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过世怎么说安慰的话(高龄老人逝世的表达)
各位网友大家好,小编现在给大家详细介绍有关“老人过世怎么说安慰的话”的核心内容以及“高龄老人逝世的表达”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帮到您。
老人去世怎么说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从汉字的表达上就能看出很多有意思的事,就算近义词,有些时候也不能通用。
场不对,人的身份不对,所用的措辞都得注意区别。
因为中国自古便十分注重礼节,词不达意,便是对人的不尊重。
名人去世,他所在的单位或者家人会对外发个讣告,正式通告此人逝世的消息,以便让吊唁者做好参加遗体告别仪式的准备。
我国有红白喜事之说,红指结婚做寿,白指高龄之人去世,又称喜丧。
从古今,我国民间的风俗对这两种事都很重视,操办得也相当讲究。
但在丧事上,讲究比结婚做寿还多。
不同年龄段的人去世,形容他去世的用词也不同,用错了,还会贻笑大方。
世界文明古国,就是这么讲究!
比如,未成年人去世,称为“夭折”或“早夭”;青、壮年时期去世,称为“英年早逝”,这个年龄阶段是1850岁。
没到60岁去世,应称去世的人终年 岁;寿到六十甲子时去世,会称他们享年 岁。
我国的文化对去世的人年龄划分非常的细,古代还根据身份地位对死的称呼不同。
我们都知道,古代皇帝去世,会称为“崩”;皇后去世成为“薨”,也可称为崩。古装剧里常听到,皇帝驾崩,皇后薨逝这样的说法。
普通人死亡,就用卒。
由于现代人寿普遍较长,享年和终年的用法经常看到。
有人认为享年是对死者尊敬的用法,因为它有个“享”字,会让人联想到享受,愉快的感觉,那肯定是长寿的人或者生前过的幸福开心的人用的。
于是对老年死亡者通通用“享年”。
细心观察一下媒体的用法,会发现,常见的享年和终年,还有更深一层的区别。
2016年,著名作家实先生去世,陕西作家协会的讣告里用的是“享年74岁”;金庸先生去世,各媒体用的是“享年94岁”;袁隆平院士去世,媒体也用的“享年91岁”。
看起来没问题,但是某TVB演员去世时,媒体用了“终年66岁”。
同样是名人,为什么这位演员用了“终年”这个看起来不够有敬意的说法?
根本区别就在于:前三位用“享年”的名人,是对社会有贡献的。
实先生和金庸先生是作家,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表现在文化贡献方面,袁隆平院士的贡献自然不用多说。
而那位演员,似乎没有公众承认的社会贡献,于是用“终年”,媒体只是站在客观立场上,不褒不贬地报道这件事情,不发表任何主观意见。
由此可见,享年是做敬语用,具体应用环境看发讣告的人与死者的关系和对死者的感情;而终年是不带任何感彩的。
普通人也可以用享年的,去世年龄不足50岁也可以用。
家中老人去世,后辈些讣告时表达对长辈的尊重和亲情,可用享年,单位职工去世,单位表示对员工生前工作的认可和敬意·,也可用享年。
但是如果站在第三方角度为一个历史人物写篇小传,或对普通人写篇新闻报道,用享年就不适了。
因为跟人家一没亲属关系,二不能主观臆断对方的好坏,用敬语便有站队之嫌,用中性词“终年”是最适的。
此外,每个年龄段死亡都有它特定的叫法。除了18到50岁死亡统称英年早逝外,还有细分。
20到29岁为存年,30到39岁为得年,40到49岁为酉年,50到59岁为终年,60到69岁为享年,70到79岁为寿年,80到99岁为高年;100岁为期颐。
只是现在的遣词中没有再分的这么细致,也没有社会地位之分,普通人死亡统一称去世,用享年还是终年看需不需要加入感彩。
在不确定用享年还是终年的时候可以都用“终年”,这个适用范围广的说法,还有“卒年”也可以与“终年”通用,古文里便有“生于何年,卒于何年”的说法。
用这两个词,不会出错。
老人家高龄去世怎么说丧葬对于农村人来说一直是个非常严肃的词,当家里有人去世,从闭眼咽气那一刻起,无数看不见摸不着的规矩就开始发挥其作用。
这些规矩都是不成文的,但人人都在遵守。
我们看到有人说某人去世时年龄时,最喜欢用的一个词是“享年”,比如享年多少岁。
我们初看这个词时感觉是个尊称,似乎用在什么年龄都可以。其实并不是这样的,这里面有大讲究。比如一个七八十岁的老人去世,如果说享年多少岁,这在懂行的人眼里就是闹笑话。
另一个特别容易弄错的地方是家里人去世时,别人怎么称呼自己或者自己怎么自称。这些都有讲究。比如年纪轻轻,父母双亡,自己写丧帖时,或者看到别人后如何自称?直接用儿子吗?那样会让人产生混淆。
所以,它这时面有一套说辞,也有一套专门的用语,并不是随便用的。更不能动不动就说别人享年多少岁,要看去世人的年龄是多大,再来决定用什么字。
那么,不同年龄的人去世,用什么来表达?家中不同人去世,用什么词来表达自己的身份?
咱们分别来说一下。
Ⅰ:关于不同年龄的敬辞我们的所有丧葬规矩来源于古代,在古代时,人去世时用什么字和他的身份有直接关系,比如:崩、薨、卒、不禄、死。
帝王去世叫崩,我们经常在电视剧里看到皇上驾崩了什么的。王去世称薨。大夫去世叫卒,《唐书》中说的是二品以上官员去世称薨,五品以上官员去世称卒。士去世称不禄,普通百姓去世称死。
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古代,人去世后用的字跟自己的身份有直接关系。那同样,不同年龄去世后,用的字词也是有巨大区别的。但一般都是三种,分别是:得年、享年、享寿。
先来说得年,得这个字本来无所指,有时候用于动词,有时候用于助词。在过去的农村,人如果没满三十岁就去世了,别人写敬辞时称得年。
比如某人二十五岁意外去世,写敬辞时说成是得年二十五岁。
所谓得,就是得到。
有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是三十岁以前这样称呼。古人讲三十而立,三十岁对于过去的人来说非常重要,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有所成就。也就是说,拼搏的年龄在三十岁以前。
但尚处在拼搏的年龄时,人却意外去世了,只能称得年。
此外,以前的人寿短,留全发,很多人到三十岁就自称老夫了,三十岁对于过去的人来说是个重要的分水岭。
再来说享年。
这是一个很多人会用到的词,也是在写敬辞时被广泛用到的词,但它真的并不适所有年龄段。比如很多人写一个上岁数的人去世时也用享年多少岁,这并不适。
享年适用的年龄段是三十岁以上,六十岁以下。
为什么是三十岁以上,六十岁以下?三十岁对于过去人的重要性我们上面已经说了,这里不再重复。
古人称六十年一个甲子,在寿普遍较短的过去,活一个甲子的人占少数。过去人说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就是四十岁时不再有疑惑,泄心劲了。到了五十岁就该知天了,里有的已经有了,里没得就不要强求了。
而这时候去世,也就可以用享年多少了,享就是享用,或者是享受。此外,享字在甲骨文里的样子就是宗庙,用到享年,有代去世人表达满意的意思。
来说享寿。
这个词在丧葬敬辞中非常重要,但却很少有人用到,因为它没有享年那么出名。
事实上,过了六十岁去世,统用的敬辞用词应该是享寿。
为什么是过了六十呢?我们知道,六十岁是一个甲子,而古人常说人活七十古来稀。
也就是说,能活过六十岁就了不得了,那就算得上是高寿了,毕竟平均寿较短嘛。
在人均寿普遍不高的过去,一个人能活过六十岁,就可以称得上是寿星了,也配用到寿这个字了。
故,享加寿,说明这个人是寿终正寝,是寿星去世,是不折不扣地敬称。
我们看这三种称呼,享年常用,个和第三个都不怎么常用。但在人均寿七十多岁的现在,用享年显然并不符这个词的意思,可还是有很多人用,这是一种错误的用法。
正确的应该是享寿。
Ⅱ:父母去世,儿子如何称呼与多大年龄去世用什么相对应的,就是父母去世时,他们的儿子如何称呼?有人说直接称父母名字加孩子,比如某某孩子。
这当然也是可以的,但仅限于口头用语,如果要写敬辞时,总不能也这样写吧?比如写某某人去世,留下某某孩子两名?这显然是胡来呢。
所以,这也是一件挺重要的事。
那么,到底都有什么称呼呢?在称呼上分别有四种:孤子、哀子、孤哀子、棘人。
我们分别来解释一下。
当家里父亲去世,而母亲健在时,称为儿子为“孤子”。古人说人生四苦,鳏寡孤独。中年丧妇说鳏,中年丧夫称寡,幼年丧父称孤,老年丧子称独。
所以,当父亲去世,家里母亲健在时,称儿子为孤子就非常容易理解了。这个字的单独解释是像是没有根的瓜,也引申为没有父亲的孩子。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这个字时说:孤,无父也。
当家里父亲健在,但母亲去世时,儿子称哀子。
哀的本义是悲伤,从春秋时开始,将失去母亲的孩子称为哀子,出自《仪礼·士丧礼》篇。
而当家中父母皆去世,只剩下儿子时,称其儿子为孤哀子。
这个比较容易理解,就是将上面的字给统一用了起来。丧父称孤子,丧母称哀子,父母皆丧称孤哀子也就一眼明了了。
棘人是个自称,而且是有特指的,它特指在居父母丧时的自称。
古代守孝时间长,甚有三年之久,在为父母守丧期间,自称就是棘人。比如给别人写信或者谈话时,自称棘人,使对方一下就明白这是个为父母守孝之人。这是对父母的尊敬,同时也在表明自己现在的处境。
因为在以前,守孝的人有很多事不能去做,等于是亮明自己的身份。
Ⅲ:当然了,现代有人会说哪里有这么些讲究,讲究这些又有什么用?不过是迷信罢了。
其实这怎么能称得上是迷信呢?敬语到了什么时候也不是迷信,往往说别人迷信的人,连迷信的真正意思都不知道是什么。迷信就是对某种观点或者事物盲目迷恋和相信。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客观的说别人迷信其实也是一种迷信。
在丧葬这种事上,的确存在不少的糟粕,但也有不少值得传承的精华,这些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东西,早已经融入到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对于敬辞和敬称,粗暴说成迷信是的不客观。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应该是正确态度,您认为呢?
以上内容就是关于老人过世怎么说安慰的话和高龄老人逝世的表达的全部内容,是由eastit小编认真整理编辑的,如果对您有帮助请收藏转发...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