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

1年前 (2024-04-22)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新时代文明实践   在人类发展的关键时刻,一位“农”捧出了拯救世界性饥饿的法宝--杂交水稻,创造了一个风靡世界的“绿色话”。
这个被冠名为“东方魔稻”的奇迹让中国人看到生的希望,也让世界人民远离饥饿。
这位喂饱我们肚皮的“农民老大哥”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这个学期,我们一(1)班第三组的孩子们将对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开展研究。
袁隆平简介 袁隆平,1930年9月1日(农历七月初九)出生于北京,汉族,江西德安人。
毕业于西南农学院。
1964年开始杂交水稻研究,1971年调入湖南省农业科学院,1978年晋升为研究员,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袁隆平获得奖项 袁隆平的籼型杂交水稻研究获中国迄今特等发明奖(截止2009年8月);湖南省委、省政府授予袁隆平“功勋科学家”称号;中国发现的编号为8117的小行星被名为“袁隆平星”;他先后荣获联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和联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荣誉奖”等8项奖励。
杂交水稻的研究历程 早期研究1964年7月5日,他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代雄性不育株种子。
1965年7月,他又在14000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并在此后两年播种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
其研究彻底推翻由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
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三系杂交水稻973年,在“不育系”、“保持系”的基础上,利用长江流域、华南、东南亚、非洲、美洲、欧洲等地的千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百余具有恢复能力的水稻。
此,袁隆平及其团队育成三系杂交水稻,水稻产量也从亩产300公斤提高到亩产500公斤以上。
当年10月,袁隆平发表《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论文,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二系杂交水稻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
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但是未被证实。
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
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
超级杂交水稻1997年,袁隆平再次发起研究超级杂交稻。
2004年,超级杂交稻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第二期目标。
除了增产外,袁隆平表示新型的超级杂交稻将更重视水稻营养,其研究团队已经致力于试验新品种中增加维生素A、蛋白质、淀粉及其他营养含量,以期减少贫血和视觉疾患。
杂交水稻的产量变化 1、1974年,袁隆平成功选育了个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强优高产杂交水稻组——南优2号,比普通水稻增产20%以上。
2、1995年,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普遍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稻每亩增产5%-10%。
3、2016年7月20日在兴宁经过专家组实割测得早稻平均亩产832.1公斤,加上本次实割产量,实现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37.78公斤,创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
研究中的孩子们 此次探究,一(1)班的孩子们通过资料查找,故事打印及观看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故事视频,这三个环节展开探究,让我们看看孩子们的探究过程。
通过这次探究,孩子们知道了袁隆平爷爷是谁,他又为人类发展做出了什么贡献,从孩子们的赞美声中我们知道袁隆平爷爷多么受孩子们的尊重与敬爱。
从杂交水稻的研究历程,我们看到了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当从小事做起,不挑食不浪费粮食,做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