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蔡襄陵园有感
1年前 (2024-04-22)
游览蔡襄陵园有感灵龍 [原创](0219) 五一长假,娘家有喜回家,蔡襄陵园就在村里,岂能放弃不游呢?“蔡襄陵园”牌坊上四个鎏金大字告诉我目的地到了,原本以为应该坐落在某座山上的陵园赫然就在马路边上,略显失望,回头想想千百年前此处定然也是座钟灵毓秀的小山,瞬间也就释怀了,如今这样的开发程度,若不是一身廉洁名留青史,恐怕连这闹市中的一隅也保不住的吧,想想又觉得可悲,为了传说中的发展,多少饱含古味,蕴藏着丰富传统文化的建筑、习俗都已渐渐消逝。
一直倾心老家的那种瓦房,下雨天在屋檐下伸手接雨水的乐趣恐怕只能到我们这一辈了吧,后辈的孩子再也住进那种石头砌的地基、粘土垒的房子里了,不免又是伤悲伤一回。
从大门进去,映入眼帘的是蔡襄千年功绩影雕,铁画银钩间浓缩了他一生的丰功伟绩。
巧遇来此参观游览队伍,讲解员用熟练的莆田方言,述说着一段段被时间封存却为人们所牢记的过往,每每这个时候就觉得汗颜,不是被蔡襄的丰功伟绩所折服,而是被自己莆田话的理解能力所打败,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莆田人,平常讲话交流那叫一个流利,可是遇到别人将书面语用方言念出来的时候就有点跟不上节奏,总是要先在脑海里翻译成普通话再进行理解,等我弄懂这句话讲什么的时候,人家早已经去了下一个故事,没办法,只能眯着眼睛自己看文字,奈何文字太多,于是就继续当我的“标题”粗略的一扫而过,设计这片影雕的人大概是有先知先觉之明的吧,知道来这参观的人总有我这样的“文盲”,很是贴心的给每一个故事安上了一个一目了然的小标题,这样草草看过,终于赶上前面的队伍,一同踏入了正对面的“端明楼”。
“端明楼”一楼正中是蔡襄的铜像,身着官袍,左手拿着《荔枝谱》,放在腰间,右手微微前伸,站在桌案后面,似乎前一刻他还在认真看书,因为来了友人连忙起身迎接,嘴角微张,似在打招呼。
左右各裱了一幅字,盖满了红红的印章,知识浅薄的我也看不出是何人所书,于是对着难得认得的匾额“以民为本”拍了张照片就匆匆跟上二楼。
楼梯拐角的墙壁上挂着三幅装裱画,全文字做底纹,镶嵌着商朝的青铜器件,裱上框,简洁又文雅,也是我喜欢的调调。
二楼不外乎还是悬挂着一些关于蔡襄生平的壁画,还有一些拓印下来的字帖:《万安桥记》、《荔枝谱》、《四贤一不孝》等等,没来得及细看,就算看了也该有大半部分是看不懂的,那些繁体字是它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它,特别是狂草,更需要花费时间。
还有就是一些莆仙名人的事迹,都是些廉政爱民的好官,因为是廉政教育基地,自然而然的就全部收录进来。
最喜欢的还是里边的两面屏风,古时候人家常见的款式,木质,糊着纸,上书文字,内容依然有点不知,果然我只是走马观花的看客,内里的精华是一点点都没学到。
二楼只有一间房间,屏风隔出来一个小小的空间,装点着太师椅,应该是会客室,背面部分设计成回廊的样式,两侧挂上壁画,这样子参观者不于一览无余,将全部内容看完也要小半会儿的时间,回廊的设计将空间化,也算是匠心独运了。
绕了一圈,那块“忘归石”倒是多看了几眼,是仿的鼓山灵源洞的摩崖石刻。
据说,蔡襄任福州知府时爱游鼓山,经常流连忘返。
有一次,游玩得兴趣勃勃,竟忘了时间,暮色苍茫还没有下山的意思。
经提醒,才想起来该回去了。
于是,写了笔为遒劲的“忘归石”三个颜体楷书大字,字径约70厘米,刻在灵源洞蹴鳌桥东端岩壁上。
出了展厅再往前就是“蔡襄公玉像”,说的是汉白玉所雕,官帽和腰带上镶着碧玉,很是金贵的用玻璃罩保护起来。
继续往前是一个“廉风传承”的展板,果然是廉政教育基地,处处透露着“廉”文化。
径直往前,灌木旁掩映着块石碑,上书“凡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看到传说中的“下马碑”陵墓也就不远了,果然转个弯儿,陵墓的仪门就赫然眼前。
仪门横匾前书“庆历名臣”,后书“刚正廉明”,刻有对联:“忠国兴邦三谏有诗誉扬端明殿,惠民利涉万安无险功业洛阳桥”,“公慑奸魂千古乾坤留正气,诚承祖德万家荔谱永留芳”。
穿过仪门,陵园全貌就映入眼帘。
依然是中国人最钟爱的对称布局,陵墓古老庄严,围墙绿树参天,碧草成茵,长青的松柏散发出阵阵清香,树上结的多边形的果子惹人怜爱。
仪门前是分列两边的石翁仲,依次为羊、马、虎、武官、文官。
不得不说的是那石虎,长的那叫一个萌,圆鼓鼓的脑袋,半圆的耳朵,耷拉着的眼晴,细长的微笑的嘴简直要把人萌化了。
石马也是栩栩栩如生……再往外是两座亭子,立着碑,上面刻着重新修葺陵墓的相关事宜。
两个亭子各与一条书法碑廊相连,碑上镌刻蔡襄为主的宋四大书法家楷、行、草、隶12600字。
用手顺着笔划勾勒,一撇一捺中尽显书法者的苍劲有力。
顺着碑林往里走,尽头就是陵墓所在,望着庄严的陵墓,瞬间不知道应该跟他说些什么,只能默默在心里说道:多少个春夏秋冬、日夜星辰过去了,许许多多的人在历史洪流中消逝了,蔡襄的名字迄今还被人们所铭记,您一生的所作所为也该无憾。
地理位置 蔡襄陵园,俗称蔡襄墓,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锦岭(也称官岭或外岭)将军山下,旧福厦公路西侧。
1961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襄陵园简介 蔡襄陵园位于枫亭镇铺头锦岭下古官道旁,今福福厦公路西侧。
原官道旁有巨碑“宋端明殿学士忠惠蔡公道”。
蔡襄陵园坐东朝西,围墙环抱着古墓。
围墙内,用石板块筑成“凤”字形。
埕分内、中、外,长80米,宽30米,封土高2.8米,占地2400平方米。
陵园四周松树长青、綠草如茵,山花盛开。
墓左,立着“蔡襄墓”石碑,墓前,两侧矗立着一对高5米的石柱(华表),俨然对峙,犹如威严的门卫。
柱上面题刻着“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济众,今朝古道肃观瞻”。
明代马歘在蔡襄墓前赋诗:野蒿秋草翳残碑,落日鸟啼宰树悲。
来往行人知下马,感恩多在过桥时。
风雨沧桑,墓园兴废,只有人心是永恒的丰碑。
蔡襄陵园如今日见宏伟壮观,不仅因为他有一支庞大的后裔,而是他生前确为人民做了好亊。
纪念人物 蔡襄(1012一1067),出生于枫亭清泽亭卧牛山(今九社村)。
蔡襄,字君谟,父蔡玉秀,母卢氏(惠安人)。
蔡襄五岁开始读书,与弟蔡高在枫亭塔斗山、惠安伏虎岩、仙游县学等处攻读。
十八岁被兴化军选拔由弟弟蔡高陪同赴京应开封府进士考试,得名。
次年,他从江阴赴京参加礼部举行的考试及随后的殿试,登进士甲科第十名。
他曾两次担任福州知府,两次担任泉州知府,还担任过开封和杭州知府,官端明殿学士。
1067年8月16日病逝。
南宋淳熙三年(1176)追谥“忠惠”。
任泉州知府时,主持修建洛阳桥,对沟通福建南北交通起重要作用。
工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有墨迹碑刻传世。
生平著述宏富,后人揖有《蔡襄全集》。
成书于嘉祐四年(1059)的《荔枝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荔枝专著。
陵园规模 据传,当年墓园占地60亩,墓前大道还立有“武官下马,文官下轿”的下马碑。
1997年,海内外蔡襄后裔把其墓重建为“蔡襄陵园”,历时三年,于1999辛竣工,占地面积20亩,仍保持宗代艺术造型,增建“山门、仪门、围墙、端明楼、四垂亭、书法碑廊”以及管理房和停车场,重粗文武石翁仲、石羊石马、石虎,铺平石墓埕、水泥通道等附属设施。
墓陵占地一亩,建造古老庄严,围墙绿树参天,绿草如茵,环境幽静优美,陵园前方“仪门”,高7.5米,白色花岗石构筑,横匾前书“庆历名臣”,后书“刚正廉明”;山门及前门,分别刻有对联“跨海筑桥不尽黎民歌惠政,挥毫飞龙凤何曾勋业掩文章”,“忠国兴邦三谏有诗誉扬端明殿,惠民利涉万安无险功业洛阳桥”,“公慑奸魂千古乾坤留正气,诚承祖德万家荔谱永留芳”,表达了后人对蔡襄一生品德及其功业的崇高评价和敬仰。
重修维护 在重修陵园时,菲律宾总统依斯特拉和世界僧伽会副会长瑞今(蔡襄后裔)闻讯,特致词电贺。
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亲笔题写“蔡襄陵园”和“碑林”。
全长134米的“书法碑廊”,共有134块碑文,镌刻蔡襄为主的宋四大书法家楷、行、草、隶12600字,为福建省现有规模的碑林。
“端明楼”正厅塑有蔡襄铜像,设有书法展览厅,供游人参观。
蔡襄廉政教育基地展馆 下马碑 蔡襄公玉像 廉臣辈出 蔡襄“千年庆”捐款捐物芳名 蔡公道 蔡襄墓 泉州万安桥 泉州洛阳桥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部分文字来自陵园介绍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一直倾心老家的那种瓦房,下雨天在屋檐下伸手接雨水的乐趣恐怕只能到我们这一辈了吧,后辈的孩子再也住进那种石头砌的地基、粘土垒的房子里了,不免又是伤悲伤一回。
从大门进去,映入眼帘的是蔡襄千年功绩影雕,铁画银钩间浓缩了他一生的丰功伟绩。
巧遇来此参观游览队伍,讲解员用熟练的莆田方言,述说着一段段被时间封存却为人们所牢记的过往,每每这个时候就觉得汗颜,不是被蔡襄的丰功伟绩所折服,而是被自己莆田话的理解能力所打败,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莆田人,平常讲话交流那叫一个流利,可是遇到别人将书面语用方言念出来的时候就有点跟不上节奏,总是要先在脑海里翻译成普通话再进行理解,等我弄懂这句话讲什么的时候,人家早已经去了下一个故事,没办法,只能眯着眼睛自己看文字,奈何文字太多,于是就继续当我的“标题”粗略的一扫而过,设计这片影雕的人大概是有先知先觉之明的吧,知道来这参观的人总有我这样的“文盲”,很是贴心的给每一个故事安上了一个一目了然的小标题,这样草草看过,终于赶上前面的队伍,一同踏入了正对面的“端明楼”。
“端明楼”一楼正中是蔡襄的铜像,身着官袍,左手拿着《荔枝谱》,放在腰间,右手微微前伸,站在桌案后面,似乎前一刻他还在认真看书,因为来了友人连忙起身迎接,嘴角微张,似在打招呼。
左右各裱了一幅字,盖满了红红的印章,知识浅薄的我也看不出是何人所书,于是对着难得认得的匾额“以民为本”拍了张照片就匆匆跟上二楼。
楼梯拐角的墙壁上挂着三幅装裱画,全文字做底纹,镶嵌着商朝的青铜器件,裱上框,简洁又文雅,也是我喜欢的调调。
二楼不外乎还是悬挂着一些关于蔡襄生平的壁画,还有一些拓印下来的字帖:《万安桥记》、《荔枝谱》、《四贤一不孝》等等,没来得及细看,就算看了也该有大半部分是看不懂的,那些繁体字是它不认识我,我也不认识它,特别是狂草,更需要花费时间。
还有就是一些莆仙名人的事迹,都是些廉政爱民的好官,因为是廉政教育基地,自然而然的就全部收录进来。
最喜欢的还是里边的两面屏风,古时候人家常见的款式,木质,糊着纸,上书文字,内容依然有点不知,果然我只是走马观花的看客,内里的精华是一点点都没学到。
二楼只有一间房间,屏风隔出来一个小小的空间,装点着太师椅,应该是会客室,背面部分设计成回廊的样式,两侧挂上壁画,这样子参观者不于一览无余,将全部内容看完也要小半会儿的时间,回廊的设计将空间化,也算是匠心独运了。
绕了一圈,那块“忘归石”倒是多看了几眼,是仿的鼓山灵源洞的摩崖石刻。
据说,蔡襄任福州知府时爱游鼓山,经常流连忘返。
有一次,游玩得兴趣勃勃,竟忘了时间,暮色苍茫还没有下山的意思。
经提醒,才想起来该回去了。
于是,写了笔为遒劲的“忘归石”三个颜体楷书大字,字径约70厘米,刻在灵源洞蹴鳌桥东端岩壁上。
出了展厅再往前就是“蔡襄公玉像”,说的是汉白玉所雕,官帽和腰带上镶着碧玉,很是金贵的用玻璃罩保护起来。
继续往前是一个“廉风传承”的展板,果然是廉政教育基地,处处透露着“廉”文化。
径直往前,灌木旁掩映着块石碑,上书“凡文武官员军民人等到此下马”,看到传说中的“下马碑”陵墓也就不远了,果然转个弯儿,陵墓的仪门就赫然眼前。
仪门横匾前书“庆历名臣”,后书“刚正廉明”,刻有对联:“忠国兴邦三谏有诗誉扬端明殿,惠民利涉万安无险功业洛阳桥”,“公慑奸魂千古乾坤留正气,诚承祖德万家荔谱永留芳”。
穿过仪门,陵园全貌就映入眼帘。
依然是中国人最钟爱的对称布局,陵墓古老庄严,围墙绿树参天,碧草成茵,长青的松柏散发出阵阵清香,树上结的多边形的果子惹人怜爱。
仪门前是分列两边的石翁仲,依次为羊、马、虎、武官、文官。
不得不说的是那石虎,长的那叫一个萌,圆鼓鼓的脑袋,半圆的耳朵,耷拉着的眼晴,细长的微笑的嘴简直要把人萌化了。
石马也是栩栩栩如生……再往外是两座亭子,立着碑,上面刻着重新修葺陵墓的相关事宜。
两个亭子各与一条书法碑廊相连,碑上镌刻蔡襄为主的宋四大书法家楷、行、草、隶12600字。
用手顺着笔划勾勒,一撇一捺中尽显书法者的苍劲有力。
顺着碑林往里走,尽头就是陵墓所在,望着庄严的陵墓,瞬间不知道应该跟他说些什么,只能默默在心里说道:多少个春夏秋冬、日夜星辰过去了,许许多多的人在历史洪流中消逝了,蔡襄的名字迄今还被人们所铭记,您一生的所作所为也该无憾。
地理位置 蔡襄陵园,俗称蔡襄墓,位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枫亭镇锦岭(也称官岭或外岭)将军山下,旧福厦公路西侧。
1961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襄陵园简介 蔡襄陵园位于枫亭镇铺头锦岭下古官道旁,今福福厦公路西侧。
原官道旁有巨碑“宋端明殿学士忠惠蔡公道”。
蔡襄陵园坐东朝西,围墙环抱着古墓。
围墙内,用石板块筑成“凤”字形。
埕分内、中、外,长80米,宽30米,封土高2.8米,占地2400平方米。
陵园四周松树长青、綠草如茵,山花盛开。
墓左,立着“蔡襄墓”石碑,墓前,两侧矗立着一对高5米的石柱(华表),俨然对峙,犹如威严的门卫。
柱上面题刻着“四谏经邦,昔日芳型垂史册”、“万安济众,今朝古道肃观瞻”。
明代马歘在蔡襄墓前赋诗:野蒿秋草翳残碑,落日鸟啼宰树悲。
来往行人知下马,感恩多在过桥时。
风雨沧桑,墓园兴废,只有人心是永恒的丰碑。
蔡襄陵园如今日见宏伟壮观,不仅因为他有一支庞大的后裔,而是他生前确为人民做了好亊。
纪念人物 蔡襄(1012一1067),出生于枫亭清泽亭卧牛山(今九社村)。
蔡襄,字君谟,父蔡玉秀,母卢氏(惠安人)。
蔡襄五岁开始读书,与弟蔡高在枫亭塔斗山、惠安伏虎岩、仙游县学等处攻读。
十八岁被兴化军选拔由弟弟蔡高陪同赴京应开封府进士考试,得名。
次年,他从江阴赴京参加礼部举行的考试及随后的殿试,登进士甲科第十名。
他曾两次担任福州知府,两次担任泉州知府,还担任过开封和杭州知府,官端明殿学士。
1067年8月16日病逝。
南宋淳熙三年(1176)追谥“忠惠”。
任泉州知府时,主持修建洛阳桥,对沟通福建南北交通起重要作用。
工书法,为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有墨迹碑刻传世。
生平著述宏富,后人揖有《蔡襄全集》。
成书于嘉祐四年(1059)的《荔枝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荔枝专著。
陵园规模 据传,当年墓园占地60亩,墓前大道还立有“武官下马,文官下轿”的下马碑。
1997年,海内外蔡襄后裔把其墓重建为“蔡襄陵园”,历时三年,于1999辛竣工,占地面积20亩,仍保持宗代艺术造型,增建“山门、仪门、围墙、端明楼、四垂亭、书法碑廊”以及管理房和停车场,重粗文武石翁仲、石羊石马、石虎,铺平石墓埕、水泥通道等附属设施。
墓陵占地一亩,建造古老庄严,围墙绿树参天,绿草如茵,环境幽静优美,陵园前方“仪门”,高7.5米,白色花岗石构筑,横匾前书“庆历名臣”,后书“刚正廉明”;山门及前门,分别刻有对联“跨海筑桥不尽黎民歌惠政,挥毫飞龙凤何曾勋业掩文章”,“忠国兴邦三谏有诗誉扬端明殿,惠民利涉万安无险功业洛阳桥”,“公慑奸魂千古乾坤留正气,诚承祖德万家荔谱永留芳”,表达了后人对蔡襄一生品德及其功业的崇高评价和敬仰。
重修维护 在重修陵园时,菲律宾总统依斯特拉和世界僧伽会副会长瑞今(蔡襄后裔)闻讯,特致词电贺。
全国政协副主席赵朴初亲笔题写“蔡襄陵园”和“碑林”。
全长134米的“书法碑廊”,共有134块碑文,镌刻蔡襄为主的宋四大书法家楷、行、草、隶12600字,为福建省现有规模的碑林。
“端明楼”正厅塑有蔡襄铜像,设有书法展览厅,供游人参观。
蔡襄廉政教育基地展馆 下马碑 蔡襄公玉像 廉臣辈出 蔡襄“千年庆”捐款捐物芳名 蔡公道 蔡襄墓 泉州万安桥 泉州洛阳桥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部分文字来自陵园介绍在此一并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