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人物故事,创业人物故事400字

1年前 (2024-04-22)

创业人物故事,创业人物故事400字

内容导航:百折不挠的创业者——马红雷直播间里,好大米卖出好价钱(人物故事·聚焦乡村创业)著名人物成功创业的故事有哪些一、百折不挠的创业者——马红雷

马红雷,1977年出生在山西省绛县横水镇东罐底村的一个普通农家。母亲虽然是农家妇女,但父亲是职工,家庭经济相对宽松。小时候的马红雷,真可谓是“少年不知愁滋味”。谁知17岁初中毕业那年,祸从天降,家道中落,原因是他父亲下海做生意,一下亏了20万。父母亲双双病倒。尤其是他父亲,从此一病不起。

面对家庭的不幸遭遇,马红雷一夜之间长大了。他擦干眼泪,扔掉高中录取通知书,决定打工赚钱给父母亲看病。打的份工是搓麻花,然后跟随侯马的一个老板到北京昌平县卖馒头。一年后,又到东北长春学做油酥饼。道关是学和面和在炉子上翻饼。在炉子里翻饼,全是手翻,中间是火,一不小心,手就会烫出泡泡,手翻饼的速度要快才行。有和老板抬玻璃罩,从两个火炉上面过,把炉子上面的一锅热水不小心碰翻,水倒入火炉中产生的蒸汽把两只手伤烂了,第二天两只手指缝里全是水泡,可他强忍病痛,照常工作,终于把油酥饼的做法学会了,而且可以独立操作。

1996年的冬天,他带上行李和打烧饼的铸铁锅坐火车来到了西安。从此,马红雷在西开了创业的人生序幕。

当他迎着凛冽的寒风,从火车站出来走到自强东路地下通道时,突然被一个人从后面撞了一下,刚要回头,对方一把抓住了他的衣领说:“把身上的钱拿出来”,随后听到一个弹簧刀的声音,腰上感觉被刀子顶上了。他说身上没钱。另一个人就从他的身上搜。衣服兜里的15元被抢劫了。

不幸中的万幸,藏在鞋底里的钱保住了。然后,他在联志后村村口摆摊卖烧饼、葱花饼。饼子大、质量好,生意比好,就是一袋面的销量。马红雷赚钱了,买了一辆摩托车。他不但喜欢骑摩托车,又喜欢上了修摩托车。然后拜师学艺,通过自己的努力很快掌握了摩托车的修理技术。1998年,他和别人伙找了一间门面房,专门进行摩托车修理。第二年,他自己单独干。技术好,服务热情,在当地影响越来越好。一个叫张红玲的女青年经人介绍,一见钟情。结婚时,没有热闹的场面,没有喜庆的婚宴,领了结婚证,拍了结婚照,就算结婚了。马红雷说:“当时为了省钱,没给媳妇一个喜庆的婚礼,这是我一辈子对不起媳妇的地方。”

2003年,西安开始禁摩,马红雷感觉修理摩托车行业会走下坡路,便想着转行,专门销售石棉瓦的朋友说,不需要转行,可以一边修车一边卖石棉瓦。实践了半年多时间,效益还是不行。怎么办?他和妻子商量,干脆放弃修理摩托车的生意,重操旧业卖烧饼。马红雷专门打烧饼,媳妇给客户夹馍收钱,年底一算账,挣了三万多。

一个朋友知道后,给他们出主意,你们这么能吃苦,应该去做销售彩钢板生意。2005年11月份,他们通过朋友的帮忙,在凤城三路金茂建材市场租了两间商铺,正式开始了经销彩钢板的生意,张红玲守店,马红雷在工地带领工人施工。第二年,马红雷在朋友的介绍下,应聘到一家彩钢厂上班,当了一名业务员。他骑着摩托车,天天跑业务。后来,他还学会了彩钢板活动房的设计、电焊等技术。

天道酬勤,三年辛苦,他的人生有了根本性的转变。2008年10月份,他从公司辞职,注册成立了自己的公司——陕西宏鑫源钢构公司。开始以工程业务为主,一年赚了20多万元。天有不测风云,2009年11月份,公司在临潼工地出了重大事故,直接损失30多万元。马红雷没有向运屈服,他又一次擦干眼泪,咬紧牙关从头再来。2011年12月份,他东拼西凑40万元,接收了一家转让的彩钢厂。他媳妇张红玲主抓生产,他主抓销售,两人齐心协力,彩钢厂逐渐恢复了生机。

2013年年初,马红雷又接手了一个钢构厂,因为管理不到位,连续三年亏损,第四年才慢慢转亏为盈。

功夫不负创业者。近10年来,马红雷和妻子张红玲一如既往,百折不挠,坚持创业,坚持奋斗,他们的公司——陕西宏鑫源钢构公司,正以新的姿态,立足新起点,迈上了新征程。


作者:马银录

编辑:樊婧

责编:郑黎波

主编:姚启明

二、直播间里,好大米卖出好价钱(人物故事·聚焦乡村创业)

9月24日,陈雨佳在直播中向网友展示石板田的构造。

王志民摄(人民视觉)

■创业心得

助力乡村振兴,互联网已经成为重要力量。一方面,可以通过互联网主动推进农产品的品牌化;另一方面,要勇于尝试预售、定制等产销对接新方式,让更多“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

——陈雨佳

陈雨佳,1989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2016年,她回村创业,运用互联网思维优化水稻种植、加工和销售环节,带领乡亲们闯出了一条增收致富路。陈雨佳先后获得全国“巾帼新农人”创业典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上万年前,火山喷发,岩浆外溢形成熔岩台地。经过长期风化,岩石表面堆起一层营养丰富的腐殖土,进而演变成独特的石板田……”在黑龙江省宁安市渤海镇上官地村,伴着潺潺流水、幽幽稻香,玄武湖大米专业作社销售经理陈雨佳,正通过手机直播,为网友讲述当地石板大米名称的由来。

开辟线上销路,打出产品口碑

得益于独特的自然环境,石板大米口感佳、营养价值高。“可酒香也怕巷子深,村里的大米多年来没有打出知名度,销路一直不好。”玄武湖大米专业作社理事长褚丽娟说。

早在2008年,褚丽娟就牵头成立作社,推动村里的稻田规模化经营。可是,受制于传统的种植、销售方式,乡亲们的日子始终算不上宽裕,村集体经济收入也一度入不敷出。

眼看母亲褚丽娟着急上火,2016年,在外工作了3年多的陈雨佳悄悄返乡,打定主意要通过互联网帮助老乡卖大米。

“以往到了水稻收获季,大伙儿都是被动等待商贩上门收购,卖不上好价钱。”陈雨佳心里自有盘算,毛遂自荐在作社担任起销售经理一职,“利用互联网,把优质大米直接端到消费者的餐桌上。”

开工不到一个月,陈雨佳就做成了单生意。“我把卖米的广告发到了朋友圈,有熟人感兴趣,一试还真不错,然后口口相传,一下卖出了几百斤。”

拍视频,搞直播,开网店……陈雨佳和作社的两个年轻人组成网络营销团队,把大米种植的各个环节都展现给消费者。慢慢地,陈雨佳在网上有了不少粉丝,线上订单也逐渐多了起来。

与此同时,作社在提高大米品质上也下足了功夫,从选种、耕种到加工,绿色技术覆盖全程:肥料方面全部施用肥和农家肥,除草则采用人工方式和稻田养鸭,灌溉水源来自镜泊湖和牡丹江……

“这么干费工费力,万一大米卖不上价怎么办?”有的村民担心。通过开辟线上销售渠道,销量的确增加了,可是价格相较往年并没有明显上涨。“怎么把好米卖出好价?”陈雨佳不断思索。

加强与网友互动,改进销售模式

“欢迎来到上官地村,这里不仅有美丽的玄武湖,还有200多户淳朴的农民”“今天请大家和小陈一起把鸭雏放到田里去”……积攒了一些经验后,陈雨佳和团队拍视频、做直播时,不再局限于推介产品,而是通过镜头讲述乡亲们种植石板大米的故事,展示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

在与网友的互动中,陈雨佳不断改进销售模式,升级服务体验。这天,记者跟着她下田察看水稻长势,清风徐来,掀起层层稻浪。地头上,立着一块块小木牌,上面写着不同的名字。

“这是我们推出的‘认种’模式,春天时消费者认购一亩稻田,秋收后就能收到这亩稻田产出的大米,还可以来村里免费体验插秧、收割水稻等农事活动。”陈雨佳说,“这个点子就来源于直播时跟网友的互动,当时有网友感慨我们这儿山好水好,想来村里体验种田。”

“认种”模式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今年的200亩稻田,在插秧之前就已被认购一空,预售款接近400万元。”陈雨佳说,今年插秧季,一些客户就带着家人来村里体验了一回乡村“慢生活”。

还有网友给陈雨佳留言:“大米买多了存不住,有没有办法随时都能吃到新鲜大米?”为此,陈雨佳推出定制销售模式,“秋收后,我们把稻谷存放在村里恒温恒湿的谷仓里。消费者可以根据相关凭证随时在网上兑换,我们按订单随时开机碾米,保证水稻脱壳后时间送到客户手上。”

“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我们还建起了农业物联网。消费者只要扫一下二维码,就能看到石板大米的生产全过程。”陈雨佳说,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者更加关注品质和体验,这种线上线下结的销售模式,能进一步增强消费者的黏性。

通常,一场直播要两个多小时,陈雨佳讲得嗓子冒烟,却乐此不疲。“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把家乡和家乡的石板大米推介出去。”据介绍,现在整个作社约1/3的销售额来自线上渠道。

农旅融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除了卖米,陈雨佳回乡创业还有一个目标:发展乡村旅游。上官地村紧邻玄武湖、镜泊湖,背靠火山口国家森林公园,区位得天独厚,自然风光优美。

“上官地村可谓‘天生丽质’,却一直‘疏于打扮’。”陈雨佳说,“以前村里的路坑坑洼洼,一下雨就泥泞难行。”

2019年,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渤海镇开始全力打造玄武湖农业公园,推动农旅融发展。与此同时,上官地村的人居环境大为改善。“我们以‘稻作文化’带动乡村旅游,修建了观景区、农事体验区、美食区、菜园采摘区等多个功能区。路平了,景美了,人气也旺了。”上官地村驻村张本军说。

在陈雨佳的镜头里,不仅有玄武湖碧波荡漾、田间稻浪起伏等美景,还有下田捕鱼捉鸭、制作黏豆包等乐事,吸引了不少网友慕名前来。“冬天农闲季,我们这儿照样也是网红打卡地。游客们滑雪橇、赏雪雕、吃黏豆包,体会浓郁的关东风情。”陈雨佳说。

眼看着游客越来越多,陈雨佳给母亲出主意,帮助村民装修家里闲置的老房子,作为民宿出租。这样既能增加村里的旅游收入,房主又能得到一份租金。目前,全村已有民宿19家,可同时接待100多人。

“现在,不仅家里的大米能卖出好价格,我还在玄武湖农业公园当起了讲解员,日子越过越宽裕。”村民梁丽贤高兴地说,“在作社打工、经营民宿、侍弄小菜园……大伙儿一年四季有活干,精气更足了。”

三、著名人物成功创业的故事有哪些

一、《李嘉诚的创业故事》

李嘉诚童年过着艰苦的生活。14岁那年(1940年),正逢中国战乱,他随父母走难,逃往,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庄静庵,可惜不久父亲因病去世。

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为了养家糊口及不依赖别人,决定辍学,先在一家钟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胶厂当推销员。由于勤奋上进,业绩彪炳,只两年时间便被老板赏识,升为总经理,那时,他只有18岁。

1950年夏天,李嘉诚立志创业,向亲友借了5万港元,加上自己全部积蓄的7000元,在筲箕湾租了厂房,正式创办“长江塑胶厂”。

不过,李嘉诚预料塑胶花生意不会永远看好,他更相信物极必反。于是急流勇退,转投生产塑胶玩具。果然,两年后塑胶花产品严重滞销,而“长江”却已在玩具市场大显身手,年产出口额达1000万美元,为塑胶玩具出口业之冠。

1965年2月,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人心惶惶,投资者及市民纷纷抛售房产,离港远走。房地产价格暴跌,地产公司纷纷倒闭。1967年,更发生反英暴动,进一步使房地产市场陷于死寂。

不过,李嘉诚却看好工商业的前景,认为这个商机十足的殖民地,不会久乱。他反行其道,在人们贱价抛售房产的时候,却大量购入地皮和旧楼。不出3年,风暴平息,社会恢复正常,经济复苏,大批当年离港的商家纷纷回流,房产价格随即暴涨。李嘉诚趁机将廉价收购来的房产,高价抛售获利,并转购具有发展潜力的楼宇及地皮。70年代初,他已拥有楼宇面积共630万平方英尺。

70年代的,4大资本最雄厚的英资洋行怡和、太古、汇丰及和记,在许多大失业的生意中,威力只手遮天。李嘉诚决定运用长江实业雄厚资金,收购某些具有实力的上市公司,个目标便直指怡和集团的主要旗舰“九龙仓”。

1978年,李嘉诚又再以出其不意的战术,收购另一个老牌英资公司青洲英泥,成为该公司董事局主席。不过,最令李嘉诚难忘的胜利,是成功的控制了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

李嘉诚的长江实业,以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实为“小蛇吞大象”的奇迹;而李嘉诚更因此成为入主英资财团的首位华人。

80年代以后,李嘉诚的版图再进行一系列的扩张。除了房地产外,还经营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等,形成一个坚不可摧,在举足轻重的大型综性财团。

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在英国上市,总投资84亿港元。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1130亿港元,创下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记录。Orange是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的,换言之,李嘉诚用了短短3年时间,便获利逾千亿港元,使他的资产暴升一倍。

进入2000年,李嘉诚更以个人资产126亿美元(即983亿港元),两度登上世界10大富豪排行榜,也是位连续两年榜上有名的华人。李嘉诚并多次荣获世界各地颁发的杰出企业家,还5度获得级着名大学颁授的荣誉博士学位。

经过20多年的“开疆辟土”,李嘉诚已拥有4间蓝筹股公司,市值高达7810亿港元,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电灯及长江基建,占恒生指数两成比重。集团旗下员工超过3.1万名,是第4大雇主。1999年的集团盈利高达1173亿港元。

李嘉诚晚上睡觉前一定要看半小时的新书,了解前沿思想理论和科学技术,据他自己称,除了小说,文、史、哲、科技、经济方面的书他都读。这其实是他几十年保持下来的一个习惯。

二、《马云的三次创业》

次:创办海博翻译社

马云之所以要办翻译社,主要是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1、当时杭州很多的外贸公司,需要大量专职或的外语翻译人才;2、他自己这方面的订单太多,实在忙不过来;3、当时杭州还没有一家专业的翻译机构。

很多人光有想法,从来都不会有行动。但是马云一有想法,却是马上行动。

为了维持翻译社的生存,马云开始贩卖内衣、礼品、医药等等小商品,跟许许多多的业务员一样四处推销,受尽了屈辱,受尽了白眼。整整三年,翻译社就靠着马云推销这些杂货来维持生存。1995年,翻译社开始实现赢利。

现在,海博翻译社已经成为杭州的专业翻译机构。虽然不能跟如今的阿里巴巴[18.740.32%]相提并论,但是海博翻译社在马云的创业经历中也划下了重重的一笔。海博翻译社给马云的启示就是:永不放弃。没有钱,只要你永不放弃,你就可以取得成功。

第二次:创办中国中国是中国家网站,虽然是极其粗糙的一个网站。

网站的建立缘于马云到美国的一次经历。1995年初,马云参观了西雅图一个朋友的网络公司,亲眼见识了互联网的奇,他马上意识到互联网在未来的巨大发展前景,马上决定回国做互联网。创业开始,马云仍然没有什么钱,所有的家当也只有6000元。于是又变卖了海博翻译社的办公家具,跟亲戚朋友四处借钱,这才凑够了元。再加上两个朋友的投资,一共才10万元。对于一家网络公司来说,区区10万元,实在是太寒酸了。

很多人都说,做网络公司,没个几百万上千万是玩不转的。又有人说,如今的环境跟马云创办中国的时候截然不同了,那时10万可以,现在肯定不行。对于中国来说,创办初期,资金也的确是的问题。由于开支大,业务又少,最凄惨的时候,公司银行帐户上只有200元现金。但是马云以他不屈不挠的精,克服了种种困难,把营业额从0做到了几百万。

当然,后来中国被杭州电信收购了。但是我以为,中国在马云手里,依然是成功的。

第三次:创办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次奇迹,这次奇迹是由马云和他的团队创造的。但是阿里巴巴创业开始,钱也不多,50万,是18个人东拼西凑凑起来的。50万,是他们全部的家底。然而,就是这50万,马云却喊出了这样的宣言:我们要建成世界上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

1999年,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国外风险投资商疯狂给中国网络公司投钱,网络公司也是疯狂地烧钱。50万,只不过是像趣快排SEO、搜狐、网易这样大型的门户网站一笔小小的广告费而已。阿里巴巴创业开始是相当艰难,每个人工资只有500元,公司的开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来用。

8年过去了。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联交所上市,市值200亿美金,成为中国市值的互联网公司。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由此缔造了中国互联网史上的奇迹。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业人物故事的内容,更多关于创业人物故事可以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