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俱进什么意思解释(与时俱进下一句怎么接话)

10个月前 (04-22)

各位网友大家好,小编现在给大家详细介绍有关“与时俱进什么意思解释”的核心内容以及“与时俱进下一句怎么接话”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帮到您。

作者:白军鹏

《急就篇》又称《急就章》,是成书于西汉后期的一部字书。全书原三十一章,东增加为三十四章。《汉书·艺文志》:“元帝时黄门令史游作《急就篇》……皆《苍颉》中正字也。”将《急就篇》的作者及编写时代等情况交代得十分清楚。

南宋的王应麟将《急就篇》的内容主要分为三大类:“始以姓氏名字”“次之以服器百物”“终之以文学法理”。如果展读全篇,可以发现虽然《急就篇》篇幅不大,其对汉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却是十分全面的。元代的戴表元称其“四民之业,百用之宜,靡不周究”。沈元先生亦指出《急就篇》是“汉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作为一部以教人习字为主要性质的字书,《急就篇》甫一编成即风靡流行。20世纪初以来在西北地区所发现的屯戍简中即经常见到写有《急就篇》内容的简牍,其时代多为西汉后期,与《急就篇》的编定时代几乎同步。这些简牍或为习字之范本,如敦煌汉简1972及2356等,一般写在三棱木觚之上,与《急就篇》首句中的“奇觚”相契,且多书写工整,字距阔大疏朗;亦有书写片段文字的习字简,如居延汉简169.1+561.26、居延新简EPT48.78等,往往文句不全、书法拙稚,且常与其他内容混杂。汉魏以降,《急就篇》在社会上继续产生广泛影响。传世文献有很多记述,顾炎武总结称“汉魏以后,童子皆读史游《急就篇》。”出土的汉唐间刻写《急就篇》文字的砖刻铭文、楼兰残纸以及吐鲁番古写本等亦可说明其在当时的影响之深远。更为重要的是它经受住了时代的汰淅,成为秦汉字书中完整保存今的一部,而西汉的《凡将篇》《元尚篇》乃东汉的《劝学篇》《太甲篇》等则均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甚诸多汉代字书的母体《苍颉篇》也在唐宋之际亡佚了。

《急就篇》能够历两千年而不亡,以往学者们普遍认为与《急就篇》内容相对简单、篇幅适中以及与书法结等几个因素相关。这些判断都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与章草的相互作用对《急就篇》的流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过除以上因素以外,考察《急就篇》本身所具有的特质,我们可以发现它是一部渊源有自而不故步自封、能够与时俱进的字书。

“汉承秦制”,据前揭《汉志》可知《急就篇》是在《苍颉篇》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篇中文字均取自后者。此时的《苍颉篇》是“闾里书师”并李斯的《苍颉篇》、赵高的《爰历篇》以及胡母敬的《博学篇》而成的汉代本。李斯等人作《苍颉篇》的最主要背景是“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者”。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书同文”价值,客观上要求其在选用文字时仔细斟酌,这与同时期《吕氏春秋》的“增损一字予千金”大概是可以相匹敌的。《急就篇》脱胎于《苍颉篇》,可谓根基深厚,从文字的编排及组上大量吸收《苍颉篇》的影响。我们以目前公认保存最好的北大简《苍颉篇》与《急就篇》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如果从词或短语的角度来看,两书相同之处甚多。如北大简24、25相连的“荠芥莱荏”“茱臾蓼苏”两句之于《急就篇》第十章的“芸蒜荠芥茱萸香”;再如北大简18“笔研筭筹”之于《急就篇》第三十一章的“笔研筹筭膏火烛”等,此类例子甚多,不遑枚举。

但是《急就篇》对《苍颉篇》的接受绝不是机械地照搬,而是进行了宏观与微观上的调整。这些调整均结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及语言演变的现实情况,与时代同步。

在宏观上,《急就篇》首先调整了句式。《苍颉篇》四字一句,其文字间的编排或具语法关系,如“苍颉作书”“以教后嗣”等,或为同义、同类词的罗列,如“颛顼祝融”“黚黶黯黮”等。而《急就篇》则以七言为主体,杂有三言与四言。三言句均为姓名字,位于开篇几章,而四言句主要是史游原作之一章。而这又可与汉代七言诗歌的发展相表里。一般认为汉代的七言诗歌“更多的是七言与三言、四言相间的杂言。”。说明《急就篇》在编写时受到了当时特定语言环境的影响。类似的,与《急就篇》大约同时的水泉子汉简《苍颉篇》亦由四言变为七言,如“黔首[~符号~]康歌鼓瑟”“亲戚弟兄宗益强”等,其方法是在四言的基础上加上三字以顺续或疏解四言的文义。这种做法一方面是为了让文义更加晓畅,另一方面也与当时七言诗歌的发展存在密切的关联,而这与《急就篇》的句式变化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除了句式的变化,较之《苍颉篇》,《急就篇》还在文字编排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前面已经提到汉代的《苍颉篇》是“闾里书师”秦代《苍颉》《爰历》《博学》三篇而成,现在看来这个工作只是简单的并,并没有对其内部的结构进行变动,这就必然会造成内容上的矛盾,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是一些内容相关的文字会在不同的位置出现,如表示“”类的内容在《苍颉篇》中的分布较为分散,北大简2“瘛癃痈痤”属于《苍颉篇》,简36“瘅热疥疠”则属于《爰历篇》,简39“疟断痥[~符号~]”又属于《博学篇》。而《急就篇》中相关内容均集中在第23章——这样的编排显然更加科学,且易于学习和接受。

在微观层面,《急就篇》对《苍颉篇》文字的替换也与秦汉时期日用语汇的变化相同步。北大简3“抑按启久”,水泉子汉简及新近公布的汉牍本《苍颉篇》“启”均作“开”,这显然是避汉景帝刘启名讳。马王堆帛书《脉法》有“用砭启脉者必如式”一句,其中的“启脉”即“刺破血管”。作为一种起源甚早的方法,砭法作为针法的前身已无可疑。在马王堆帛书的相关文献中仅见灸法与砭法而未见针法。《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明确提到以针法代砭法。而在西汉后期的文献中亦可清楚的看到“”法在此时已经取代了“砭启”法,如武威医简记述刺灸疗法的简文均以“箴”与“刺”连用。与《苍颉篇》“启久”相对应的《急就篇》则作“灸刺”,时代相近的武威医简25有“年过百岁者不可灸刺”一句。由“启久”到“灸刺”“刺灸”的变化表明:作为医用词语,“刺”在此时当已取代了“启”,而《急就篇》恰好适时地进行了替换。

再如北大简35“镜籋比疏”,《急就篇》相对应内容作“镜籢疏比”。颜师古注“镜籢,盛镜之器,若今镜匣也。”北大简整理者最初受《急就篇》的影响将“籋”读为“籢”》,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104页)。然而《说文解字》谓“籋,箝也。”段玉裁:“夹取之器曰籋,今人以铜铁作之,谓之镊子。”说明“籋”可作“箝”“镊”之义解。汉牍本《苍颉篇》此句“籋”即作“镊”。检查汉魏文献,“镜籢”连用十分常见,而几乎不见“镜籋”一语。因此从“镜籋”到“镜籢”亦表明《急就篇》随着社会普遍用法的改变而对《苍颉篇》的语汇进行了替换。

应该承认,与时俱进并非保持《急就篇》不亡的要素,但是其在《急就篇》的流传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则是显而易见的。虽然《急就篇》“自唐以下,其学渐微”,不过南北朝隋唐时期开始编定流行的《千字文》《开蒙要训》等无不受其影响,这些著作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此后千余年的童蒙教育。而《急就篇》经唐代颜师古、宋人王应麟等注释、补注之后逐步走上经典化之路,并以另一种身份在文化传播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光明日报》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以上内容就是关于与时俱进什么意思解释和与时俱进下一句怎么接话的全部内容,是由eastit小编认真整理编辑的,如果对您有帮助请收藏转发...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