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茱萸之恋

1年前 (2024-04-22)
山茱萸之恋帘外雨 图文原创:帘外雨(资料及两张山茱萸果的图片来自网络)   和山茱萸的初次相遇是在暮色中。
一种的簇生的小花,木本的,不知是属于灌木还是小乔木。
其实前些日子就看到过了,初时以为是哪种花木抽出的新芽,却并没有想到这“新芽”就是花。
  枝条稀稀疏疏的,象柳枝一般纤弱,但却并不下垂,一朵朵米粒似的小花簇生成一个有梅花大小的花团,一个枝条大约也就五六个这样的花团。
虽然瘦削,但树冠是不规则的伞形向外伸展开的,让人觉得清新俏然,倒也很我的审美口味。
用识花软件拍了一下,应该是山茱萸,又怕是晚上识花误差较大,隔日趁天还亮着,又识别了一次,确定是山茱萸。
  山茱萸(学名:Cornus officinalis Sieb. et Zucc.)落叶乔木或灌木;树皮灰褐色;叶对生,纸质,上面绿色,无毛,下面浅绿色;伞形花序生于枝侧,总苞片卵形,带紫色;总花梗粗壮,微被灰色短柔毛; 花小,两性,先叶开放;花萼阔三角形,无毛;花瓣舌状披针形,,向外反卷;雄蕊与花瓣互生,花丝钻形,花药椭圆形;花梗纤细。
核果长椭圆形,红色紫红色;花期3-4月;果期9-10月。
主要生长于中国中部省区,朝鲜、日本也有分布。
生于海拔400-1500米,稀达2100米的林缘或森林中。
  山茱萸的果实称“萸肉”,俗名枣皮,味酸涩,性微温。
茱萸肉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功能成分,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历代医家应用山茱萸的经验,把山茱萸列为补血固精、补益肝肾、调气、补虚、明目和强身之药。
  相传战国时期赵王有颈椎病,颈痛难忍,一位姓朱的御医用一种干果煎汤给赵王内服用,很快使赵王解除病痛。
而后赵王问朱御医用了什么灵丹妙药,朱御医回答是山萸果,如若坚持服用,不但可颈椎疼痛,还可安健脑、清热明目。
赵王听后大喜,令人大种山萸。
为了表彰朱御医的功绩,就将山萸更名为山朱萸,后来人们将山朱萸写成现在的山茱萸,并逐渐流传了下来。
  也不知道此茱萸是不是王维的兄弟们插着登高的那一种?无从考证。
不过诗佛倒是写过一首《山茱萸》: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
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
  在仲春花枝烂漫的时节,和桃李相比,她显得过于低调朴实了。
不过若是看腻了桃红柳绿,就象吃惯了大鱼大肉,偶尔来碟凉拌黄瓜,你便会觉得浑身上下都会无比舒爽。
山茱萸正是如此,在大红大紫的世界里,有这么几绺淡黄,便觉得非常清新养眼。
虽只是初相遇,但我却喜欢上这种小花了。
  位于秦岭南坡的佛坪县就是有名的山茱萸之乡,春天漫山遍野的黄花灿烂,秋来鲜红欲滴的红果坠满枝头。
如今高铁开通,不过半小时车程,可以说已是近在咫尺,会,有时间是一定要去看一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