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灵山上有座石勒墓
1年前 (2024-04-22)
玉灵山上有座石勒墓鑫 离石城北20公里,在连绵的吕梁山脉之中,有一峰突兀、挺拔峻翘,这就是玉灵山。
山势东北部稍缓,四面悬崖陡坡,山体青石质,被權草覆盖并四向延伸,与周边黄土高原地貌形成鲜明的对照。
北望真武(北武当山),形似玉琮,气象森严,独秀众山。
海拔近1590米,为离石与方山两县界山。
空中俯视 山顶为巨石垒筑的城堡建筑。
坐北向南,东西长70余米,南北宽30余米,面积约二千平方米。
东北方只有的门洞通道可以进入城堡。
城堡分上院和下院两个院落,通过门洞联通。
上院是庙宇建筑群,下院为生活区,均为石头窑洞建筑,是名符其实的石头城。
遗址破损非常严重,可以数着的有二十几孔窑洞,绝大多数己经塌落,残垣断壁于萋萋野草间。
最西部残破小庙还有断断续续的香火,简陋的没有庙名,没有了象,晨钟暮鼓在这里简直就是。
里面有两通石碑,从山民赠送的布匾可看出现供奉的是龙王。
这里是很罕见的佛、道多教一的“众庙”,把后赵石勒帝作为来供奉,具有萨满教的特点,是民族大融的产物。
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奉萨满教,信奉“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天地万物。
天地日月、山川河流都是他们崇拜的对象。
在各种中,祖先的灵魂是极受尊敬的,认为故去的先祖会长存于宇宙当中,能给现世的人带来欢乐和财富。
北方游牧民族普遍信奉萨满教,将祖先供奉蒙古包在西北方。
远看玉灵山顶很象蒙古包,石勒墓正位于西北方不远。
【乾隆五十五年碑】 自古献戏之事,无非酬劝世,而发扬蹈厉之义也。
我州玉灵山,峻岭崔巍,灵显赫,从来每年四月十八日献戏五天。
远近老幼,上山点香祷祝,下山观戏游览,诚盛事也。
【大清宣统元年九月吉立碑】 噫嘻乎!莫为之前虽美佛彰,莫为之后虽盛佛传,州治北东乡六十里旧有王灵名山古建。
如来古佛、无量寿佛、观音菩萨、玄天大帝、关圣帝君、龙王、石勒大王、娘娘、黑虎灵官、钟鼓乐楼诸 之庙,历年久远,风雨剥落。
每岁四月十八日演戏五天,经理于节焚香目击心伤,会知四十八村人等于光绪二十一年补葺,一日功竣庙宇辉煌焕然一新,诚可妥,灵肃享祀也,宣统元年经理等欲勒石垂名。
西面远看玉灵山 [后赵皇帝石勒墓] 站在石勒墓正前方,背后正好对着的玉灵山顶尤如一座天然的大墓,特别震撼人心。
古人选择这个地方作为石勒的陵墓,真是一处风水的宝地! 玉灵山峰顶之下西北平缓地带,荒草漫漫淹没着石勒墓,标志性的是墓碑。
玉灵山周围四十八村出资,民国二十六年六月刻立了石勒墓碑。
碑文写到:“多者后世军阀,有同石氏阶级,不遵中枢政令,称入关,盘踞要津,潜称尊号,迨败身死,厝尸城外,子不能葬,而反妄作主张,劫持统帅,藉端推翻政府,如斯人者,有何面目以见数千年之磊落英雄!如石勒氏者,又安可少乎哉!”。
立碑之时为1937年6月,正值国内军阀混战的动乱岁月,日本全面侵华前夕。
此非常时期立石勒墓碑,表达了村民希望有石勒一样的英雄人物力挽狂澜,意在祈求石勒护佑,人们过上和平安稳没有战争的生活。
[墓碑石远看玉灵山顶] 【石勒氏墓记】 一代之盛襄升降,虽曰人事,岂非天哉。
晋自怀帝、愍帝以后,强臣跋扈,擅权悮国,称犯阙,史不绝书。
甚虏帝纳后,洗爵执盖,饮鸩掩被之囗事层出而不穷,纲纪荡然,于此极。
后人读史此,未尝不掩卷太息,为之黯然伤也。
其时云扰之国有十七焉,他姓不具论,苐就石氏言之:考石勒,羯也,为囗囗之臣,年十四,随人行贩洛阳,倚啸上东门,王衍囗而异之,谓左右曰:“吾观胡邹,声视有奇,恐将为天下患。
”遣使收之,而勒已去。
勒虽不学,而雅好文史,尝令儒生读史传而听之,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囗败之故。
一日,使人读汉书,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大惊曰:“此法当失,何遂成王业。
”读留候谏,曰:“赖有此囗囗英达如此。
”大兴二年称王,寻潜称帝,据上。
尝谓侍臣曰:“朕或方古何等主?”群臣均以 高皇、魏祖对。
勒笑曰:“人苦不自[知],卿言太过。
朕若遇高皇帝,北面事之,与韩、彭竞鞭争先;脱遇光武,并驱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之皎然。
终不若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人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群臣顿首称万岁。
建号太和、建平,凡十六年。
石氏之历史,如此有足。
多者后世军阀,有同石氏阶级,不遵中枢政令,称入关,盘据要津,潜称尊号,迨败身死,厝尸城外,子不能葬,而反妄作主张,劫持统帅,藉端推翻政府,如斯人者,有何面目以见数千年前之磊落英雄!噫,如石勒氏者,又安可少乎哉!广文王延祚记后学刘毓彬书民国二十六年六月榖旦经理:头甲 巩怀义 王喜发 王树桐二甲 任囗金 张宏恩三甲 傅作贤 吴嘉桐 王喜绪 李从海四甲 高吉周 王元祚 薛向荣 王大明 刘德映五甲 李吉山 李振信 刘开吉住持:韩本真铁笔:杜锦忠 石勒,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称帝于襄国(今河北邢台),葬于高平陵(河南汝阳),似乎与过去的永宁州或是今天的方山县没什么关系。
但据《永宁州志》载:“勒台山在州治东北四十里,相传石勒尝屯于此”。
又载:“后赵石勒墓,相传在州治北三十里,未详”。
从地理位置上讲,位于大武镇对面的玉灵山应该基本符这个条件,从直线距离来讲,当年的永宁州治到玉灵山也就是三十来里路程。
这里说的就是今天的玉灵山。
这里的石勒墓,可能是人们为了纪念石勒曾经屯便设墓祭祀。
此碑为民国二十六年(即公元1937年)所立。
今当地人称其为“石勒爷墓”。
情不自禁想起明.杨慎的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山势东北部稍缓,四面悬崖陡坡,山体青石质,被權草覆盖并四向延伸,与周边黄土高原地貌形成鲜明的对照。
北望真武(北武当山),形似玉琮,气象森严,独秀众山。
海拔近1590米,为离石与方山两县界山。
空中俯视 山顶为巨石垒筑的城堡建筑。
坐北向南,东西长70余米,南北宽30余米,面积约二千平方米。
东北方只有的门洞通道可以进入城堡。
城堡分上院和下院两个院落,通过门洞联通。
上院是庙宇建筑群,下院为生活区,均为石头窑洞建筑,是名符其实的石头城。
遗址破损非常严重,可以数着的有二十几孔窑洞,绝大多数己经塌落,残垣断壁于萋萋野草间。
最西部残破小庙还有断断续续的香火,简陋的没有庙名,没有了象,晨钟暮鼓在这里简直就是。
里面有两通石碑,从山民赠送的布匾可看出现供奉的是龙王。
这里是很罕见的佛、道多教一的“众庙”,把后赵石勒帝作为来供奉,具有萨满教的特点,是民族大融的产物。
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奉萨满教,信奉“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天地万物。
天地日月、山川河流都是他们崇拜的对象。
在各种中,祖先的灵魂是极受尊敬的,认为故去的先祖会长存于宇宙当中,能给现世的人带来欢乐和财富。
北方游牧民族普遍信奉萨满教,将祖先供奉蒙古包在西北方。
远看玉灵山顶很象蒙古包,石勒墓正位于西北方不远。
【乾隆五十五年碑】 自古献戏之事,无非酬劝世,而发扬蹈厉之义也。
我州玉灵山,峻岭崔巍,灵显赫,从来每年四月十八日献戏五天。
远近老幼,上山点香祷祝,下山观戏游览,诚盛事也。
【大清宣统元年九月吉立碑】 噫嘻乎!莫为之前虽美佛彰,莫为之后虽盛佛传,州治北东乡六十里旧有王灵名山古建。
如来古佛、无量寿佛、观音菩萨、玄天大帝、关圣帝君、龙王、石勒大王、娘娘、黑虎灵官、钟鼓乐楼诸 之庙,历年久远,风雨剥落。
每岁四月十八日演戏五天,经理于节焚香目击心伤,会知四十八村人等于光绪二十一年补葺,一日功竣庙宇辉煌焕然一新,诚可妥,灵肃享祀也,宣统元年经理等欲勒石垂名。
西面远看玉灵山 [后赵皇帝石勒墓] 站在石勒墓正前方,背后正好对着的玉灵山顶尤如一座天然的大墓,特别震撼人心。
古人选择这个地方作为石勒的陵墓,真是一处风水的宝地! 玉灵山峰顶之下西北平缓地带,荒草漫漫淹没着石勒墓,标志性的是墓碑。
玉灵山周围四十八村出资,民国二十六年六月刻立了石勒墓碑。
碑文写到:“多者后世军阀,有同石氏阶级,不遵中枢政令,称入关,盘踞要津,潜称尊号,迨败身死,厝尸城外,子不能葬,而反妄作主张,劫持统帅,藉端推翻政府,如斯人者,有何面目以见数千年之磊落英雄!如石勒氏者,又安可少乎哉!”。
立碑之时为1937年6月,正值国内军阀混战的动乱岁月,日本全面侵华前夕。
此非常时期立石勒墓碑,表达了村民希望有石勒一样的英雄人物力挽狂澜,意在祈求石勒护佑,人们过上和平安稳没有战争的生活。
[墓碑石远看玉灵山顶] 【石勒氏墓记】 一代之盛襄升降,虽曰人事,岂非天哉。
晋自怀帝、愍帝以后,强臣跋扈,擅权悮国,称犯阙,史不绝书。
甚虏帝纳后,洗爵执盖,饮鸩掩被之囗事层出而不穷,纲纪荡然,于此极。
后人读史此,未尝不掩卷太息,为之黯然伤也。
其时云扰之国有十七焉,他姓不具论,苐就石氏言之:考石勒,羯也,为囗囗之臣,年十四,随人行贩洛阳,倚啸上东门,王衍囗而异之,谓左右曰:“吾观胡邹,声视有奇,恐将为天下患。
”遣使收之,而勒已去。
勒虽不学,而雅好文史,尝令儒生读史传而听之,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囗败之故。
一日,使人读汉书,郦食其劝立六国后,大惊曰:“此法当失,何遂成王业。
”读留候谏,曰:“赖有此囗囗英达如此。
”大兴二年称王,寻潜称帝,据上。
尝谓侍臣曰:“朕或方古何等主?”群臣均以 高皇、魏祖对。
勒笑曰:“人苦不自[知],卿言太过。
朕若遇高皇帝,北面事之,与韩、彭竞鞭争先;脱遇光武,并驱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之皎然。
终不若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人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
”群臣顿首称万岁。
建号太和、建平,凡十六年。
石氏之历史,如此有足。
多者后世军阀,有同石氏阶级,不遵中枢政令,称入关,盘据要津,潜称尊号,迨败身死,厝尸城外,子不能葬,而反妄作主张,劫持统帅,藉端推翻政府,如斯人者,有何面目以见数千年前之磊落英雄!噫,如石勒氏者,又安可少乎哉!广文王延祚记后学刘毓彬书民国二十六年六月榖旦经理:头甲 巩怀义 王喜发 王树桐二甲 任囗金 张宏恩三甲 傅作贤 吴嘉桐 王喜绪 李从海四甲 高吉周 王元祚 薛向荣 王大明 刘德映五甲 李吉山 李振信 刘开吉住持:韩本真铁笔:杜锦忠 石勒,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开国皇帝,称帝于襄国(今河北邢台),葬于高平陵(河南汝阳),似乎与过去的永宁州或是今天的方山县没什么关系。
但据《永宁州志》载:“勒台山在州治东北四十里,相传石勒尝屯于此”。
又载:“后赵石勒墓,相传在州治北三十里,未详”。
从地理位置上讲,位于大武镇对面的玉灵山应该基本符这个条件,从直线距离来讲,当年的永宁州治到玉灵山也就是三十来里路程。
这里说的就是今天的玉灵山。
这里的石勒墓,可能是人们为了纪念石勒曾经屯便设墓祭祀。
此碑为民国二十六年(即公元1937年)所立。
今当地人称其为“石勒爷墓”。
情不自禁想起明.杨慎的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