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拜访织女洞
8个月前 (04-22)
七夕拜访织女洞峨东老农 七夕拜访织女洞 去织女洞的时候,正是七夕。
我想,这样的季节去拜访织女,应该是最适不过了。
透过那片正对着洞口的桃园,织女洞就出现在半山腰。
山脚下,是条河,这是一条很有名的河,有名到天上人间都有它的踪影。
地上的叫沂河,天上的叫银河。
据说,银河还是取自沂河的谐音。
从小,就听奶奶讲天上的银河,讲银河两边的牛郎织女,还有牛郎挑着的那一双儿女。
所以到织女洞,先看银河,也就顺理成章了。
山前的这一汪秀水,清澈透明,微微泛蓝,透着几分秘。
流水深深深几许?或许,只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和那搭桥的喜鹊知道。
喜欢河里的水,捡一块河边的卵石,喊一喊水中的小鸭,没想到却惊起一只鸟雀,在河水边盘旋一下,飞向了远处的青山。
随着飞鸟望去,山腰的织女洞已然入目。
于是,离别银河,沿路上山。
山脚下,独立着一棵野李子树,一只喜鹊正在鸣叫。
闻着李子树发出的淡淡幽香,山中的小路向右一拐,织女洞的院门就出现在眼前。
这是一座精致小巧的山门。
一侧是巨大的岩石,石头旁则是一株树木,乍一看像是栽培的盆景,仔细观察,景致自然天成,让人一下子就喜欢起来。
门楼内石灰墙壁上,书有古诗。
细看,是杜牧的《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走进院门,左侧悬崖峭壁中,一处凌空的高阁镶嵌其上,这就是织女洞了。
织女洞与其他建筑的不同,是镶嵌在石壁上。
外看,像是三层楼阁式结构,青砖碧瓦,朱门绿窗。
门楣上镌有“织女仙洞”四个大字。
整个建筑宛若空中楼阁,悬挂于崖壁之中。
从底层石门进去,内部石洞分为二层,洞中存有古碑数块,或竖立于石壁旁,或镶嵌在石壁中,年代最早的可上溯到宋代。
沿着一排陡峭的石梯,慢慢通向上层,织女塑像端坐洞中,左侧有梳妆台和寝室,洞壁前有窗。
透过天窗,正好与河对岸的牛郎官庄隔河相望。
据史料记载,牛郎官庄曾建有牛郎庙。
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嘉庆年间重修,曾塑有牛郎及子女塑像。
如今牛郎庙已毁,只有牛郎官庄仍在诉说着牛郎织女的传说。
我观看完洞内石碑,走出织女洞,询问别的去处。
得知山上有始建于唐代的迎仙观遗址。
顺着山左道路上行,遇见一位身着蓝色宽袍的老道士,但见他束发高耸,颇有些仙风道骨。
我请教其尊号,他说俗名叫张明斗,已经86岁,本地燕子崖村人。
9岁时因贫而舍,入观为道。
文革中曾被迫还俗结婚生子,老伴前年已去世。
现在随着旅游开发,又受邀在此管理道观,并做些讲解工作。
我随着张道士到了院中,在一棵银杏树下坐下,他慢慢给我讲起迎仙观的来历。
迎仙观始建于唐代,正殿是老子庙堂,曾建有老君阁、三清殿和东西厢房。
附殿还有观音堂、天孙殿、药王庙、僧王庙等。
最初由仙人张道通所建。
对此,有张道通道士塔为证。
石塔始建于金代贞佑元年(公元1216年),是张道通第八代丁守全等为其祖师所建。
今保存完好。
塔高九层,小巧玲珑,四周镶嵌有花草图像,雕刻精致,并有文字记载:张道通,莫州(今河北任丘)人,出生于唐代大顺元年(公元889年),自幼在长白山修道,后云游到大贤山修道,一直到金代仙逝,寿年318岁。
在我观看石塔的时候,张道士从一个玻璃瓶里,取出一枚泡在酒里的白果。
据他介绍这是罕见的“叶籽银杏”,就是旁边银杏树的果实。
这棵古银杏树,树龄已上千年。
如今枝叶茂密,最奇特之处是果实结在叶子上,据说是国内的一棵,被称为“叶籽银杏”。
于原因,连专家也不解。
更奇的是,只有朝向织女洞的一股树枝才结叶籽银杏。
于是,演绎成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牛郎织女被天河隔开后,织女在旁边的天孙泉低头喝水时,不小心把头上一颗宝珠掉进泉中,织女仔细寻找,怎么也找不到。
忽然刮起一阵轻风,泉边一棵小树沙沙作响,织女仔细一看,发现自己丢失的宝珠挂在树叶上。
不禁感叹道:“树啊,我与牛郎身居两地,戴漂亮的宝珠给谁看呢?你先为我收藏,待到七夕与牛郎相逢时我再戴吧!”到了七月初七,织女来取宝珠,发现树叶上长出一个个与宝珠一样的仙果。
树叶上结出的果实,就是珍贵的“叶籽银杏”。
听到这么美丽的传说,看看老道士手中的奇特银杏,更感觉这里真的钟灵毓秀。
不由回首远眺,只见大贤山绿树苍翠,郁郁葱葱,织女洞被掩映在山水灵秀的风景中。
人常说,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一年一渡的牛郎织女,一定正在享受着那幸福的鹊桥相会!
我想,这样的季节去拜访织女,应该是最适不过了。
透过那片正对着洞口的桃园,织女洞就出现在半山腰。
山脚下,是条河,这是一条很有名的河,有名到天上人间都有它的踪影。
地上的叫沂河,天上的叫银河。
据说,银河还是取自沂河的谐音。
从小,就听奶奶讲天上的银河,讲银河两边的牛郎织女,还有牛郎挑着的那一双儿女。
所以到织女洞,先看银河,也就顺理成章了。
山前的这一汪秀水,清澈透明,微微泛蓝,透着几分秘。
流水深深深几许?或许,只有隔河相望的牛郎织女和那搭桥的喜鹊知道。
喜欢河里的水,捡一块河边的卵石,喊一喊水中的小鸭,没想到却惊起一只鸟雀,在河水边盘旋一下,飞向了远处的青山。
随着飞鸟望去,山腰的织女洞已然入目。
于是,离别银河,沿路上山。
山脚下,独立着一棵野李子树,一只喜鹊正在鸣叫。
闻着李子树发出的淡淡幽香,山中的小路向右一拐,织女洞的院门就出现在眼前。
这是一座精致小巧的山门。
一侧是巨大的岩石,石头旁则是一株树木,乍一看像是栽培的盆景,仔细观察,景致自然天成,让人一下子就喜欢起来。
门楼内石灰墙壁上,书有古诗。
细看,是杜牧的《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走进院门,左侧悬崖峭壁中,一处凌空的高阁镶嵌其上,这就是织女洞了。
织女洞与其他建筑的不同,是镶嵌在石壁上。
外看,像是三层楼阁式结构,青砖碧瓦,朱门绿窗。
门楣上镌有“织女仙洞”四个大字。
整个建筑宛若空中楼阁,悬挂于崖壁之中。
从底层石门进去,内部石洞分为二层,洞中存有古碑数块,或竖立于石壁旁,或镶嵌在石壁中,年代最早的可上溯到宋代。
沿着一排陡峭的石梯,慢慢通向上层,织女塑像端坐洞中,左侧有梳妆台和寝室,洞壁前有窗。
透过天窗,正好与河对岸的牛郎官庄隔河相望。
据史料记载,牛郎官庄曾建有牛郎庙。
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嘉庆年间重修,曾塑有牛郎及子女塑像。
如今牛郎庙已毁,只有牛郎官庄仍在诉说着牛郎织女的传说。
我观看完洞内石碑,走出织女洞,询问别的去处。
得知山上有始建于唐代的迎仙观遗址。
顺着山左道路上行,遇见一位身着蓝色宽袍的老道士,但见他束发高耸,颇有些仙风道骨。
我请教其尊号,他说俗名叫张明斗,已经86岁,本地燕子崖村人。
9岁时因贫而舍,入观为道。
文革中曾被迫还俗结婚生子,老伴前年已去世。
现在随着旅游开发,又受邀在此管理道观,并做些讲解工作。
我随着张道士到了院中,在一棵银杏树下坐下,他慢慢给我讲起迎仙观的来历。
迎仙观始建于唐代,正殿是老子庙堂,曾建有老君阁、三清殿和东西厢房。
附殿还有观音堂、天孙殿、药王庙、僧王庙等。
最初由仙人张道通所建。
对此,有张道通道士塔为证。
石塔始建于金代贞佑元年(公元1216年),是张道通第八代丁守全等为其祖师所建。
今保存完好。
塔高九层,小巧玲珑,四周镶嵌有花草图像,雕刻精致,并有文字记载:张道通,莫州(今河北任丘)人,出生于唐代大顺元年(公元889年),自幼在长白山修道,后云游到大贤山修道,一直到金代仙逝,寿年318岁。
在我观看石塔的时候,张道士从一个玻璃瓶里,取出一枚泡在酒里的白果。
据他介绍这是罕见的“叶籽银杏”,就是旁边银杏树的果实。
这棵古银杏树,树龄已上千年。
如今枝叶茂密,最奇特之处是果实结在叶子上,据说是国内的一棵,被称为“叶籽银杏”。
于原因,连专家也不解。
更奇的是,只有朝向织女洞的一股树枝才结叶籽银杏。
于是,演绎成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牛郎织女被天河隔开后,织女在旁边的天孙泉低头喝水时,不小心把头上一颗宝珠掉进泉中,织女仔细寻找,怎么也找不到。
忽然刮起一阵轻风,泉边一棵小树沙沙作响,织女仔细一看,发现自己丢失的宝珠挂在树叶上。
不禁感叹道:“树啊,我与牛郎身居两地,戴漂亮的宝珠给谁看呢?你先为我收藏,待到七夕与牛郎相逢时我再戴吧!”到了七月初七,织女来取宝珠,发现树叶上长出一个个与宝珠一样的仙果。
树叶上结出的果实,就是珍贵的“叶籽银杏”。
听到这么美丽的传说,看看老道士手中的奇特银杏,更感觉这里真的钟灵毓秀。
不由回首远眺,只见大贤山绿树苍翠,郁郁葱葱,织女洞被掩映在山水灵秀的风景中。
人常说,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一年一渡的牛郎织女,一定正在享受着那幸福的鹊桥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