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保护动物:短尾信天翁
8个月前 (04-22)
一级保护动物:短尾信天翁鄠邑闲人 短尾信天翁(学名:Phoebastria albatrus)为鹱形目信天翁科下的一种大型海鸟,[1]别名海燕,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体长94-95厘米,身体白色,头和颈缀有,初级飞羽和尾黑褐色,嘴粉红色,脚暗色。
在行为上相比短尾信天翁不接近船只,而黑脚信天翁喜欢接近和跟随船只。
短尾信天翁常年生活在海上,繁殖期间居住于海岛或岩壁上,为居留性鸟类,不迁徙。
主要以海水表层的小型软体动物、鱼类和其他海洋无脊椎动物为食,一般在水面觅食。
分布于北太平洋和亚洲的西太平洋一带,中国群岛有分布。
繁殖期10-12月,常成对集中在一起营群巢,每次产1枚卵,孵化期和育雏期长,幼鸟有喷吐胃液防御天敌的特殊本领,寿长,可达40-60年。
由于人类利用、渔业误捕和火山喷发等因素,其种群数量稀少,2009年估计不超过3000只,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中文学名:短尾信天翁拉丁学名:Phoebastria albatrus Pallas别称:海燕、信天翁、阿房鸟、阿呆鸟二名法:Phoebastria albatrus界:动物界 短尾信天翁成鸟为太平洋上的体白色信天翁,体羽白色,头顶、枕和后颈缀有皮;最长的肩羽、翅和尾端黑褐色。
翅小覆羽呈黑白斑杂状,翅肩附近有一大的白斑;初级飞羽和尾羽羽轴黄白色,尾下覆羽和腋羽纯白色。
嘴长而强,前端具钩,由许多角质片覆盖而成,上嘴先端屈曲向下;两个鼻孔呈管状,左右分开;颈部和尾部短;体躯粗壮结实;翅膀狭长,长达55厘米,弯曲像一把尖刀。
飞行时脚远伸出黑色尾后。
颜色:虹膜暗褐色,嘴粉红色或,嘴端偏蓝,脚蓝灰色,蹼黑色。
短尾信天翁幼鸟羽色变化较大。
体羽的渐变过程从幼鸟的深褐色亚成鸟的浅色腹部,并具翼上白斑及背部鳞状斑纹。
第1年幼鸟体羽为暗褐色,较淡,上体缀有一点棕色,头和颈部缀有黑色,初级飞羽羽轴,虹膜暗褐色、嘴。
第2年幼鸟体羽仍为暗褐色,但前额和眼下变为白色,灰色并缀有白色,胸和次级飞羽内翈具窄的白色羽缘。
第3年幼鸟基本上仍为暗褐色,但在额、眼先、眉、两颊已缀有大量白色,下背和尾上覆羽已出现白色斑点,内侧次级飞羽和它们的覆羽已全变为白色,白色,两胁缀有灰色。
第4年幼鸟已基本变为白色,但仍有一些暗褐色存在于上体。
体长94-95厘米,身体白色,头和颈缀有,初级飞羽和尾黑褐色,嘴粉红色,脚暗色。
在行为上相比短尾信天翁不接近船只,而黑脚信天翁喜欢接近和跟随船只。
短尾信天翁常年生活在海上,繁殖期间居住于海岛或岩壁上,为居留性鸟类,不迁徙。
主要以海水表层的小型软体动物、鱼类和其他海洋无脊椎动物为食,一般在水面觅食。
分布于北太平洋和亚洲的西太平洋一带,中国群岛有分布。
繁殖期10-12月,常成对集中在一起营群巢,每次产1枚卵,孵化期和育雏期长,幼鸟有喷吐胃液防御天敌的特殊本领,寿长,可达40-60年。
由于人类利用、渔业误捕和火山喷发等因素,其种群数量稀少,2009年估计不超过3000只,为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中文学名:短尾信天翁拉丁学名:Phoebastria albatrus Pallas别称:海燕、信天翁、阿房鸟、阿呆鸟二名法:Phoebastria albatrus界:动物界 短尾信天翁成鸟为太平洋上的体白色信天翁,体羽白色,头顶、枕和后颈缀有皮;最长的肩羽、翅和尾端黑褐色。
翅小覆羽呈黑白斑杂状,翅肩附近有一大的白斑;初级飞羽和尾羽羽轴黄白色,尾下覆羽和腋羽纯白色。
嘴长而强,前端具钩,由许多角质片覆盖而成,上嘴先端屈曲向下;两个鼻孔呈管状,左右分开;颈部和尾部短;体躯粗壮结实;翅膀狭长,长达55厘米,弯曲像一把尖刀。
飞行时脚远伸出黑色尾后。
颜色:虹膜暗褐色,嘴粉红色或,嘴端偏蓝,脚蓝灰色,蹼黑色。
短尾信天翁幼鸟羽色变化较大。
体羽的渐变过程从幼鸟的深褐色亚成鸟的浅色腹部,并具翼上白斑及背部鳞状斑纹。
第1年幼鸟体羽为暗褐色,较淡,上体缀有一点棕色,头和颈部缀有黑色,初级飞羽羽轴,虹膜暗褐色、嘴。
第2年幼鸟体羽仍为暗褐色,但前额和眼下变为白色,灰色并缀有白色,胸和次级飞羽内翈具窄的白色羽缘。
第3年幼鸟基本上仍为暗褐色,但在额、眼先、眉、两颊已缀有大量白色,下背和尾上覆羽已出现白色斑点,内侧次级飞羽和它们的覆羽已全变为白色,白色,两胁缀有灰色。
第4年幼鸟已基本变为白色,但仍有一些暗褐色存在于上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