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坝客家群楼之《长安围》
1年前 (2024-04-22)
湖心坝客家群楼之《长安围》White 《长安围》 在南粤大地北部的翁江河畔,有一处奇的客家人聚居地——这便是素有“江尾粮仓”之称的韶关市翁源县江尾镇南塘村的"湖心坝客家群楼“,一座以大量“清明上河图”式建筑氤氲了客家人几百年耕读传家传统的奇村落。
湖心坝客家群楼所在地——南塘村,地处翁江河与江尾河两水汇处,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土肥水足。
全村有土地面积288公顷,耕地面积146公顷,人口两千多人。
湖心坝客家群楼,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6年-1449年),今有550多年历史,为南迁入粤沈姓二世祖(人称翁祖)永初公始建,明清年间先后建设的59座围楼,除27座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拆除或改建外,有32座古建筑的主体结构和艺术特色仍保持着历史原貌,其中长安围、外翰弟、大夫弟、三门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此庞大的客家民居建筑群,可亦称粤北客家村。
这里,可看到造型各异的古围楼、红麻石垒砌成的古井、鹅卵石砌成的街道、雕龙画凤的墙扇屏风、清静幽雅的民居小屋。
民风纯朴,民居典雅,古街古巷,古井古桥,任你随意穿梭,引你流连忘返。
具有代表意义的《长安围》位于湖心坝的东北位置,坐西向东,是座民居群,围屋的整体平面为半圆形,坪外挖有一口大池塘。
《长安围》外墙系灰砂夯筑而成。
《长安围》由居屋构成外围和内围,围中央为永初公祠,进深49米。
《长安围》的中轴线上有三道大门。
道大门(即正门)是外围大门,直通第二道大门(即外围内门),第三道大门为内围大门(即永初公祠正门)。
《长安围》正门。
《长安围》与晒稻谷的老人。
《长安围》北门。
《长安围》正在修缮之中。
不远的将来,她会以新的面貌迎接八方宾客。
再见!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再见的——《长安围》
湖心坝客家群楼所在地——南塘村,地处翁江河与江尾河两水汇处,地势平坦,一马平川,土肥水足。
全村有土地面积288公顷,耕地面积146公顷,人口两千多人。
湖心坝客家群楼,始建于明朝正统年间(公元1436年-1449年),今有550多年历史,为南迁入粤沈姓二世祖(人称翁祖)永初公始建,明清年间先后建设的59座围楼,除27座因年久失修而倒塌、拆除或改建外,有32座古建筑的主体结构和艺术特色仍保持着历史原貌,其中长安围、外翰弟、大夫弟、三门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此庞大的客家民居建筑群,可亦称粤北客家村。
这里,可看到造型各异的古围楼、红麻石垒砌成的古井、鹅卵石砌成的街道、雕龙画凤的墙扇屏风、清静幽雅的民居小屋。
民风纯朴,民居典雅,古街古巷,古井古桥,任你随意穿梭,引你流连忘返。
具有代表意义的《长安围》位于湖心坝的东北位置,坐西向东,是座民居群,围屋的整体平面为半圆形,坪外挖有一口大池塘。
《长安围》外墙系灰砂夯筑而成。
《长安围》由居屋构成外围和内围,围中央为永初公祠,进深49米。
《长安围》的中轴线上有三道大门。
道大门(即正门)是外围大门,直通第二道大门(即外围内门),第三道大门为内围大门(即永初公祠正门)。
《长安围》正门。
《长安围》与晒稻谷的老人。
《长安围》北门。
《长安围》正在修缮之中。
不远的将来,她会以新的面貌迎接八方宾客。
再见!不远的将来我们会再见的——《长安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