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游记(二)——吊水壶瀑布

1年前 (2024-04-22)
吉林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游记(二)——吊水壶瀑布青帝   吊水壶瀑布景区距三角龙湾大约十五分钟的车程。
进山门不远便是一座造型别致的小木桥,桥下,一条清澈的小溪——名曰响水河,潺潺地流淌着。
  走下桥头,便见一株高大的杨树直插云天。
走到近前才发现,令人称奇的是,树中间虽已全部烂空,却依然苍翠参天。
站在树洞中间抬头仰望,可见碧蓝的天空。
  我们沿着曲曲折折的木板小径,一路行走,不时能见到一座座造型别致的小桥。
该景区内共12座小木桥,听听这名字:忘归桥、观翠桥、吊桥、安栏桥……,其形态各异。
她们弯弓躯体,连接在沟壑与河谷之间,犹如“瑰姿艳逸,仪静体闲”的美人,浮水而舞。
真可谓“华容婀娜,令我忘餐”(《洛赋》)。
  连接沟壑与河谷需要桥,其实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又何尝不需要一座“桥”?当人们之间存在意见分歧时,不就是借着“桥”来交换彼此的意见以取得协调和统一吗?所以,桥越多的地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越畅通、越和谐。
  再看那桥与桥之间的幽径,都紧紧地贴近小溪,依山傍水,曲折地延伸着。
溪边树木、灌丛长势,低垂的枝条,时不时地与溪水发生亲密接触。
那弯弯的桥拱、横溪的倒木、笔直参天的古树以及溪水中的花石青草,都充满了浓浓的诗情画意。
  我们一路走着,一路数着。
已记不清走过了多少个溪湾,只记得导游告诉我们说,过了第六座桥就会见到吊水壶瀑布。
所以,刚一走过第六座桥,耳畔就传来了巨大的落水声,同时一股凉意袭遍全身——吊水壶瀑布到了。
  走近时,我们看到,那个大的瀑布,平整方正,好像经过人工雕琢了一般。
溪水从一个大的断崖上自由地、齐齐地飞下,形成了一道银白色的水幕。
水雾在瀑底向上升腾,瀑布下的溪水,汇聚成一潭。
  在大瀑布的左边,悬崖中间,一盆口粗的洞穴里,向外飞奔着银白的水流,就像茶壶中的水从壶嘴中倒出来一样,横飞出十几米远——这,就是传说中的吊水壶瀑布!  远观吊水壶瀑布,如飞帘挂壁,白练当空;近看垂珠溅玉,如烟似雾。
那四处飞溅的浪花,忽而白如飞雪,似锦帛飘逸,忽而五色缤纷,赛飞虹流莹。
  吊水壶瀑布的下面,是一片不规则的黑色乱石,大小不一,摔落其上的水流,又变作无数大大小小的水珠,高高溅起。
此时,我已无法用最贴切的语言来描绘,却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心灵的震颤!   观赏过吊水壶瀑布后,我们继续跨越栈桥,沿着幽径的木板小径一路前行。
时间不长,景区内一个景观——“萨满图腾林”和“女真树鼓”便映入了眼帘。
  “萨满”一词是女真语,意思是指巫师一类的人,据说他们有将人的意志转达给灵,又能将灵的旨意传递给人的本领。
在萨满图腾林,我们一共看到十五根图腾柱。
据说,萨满教是原始的多教,是在“万物有灵”的观念支配下所形成的一种多崇拜,所以,每根柱上雕刻的像形态都各不相同。
  女真树鼓,是用一棵大树中间掏空制作而成的。
据说,远古时期的满族人,在进山之前都要擂树鼓祈福,祈求山把山门打开,赐予人们猎物,保佑进山人的平安。
同时通过鼓声也可以传递人们进山捕获猎物丰收而归的信息。
  在这里,我们细细地品味着古代满族文化思想的内涵,遥想着远古时期满人生存的艰辛,不禁感慨万千。
因受其感染,大家都纷纷击鼓三下,默默祈求实现心中那美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