图案。
白居易诗赞“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以此来比喻邻里间的和睦相处。
从中园进入西园,首先看到的是“与谁同坐轩”,小轩非常别致,依水而建,修成折扇状。
苏东坡有词“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你们细看其顶,此顶并非轩本身,而是后山上的笠亭与之在这个角度恰巧吻,真是别具一格的手法。
笠亭,在扇亭后的土山上,亭作形,顶部坡度较平缓,恰如一顶箬帽,掩映于枝繁叶茂的草树中。
得真亭,“得自然之真”。
“松柏有本性 金石见盟心。
”亭正中,悬有一面大镜,四周山水花木悉映入镜中,颇有“镜里云山若画屏”的境界。
小沧浪,以水为庭院,“君子处世,遇治则仕,遇乱则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花如解笑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
卅六鸳鸯馆(十八曼陀罗花馆),为西花园的主体建筑,南部称“十八曼陀罗花馆”,北部名“卅六鸳鸯馆”,这是古建筑中的一种鸳鸯厅形式。
北厅因临池曾养三十六对鸳鸯而得名。
馆内顶棚采用拱型状,既弯曲美观,遮掩顶上梁架,又利用这弧形屋顶来反射声音,增强音响效果,使得余音袅袅,绕梁萦回。
留听阁,为单层阁,体型轻巧,四周开窗,阁前置平台,是赏秋荷听雨的处。
阁内最值得一看的是清代银杏木立体雕刻松、竹、梅、鹊飞罩,刀法娴熟,技艺高超,构思巧妙,将“岁寒三友”和“喜鹊登梅”两种图案柔和在一起,是园林飞罩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浮翠阁,为八角形双层建筑,高大气派,煞是引人注目。
山上林木茂密,绿草如茵,建筑好像浮动于一片翠绿浓荫之上,因而得名“浮翠阁”。
塔影亭,在留听阁,回头望塔影亭,顿觉美妙致。
攒尖的八角亭映入水中,宛如宝塔,端庄怡然,不失为西部花园中一个别致的景观。
波形廊,在西花园与中花园交界处的一道水廊,是别处少见的佳构。
从平面上看,水廊呈“L”形环池布局,分成两段,临水而筑,南段从别有洞天入口,到卅六鸳鸯馆止;北段止于倒影楼,悬空于水上。
倒影楼以观赏水中倒影为主。
楼分两层,楼下是“拜文揖沈之斋”,文是指文徵明,沈是指沈周,这两位均是苏州著名的画家,沈周还是文徵明的老师。
绿漪亭,绿竹漪漪,的小筑,亭方形攒尖顶,小巧而端方,使人想起水乡路旁的休息小亭,是当初阐发拙政含义重要的一亭。
绣绮亭,枇杷园北边假山上的长方亭。
中园水池南边的山巅亭台,这里向北可观望大荷花池及水中两座山岛,南看便是洁静的枇杷小园,西边与远香堂互为对景,东向则是海棠春坞等几组建筑。
山下湖石围成的自然形花坛中种植多本牡丹,杜甫“绣绮相辗转,琳琅愈青荧”。
“生平直且勤,处世和而厚”。
玲珑馆,批把园中的主要建筑,坐东朝西,南向有曲廊通向听雨轩小院,馆前原置有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峰,馆侧栽有凤尾细竹。
宋人苏舜钦诗“月光穿竹翠玲珑”之意境,馆内正中悬有“玉壶冰”的横匾,摘自南朝鲍照“清如玉壶冰”之诗句。
嘉实亭,取宋人黄庭坚“江梅有嘉实”诗意,“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
海棠春坞,玲珑馆东侧花墙分隔的独立小院,造型别致的书卷式砖额,嵌于院之南墙。
院内海棠两株。
庭院铺地用青红白三色鹅卵石镶嵌而成海棠花纹。
听雨轩,在嘉实亭之东,与周围建筑用曲廊相接。
轩前一泓清水,植有荷花;池边有芭蕉、翠竹,雨点落在不同的植物上,因听雨人的心态各异,而得各种情趣的雨声,境界绝妙。
雪香云蔚亭:雪香,指梅花。
云蔚,指花木繁盛。
此亭适宜早春赏梅,亭旁植梅,暗香浮动。
又称冬亭。
待霜亭是一座六角亭,唐诗人韦应物“洞庭须待满林霜”,寓太湖洞庭东西山桔子待霜始红之意。
天泉亭,拙政园东部的古迹纪念性建筑。
亭,八角攒尖顶,原先亭内有古井,相传为元代大弘寺东斋遗物,人说此井不枯,犹似天泉,今借以名亭。
亭位于芙蓉榭西北的大草坪中,景物较为疏朗,适宜于游、娱乐活动。
亭北为缓坡土山,山上广植黑松,以创造平岗松林的风景意境。
秫香馆,为拙政园东部的厅堂。
秫者,稷、稻的统称,此处原来为归田园居之北界,墙外为北园,乃园主的家田,故于此建楼,以观赏农桑田园之景。
秫香之名,亦由此得。
拙政园,苏州园林的杰出代表,几易主人,几经修整,余笔亦拙,岂能述尽,只有静心慢慢品味。
建业报襄,临淮总榷,数年间大江屡渡,沧海曾经,更持节南来,息劳劳宦辙,探胜寻幽,良会几忘新拙政;蛇门遥接,鹤市旁连,此地有佳木千章,崇峰百叠,当凭轩北望,与衮衮群公,开尊坐,名园且作故乡看。
旧雨集名园,风前煎茗,琴酒留题,诸公回望燕云,应喜清游同茂苑;德星临吴会,花外停旌,桑麻闲课,笑我徒寻鸿雪,竟无佳句续梅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