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日本见闻之三——福冈未来医院
1年前 (2024-04-22)
我的日本见闻之三——福冈未来医院飞雪1966 去福冈医院,是因为瑞。
瑞在日本生活二十多年了。
瑞几年前来过上海,他向我们介绍日本时只说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你们去日本体验一下,体验了就知道了。
他说的体验当然不是那些旅游景点,而是日本社会。
瑞为了尽他所定义的向导之责,把家里要办的事都尽量搁置,等我们来了再去办理。
他带我们去邮政局、区政府,与公共服务部门“打交道”。
他又浑身上下寻找自己的“病”,总算发现脚上一处擦破伤,他就借此带我们去医院体验了。
瑞选择了他家附近的四所医院之一——福冈未来医院。
他选了这家私立医院(其它三家也是私立的),因为对于普通民众,选择私立医院和公立医院在医疗费用支出上没有差别。
福冈的医疗保障具体情况是:住院:个人支付30%——0%,按收入情况分级,收入越低个人支付越低,低保户0支付;门诊:个人支付30%,不分级,但低保户0支付。
穷人享有医疗费0支付,可以进私立医院,私立医院与公立医院资源平等,这些是我感到意外的。
就诊的流程与在上海的医院基本相同,但挂号时多了一个填表环节。
表格有若干栏目,是围绕就诊病状的“问答”或“描述”。
候诊区是宽敞的长廊,长廊一侧是诊室,大约有六、七个,另一侧面对诊室的单排长椅是候诊坐席。
我们跟随瑞进入候诊区,他把填写好的表格交给个诊室门口的护士,之后我们就等候了。
在候诊的大约一个小时时间里,我看到了特别不一样的景象:护士小姐拿着某个候诊者的表格走出诊室,找到这位患者,然后俯下身或者单膝跪地与患者交流。
瑞轻声说,那个患者的表格应该没有填写清楚,护士想进一步帮患者理清病状。
我看到一个护士小姐在与一位患者交流时用手拍自己的腰间来确认病状,另一位护士小姐指着表格中的某处耐心问询……这一个小时里,这样的交流场景大约出现了五人次。
这场景,自然又温馨。
看到这样的场景,我有一个闪念:日本餐馆里的“跪式服务”被我(我们)理解为跪敬“金主”,可是在这里(包括在邮政局)我看到了类似的“蹲下来”的服务,这应该是对服务对象尊重的礼仪。
看来,我原有的认知是一种偏见。
这场景又让我想起上海的一位朋友,她说她去医院就医时会把自己的病状用最简明的文字写在一张纸上,直接给医生看,以便就诊时医生快速清晰地了解情况,省下问诊的力气,提高诊断效率。
在医生只能给一个患者三分钟的境况下,怎样有效地让医生了解病情,着实是个大问题。
瑞的擦破伤虽然是小毛病,但是医生和护士都非常认真地对待。
陪同瑞进入诊疗室的老付同学说,在诊疗室,医生观察问诊之后要瑞上床躺下,护士助手是时刻准备着的姿态,医生亲自为瑞做消毒处理……老付半开玩笑地说他去看病比瑞的重也没让他上过床。
结束诊疗之后,瑞建议我们去住院部参观一下。
我们选择了四楼的病房区。
我们轻轻地在病房外宽大的走廊里走过,一路所见,病房人性化的设施以及日本人的干净都是能够想象的,难以想象的是我们遇见了午餐场景。
这一层的病患多为不能自理的老者,护士们在帮助他们进餐,更多的是在喂食……我们从这层病房区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护士喂食患者的场景随处皆是。
我们安静地离开。
下到一楼时我才开始发问:患者的陪护不需要家人?瑞说:不需要。
我问:由护士专业护理,那护理费很贵吧?瑞说:都包含在可以报销的医疗费里,不另外支付。
说完,瑞示意我们看一楼的康复训练室,他说康复训练、理疗这些也都包含在医疗保障体系之内,不用额外支付费用。
其实,我应该对这样的医疗保障有所耳闻,但亲见,感受确实更为深刻。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发达国家嘛!的确如此!但值得思考的是,这是蛋糕有多大的问题还是蛋糕如何切的问题呢?尊重个体、保护弱者的社会是不是会更多地激发对他者的用心和善意呢? 一楼大厅 挂号处及候诊区 候诊区 护士与患者交流 住院部病房走廊所见 一楼候诊区厕所内的呼救按钮和急救折叠床
瑞在日本生活二十多年了。
瑞几年前来过上海,他向我们介绍日本时只说了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你们去日本体验一下,体验了就知道了。
他说的体验当然不是那些旅游景点,而是日本社会。
瑞为了尽他所定义的向导之责,把家里要办的事都尽量搁置,等我们来了再去办理。
他带我们去邮政局、区政府,与公共服务部门“打交道”。
他又浑身上下寻找自己的“病”,总算发现脚上一处擦破伤,他就借此带我们去医院体验了。
瑞选择了他家附近的四所医院之一——福冈未来医院。
他选了这家私立医院(其它三家也是私立的),因为对于普通民众,选择私立医院和公立医院在医疗费用支出上没有差别。
福冈的医疗保障具体情况是:住院:个人支付30%——0%,按收入情况分级,收入越低个人支付越低,低保户0支付;门诊:个人支付30%,不分级,但低保户0支付。
穷人享有医疗费0支付,可以进私立医院,私立医院与公立医院资源平等,这些是我感到意外的。
就诊的流程与在上海的医院基本相同,但挂号时多了一个填表环节。
表格有若干栏目,是围绕就诊病状的“问答”或“描述”。
候诊区是宽敞的长廊,长廊一侧是诊室,大约有六、七个,另一侧面对诊室的单排长椅是候诊坐席。
我们跟随瑞进入候诊区,他把填写好的表格交给个诊室门口的护士,之后我们就等候了。
在候诊的大约一个小时时间里,我看到了特别不一样的景象:护士小姐拿着某个候诊者的表格走出诊室,找到这位患者,然后俯下身或者单膝跪地与患者交流。
瑞轻声说,那个患者的表格应该没有填写清楚,护士想进一步帮患者理清病状。
我看到一个护士小姐在与一位患者交流时用手拍自己的腰间来确认病状,另一位护士小姐指着表格中的某处耐心问询……这一个小时里,这样的交流场景大约出现了五人次。
这场景,自然又温馨。
看到这样的场景,我有一个闪念:日本餐馆里的“跪式服务”被我(我们)理解为跪敬“金主”,可是在这里(包括在邮政局)我看到了类似的“蹲下来”的服务,这应该是对服务对象尊重的礼仪。
看来,我原有的认知是一种偏见。
这场景又让我想起上海的一位朋友,她说她去医院就医时会把自己的病状用最简明的文字写在一张纸上,直接给医生看,以便就诊时医生快速清晰地了解情况,省下问诊的力气,提高诊断效率。
在医生只能给一个患者三分钟的境况下,怎样有效地让医生了解病情,着实是个大问题。
瑞的擦破伤虽然是小毛病,但是医生和护士都非常认真地对待。
陪同瑞进入诊疗室的老付同学说,在诊疗室,医生观察问诊之后要瑞上床躺下,护士助手是时刻准备着的姿态,医生亲自为瑞做消毒处理……老付半开玩笑地说他去看病比瑞的重也没让他上过床。
结束诊疗之后,瑞建议我们去住院部参观一下。
我们选择了四楼的病房区。
我们轻轻地在病房外宽大的走廊里走过,一路所见,病房人性化的设施以及日本人的干净都是能够想象的,难以想象的是我们遇见了午餐场景。
这一层的病患多为不能自理的老者,护士们在帮助他们进餐,更多的是在喂食……我们从这层病房区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护士喂食患者的场景随处皆是。
我们安静地离开。
下到一楼时我才开始发问:患者的陪护不需要家人?瑞说:不需要。
我问:由护士专业护理,那护理费很贵吧?瑞说:都包含在可以报销的医疗费里,不另外支付。
说完,瑞示意我们看一楼的康复训练室,他说康复训练、理疗这些也都包含在医疗保障体系之内,不用额外支付费用。
其实,我应该对这样的医疗保障有所耳闻,但亲见,感受确实更为深刻。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发达国家嘛!的确如此!但值得思考的是,这是蛋糕有多大的问题还是蛋糕如何切的问题呢?尊重个体、保护弱者的社会是不是会更多地激发对他者的用心和善意呢? 一楼大厅 挂号处及候诊区 候诊区 护士与患者交流 住院部病房走廊所见 一楼候诊区厕所内的呼救按钮和急救折叠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