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怀念————方荣翔先生逝世三十周年

1年前 (2024-04-22)
永远的怀念————方荣翔先生逝世三十周年仰梧观凤 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方荣翔先生1925年7月19日出生在北京(1989年4月22日在济南逝世),他从小热爱京剧,6岁开始先后向尚小云、张鑫奎、宋富享、谭世英等老师学戏,16岁拜裘派花脸艺术创始人裘盛荣为师,专攻花脸。
他先在天津一带演唱,后来为了谋生,流落在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地卖艺。
好不容易熬到抗日胜利,20岁的方荣翔在东北终于出了名。
然而,接着内战的炮声响起,国民伤成天占据戏园子,无理打闹。
他无法演出,走投无路,只好带着戏班子在四平市投奔了国民第71军,成为该军第88师京剧队。
1948年3月,东北野战军七纵解放四平市,第88师覆灭,方荣翔等人再次流落在街头。
3月下旬,他们推出了一台新剧《龙凤阁》。
方荣翔演出时,七纵司令员邓华去看了。
邓华司令员长期在军旅却酷爱京剧,也十分喜欢裘派唱法,当他得知方荣翔没有职业,在街头流浪时马上决定招收他参加,贡献一技之长。
两天后,第七纵队的参谋长和政治部一位部长,带着三驾马车,来到了方荣翔的住处,接他参军来了。
除了方荣翔一家人外,他们还点名要了戏班子的青年老生殷宝华和演武花脸的方荣翔的内弟。
此时四平仍是天寒地冻。
方荣翔一家五口——母亲、妻子、一个两岁女孩和一个一岁男孩,在寒风中冷得直发抖。
在国民第88师时,方荣翔一个月挣9万元旧币,吃喝开销都不够,哪能添置衣衫?随同参谋长前来的警卫员见状,主动脱下自己的大衣,披在怀抱孩子的方荣翔的母亲身上。
方荣翔看见这一幕,泪水潸潸而下。
就在这起,第七纵队成立了以方荣翔为主要演员的京剧团,由此,方荣翔也成为了一名文艺战士。
后来,他成为了中国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1948年方荣翔参加了中国人民,他在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京剧队曾多次立功被授予解放勋章。
1956年方荣翔转业到山东省京剧团工作。
他始终清白做人,精心演戏,刻苦钻研裘派艺术,成为功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方荣翔忠实地继承了裘派艺术,并且有所发展和超越。
他根据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将风格向媚婉方面拓展,他的唱腔遒媚舒朗,空灵剔透,被观众誉为"方氏裘韵",外国朋友赞之为"东方艺术的瑰宝"。
今天是方荣翔先生逝世30周年纪念日。
斯人已去、余音绕梁,在此,对于三十年前与方先生一起的岁月加以怀念。
忘不了你安排团里的“小拖鞋”汽车拉我们去南新街,忘不了在小东屋给我们说戏的音容笑貌,忘不了您在病房里的那种倔强的眼,忘不了您对我们小字辈的谆谆教诲!每每听您给我说的老生戏的录音,都有一种咱们爷们儿在院子里对话的感觉。
忘不了三十年前的今天,您在省立二院的西二病区依依不舍的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任我们怎么哭,怎么喊,你再也没有睁开眼,哪怕是眯着眼睛再看我们一眼。
先生从艺50余年,为继承和弘扬裘派艺术,为振兴京剧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被称为“艺术精湛,品德高尚”的典范。
他一生的先进事迹很多,简括地说,有以下几方面。
,方荣翔精品格的可贵之处,集中表现在他无限热爱人民的艺术事业上。
方荣翔是在革队伍里锻炼,在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一位人民艺术家。
他把自己的生无私地奉献给了人民的艺术事业。
由于积劳成疾,方荣翔在1974年就犯过心脏病。
1985年,由医院建议,山东省委省政府领导决定,聘请外国专家为他作了心脏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方荣翔多次表示, “给了我第二次生,我要竭尽全力为四化多做贡献”。
1988年6月18日,他在利舞台演出《打銮驾》时,心脏病突然发作,团领导和闻讯赶来的朋友商量立即送医院治疗,并安排他的化妆,接演后半场。
服药缓解以后,方荣翔执意继续上场。
他说,决不能让台下的观众失望。
尽管领导、医生和朋友再三劝阻,他还是不肯。
他说:“万一出了意外由我自己负责。
”他冒着生危险,毅然登台演完了《铡包勉》和《赤桑镇》两折唱功很重的戏。
观众知道方荣翔动过心脏大手术,犯了病仍坚持演出,很多人激动地流下了热泪。
有位卢森堡华侨到医院看望方荣翔时说:“方先生,你带病演出,我们是含泪看戏的呀!”在以后的几天里,方荣翔白天住院,晚上在医生的监护下坚持演出,直到圆满地完成了赴港的演出任务。
“活包公”方荣翔冒着生危险登台献艺,极大地震撼了观众,他们说:这只有在培养下的演员才能做到。
在离开的前夕,港安医院为方荣翔作了心血管造影检查,发现1985年搭桥手术的四根血管已全部堵塞,需要作第二次心脏手术。
当时在的姜春云省长到医院看望了方荣翔,并与省委领导商量,决定尊重医生意见在为方荣翔作第二次手术,要不惜代价延续方荣翔的生。
而方荣翔此时向医生提出的问题是:不作手术以后能不能演出?作了手术以后能不能演出?他明确地对医生说,如不能再演出,手术也不必作了。
当医生们经过研究分析告诉方荣翔手术以后还可以再登台时,他才接受了手术。
手术前他写了一篇《重托》,其中说:“一旦手术不顺,我的家属、亲友,特别是我的子女,不能有丝毫对医护之不满。
”“如果我不幸,不要留骨灰盒,我的演员名字留给了广大观众,这是一个演员一生中的荣誉。
当然,我心中不满足的是,还有许多演出、录像、录音、拍电影工作没完成,深感愧意。
”手术进行了14个小时。
手术后的次日早晨他就坚持下床,第四天就为医护人员唱了几句。
当医生说,你可以重新登台演戏时,方荣翔放声大哭。
不,这是为他第二次战胜死的胜利的开怀大笑。
事实证明,方荣翔的灵魂属于人民和艺术事业,对于他来说,离开了观众比什么都痛苦。
不惜重金,两次为他作心脏手术,充分体现了和政府对这位杰出的艺术家的关怀,而他自己两次甘受手术之苦,为的是艺术生的延长。
他用生去延续艺术,用艺术去延续生,多少年来他是一贯如此的。
1988年10月,他写信给一位朋友追述一次在北京演出的情况时说:“演《铡判》那天上午,突发心绞痛,亏我自觉症状早,服药吸氧,躺了,我只有一个念头,不可回戏,要坚持。
”“那天浑身没一点力,在‘望乡台’上双腿发抖,但凭毅力,我还是控制住了。
”1981年在天津一次演出后,心脏病发作,他的夫人张玉荣搀扶着他慢慢地走下了剧场的台阶,刚要出门时,忽然想到传达室里的一位老同志还没有听他的戏,便强忍病痛,给他唱了一段。
那位老同志看他满脸滚动的汗珠,苍白的气色,知他身有重病,说什么也不让他再唱下去,但他还是用小声唱完,并说“对不起!”然后鞠躬告辞。
先生一心想着观众,把为观众演戏当成自己的天职。
田间、炕头、列车上、车间里,走到哪里就把戏送到哪里,就连到他住地送信的、送牛奶的、拉垃圾的也都听过他的演唱。
虽然把毕生心血献给了观众,但他仍嫌不足。
他曾恳切地对医生说:“我不多要求,再给我两年的时间,我把欠的‘债’还了,就是死也心安了!”他所说的债,就是已答应了的到河南、四川、贵州等地的演出。
由于病魔肆虐,方荣翔同志自知来日无多,他在遗嘱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我仅仅是一个京剧演员,基础有限,水平不高,贡献很少,可是领导给了我许多很高的荣誉,我心中很是有愧。
自己想去完成的一些任务也未能如愿,对和政府、对人民、老师们、观众们、亲友们,我只有歉意,我是怀着深切的歉意向你们作别的。
”多么诚挚的感情!多么高尚的情怀啊!方荣翔同志已将毕生心血献给了为之奋斗的艺术事业,献给了广大观众,用自己的心血延续了裘派艺术的长河。
他创造的艺术形象,刚柔相济,气象超然,雄浑磅礴,栩栩如生,是他精品格的外射。
他把自己献给了,献给了观众。
任何力量都不能把他同和人民的艺术事业分开。
第二,尊师敬业,提携后进,是裘派艺术承前启后者。
方荣翔同志幼年学艺曾转益多师,但他对每位师父都终生不忘。
对业师裘盛戎则更是如此。
裘盛戎在艺和德两个方面给了方荣翔以深刻的影响。
1971年,裘先生病重时,方荣翔3次从长春到北京去看望他。
病榻之前,端汤伺药,直裘先生逝世,他才离去。
当时正值“文革”,那时方荣翔敢去看望裘盛戎这个所谓“反动权威”,足见其义气之高。
裘先生临终时以手表和戏装相赠,表明了他对方的评价和期望。
方荣翔不负师望,在十年浩劫过去不久,他即高举起裘派大旗,弥补了裘氏身后在净行艺术上造成的损失,使人们看了他的演出有“裘盛戎再生”之感。
继承并不等于模仿,而意味着创造,有创新才能继承发展。
方荣翔创造性地发展了裘派艺术,在某些方面超过了师父。
方荣翔成名后,有人建议他高举起“方”派的旗子。
他听了很生气,始终坚持说自己比师傅差得很远,他说, “不要宣传我个人,要宣传裘派艺术。
我有点成绩是老师教得好,团里的同志们作得好,是广大观众的支持和鼓励”。
裘先生病逝之后,方荣翔同志节衣缩食,甚有一段时间舍不得吃早饭,把省下的钱接济师母。
《裘盛戎唱腔选集》出版后,方荣翔把全部稿费交给了师母。
为了继承和弘扬裘派艺术,为了戏剧事业后继有人,方荣翔同志晚年十分重视收徒传艺。
他虽然对师父恪尽之礼,但他却不要求学生那样做。
学生来家,他亲自端茶送水。
就是躺在病床上,他也要看着学生走戏,细心指点,从不马虎。
有一年夏天,方荣翔同志从外地演出归来,团里放假,他放弃了休息,每天带着饭到十几里外给学生说戏。
由于方荣翔同志教得认真、严格要求,这个学生进步很快,在省里青年会演中曾获一等奖,在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中,获得“表演奖”。
方荣翔的收徒传艺,不仅从技艺着眼,而是从文化意识出发,自觉肩负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使。
唯其如此,他才做到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并且不必“自行束修以上”。
1988年在收台湾女花脸王海波为徒即是一例。
拜师仪式前,王海波对方荣翔说:“老师,有件事和您老商量一下。
明天举行拜师仪式,按梨园规矩,学生要送师父‘进身礼品’,我不了解大陆上的习惯,不知送什么好。
”方荣翔沉下脸来说:“我收了不少学生,有权的、没权的、有钱的、没钱的、工人、农民都有。
只要他们真心学戏,又有较好的底子,我就教!我从来没提过物质要求。
我当年拜裘先生,就是个穷光蛋。
我怎么能破了这个规矩呢?”第二天,在一家餐馆里,王海波向荣翔鞠了3个躬,荣翔还了3个礼,就算礼成。
荣翔对这个的台湾女关怀备。
他把自己用稿酬买的一黑一白两口珍贵的犀牛尾髯口,送给王海波,并在病榻上为她说戏。
方荣翔逝世后,王海波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对济南观众说:“我忘不了方老师在带病给我说戏的情景,……我要把方老师教我的戏,在方老师的剧团里尽量表现出来,以接受老师在天之灵的检验。
”台下观众报以热烈掌声,大家似乎觉得海峡两岸人民的心更加贴近了。
方荣翔同志教戏教人、育人育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要求也很严格。
有个外地学生,跟荣翔学戏之后,技艺大增,他渐渐瞧不起以前的师父,对领导安排的工作也不那么认真地去完成。
荣翔同志得知这种情况便记在心里,在一次教完戏后,不让学生关录音机,他说:“以后我不在你身边,有几句话录下来,你常听着点:教你一句唱、一步走的都是你的师父,要尊重,不能只认识我方荣翔。
领导上交给的任务也要积极地去完成。
越是有成绩,越要谦虚。
”在荣翔的帮助下,这个学生的思想境界有很大提高。
方荣翔在他生的日子里,白天向学生传授技艺,夜里瞒着医生整理剧本,把舞台调度、表演动作都一一写明,并把唱念录下音来。
在方荣翔病逝之后,亲人们为他整理遗物时,发现他枕头下、抽屉里、衣兜里的纸片上全是戏词!这些纸片凝聚着他的多少血汗啊!透过这些纸片,我们不难看到方荣翔的尊师之心、爱徒之心、热爱裘派艺术之心是多么热切真诚。
方荣翔同志继承和弘扬了裘派艺术,他也继承和弘扬了我们中华民族尊师爱生的美德。
他不仅是一个好演员,而且是一位好教师。
第三,首先是员,然后才是艺术家。
方荣翔处处以共产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从不把个人名利放在心上,表现出对的一片赤诚。
1955年实行薪金制,他被定为文艺四级。
他多次向领导要求降低工资。
为此,曾受到周恩来总理的表扬。
1960年前后,生活比较困难,有人劝荣翔同志“跑散仙”挣大钱,但是他宁可典卖衣物糊口,甚把3个10岁上下的子女送到外省学戏谋生,也不脱离剧团去谋私利。
前几年,文艺界的“走穴”风一度盛行。
因为方荣翔同志有名气、影响大,很多地方高价聘请他去演出,但是方荣翔同志一概拒绝。
他对同志们说:“我是共产员,国家已经给了我应有的报酬,我不能再去额外捞取外快。
如果文艺工作者把自己的良心都出卖了,还说什么为人民服务,还讲什么人类灵魂工程师!”1988年他到演出,有人说只要他松松口,朋友送的东西一车也装不了。
但是,荣翔同志除了用自己的钱买了一架电子琴,回来后专门送给他担任校外辅导员的一所小学外,对朋友的馈赠一概拒收 方荣翔同志勤恳恭谨,廉洁奉公,对对人民一片赤诚,为弘扬裘派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社会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曾任山东省京剧团副团长,被选为第3届省政协委员、第4届省政协常委、第6届省人大代表、第7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戏剧家协会山东分会第2届副主席与第3届名誉主席、省文联名誉主席,是全国艺术研究委员会特邀委员,中共山东省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员”称号,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他“山东省劳动模范”称号,文化部作出表彰方荣翔的决定。
荣誉多了,名气大了,但普通一的本色没有变,他常说:“我只是一个普通员,和人民给了我这么多荣誉,受之有愧,实不敢当。
我只有尽努力,报答和人民对我的培育。
”演员最重视艺术称号和品级,方荣翔却把这看得很淡。
1988年,省文化厅根据文化部通知精,方荣翔参加评选艺术。
他得知此事,恳切地表示:“我一生愿做一名人民的演员,我毫不具备艺术的水平。
我是32年的共产员,深知要做一名文艺战士,不争名不争利。
……千万别让我参加评选。
”把荣誉让给别人,把工作留给自己,勤勤恳恳地埋头工作是方荣翔同志的一贯作风。
1979年山东省举行京剧流派会演时,剧场的看牌上把他的名字写在了一位旦角演员的前面,他执意不肯,说:“生、旦、净、丑,净是第三位,不能挑头牌,自己的水平也不如那位旦角演员。
”后来直到把他的名字排在了后面才算了事。
1987年,方荣翔到北京为宋庆龄福利基金会义演,举办单位知道他做过大手术,对他特别照顾,把他安排在前门饭店食宿。
可是他刚一住下,看到条件那么好,就让他儿子去打听房价,并对儿子说:“咱们是来义演的,怎么能住这么高级的饭店!告诉接待人员,咱们到人民剧场招待所去住。
”直到住进了招待所他才心安。
平时,家属院的院子脏了,他去打扫;厕所脏了,他去收拾;有位独居的老太太生活不方便,他去照顾;炊事员的孩子病了,他深夜帮助送进医院;外出开会,他让儿子用自行车接送,不让团里派车。
这些平凡小事,无不体现荣翔同志的公仆意识和孺子牛精。
方荣翔同志不仅对自己要求严格,而且对其家属、子女要求也很严。
1982年9月方荣翔随团赴日本演出,当剧团即将回国的时候,有一位日本华侨戏迷,出于对方荣翔同志崇拜,便送去两万日元要他买点零用物品,被方荣翔婉言谢绝了。
这位华侨没办法便把钱转交给方荣翔的女儿,当时他女儿不明情由留了下来。
方荣翔知道后,立即让女儿把钱送还给那位华侨,并严厉地对女儿说,我们要严格遵守外事纪律,绝不能做有失国格、人格的事。
处处以共产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踏踏实实做人民的公仆,这就是方荣翔一生遵循的原则。
纵观方荣翔的为人,可以说其生亦荣,其死亦哀。
生前死后,人们都认为,论艺术水平如方荣翔之高者有之,论思想品格如方荣翔之美者也有之,而论二者统一如方荣翔者则为数不多。
前辈艺术家的言传身教,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革战争炮火的洗礼,的教育、培养和关怀,观众的拥戴和鼓舞,使他由满怀报效之诚。
他驾驭着艺术的车轮,艺术的车轮又推动着他,使他不能自己,把他推向艺术和人生的光辉之点。
他声溢金石、志华日月,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中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