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陈岛,我的第二故乡追忆

1年前 (2024-04-22)
大陈岛,我的第二故乡追忆傅炳富(思思)   1969年3月,珍宝岛反苏联战役打响。
有志报国青年,积极报名参军。
3月2日,胸佩红花,锣鼓催我,父老乡亲的叮嘱,在金华人民广场告别家乡,踏进台州大陈岛军营。
1983年离岛转入台州武警部队,驻守大陈岛近十五个春秋。
大陈岛,我的第二故乡,半个世纪的追忆。
大陈岛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著名岛屿,位于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市东部,台州湾东南,台州列岛中南部。
为台州列岛106个岛礁中的主岛,分上、下大陈,二岛仅相隔2.5公里水道,总面积14.6平方公里,距台州市区29海里。
大陈岛是国家一级渔港、省级森林公园和浙江省海钩基地,岛周海域是浙江省第二渔场。
鱼汛期,岛四周千帆云集,桅樯如林,入夜,渔火万千,蔚为大观,素有“东海明珠”之美称。
大陈岛历史奇。
大陈岛碉堡、水牢、战壕、坑道等战争遗址是一江山战役古战场的历史见证。
大陈岛青年垦荒队传奇及吴耀邦总亲临考察,使该岛扬名中外。
  大陈岛山海一体,水天一色,兼有山青,林茂、海蓝、岩雄、滩平、洞幽之美。
由于潮汐、洋流、风流和海洋生物的长期作用,形成了号称“中国海上盆景”的甲午岩、碧水细沙的帽羽沙,乌沙头海滨浴场和风景如画的屏风山、浪通门、高犁头、下屿龙洞等众多海上奇观。
交通船是椒江大陈岛交通运输的主要工具。
交通船行驶中。
  高犁头是上大陈伸入大陈水道的一处岛岬,由一系列强海海蚀地貌视成。
近岸多峻礁巨石,岩体有卧有立,有尖削如笔峰孤突,有大块如黑兽浮海,礁岩海岸间不时露出洞穴,其被海浪洞穿处,于幽幽深邃之中又别显洞天一块。
岛岬北侧称“乌砂头”,有长约300来的黑砾滩,砾大如拳,乌圆可爱,涨潮时可闻“呜呜”滩音,时适淹。
砾滩背景为一孤状的陡峭海蚀崖,崖壁分天然二色,棕的岩层迭压于黑色岩层之上,富有自然的大山水画意。
乌沙头悬崖的另一侧是大岙里。
大岙里遗址原国民“浙江省政府”、“江浙游击司令部”和“西方企业公司”等都设这里。
山腰建有胡宗南指挥所,胡宗南曾经化名为“秦东昌”,带着五个老婆坐镇在上大阵指挥,就其地下设施仍保存完好。
我们驻守在这里生活、训练、站岗放哨。
军民联防劳作的海域,帮助老百姓种植海带的地方。
为改善连队生活还在海岸边捕目鱼,下海捕海蜇。
在大岙里营区种菜、养猪。
  甲午岩由两块巨大的礁石组成。
长各为15来,宽为11来,最高点海拔35二小。
隔岸观甲午岩风光,海水摔岩回荡,使人胆战心惊;从侧面望甲午岩,恰如起航的帆牞。
国民占据时期,甲午岩海岸为炮阵地,战壕交叉,现遗迹犹存。
  战争遗址。
民军队撤出大陈后,当时未及毁损的军事建筑,今仍大部分保存完整,为富有教育意义、游览价值的遗址,原国防部长张爱萍曾作过“大陈岛国防教育基地”题字。
下面图片为象头岙碉堡群,位于上大陈岛象头岙村的港湾处,现存有10余座碉堡。
  1955年大陈岛解放,东方红,太阳升,大陈岛居民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1956年1月起,共有来自温州,台州等地的467名团员青年,积极响应时任团中央总胡耀邦的号召,组成自愿恳荒队,高举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授予“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旗帜,登上经历浩劫后的大陈岛垦荒创业。
为纪念这段历史,弘扬伟大的垦荒精,1996年1月,在垦荒队员上岛40周年之际,有垦荒队员代表提议,并经椒江区委、区政府批准同意,建设了这座高16.5米的“大陈岛垦荒纪念碑”。
这16.5米的高度就是56年1月的象征意义。
  下大陈浪通门,有大陈岛巨浪碑。
上面有郭仲选的题字,1975年政府曾建设防波堤,将屏凤山与下大陈岛连接,1997年坝体毁于11号强台风,当时的巨浪撞击礁石激起的浪花有36来高,将大坝向西平移了数十米。
  民居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