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副外长傅莹:这才是退休人该有的晚年!

1年前 (2024-04-22)
前副外长傅莹:这才是退休人该有的晚年!悟为 1953年1月,傅莹生于内蒙古通辽,她不是倾国倾城的佳人,但阅读和阅历所给予的气质,让已经花甲之年的她,成为中国最高雅的女人。
在2016年时,慕尼黑安全会议片段流出,中国前副外长傅莹代表中国发声,舌战群儒,见招拆招,十分精彩!让国人看了热血澎湃。
如果把傅莹说过的话整理成册,简直就是一本经典的生活教科书,现发给大家领会。
1明白要懂得享受生活关注身边之美,比如和心爱的人一起看日出日落……学会活在当下,珍惜眼前,而不要活在过去或未来。
2明白要活的从容比如饭应一口一口吃,事要一点一点做。
光从容还是不够的,适当的时候还是要秀一下自己,让平淡的日子亮起来。
3明白不要计较对错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有时候甚没有对错。
你以为错的,在别人看来或许是对的;你以为对的,不一定就是最适的。
所以少替子女做决定,顶多说说自己的建议就好了。
4明白生活质量的优劣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天天大鱼大肉、山珍海味,不见得就是生活品质高。
只有获得精上的满足,才是品质生活。
遇事多往好处想,保持乐观。
事出必有因,要让积极的思想取代消极的心态。
5明白选择朋友很重要和乐观、志同道的人交朋友,你也会变得乐观开朗。
6明白学习还是很有必要的活到老,学到老。
关注与自己职业和爱好相关的新知识。
大胆尝试感兴趣的事,如滑雪、冲浪、跳伞等。
7明白靠谁都不如靠自己有些问题是需要自己去解决的。
要相信自己,直面挑战,视困境为机遇,学会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8明白要专注自己的事集中精力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要太在乎别人的所言所行。
甚流言或谩骂。
对此不必做任何评判,因为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活法。
9明白地位和荣誉不过是个杯子您的修养和品性才是你杯中的东西。
夜光杯中未必盛的就是葡萄美酒,也可能是一杯浊水。
粗瓷盏里未见得就是白开水,很可能闷的是一盏龙井。
10明白心存感恩的人过得更快乐对于任何祝福,无论大小都应懂得感恩。
拥有的家庭、工作和朋友,都应知道感激。
不妨亲口告诉他们,生活中因为有了他们,你才感到快乐。
11明白笑一笑十年少笑口常开没烦恼。
对自己对生活都不要过分严肃。
试着发现身边的点滴乐趣,适时地幽默一下,让生活充满笑声。
人的优雅无法装扮出来,那是阅尽人生后的坦然,是饱受沧桑后的睿智,是无数沉浮后的淡泊。
花甲之年的她比当年更内敛,更深刻,也更美丽。
不必剑拔弩张,更不必咄咄逼人,举手投足间便春风化雨,气质出众。
傅莹的美,美在大气,美在经得起岁月的洗礼仍保持内心博学,灵魂丰盈。
🌹🌹🌹 论女,我只服傅莹!文/唐小甜011988年1月20日,84岁高龄的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接见48岁的挪威首相格罗哈拉姆布伦特兰夫人。
谈到自己的年龄,邓小平对布伦特兰夫人说:“我今年84岁,该退休了……”当时坐在布伦特兰夫人旁边的中国翻译官将84岁误翻成48岁,在场的副外长周南听出错误后立即指出,邓小平听后纵情大笑:“好呀,我还有返老还童术,竟然一下子与布伦特兰夫人一样年轻喽”。
会场氛围随即活跃起来。
这名让耄耋之年的邓小平“返老还童”的翻译官,就是今天蜚声的外交“铁娘子”——傅莹。
☝️傅莹(右二)为邓小平作翻译☝️02先人有云:“传奇者,因奇而传。
”傅莹,出生于内蒙古通辽。
父亲阿民,博学多识,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而且写得一手好诗,师从蒙古族著名哲学家艾思奇,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内蒙古军区宣传部副部长。
后受文革影响,父亲身陷囹圄,傅莹也被迫中途辍学。
16岁时,适逢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她也被下放到内蒙古一个生产建设团劳动。
也许是出身军人之家的缘故,她的身上不见女子的骄矜之气,骨子里却有着坚强无畏的军人品质。
也许腹有诗书气自华,自幼酷爱读书的她,即便家道中落、前路茫茫,微笑却始终挂在她柔和的双眼中。
时代的危机如大浪滔天,打翻了小人物在海上平静滑动的帆船。
三年多的时间里,她辗转团各处,爬电杆、架银幕、放电影。
她不认为女子天生该手无缚鸡之力,也不认为只有男儿是与生俱来的自强不息!她像那朵凌寒独自开的梅花,将内里的清冽明澈,化作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香。
后来,因声音柔和舒适,她被派到团广播站工作。
业余,她自修了高中所有课程。
并于1973年,以“工农学员”的身份,她被到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学习。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
就这样,傅莹在慌乱中渡过了她清苦的少女时代。
回忆这段经历时,她说:“这些都是身体的各种极限饥饿、寒冷、体力透支、精磨练。
这些体会,都是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让我能够吃苦、更加坚强,也让我变得更豁达,做事情不那么斤斤计较,乐于也敢于奉献。
”屠格涅夫说,只有尝过苦的滋味才会更加珍惜甜。
高考尚未恢复,她竟然会回到梦寐以求的校园,如鸟儿重返蓝天,鱼儿重归入海,她格外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在校期间,除了主修英语外,她还辅修了法语作为第二外语,后又抽出时间学习了罗马尼亚语。
能在可以心无旁骛学习的年龄去好好学习,在那时,真的是一件的事。
03“北外”毕业后的那几年,傅莹走南闯北,眼界日渐开阔。
她用她的所学所得,开始以外交部为媒介,在上为祖国发声。
因翻译经验日渐丰富,她曾为邓小平、江泽民、杨尚昆等担任高级翻译,并参与各种会议等外交活动。
为了提高自己的翻译水平,她在背后进行了无数次的练习,并阅读各种书籍来弥补不足,同时她仔细地研究了各个的语速和讲话习惯。
目的就是在领导人讲话时,她能立刻用外文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政治场上的波诡云谲,她看在眼里,也小心应对,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外交人。
十年磨一剑,今朝试锋芒。
1998年11月,已在外交部亚洲司和中国驻印度尼西亚使馆工作过的傅莹,被任为中国驻菲律宾第八任大使,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女大使。
2004年,她出任驻澳大利亚大使,在任的三年,是中澳两国关系史上最好的时期。
☝️我教育部向南澳大利亚政府赠书☝️在由澳大利亚华人团体协会主办的悉尼华人华侨欢送傅莹的晚宴上,澳大利亚联邦律政部长卢铎曾这样不吝溢美之词的称赞她:“她是我政治生涯中所见过的,逾千名各国大使中的No.1大使,她最能代表和维护中国的利益,最富有影响和魅力”2010年1月,傅莹被任为外交部副部长,是位少数民族女外交官,也是继1974年王海容之后的第二位女性副外长。
“最能清晰传递中国声音的使者之一”,这是外国元首对傅莹的赞美。
她的清晰,是对任何有损国家利益的言论,她都会掷地有声且不留余地的回击!她是使者,因为她以高雅时尚的外形,和风细雨的谈吐向全世界表达中国!这就是独特的“傅式style”! 032014年的一次论坛上,菲律宾主动提及南海仲裁这一敏感话题,中方外交人员回应:“15项诉求没有确实证据,这不是法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总统拉莫斯一向谈笑自若,听闻此言却不正面回应,反而无理取闹道:“在菲律宾人看来,他们像是被邻居的老大哥欺负了!”傅莹柔声细语又不失锋芒的回击道:“中国人对菲律宾的印象是什么呢?一个调皮的邻居!”同时,她缓缓的说出两个案例顿时让拉莫斯哑口无言:一、去年4月,菲律宾军舰出现在黄岩岛,中方外交部事后联络菲律宾官方,但后者15天都没有作出官方回应,这让人不可理解;二、十几年前,菲方以修护岛上渔船为由,征得中国同意登上了某岛屿,但现在菲方却告诉中国说,它要占领这个岛屿。
☝️傅莹与拉莫斯☝️不与老虎谋皮,不与小人喻义!如果无理取闹能为信口开河买单,不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让他自己去收拾他亲自导演的这场闹剧。
2016年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伦敦战略研究所所长奇普曼对中国军费问题质疑。
傅莹不紧不慢地说道:“此次慕安会的热点问题,是如何确保北约成员国将国防预算提高国内GDP的2%。
相比之下,中国的国防预算一直保持在GDP的1.5%,却被渲染为威胁,这是否存在双重标准?中国在过去经历了太多,我们需要靠自己站起来,而中国的和平稳定是世界和平稳定的一部分。
”傅莹拿出的数据对比,有理有据的回击了“中国”。
随后,西方媒体再次发难:中国是否对前盟友朝鲜失去了控制?面对这个进退两难、颇具心机的刁难,傅莹不失礼节的微笑着说:这种用语很西方,对一个国家失去控制,对一个国家——中国,不是这么想的。
我们不控制任何国家,我们也从来没控制过任何国家,我们也不想被控制。
笑里刀,剐皮割肉;绵里针,剔髓挑筋!面对明枪暗箭,她在谈笑间,樯橹便灰飞烟灭!2008年4月,因“3.14”烧事件,使得奥运火炬在伦敦传递受阻,面对英国媒体恶意歪曲真相,刻意剪辑录像并加工图片,傅莹时间接受了BBC新闻频道收视率最高的节目《早餐》的现场直播采访,并且在《星期日电讯报》发表文章《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文中她对西方部分民众在问题上对中国的误解深表遗憾,同时也不无愤怒的提到,她无法回答那些冻红了鼻头,手脚发冷的中国志愿者小姑娘,面对攻击发出的“这就是曾经滋养过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的土地?哪里有绅士风度?”的疑问。
☝️唐人街传递圣火☝️刀枪密布时,她立场坚定;危机四伏时,她迎难而上!你看她不吵不嚷,可在国家利益面前她从不让步!恰恰是这次巧妙又不失气度的外交方式,2009年,傅莹被英国《外交官》杂志评为“年度亚洲外交官”。
斯文儒雅,不代表唯唯诺诺!作为中国在舞台上的外交发言人,她深知,每一次危机从不可能会剧透,她只能在有限的时间里,用无限的准备,让她的每一次发声都更加掷地有声。
☝️傅莹会见《金融时报》主编☝️046年前,英国《金融时报》对傅莹进行专访,全球知名媒体总编巴贝尔撰文写道,这位朝我们餐桌缓缓走来的女士仪态优雅,没有中国官场上常见的那种严肃表情。
身着粉红格子上衣和裙子,戴着一串粉白相间的珍珠项链,笑容灿烂。
之前,鲜有中国官员在西方媒体面前能够如此表达中国。
☝️傅莹在黄埔财经媒体和智库论坛上☝️细节里涵养着个人修养,这种内在修养伴随着她娓娓道来又不失锋芒的吐露,这是在向世界友好又清晰的传播中国的声音。
因为她知道,好的故事和声音不该如冰一样“凝绝不通声暂歇”,该像潺潺流水淌过人心,直抵心灵。
11月3日,她在广州黄埔财经媒体和智库上不无遗憾的谈到:“外界在肯定中国取得的成功的同时,对中国的负面认知也是相当令人苦恼的。
目前中美之间的分歧,有相当大的误解和偏见的成分。
”“能不能有更多中国人写的好书、好的视频音频资料被翻译出来,向外部世界传播?能不能在所有关心中国问题的论坛上有中国人去介绍情况?能不能在所有愿意采访中国人的媒体上有中国人去发表意见?”胸有千千意,句读不成章。
误解和偏见,把我们变成了有苦难言的黄连。
词不达意时,傅莹告诉我们,要充分的表达和传播中国故事!而她,从外到内,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用最高级的传播方式去和世界进行有效对话,并与之建立默契!今年10月15日,在俄罗斯“瓦尔代”辩论俱乐部第十五届年会上,傅莹再次语出惊人。
她就报告《生活在摇摇欲坠的世界中》(Living in a Crumbling World)中发言,“当今动荡的世界,‘确定性’成为社会的稀缺产品”。
这次出场,是傅莹在舞台上的又一次精彩走秀。
☝️瓦尔代论坛上的傅莹☝️青碧色西服,内配白衬衫。
灰白短发,利落微卷。
面对镜头,她梨涡浅笑;面向世界,她优雅自信。
作为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外交镜头中,她的每一步,都走出了一个优雅的中国。
她的每一张笑脸,都是微笑的中国在向世界传达善意。
她温文尔雅的谈吐,更展现了一个大国该有的范儿和风度。
可是,你知道吗?傅莹已经65岁了。
我们赞美她外型的时尚,可作为时代的发言人,那灰白的发丝,未尝不是因过度操劳而造成的自身损耗。
我们惊叹她的衣品,这是她的品味,更是她叱咤风云多年,深明这是世界格局面前国家仪式感的需要。
而大国仪式感这朵红花若想惊艳,就需要她以绿叶的身份,用东方女性美丽的韵味来增加独特的陪衬。
杨澜说过,没人愿意通过你邋遢的外表去了解你精致的内在。
普通人尚且如是。
变幻莫测的舞台上,更是牵一发动全身。
她的丈夫郝时远说:“我们家这位,最缺的就是睡眠,毕竟都是这个岁数的人了,我很担心她的身体。
”先天下之忧而忧。
国家面前,她首先放下的是自己。
傅莹,这个在外交战场上能够在优雅自如中据理力争的女强人,回归家庭时,秒将“铁娘子”切换成家庭主妇。
她会每周抽出时间和丈夫共进少一次晚餐,会亲自下厨,也愿意熬煮家乡的特色奶茶,更会即兴跳起家乡的民族舞。
傅莹在女儿婚礼上有人说,她是“人生赢家”。
殊不知,“人生赢家”却是一个耀眼的累赘。
因为,她不得不面对自己曾嗤之以鼻的不堪;她更不得不将那份宝贵的情感埋藏在心里。
恰如,每一个平凡人,都梦想能拥有一份英雄的力量。
每一个英雄,亦希望有能过上平凡人的生活。
可是,平凡和简单,难以维护国家尊严和荣誉。
只有坚定信仰,用“铁”的力量,才能捍卫心之所向。
外交“铁娘子”,这份“铁”,铁了自己的内心,硬了国家的拳头。
风云天下,作为外交官,她纵横捭阖,舌战群儒,在舞台上,立大国之威;作为女性,她外柔内刚,优雅得体,在人生舞台上,展最美风采。
莹莹其华,国之瑰宝!👍👍👍🌹🌹🌹👍👍👍 傅莹简介傅莹,女,1953年1月生,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毕业,英国肯特大学关系硕士研究生。
曾任中国驻菲律宾、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大使,是中国位少数民族女大使、驻大国女大使,以善于沟通著称。
曾任外交部副部长。
现任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科院全球战略智库首席专家、中国经济交流中心特邀副理事长。
中文名傅莹外文名fuying国籍中国民族蒙古族出生地内蒙古通辽 人物履历1978年——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驻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大使馆职员、随员;1982年——1985年,外交部翻译室随员;1985年——1986年,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王国肯特大学进修;1986年——1990年,外交部翻译室三秘、二秘、副处长;1990年——1992年,外交部亚洲司副处长、一秘;1992年——1993年,联国驻民主柬埔寨临时机构职员;1993年——1997年,外交部亚洲司一秘、处长、参赞;1997年——1998年,驻印度尼西亚共和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1998年——2000年,驻菲律宾共和国特全权大使;2000年——2003年,外交部亚洲司司长;2003年——2006年,驻澳大利亚联邦特全权大使;2006年——2009年,驻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王国特全权大使;2009年——2013年3月,外交部副部长。
2013年3月——2018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2018年3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
家庭情况已婚,有一女。
人物故事傅莹的父亲阿民,是蒙古族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学生,曾官新中国内蒙古军区宣传部副部长。
在父亲的教导与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傅莹从小就热爱读书。
阅读的爱好,训练了她缜密的逻辑,也培养了她独立思考的能力。
“文化大革”开始后,父亲蒙冤入狱,傅莹的读书时光也被打碎了。
她16岁上山下乡,来到内蒙古一个生产建设团的广播站劳动。
回忆起这段岁月,傅莹说:“这是一段很艰苦的经历,但并不都是不愉快的。
上山下乡锻炼使我能够吃苦、坚毅,而且做事情能够不计较得失,能够敢于奉献。
”三年中,她往返于团各处,不辞劳苦地爬电线杆、架银幕,给战友们放映电影,与此同时还坚持自学,完成了高中各科目的学习。
1973年,傅莹作为工农学员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她的数学得了满分,被同学们戏称为“数学家”。
正是这种“数学家”的精激发她孜孜不倦地努力,提高专业技能。
她的专业是英语,第二外语是法语,可是傅莹似乎还嫌不够,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她又学习了罗马尼亚语。
在2008年骚乱发生后,北京奥运火炬传递在英国受阻,傅莹以中国驻英大使的身份在英国《每日电讯报》撰文,对者试图夺取火炬的“暴力行为”加以谴责,并抨击西方传媒企图把中国“妖魔化”;同时,她还警告“中西间了解的鸿沟愈来愈大”;而中国则更需要“保持耐性”,“等候世界了解”。
傅莹是个地道的蒙古族人,始终表现出蒙古族人的坚韧与睿智。
进入外交部后,傅莹很少会回家乡,但不管走到哪里,她都带着蒙古族人的习惯。
在一些隆重的场,常能看到她身穿民族服装,庄重之余,更有一种特别的韵致。
2004年,傅莹出任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当有媒体问及她的饮食习惯时,她说:“我喜欢喝奶茶,就从国内带来砖茶,周末熬奶茶喝。
”除了喜欢奶茶,傅莹还喜欢听蒙古族的长调。
在外交场,她从来不需要为赠送礼物发愁,因为蒙古族歌曲的CD是她的“送礼专利”。
2016年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在人民大会堂一层新闻发布厅举行,大会发言人傅莹就大会议程和人大工作相关的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
所著文章《如果西方能够倾听中国》2008年4月6日那天早上,我看着窗外漫天飞舞的雪花,不禁想:今天的北京奥运火炬伦敦段的传递将会怎样?大约八个小时以后,当第80位火炬手,英国著名中长跑运动员霍尔姆斯手举祥云火炬,跑上千年穹舞台,点燃了圣火盆时,场内4000多名观众一片欢腾。
这将以北京和伦敦之间的一次碰撞留在人们的记忆中,这个碰撞火花四溅,充满躁动,中国是举办奥运会的发展中国家,而英国则是迎接火炬的个西方国家。
在返回机场的大巴上,北京奥组委年轻的女士们,包括前奥运冠军乔,都坚定地认为是全英国的人在跟她们作对。
一个女孩说,"这哪里是养育了莎士比亚和狄更斯的国家啊!"另一个说,"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到哪儿去了?"我花了很长时间试图说服他们,但从她们潮湿的眼睛中我明白,我没有做到。
我完全理解她们的看法。
她们一整天都在车辆间来回穿梭,照应火炬手,鼻子冻红了,双手冰凉,前晚上只睡了三个小时的觉,有些人刚刚吃上午餐留下来的三明治。
更糟糕的是,她们一路上还要反复经受暴力冲抢火炬的行径。
而我很幸运地坐在后面的车上,会看到数万伦敦人顶风冒雪前来欢迎火炬,有挥手致意的老人,也有在风雪中表演节目的演员们。
夜幕降临,看着奥运包机慢慢滑动到跑道上,我不禁想,飞机是否变得更加沉重了?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这个艰难的旅程将让13亿中国人民可以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一个年轻朋友看了BBC对火炬伦敦传递的转播,他在给我的信中写到,此刻百感交集,有悲哀、愤怒,也有不解。
像他一样,很多人可能从中领悟到,中国融入世界不是凭着一颗诚心就可以的,挡在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这堵墙太厚重了。
2008年,在中国两亿网民中的不仅是有人企图抓抢火炬的场景,更是一些感人深的场面,例如火炬在巴黎段的传递中,坐在轮椅上年轻纤弱的中国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用自己的双手和身躯紧紧护住火炬,使冲抢火炬的暴徒无法得逞。
中国网民们对一段时间以来,西方一些媒体不惜使用移花接木的手段和来自别国的假照片攻击中国进行所谓"镇压",也感到尤为愤怒。
而在这堵墙的另一边,情况则完全不同。
像我这样身处中西方之间的人,不能不对中国和西方国家公众之间彼此印象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下滑的趋势深感忧虑。
我不禁要问:为什么在涉及中国的问题上,一些媒体的一概而论的随意批评能够被西方公众不加思考地接受,为什么没有人质疑,这样的批评到底涉及到哪些具体问题,确切情况如何?为什么一些报道,包括数字,能够在毫无事实依据的情况下连日登载在新闻里面?那些大声和的人里,很多可能从来没有见过。
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是备受喜爱的一片热土,关于的信息也很充足。
每年有四百万游客到观光旅游,过去五年,农牧民收入增长了83.3%。
2006年,全区有学校1000多所,在校学生50多万人。
有宗教活动场所1780余处,平均每1600人一处,比英格兰地区每3125人一座教堂的比例还要高。
在宗教卷入政治这一复杂的问题上,分裂是不能接受的。
一个基本事实是,人民群众衣食无忧,居住条件不断改善,而解决温饱问题正是历届中国政府多少个世纪追求的政策目标。
有自己的自然特色,不会像东部城市一样完全工业化,但是它会以符自己条件的方式,与中国其他地方一样不断取得进步。
我亲身经历了中国逐步扩大的开放过程,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坚定支持者。
80后出生的中国年轻一代成长在国家不断繁荣富强、人民教育水平不断提高、社会自由度不断扩大的年代。
在事态的冲击下,他们开始对西方世界进行新的集体的反思。
我的女儿也是西方文化的爱好者,在我们周末长时间的网上交谈中,她少问了几十个'为什么'。
我深深地感受到她的困惑。
很多对西方持有浪漫看法的年轻人,对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的企图十分失望,而妖魔化往往会引发相应的反作用。
我衷心希望通过这些事情中国的年轻一代能够对西方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西方国家仍然是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要。
在西方很多人抱怨中国对媒体不够开放。
而在中国,我们则认为西方媒体也应该学会如何努力获得尊重。
如果西方媒体能够更加关注和报道今天中国的真实情况,而不是纠缠一些不存在的或者陈旧的问题,这将有助于改善他们的声誉。
我在英国的这一年里,深感外界对中国的报道比80年代中期我在英国留学时多多了。
大多数的报道还是贴近中国的实际的。
中国也处于信息爆炸的年代。
希望西方国家能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努力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更多了解真正的中国。
世界曾等待中国融入世界,而今天中国也有耐心等待世界认识中国。
与变动中世界的对话:傅莹《看世界》发布会举行 中新网北京2018年6月7日电(李双南)6日,中信出版集团与清华大学智库中心联举办“与变动中的世界对话——傅莹《看世界》新书发布与研讨会”。
傅莹在研讨会上介绍了《看世界》的成书过程,并分享了从事外交工作、同外部世界打交道的体会。
她指出,在全球化的世界里,一个大国成功的战略,必然是顺应潮流、能够为其他国家和人民所认同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国都是从观察者的角度去看世界,但进入21世纪第二个十年后,世界开始很注意地在看中国,对中国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傅莹表示,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
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中国人不断去认识世界的过程,而今后在很大程度上也需要我们帮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外界希望中国人多向世界提供令人信服的资讯,减少误解和误判。
傅莹曾任外交部副部长,前驻英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大使,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五次会议发言人。
《看世界》是傅莹的第二部文集,汇总了她过去几年公开发表的演讲、文章和场对话实录。
该书于5月底由中信出版集团出版。
会议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庆安主持,清华大学委常委、副校长杨斌、北京大学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中信出版集团总编辑乔卫等嘉宾参会研讨。
“虽说失误是人类的弱点之一,甚可以认为是人与冰冷机器相比之下的美感所在,然而不出错、少出错仍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傅莹《我的对面是你》 ​ 人生的奇妙在于它总是让人始料未及,也正因为无法预见会遇到什么,任何学习和知识的积累都不会是多余的,任何时候学到的东西,都会在人生的某个转角成为宝贵的财富。
—— 傅莹#我的对面是你# ​ 傅莹老公简介郝时远,男,1952年8月12日生,蒙古名沙力克。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人,蒙古族。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助理、学部主席团秘书长,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
夫人傅莹,原中国驻英国大使,中国外交部委委员、副部长,现任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
中文名郝时远别名蒙古名沙力克出生地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民族蒙古族国籍中国职业学者民族问题专家毕业院校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政中国共产代表作品《中国的民族与民族问题――论中国共产解决民族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籍贯内蒙古信仰共产主义傅莹丈夫:“明天记者肯定比我先碰见她”2013年03月04日 20:48 来源:中国新闻网3月4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首位女发言人傅莹登台亮相,回答记者提问。
中新社发 侯宇 摄  中新社北京3月4日电 (记者 万淑艳)“明天记者肯定比我先碰见她。
”4日下午,结束了全国政协的会议,傅莹的丈夫、全国政协社科界委员郝时远接受了中新社记者的采访。
对于妻子上午的表现,郝时远的评价是“挺好的,次嘛。
”  身为中国社科院院长助理的郝时远向记者透露,傅莹得知自己成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的时间并不长,“她压力挺大的,我所能给予她的更多只是鼓励。
”但他坦言,这段时间两人都特别忙,“我准备全国政协的会议,她准备新的工作,并没有太多时间轻松地讨论这个话题。
”  傅莹的外交履历很丰富,曾担任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驻英国大使。
因此,在郝时远看来,妻子面对媒体并不陌生,“在国外时她就经常面对媒体。
”  “但她得学习一些新知识,她过去的经验主要在外交方面,而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需要熟知外交、内政,所以还要多学习。
”郝时远说,近一个月来妻子比以前更忙碌,他很担心妻子的身体健康,但也没办法,“工作总要进行”。
  “作为丈夫,自己能给她的支持就是把家务做好,让她少操心家事,有更多时间做好工作。
”郝时远透露,“平时家里都是我‘掌勺’,因为我是男人,第二我确实做饭做得好。
”  说到妻子今天的成就,郝时远说,“她完全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有新的工作需要我全力支持,但我们也不是刻意去追求什么目标。
”  郝时远和傅莹同为内蒙古老乡,两人相识于大学时期,有共同的下乡插队经历。
  “她就是一个普通人”,郝时远眼中的妻子,工作上尽职尽责,生活上是贤妻良母,典型的东方女性。
  谈及晚上会否给妻子特别庆祝一下时,郝志远说,“两会期间我们都不能回家,分别住在各自的驻地。
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她,今天晚上只能打电话祝贺。
”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于3月5日上午开幕,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郝时远将会到现场旁听。
他希望明日可以见到妻子,但心里也有些打鼓:“很难说,政协委员的入口和人大代表的入口不一样。
而且记者肯定比我先碰见她,如果她被记者团团围住的话,那我肯定没会了。
”(完) 丈夫眼中的傅莹很顾家昨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傅莹亮相。
她是自1983年全国人大设立新闻发言人以来的第7位新闻发言人,也是首位女发言人。
傅莹首“秀”引发了舆论的一致好评。
傅莹的丈夫,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科院院长助理、研究员、著名民族专家郝时远,昨晚8时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透露,“老伴”在接这个任务时还是有很大压力的,最近这段时间,他给傅莹说得最多的一句鼓励就是:“好好干呗!”傅莹一直很温柔 很顾家也很有女人味郝时远告诉本报记者,自己在电视上看到了傅莹表现如此优雅、知性,感觉妻子一下子年轻了好几岁,和平时两个人在一起时“老态龙钟”的模样不同了。
虽然已是老夫老妻,早没了年轻人的浪漫,但看到妻子在台上发言,还是感觉很骄傲。
对于有媒体评价傅莹“很女生”,郝时远有些不解,反问:“为什么要这样评价呢,她本来不就是女生吗?”在听了记者的解释后,他说,现在不会一下子就回忆起很多年前的事情了,但尽管现在妻子也老了,但傅莹一直很温柔,很顾家,也很有女人味。
傅莹很晚才回家不论多晚都会给她留盏灯记者问:“你们在家里会不会也因为小事而吵架?”郝时远顿时笑了起来,他说:“你们把我们这样的家庭想得太秘了,其实我们和所有普通的家庭一样,别人家里会发生什么,我们家里也会发生,只是可能比别人家日子过得更简单。
”郝时远说,平时傅莹的工作很忙,有时候要很晚才会回家,但不论多晚,他都会给她留一盏灯。
两人一般一周只能在一起吃一顿晚餐,一般都是自己主厨,做些家常便饭。
“吃的很简单,就日常的小菜,别人家吃什么我们也吃什么。
”郝时远说,有时候也会做一些内蒙的家乡菜。
但即使这样,觉得日子过得也挺不错的,很和睦、很平淡也很温馨。
在家里闲的时候,郝时远不太愿意和妻子去谈论工作,特别是“外交大事”,两人只想平静地呆一会,聊一些平常人家都会说的琐事,或者看看电视。
“有时候我自己看电视,她还会忙一些家务,比如清理衣服啊,打扫一下房间。
”“这些年,她干工作确实很努力,我也很理解她。
”郝时远说。
作为本届两会的政协委员,郝时远也在忙碌着自己的工作:“这会儿还有点忙,我也要好好准备提案了,咱们以后再聊吧。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刘斌工作中的她曾被誉为“危机大使”曾是中国最年轻的女大使,新中国位少数民族女副外长;改革开放以来首位,也是继1975年王海荣之后第二位女性副外长;1983年全国人大设立新闻发言人以来的首位女发言人。
这些头衔都属于现年60岁的傅莹,目前她是主管亚洲地区、边界与海洋事务和翻译室的外交部副部长。
16岁“上山下乡”小学文化自学完高中课程1953年1月,傅莹出生于内蒙古呼和浩特。
父亲阿民是当地的文化名人,曾任内蒙古军区宣传部副部长。
文革期间,16岁的傅莹“上山下乡”。
她曾当过放映员,像小伙子一样爬杆架银幕,还在一个电厂开过拉煤的大车。
团三年,只有小学文化基础的傅莹,硬靠自学完成了高中课程。
1973年,傅莹考入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入学考试数学满分。
当翻译十余年失误引来邓小平开怀大笑1977年“北外”毕业后,傅莹在外交部开始了十余年的翻译生涯。
她擅长英语、法语和罗马尼亚语。
她曾为邓小平、杨尚昆、江泽民、李鹏等和担任高级翻译。
1988年1月20日,84岁的邓小平会见来访的48岁的挪威首相格罗·哈莱姆·布伦特兰夫人,傅莹任英语翻译。
邓小平对布伦特兰夫人说:“我今年84岁,该退休了……”但傅莹一不留,将84岁译成了48岁。
在场的副外长周南将这一错误告诉了邓小平。
邓小平听后开怀大笑:“好呀,我有返老还童术,竟然一下子与布伦特兰夫人一样年轻喽。
”布伦特兰夫人也笑得不拢嘴。
曾是中国最年轻的女大使三次出任大使1998年,傅莹被任为驻菲律宾大使,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女大使;2004年,她又出任驻澳大利亚大使。
2007年,出任驻英大使。
2008年4月,西方媒体一边倒的歪曲中国,奥运之火传递频频受阻。
傅莹通过多次危机公关为中国挽回声誉,这也为她赢得“危机大使”美誉。
2010年1月,傅莹被任为外交部副部长。
生活中的她生活节俭 买衣服会讨价还价在很多人眼里,傅莹更能代表中国女性的气质。
她的一位朋友说她“很有女人味”,满头银发一丝不乱,装束落落大方。
据她表弟周堂海介绍,虽穿着得体,傅莹其实很节俭,并不买很贵的衣服,买衣服时会讨价还价,还爱和家人开玩笑。
一次,周堂海跟着傅莹一同下乡,途中遇到几个贫困老乡,她就向他们打听生活的状况,还当场从钱包里拿出来三四千块钱来资助老乡家里正在上学的孩子。
送女儿出嫁跳起蒙古舞蹈傅莹祖籍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中旗。
因为长期忙碌于外交工作,傅莹很少有时间回到家乡。
“在一些隆重的场,她总是身穿民族服装。
她喜欢喝奶茶,爱听长调,有时候也会讲蒙语,能歌善舞。
”表弟周堂海说。
据他回忆,去年八月,傅莹回到呼和浩特市送女儿出嫁。
“吃饭的时候,她给大家挨个敬酒,唱了一曲《送亲歌》,还跳了蒙古族舞蹈。
”周堂海说,“虽然60岁了,但她舞步娴熟,舞姿很优美。
”“有竞争性的高尔夫球手”若翻看傅莹简历,在爱好一栏,除阅读和艺术外,还有高尔夫和网球。
“傅莹的高尔夫球打得很好,但这绝不仅是一项娱乐,也是外交工作的一部分。
”一位曾与傅莹共事的同事说。
澳洲外长唐纳就曾赞美她:“傅莹女士是最有魅力的外交官,她是中国利益的有效倡导者及一名很具有竞争性的高尔夫球手。
” 综新华社、《北京青年报》等记者印象傅莹答问柔中带刚昨日11时05分,比原定时间推迟了5分钟,身着宝蓝色上衣,佩戴黑色项链,黑色耳环,黑色细框眼镜的全国人大首位女发言人傅莹面带微笑走进会场。
时而温婉时而坚定她的女性特质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显示出别样风范。
经济日报记者在提问人大预算报告时,稍显紧张,傅莹就一直微笑着注视着她,等她平静下来。
看似温柔的傅莹在回答一些颇为尖锐的问题时,却又绵里藏针。
日本共同社记者在提问题时,对中国外交用了“咄咄逼人”的表述。
傅莹微笑地看着他说“其实你在中国听到的是完全不同的,几乎是另外一方面的意见,很多中国人的意见包括媒体人的意见,是希望中国更加强硬一些,尤其面对挑衅的时候,希望有更加强硬的姿态。
”并且希望他回去和日本政治层面的人和日本有识之士交流,“日本的人民、日本的领导人,究竟了解不了解中国人民的想法,了解不了解的历史事实,他们能不能客观地面对?”说到此处,全场一直在微笑的傅莹停顿下来,平静注视着对方几秒,开始给他普及归属基本事实。
,不忘得体地说一声“谢谢”!回答涉外问题有一手傅莹的亮相很快结束,记者也注意到,整场发布会她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
当被新华社记者问到,反制度建设的有关问题时,显然她已料到这一话题是媒体关注的热点,早有准备,这一问题的答案早已准备在笔记本里,所以回答时视线基本没有离开屏幕。
而路透社记者提出的,被傅莹称为每年“必答题”的有关支出的问题,她非常熟悉,胸有成竹,几乎不看稿,滔滔不绝地将事实呈现在大家面前,既机智幽默,又态度柔和有亲和力。
多年的外交生涯让傅莹与外国记者交流显得游刃有余。
她将发布会一个提问机会留给了自己的“老朋友”——CNN的记者。
还开玩笑称,希望他提问客气点儿。
结果这位老朋友一点也不客气地提到了“政改”的话题。
傅莹回答时不仅没有避讳敏感问题,而且颇为坦诚地说,中国改革遇到的困难,说明担当“压力大”,但“心里有数”。
本报特派北京记者 杜鹃 郝时远这样评价自己的妻子傅莹:“一有时间,我们都愿意坐下来读书;一有新的书、新的讯息,她都想学习。
” 2019年8月29日,#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在上海召开。
清华大学教授、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莹出席了大会,并在治理论坛上作了题为“人工智能的治理与作”的讲话。
傅莹表示,我们需要创新思维,一方面要加快对立规和立法的研究,另一方面也要依靠科学界和企业界采取负责任的态度和行为。
傅莹还对人工智能治理提出了保持开放性、作性和客观性的建议,并提议保护科学家和企业家创新的积极性,尊重人的权利和尊严,为我们的后代留下更多的可能性。
2019年11月21日参加创新经济论坛New Economy Forum。
其中,基辛格博士和傅莹女士作为主嘉宾的人工智能对话,探讨了这一技术革对政治和人类意识的影响。
96岁的基辛格博士依然思路清晰。
他认为,人工智能是认知的革,让我们重新认识和解读现实,改变国家之间的关系,如经济竞争力和军事优势等,甚重新定义了人类的宇宙观和价值观。
技术无国界,所以特别需要政治家们更具全球视角。
@杨澜访谈录 “我始终都怀着敬畏职责、敬畏人民之心,攀山一般地学习,努力适应这份重任和使”—— 傅莹 ​ 尽管中国没有做什么美国人也要抹黑,中国的发展这种潜在危险使美国坐卧不安。
打击、制裁技术封锁是他们惯用手法,但是中国的发展不会因为美国人的制裁而停止,开放的走向世界是谁也不能阻挡不了的潮流!《傅莹:中国从未提出要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2019年9月8日,由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国宾馆召开。
傅莹“轻”语录①今天早晨我拉开窗帘,看到蓝天白云,真是心里头充满了感动 ②新《环保法》是有牙齿的 ③不靠舰炮开路 ④《奔跑吧兄弟》,一起往前走,还是兄弟⑤多念彼此的好 ⑥总有人昧良心赚黑钱令人发指 ⑦今年你很客气,你没有问我们为什么增加军费。
傅莹:女人的成功不一定要受到社会的评判,而是来源于她的感受。
此图文均来源于网络,向原创致敬并表示感谢!如侵权请告知立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