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用地膜污染现状与应对措施
1年前 (2024-04-22)
农用地膜污染现状与应对措施三亚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我国地膜用量及覆盖面积一直呈大幅度上升态势,年增长率在8%左右,1991~2011年20 年间,地膜使用强度增加了3~10 倍。
地膜覆盖应用作物也从经济作物扩大到粮食作物,应用面积作物依次为玉米、瓜菜、棉花、烟草和花生等。
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巨大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污染危害。
1、地膜残留量逐年增大,污染日趋严重 农地膜的原料是人工成的聚乙烯材料,该材料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很难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光降解和热降解,也不易通过细菌和酶等生物方式降解,一般情况下,残膜可在土壤中存留200~400年。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t,残膜率达42%,长期覆膜农田土壤中都存在程度不同的残膜污染,残留量一般在71.9~259.1 kg•hm-2。
2、地膜残留污染的主要危害 (1)影响土壤通透性和土壤肥力。
主阻碍土壤毛管水和自然水的渗透,降低土壤通透性,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肥力水平。
(2)影响种子发芽,降低作物产量。
影响种子发芽和导致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同时,残膜隔离作用影响农作物正常吸收养分,影响肥料利用效率,致使产量下降,减产率8. 3% ~54. 2%。
(3)引起家畜消化不良,甚死亡。
残膜碎片可能与农作物秸秆和饲料混在一起,牛羊等家畜误食后造成肠胃消化功能不良,严重时会引起牲畜死亡。
(4)造成环境污染,妨碍耕作活动。
残膜不回收,或者回收不彻底,直接造成“视觉污染”。
随着覆膜年数增加,土壤中不断积累的残膜缠绕农机具妨碍耕作活动。
3、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的主要防治技术 (1) 残留地膜机械化回收技术。
根据我国地膜残留污染的特殊性,现已开发出了滚筒式、弹齿式、齿链式、滚轮缠绕式和气力式等残膜回收机具,部分机型不适应当前的农业技术要求,作业性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节约型地膜应用技术。
为了减少地膜投入量,选用厚度适中、韧性好和抗老化能力强的地膜,在年使用后基本没有破损,第二年可以直接在上面打孔免耕播种,减少地膜投入量和操作用工,但使用2~3年后仍然需要回收处理。
(3)新型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技术。
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BDP(生物降解材料)生产技术日趋成熟,我国塑料行业也开展降解材料研发工作,研究出一系列可降解地膜。
如青岛宏达有限公司研发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山东天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氧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地膜,海南威盛华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全生物降解地膜等。
从环境效应考虑,生物降解地膜应具有较好前景。
可降解地膜的优势在于: (1)根据使用地区的气温、降水、湿度等自然条件及作物的目标覆盖期限,按照用户的要求量身定制配方,控制覆盖时间,满足覆盖时间后自动降解。
(2)使用后自动降解无残膜,无需捡膜,节约劳动成本。
(3)降解后无二次污染。
(4)使用方法与功能和普通地膜一样。
4、海南可降解地膜应用现状 我省虽未开始大面积使用可降解地膜,但也迈开了探索的脚步。
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近日引进的几种可降解地膜在海南示范应用,布置在三亚市常年蔬菜应急保障基地内,示范应用10亩。
此次示范应用的可降解地膜是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筛选出来的,包括生物降解地膜、天壮2号地膜、海南威盛地膜等几种可降解地膜。
下一步还将开展以下工作: (1)引进更多可降解地膜类型,满足不同需求引进功能性可降解地膜,如防虫型生物降解地膜、防草型生物降解地膜。
根据不同作物引进宽幅、降解期不同的可降解地膜,满足不同作物的需求。
(2)扩大示范应用面积。
在西甜瓜、圣女果、豇豆等作物上推广使用,面积逐年扩大。
地膜覆盖应用作物也从经济作物扩大到粮食作物,应用面积作物依次为玉米、瓜菜、棉花、烟草和花生等。
地膜覆盖技术的应用产生了巨大效益,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污染危害。
1、地膜残留量逐年增大,污染日趋严重 农地膜的原料是人工成的聚乙烯材料,该材料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很难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光降解和热降解,也不易通过细菌和酶等生物方式降解,一般情况下,残膜可在土壤中存留200~400年。
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农膜年残留量高达35万t,残膜率达42%,长期覆膜农田土壤中都存在程度不同的残膜污染,残留量一般在71.9~259.1 kg•hm-2。
2、地膜残留污染的主要危害 (1)影响土壤通透性和土壤肥力。
主阻碍土壤毛管水和自然水的渗透,降低土壤通透性,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土壤肥力水平。
(2)影响种子发芽,降低作物产量。
影响种子发芽和导致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困难同时,残膜隔离作用影响农作物正常吸收养分,影响肥料利用效率,致使产量下降,减产率8. 3% ~54. 2%。
(3)引起家畜消化不良,甚死亡。
残膜碎片可能与农作物秸秆和饲料混在一起,牛羊等家畜误食后造成肠胃消化功能不良,严重时会引起牲畜死亡。
(4)造成环境污染,妨碍耕作活动。
残膜不回收,或者回收不彻底,直接造成“视觉污染”。
随着覆膜年数增加,土壤中不断积累的残膜缠绕农机具妨碍耕作活动。
3、农田地膜残留污染的主要防治技术 (1) 残留地膜机械化回收技术。
根据我国地膜残留污染的特殊性,现已开发出了滚筒式、弹齿式、齿链式、滚轮缠绕式和气力式等残膜回收机具,部分机型不适应当前的农业技术要求,作业性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节约型地膜应用技术。
为了减少地膜投入量,选用厚度适中、韧性好和抗老化能力强的地膜,在年使用后基本没有破损,第二年可以直接在上面打孔免耕播种,减少地膜投入量和操作用工,但使用2~3年后仍然需要回收处理。
(3)新型生物降解地膜替代技术。
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BDP(生物降解材料)生产技术日趋成熟,我国塑料行业也开展降解材料研发工作,研究出一系列可降解地膜。
如青岛宏达有限公司研发的全生物降解地膜,山东天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氧化生物双降解生态地膜,海南威盛华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全生物降解地膜等。
从环境效应考虑,生物降解地膜应具有较好前景。
可降解地膜的优势在于: (1)根据使用地区的气温、降水、湿度等自然条件及作物的目标覆盖期限,按照用户的要求量身定制配方,控制覆盖时间,满足覆盖时间后自动降解。
(2)使用后自动降解无残膜,无需捡膜,节约劳动成本。
(3)降解后无二次污染。
(4)使用方法与功能和普通地膜一样。
4、海南可降解地膜应用现状 我省虽未开始大面积使用可降解地膜,但也迈开了探索的脚步。
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近日引进的几种可降解地膜在海南示范应用,布置在三亚市常年蔬菜应急保障基地内,示范应用10亩。
此次示范应用的可降解地膜是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筛选出来的,包括生物降解地膜、天壮2号地膜、海南威盛地膜等几种可降解地膜。
下一步还将开展以下工作: (1)引进更多可降解地膜类型,满足不同需求引进功能性可降解地膜,如防虫型生物降解地膜、防草型生物降解地膜。
根据不同作物引进宽幅、降解期不同的可降解地膜,满足不同作物的需求。
(2)扩大示范应用面积。
在西甜瓜、圣女果、豇豆等作物上推广使用,面积逐年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