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晚会节目语(春晚的经典小品)
各位网友大家好,小编现在给大家详细介绍有关“文艺晚会节目语”的核心内容以及“春晚的经典小品”的相关知识,希望能够帮到您。
自1979年开播以来,央视春晚已经走过了43个年头。
1.《吃面条》
1982年,朱时茂因主演谢晋导演的《牧马人》而在内地当红小生,陈佩斯也先后出演了《看这一家》(1979)、《琵琶魂》(1982)、《 《日落街头》(1983)等影片在影坛崭露头角。
两人于1984年携手登上春晚,贡献了春晚史上部小品《吃面条》。
《吃面条》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为了实现自己的演员梦,陈佩斯饰演的陈小二去当群演。他拍的戏是吃面条的戏。导演(朱时茂饰)教了他两句台词,他却记不住。结果吃了一大桶面,戏还没拍完。
陈佩斯的小品没有太多语言,擅长用生动的肢体语言逗观众。这也充分展现了他深厚的演技,与朱时茂的配也相当默契。从这张小品开始,两人的长期作也开始了。
整部小品虽然只有13分钟,但陈佩斯和朱时茂在排练过程中遭遇了很大的挫折,三度试图放弃。直到春晚直播前不到半小时,小品还没有完全通过,最终导演黄义和顶住压力同意了。
黄义和对《吃面条》评价很高。他说:“《吃面》是我们春晚真正意义上的部小品。”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其地位毋庸置疑。
2.《招聘》
1989年,黄宏登上春晚,表演小品《招买马》。
这是他创作的剧本,演员有小林、史胜杰和方清灼。 .
小林饰演招聘经理。史胜杰、方清灼、黄宏相继前来应聘。忘记经理分配的所有任务。这部小品一方面揭示了适度饮酒的道理,另一方面也讽刺了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
早在1987年,黄宏就带着小品《邻居和房子》去春晚剧组报名,但那次失败了,直到1989年才如愿以偿,也开启了一个时代。
可惜小品中的小林和师胜杰两位演员已经不在了。
小林是相声马季的,原名赵小林,2015年因白血病去世,享年59岁;因病医治无效在哈尔滨逝世,享年66岁。
3.《主角与配角》
陈佩斯11次登上央视春晚,其中10次是和朱时茂一起。两人是一生同进同退的好兄弟。
如果说《吃面》开启了春晚小品时代,那么1990年《主配角》的成功则是小品正式取代相声成为春晚主角的标志。
这部小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陈佩斯和朱时茂小品的日常创作。一有意见不,朱时茂就假装在电影制片厂当过男主角,嘲笑陈佩斯出道时只是跑龙套。
两人以这场日常为线索,写下了“主角与配角”的故事。
导演黄义和对这部小品评价很高,不遗余力地让它登上春晚。
但节目审查认为故事中的叛徒有点不对劲,希望改正;使小品能够原汁原味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4.《相亲》
赵本山曾经是春晚一哥,他辉煌的人生始于1990年的春晚。早在1988年,赵本山就带着小品《老少皆宜的心》参加春节联欢晚会的评审,但因故事中方言过多而被否决降了,不肯放弃,就这样耽搁了一年。
1989年底,在导演黄义和的帮助下,经过修改,《老少皆宜》获批,最终将小品名改为《相亲》。
结果可谓出道即登峰造极,一炮而红。
赵本山当时只有33岁,但在小品中却打扮成了58岁的老男人,也是非常的栩栩如生。
有人说,赵本山著名的招牌是“三丑”,即长相丑、语言丑、行动丑。不同于陈佩斯的风格,但也别具一格,也得到了观众的肯定。
今年以来,赵本山21次登上春晚,是小品演员中最多的,成为“春晚一哥”。
5.《草队》
1992年登上春晚的《草队》,由广东电视台选送,王庆等编剧创作,马大龙执导。
故事讲述了一家经济困难的剧组从赞助商侯先生(郭畅饰)那里拿到了三万元,却因为侯先生要在影片中投放广告而引发一连串的笑话。
郭畅和潘长江并称为大江南北喜剧演员,他们精彩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高度肯定。
潘长江因这部小品在内地家喻户晓,从此演艺之路一帆风顺。
郭畅是小品中的核心人物,但此后他的发展空间非常有限,只好回到广东卫视继续从事自己擅长的电视剧。参演过《万花筒》、《珠江恋》、《陈梦姬传奇》等知名剧集。
2000年,广东卫视开播电视剧《外来媳妇本地郎》。该地区深入人心。
不幸的是,他在2003年被诊断出患有胃癌,并一直带病继续演戏,直到2006年6月14日在广东省中医院逝世,享年50岁。
6.《打扑克》
1994年,黄宏风格已经成熟。今年,黄宏带来的小品《打扑克》改编自黄宏和焦乃骥写的短篇小说。
故事讲述了采购员黑桃K(黄宏 饰)在火车上偶遇老同学记者洪涛J(侯耀文 饰),一起“打牌”取乐的故事。
有趣的是,小品中并没有真正的扑克牌,而是两人随身携带的名片,以及名片上人物的社会角色来区分他们的“大小”。
“一把小科长”,“六个科长管六个科长”,“现在的名片是你给我的,我给你。十张名片就是九个经理,只有一个是《经理助理》——小品中妙语连珠,妙语连珠,生动故事背后揭示的社会现象和现实问题,发人深省。
这段批判时下弊端的小品今仍被网友们时常提及,足以证明好的作品不仅有感染力,更具有生力。
令人遗憾的是,侯耀文于2007年6月23日突发心肌梗塞去世,享年59岁。
7.“如此包装”
赵丽蓉和龚汉林都是央视春晚的熟悉面孔。 1995年作推出小品《如此包装》。
故事讲述了唱评戏的赵丽蓉被一家包装公司看中,欲作推出说唱版戏评《花为媒——报花名》。
“包装”是当时的时尚关键词,石林和沈永年抓住了这个主题,创作了《这么包装》的剧本。
作品中将戏曲批评与说唱艺术相结的想法在那个时代也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赵丽蓉年轻时,因长期在剧团演出,腿部受伤。每当天气一冷,这旧伤就一直折磨着她。小品结束时,赵丽蓉突然一个趔趄,在一段说唱和舞蹈后单膝跪地。那个动作不是故意的,而是她当时腿部受伤发生的意外,这让表演变得更加困难。更生动。
龚翰林是著名漫画家唐杰中的徒弟。从1990年春晚小品《打麻将》开始,他已经站在春晚舞台上17年了。
其中,他与赵丽蓉作的作品最为经典。一老一少,一胖一瘦的组,无论何时站在舞台上,都能给观众带来亲切感。
8.“机器人故事”
可能很多网友不知道,冯小刚导演也在1990年代为央视春晚创作过小品,其中1996年的《机器人总动员》是最经典的一部。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机器人”是一个新词,充满了想象。
在这部科幻小品中,蔡明用精湛的演技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生动的未来智能机器人形象。
作品中,“所器人在输入正确程序之前都是柔道七段”、“你长得像蔡明,要不就叫你菜花”、“我送你礼物”等台词其他台词都是流传今的金句。
郭达20次登上央视春晚,也是观众耳熟能详的老将。他独特的尖锐声音和高大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此外,他还是一个货真价实的郭达。
蔡明上央视春晚多达27次,为我们贡献了多达28部作品。 2000年她推出的电视剧《闲人麻姐》更是室内情景剧中的经典。
9.“工作中的冒险”
1996年,赵丽蓉和龚翰林再次站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为我们带来了《如此包装》的姊妹篇《职场奇遇》。
故事讲述了找工作洗碗的老太太赵丽蓉,遇到了“太后酒楼”西餐厅的无良经理(龚翰林饰)。
经理想把她包装成劝酒传菜的“慈禧太后”,而赵丽蓉因为看不惯西餐厅哄抬物价赚黑心钱,告发给物价局,留下“货真价实”的字样,然后走人。
在原剧本中,赵丽蓉需要写“本来有“不骗人,货真价实”八个字,但由于时间有限,缩减为“货真价实”四个字。
赵丽蓉自幼不识字。在家拿着旧报纸练了无数遍,老演员的敬业精真的很感人。
赵丽蓉曾8次登上央视春晚,参与的每一部小品都是语言类节目的精品。曾出演1999年春节联欢晚会小品《老出征》。
2000年7月17日,赵丽蓉因肺癌去世,享年72岁。她留下的经典作品今仍深受观众喜爱
10.“卖敲”
2001年央视春晚的《卖敲门》是赵本山、范伟、高秀敏的代表作。
故事中,大傻子赵本山想在家里做一对没用的一对,范伟被拐卖去做厨师,过了一段时间才傻傻地买下了被拐走的一对。
小品生动有趣、轻松自然,给观众带来欢乐的同时,讽刺了社会上的把戏,成为年度最受观众欢迎的节目。
范伟出道时跟随赵本山到处演出,与高秀敏作多年。后来,他离开了赵本山,进入了影视圈。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成为了内地家喻户晓的影星。
而赵本山也曾出演过《落叶归根》等代表作。这些年虽然年纪大了,但他的心还是放在了自己的电视剧《刘老根》上。
n 高秀敏,东北二人转演员出身。 1994年亮相央视春晚,为观众带来了小品《密码》。 2005年8月18日凌晨4点,高秀敏突发心脏病去世,享年46岁
我们现在回头看这些作品,依然会被生动的情节所感染,为演员们的表演喝彩。当时的这些小品,都是取材于现实生活的创作,带有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具有反映生活、批判时局的能力。
以上内容就是关于文艺晚会节目语和春晚的经典小品的全部内容,是由eastit小编认真整理编辑的,如果对您有帮助请收藏转发...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