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备荒为人民

1年前 (2024-04-22)
备战备荒为人民九里松人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恢复经济百废待兴,上受到列强封锁挤压,面临的环境形势非常严峻。
新中国领导人始终把国家安全问题放在重要地位,高度重视国防建设和战备工作。
1964年5月6月,中共中央召开北京工作会议,毛泽东提出国防与农业并重,在原子战争时期,必须要有强大稳固的后方。
毛泽东提议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下决心搞好“三线”建设。
1965年6月16日,毛泽东在听取国家计委关于“三五”计划初步设想汇报后指出:计划要考虑三个因素,是老百姓,不要丧失民心;第二是打仗;第三是灾荒。
根据毛泽东指示,国家计委对“三五”计划投资项目和主要生产指标做了调整,于7月21日向国务院作了汇报,提出:“三五”计划实质上是一个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备战计划,要从准备应付帝国主义早打、大打出发,把国防建设放在位,抢时间把三线建设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战略大后方。
8月23日,周恩来总理在国务院第158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主席要我们注意三句话,注意战争,注意灾荒,注意一切为人民。
这三句话,我把它在一起顺嘴点,就是备战、备荒、为人民。
”这是“备战、备荒、为人民”口号的最早提出。
1966年3月12日,毛泽东在关于各省发展农业机械化问题给刘少奇的信中,对“备战、备荒、为人民”做了解释。
1967年4月,备战、备荒、为人民作为毛主席语录在全国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备战备荒为人民(毛泽东就农业机械化问题致刘少奇的信,1966年3月12日)少奇同志:三月十一日信收到。
小计委派人去湖北,同湖北省委共同研究农业机械化五年、七年、十年的方案,并参观那里自力更生办机械化的试点,这个意见很好。
建议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委也各派人去湖北共同研究。
有七天十天时间即可以了。
回去后,各做一个五、七、十年计划的初步草案,酝酿几个月,然后在大约今年八九月间召开的工作会议上才有可议。
若事前无准备,那时议也恐怕议不好的。
此事以各省、市、区自力更生为主,中央只能在原材料等等方面,对原材料等等不足的地区有所帮助,也要由地方出钱购买,也要中央确有原材料储备可以出售的条件,不能一哄而起,大家伸手。
否则推迟时间,几年后再说。
为此,原材料(钢铁),工作母机,农业机械,凡国家管理、地方制造、超出国家计划远甚者(例如超出一倍以上者),在超过额内,准予留下三成五成,让地方购买使用。
此制不立,地方积极性是调动不起来的。
为了农业机械化,多产农林牧副渔等品类,要为地方争一部分机械制造权。
所谓一部分机械制造权,就是大超额分成权,小超额不在内。
一切统一于中央,卡得死死的,不是好办法。
又此事应与备战、备荒、为人民联系起来,否则地方有条件也不会热心去做。
是备战,人民和军队总得先有饭吃有衣穿,才能打仗,否则虽有枪炮,无所用之。
第二是备荒,遇了荒年,地方无粮棉油等储蓄,仰赖外省接济,总不是长久之计。
一遇战争,困难更大。
而局部地区的荒年,无论哪一个省内常常是不可避免的。
几个省起来看,就更加不可避免。
第三是国家积累不可太多,要为一部分人民今口粮还不够吃、衣被甚少着想;再则要为全体人民分散储备以为备战备荒之用着想;三则更加要为地方积累资金用之于扩大再生产着想。
所以,农业机械化,要同这几方面联系起来,才能动员群众,为较快地但是稳步地实现此种计划而奋斗。
苏联的农业政策,历来就有错误,竭泽而渔,脱离群众,以致造成现在的困境,主要是长期陷在单纯再生产坑内,一遇荒年,连单纯再生产也保不住。
我们也有过几年竭泽而渔(高征购)和很多地区荒年保不住单纯再生产的经验,总应该引以为戒吧。
现在虽然提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这是最好地同时为国家的办法,还是“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的老话)的口号,究竟能否持久地认真地实行,我看还是一个问题,要待将来才能看得出是否能够解决。
苏联的农业不是基本上机械化了吗?是何原因今陷于困境呢?此事很值得想一想。
以上几点意见,是否可行,请予酌定。
又小计委何人去湖北,似以余秋里、林乎加二同志去为宜。
如果让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委也派人去的话,似以管农业一人计委一人去为宜。
总共也只有大约七十人左右去到那里开一个七天十天的现场会。
是否可行,亦请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