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愿和回向(什么叫发愿文)

7个月前 (04-22)

各位网友大家好,小编现在给大家详细介绍有关“如何发愿和回向”的核心内容以及“什么叫发愿文”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帮到您。

问:法师,请问该如何发愿、发什么愿、怎么去行愿?谢谢法师!

如孝法师:怎么发愿呢?实际上,“愿”,是指愿景、方向。“发愿”就是在寻求资源和对接资源。我们“懒人”的修行方法就是跟着佛菩萨发愿。这是最省事、最有成果的方法。

那么,该如何行愿呢?首先,我们要“不忘初心”。人类很容易忘。这个“忘”就是亡,亡心,忘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人生目标从哪来?从起点来。也就是说,我们的起点要高。是从生层次的起点出发,还是从生存层次的起点出发,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这会形成先天性的硬伤。如果我们坐的是宇宙飞船,那就可以畅游宇宙;如果我们坐的是牛车,那真的是不可能的。他们的起点是不一样的。

其次,我们要把心发挥到。我们相不相信,心是有无限可能的?它又是怎么成为无限可能的?这就需要我们一定要知道宇宙的法则、自然的法则和精世界的法则。当一个人,成为宇宙真理的体现时,他就具备了开发宇宙的功能。他有心,有思考的能力,有唯明、唯知、唯觉——了解一切境的能力。他了解了一切境,当然就能够做选择,选择以生为起点。当我们有这个需求的时候,解决方案都是现成的——这就是佛法。

佛法中的六度万行,实际上都是拓展生机的方法。牵动生机的是愿力,这是一种对于生愿景不断坚持的力量。有的人知道愿景了,但是却不愿意去坚持。那他还是不知道。心力没有起来,心不可见,烦恼碰到境就会显现。佛陀告诉我们,要想爆发出这种对于生的关注,首先要感性地来理清认知。这是从爱心当中爆发出来的智慧,它是有力量的。

修行首先要培养自己的慈悲心。慈悲心怎么培养?在历史的进程中,人类走过的弯路都来源于现实。翻看人类的历史,我们会为人类曾经犯的错误感到痛心,铁人都会流泪。如果铁人都能流泪的历史,我们看着却无动于衷的话,那我们的态度就值得检查了。所以,要在真实当中补课,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所有的行愿都是以《普贤行愿品》为代表的。首先,《普贤行愿品》从人的态度谈起——礼敬老师。这代表了对人生真理的尊重。尊重,是一种最美好的心态,代表能够通过学习获得体验。“我慢如高山,不流智慧水”。如果以傲慢、自我的心来学习,高山上的水都会流走,不会蕴藏生机。所以,有的是态度问题,有的是认知问题。问题在哪里,就要在哪里对治。

《普贤行愿品》从态度出发,这是前期的准备。就好像我们计划去旅行,就需要根据天气准备衣服,这就是我们旅行的资粮。学佛的人一定要有资粮。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资粮:态度和准备,即赞叹,这是必不可少的。

赞叹是什么?礼敬是身,赞叹是语。人类所有的信息都通过语言来表达,这是和外界交流最直接的方法。你要什么,自己都没有说出来,我们能够知道吗?我们通过语言向佛陀表达,这就叫做称赞如来。比如说,我们要想获得生的愿景、如如不动的生本体,就要在我们自己生的呼唤当中显现,这就是“如来”。

“如来”就是朝着如实的道路走。而我们的问题往往就在于总是冲着虚假、自我的道路在走。我们前面的路都是断头路。走过去,人生就会跌入悬崖。现在,我们是要走一个和宇宙链接的道,是生生不息之道,这就叫“如来”。

“如如不动”与“不断显现”,这代表了我们生内在的本质。如如不动的是理想和精;不断显现的是要把我们的美德展现出来。我们要呼唤我们的美德,就是要说出来,就是一定要有生的对境。所以,我们要礼敬诸佛、赞叹如来、广修供养……

供养是生的流通。我们每个人都在接受来自宇宙的恩惠。宇宙很慷慨,给予我们一个人身;父母很慷慨,给予我们一个肉身。我们的存在是接受了很多生的交流才得以展现的,是和所有的信息有链接的。所以要广大、关照和呼应。许多人很懒,生中只愿意接受别人的给予,却从来不愿意与人呼应。其实,这也是我们修行人的一种态度——知恩、报恩。

供养诸佛就是在和高端的智慧生体发生链接。同时,也是表达感恩的一种美好的心。这种心能够让我们成为一个法器;能够让我们拥有最美好、纯粹的情感;能够让我们所有的内在生都得以正向的拓展。我们所供养的每一个对境,都是我们未来生现的因缘。

对待所有的因缘,就好像对待每一棵花、每一棵草。它被风打了,我们能把它扶一扶;它缺水了,我们能给它浇一浇,这就是我们美好的心。这是我们对生的感悟和珍惜——惜福、培福。出家人修行怎么修?走到一个地方,首先要感谢这个地方的因缘。过去、现在和未来,是这个地方的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单位承载了这个地方。在这里,钱掏出去就有一口热饭吃,就有一个旅馆在等待我。并不是说给了钱,就扯平了。那你为什么不直接吃钱、睡钱呢?

感恩不是附加的。不是我们给过钱,就不应该感恩了。从生的本质来说,我们要有供养的心。离开这个地方的时候,也祝愿这里将来更好。让后来的人更能够有一个空间,让行者不受雨打风吹,让住者都能广厦万千。这就是在给生添分。我们可能不会再来了,可如果我们的儿子来,算不算我们来?有些人说:“我不来了,我还管那么多”。我们总得想办法让它延续下去。我们这个社会还有没有发展的空间?我们祝福它有什么不好?我们去奉献又有什么不好?

还要忏悔。我们兢兢业业地做了很多事,但有一些事是做不了的。比如,报恩。父母之恩是报不了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自我太强,从来没有聚焦到父母。我们也从来没有真正的感谢过这个世界。我们感谢它的时候,都是在一念之间;而我们使用它的时候,却是在生生世世之间。我们的感恩是无尽的,我们的忏悔也是无尽的。对所有的生来说,忏悔代表了我们广大的坚持和深刻的体会。

这些都还只是在态度的层面上,还没有进入资粮的阶段。资粮的阶段是什么?众生有问题时,我们能不能够让他们的觉性,能不能够与所有的人共进退。我们需要有资粮。如果我们连自己的人生都搞不定,一辈子都是寅吃卯粮,我们的人生是成功的吗?肯定是过去世没有爱心,今生也没有爱心,是一个很自私自我的人。给自己花多少钱都舍的,给别人花一点钱都舍不得,一定是这种错误的模式。

我们要破除多少认知,才能够打破我们和每一个生之间的局限,回归到那个生共同体的境界?在这个境界当中,我又该如何把握所有众生前进的方向为他们服务?如何为他们在精方面的拓展提供一些资源?这就是福报。福报该如何回向呢?我的福报不是为自己修,而是回向人类觉性的,这就是智慧。我们回向所有人间灾难的息止,以及生存的危机的解除,这就是福报。众生需要什么,以我们的福报为他去分享,成为他的一把遮阳伞,这就是菩萨。

真正的菩萨住在如来家,行持如来之事,修出广大的福德,回向给众生。就好像父母把所有的家产都交给孩子一样,回向给他,那么自己得到了一个更高的视野。从凡夫修到成佛,有五十二个阶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个就是十信,信念的抉择。在信念的抉择之后,我们将有一个安住的精世界,成为生的聚焦。聚焦在这个目标上,以佛菩萨对生广大的实践和理论为自己 人生的全部,来行持佛菩萨的事业。

宇宙会分享我们的成佛经验。这是永无止境地生内在,是智慧的圆满,及外在事业的展开,也是服务众生的境界。我们不仅仅是服务于人类,而是服务于每一个有情众生。他们生的缺陷和漏洞我们都能看见。这就是“心里有心,眼里有事”,这就是菩萨的事业。

心里有心,发的就是追求善生圆满境界的愿——要和一切众生达到最圆满生的解脱。为了这个目标,要不断地去扩充自己,服务众生。这是一种生生世世和宇宙共进退的生模式。这就是愿、行愿,以及行愿的境界与兑现。

这些都是以态度为前提的,叫做“加行”,是前期的准备。如果前期的准备都没有,后面的就更不用谈了。态度决定一切,认知决定方向,实践兑现一切。这就是佛菩萨的生历程。佛陀提出这个方案,这是他对人生的感受和人生的实践。他走过的路就是我们要走的路。佛陀走过很多弯路,我们现在不用再走,直接就和他对接、链接上了。直接站在他的肩膀上去看世界;直接站在他的福报上去开启我们的人生。就好像我们的父母很富有,我们有一笔巨大的遗产,即起点、认知和实践都很高,那么我们再开创一片事业就是有可能的。

在佛陀之后,经过社会几千年的沉淀,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福报。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来总结对人世间的观察:无常、苦、空、无我。在世间的范围来说,都是遵循这个规律;在出世间来说,都是无限生机、无限愿景和无限兑现。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于“毕竟空”当中建立一个庄严的世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做不到。这就是愿和行。一切的问题、一切的未来和一切的规划都是这样。如果没有佛陀,我们就会多走很多弯路,我们的觉性很难持续地发展,会在某一个阶段又走回头路。这就很麻烦。

以上内容就是关于如何发愿和回向和什么叫发愿文的全部内容,是由eastit小编认真整理编辑的,如果对您有帮助请收藏转发...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