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军工厂现在成了历史
1年前 (2024-04-22)
三线军工厂现在成了历史奋勇前进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姓军却军装,他们姓军却不授军衔,他们姓军却不拿枪支。
但是,他们却像共和国的军人一样对忠诚、对人民忠心,对祖国赤诚:他们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来到中西北部的深山老林;他们钻山沟、穿林海、跨雪原,走进茫茫的荒芜之地;为铸造国防和军队的钢铁长城,他们忍辱负重,默默无闻,甚连共和国的旗帜上都没有留下过姓和名,但他们践行了“献了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的誓言。
这群人就是三线军工人!这群人都在带有军字的单位上班,单位叫“三线军工厂”,为了便于管理,这些工厂都有一个特别的代号,这些代号代表着秘与自豪。
三线军工厂始建于上世纪六零年代末期,在那个燃情岁月,为响应中央三线建设的号召,“好人好马上三线”,各路精英告别故土家园,投入三线建设。
从一砖一瓦盖起一座座厂房,到一草一木建好自己的家园,我们的父辈,在荒凉的山沟里,战天斗地,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用热血与汗水,靠勤劳与智慧,给我们留下了一座座深山里的现代工厂;开发研制出一批批军品装备,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奉献了他们的青春芳华。
我记得小时候十一岁就随着父辈们无忧无虑地来到这大山深处的三线工厂里,轻松的上学,欢快的玩耍,那是一段难忘的美好记忆。
当时刚建三线军工厂,没有学校,上学都是去当地的村庄里的学校上课,当地很穷,上课有两个班级挤在一个教室里上课,桌椅板凳就是大树板材。
我们父辈也算是最早去扶贫一代天骄吧。
厂区隐蔽在山沟里,四周茂林修竹,林荫蔽日,静静地躺在群山环抱中。
工厂一般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生产区分散在山沟里,十几栋水泥砖厂房,依山就势横七竖八地隐蔽在沟沟叉叉里。
这些建筑可抗六级以上地震,灰色的水泥砖每块重达45斤,都是当年老一代军工人自制的产品。
生产区的围墙沿着山势逶迤而行,生活区就在建在围墙外部的另外山沟里。
十几栋宿舍楼依山而建,红砖砌成的楼房最高四五层,还有一些泥土夯制的干打垒,多是六七十年代的建筑风格。
顺着弯曲的水泥路前往厂区最热闹的生活服务区,路在山间或谷底,沿路两旁错落有致地种植着杨柳,枝叶繁茂。
为了方便职工家属,工厂的生活服务区又建有了菜市场、百货(有些单位叫军人服务部)、职工食堂、学校、幼儿园、招待所、医务室、洗澡堂、电影院、图书阅览室、职工游艺室,还有灯光球场,还经常几个三线厂还互动一下。
有些县城里都不具备的设施,在我们这里一应俱全,俨然是一个远离都市的小社会。
工厂的人员从户籍方面来说,属于城里人,但是,从地理环境来说,却又是名副其实的乡下人,只是特殊的身份决定了我们特殊的生活方式。
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为便于交流,形成了一种掺杂着各地方言的当地土话,讲着南腔北调的厂里人,习惯将自己的生老病死都交给工厂。
清晨,起床的军号声在山沟嘹亮响起,人们在号声中睁开双眼。
在清脆悦耳的军号声里,上班的大人们步履匆匆,上学的孩子们嬉嬉闹闹。
傍晚,山风送来的山花清香扑鼻,下班的人们三三两两行走在厂区的公路上;庭院里的人家早早搬出了凉椅,聚在一起纳凉、谈天,欣赏着如今夜晚再也难得一见的明朗星空。
生活在这里云淡风轻,安祥和谐,有一种与世无争的飘逸感。
山沟里的业余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工厂每星期都要放电影,每月都要组织活动,逢年过节更是热闹沸腾,舞狮子、玩龙灯、猜谜语、观花灯、踩高跷,等等民间文艺演出,此起彼伏。
八小时以外,人们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业余生活,串串门,打打牌,聊聊天,钓钓鱼,还有闲不住的人在生活区的空地上开出一片菜地,闲时劳作一番,松土、施肥、浇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于是,每逢夕阳西下时,便能看见荷锄而归人们,收获瓜菜的情景。
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习惯了每天三点一线的平静生活。
时光荏苒,光阴在宁静的山路上消逝着,平静的三线生活被市场经济大潮猛烈地冲击和颠覆。
三线厂逐渐告别了吃皇粮的日子,找米下锅成了工厂日后的常态。
在“保民,自负盈亏”的口号下,机制僵化、产品单一、转产困难,交通信息闭塞,再加上战转欠下的债务,种种难题沉重地压在三线人的肩上,三线人不堪重负,步履艰难。
三线厂不再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去处了,头上笼罩着破产与倒闭的阴云;三线人也不再是让人羡慕的名词,有着贫穷与落后的忧患。
还是那山路,当年那么多的人走了进来,带着火一样的热情,带着知识与力量走了进来,建设我们的家园。
二十多年后,又有人沿着这条路走出去,走向外面的世界,更多的人留了下来,盼望着东山再起,重现昨日的辉煌。
当年从天南地北进山扎根三线的人们,工厂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家,谁也不愿意这个家走向衰落,谁也不愿意离开这个家,各自去飘零。
光阴如梭,曾经属于那个岁月的三线建设,已经离我们远去,流下的汗水、泪水也早已风干在历史的尘埃里;我们父辈把青春献给了大山,留下的只有两鬓斑白和羸弱身躯,而我们正值青壮年,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厂,还要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
当年的辉煌而今早已风光不再,经历过潮起潮落,一代人老去,一代人成长。
也许每一个三线人都有如我一样的三线情结,无论走多远,都会时常想起在三线的那段难忘的生活,毕竟那里留下了太多的记忆,留下了几代人的青春芳华,留下了几代人的酸甜苦辣,留下了几代人的汗水与泪水。
三线军工厂,值得我们共同追忆的精家园! 这是我的两个承德战友,陪我一起去了三线老厂,全称为中国人民第3524工厂。
但是,他们却像共和国的军人一样对忠诚、对人民忠心,对祖国赤诚:他们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来到中西北部的深山老林;他们钻山沟、穿林海、跨雪原,走进茫茫的荒芜之地;为铸造国防和军队的钢铁长城,他们忍辱负重,默默无闻,甚连共和国的旗帜上都没有留下过姓和名,但他们践行了“献了青春献终生,献完终生献子孙”的誓言。
这群人就是三线军工人!这群人都在带有军字的单位上班,单位叫“三线军工厂”,为了便于管理,这些工厂都有一个特别的代号,这些代号代表着秘与自豪。
三线军工厂始建于上世纪六零年代末期,在那个燃情岁月,为响应中央三线建设的号召,“好人好马上三线”,各路精英告别故土家园,投入三线建设。
从一砖一瓦盖起一座座厂房,到一草一木建好自己的家园,我们的父辈,在荒凉的山沟里,战天斗地,从无到有,白手起家,用热血与汗水,靠勤劳与智慧,给我们留下了一座座深山里的现代工厂;开发研制出一批批军品装备,为国防和军队建设奉献了他们的青春芳华。
我记得小时候十一岁就随着父辈们无忧无虑地来到这大山深处的三线工厂里,轻松的上学,欢快的玩耍,那是一段难忘的美好记忆。
当时刚建三线军工厂,没有学校,上学都是去当地的村庄里的学校上课,当地很穷,上课有两个班级挤在一个教室里上课,桌椅板凳就是大树板材。
我们父辈也算是最早去扶贫一代天骄吧。
厂区隐蔽在山沟里,四周茂林修竹,林荫蔽日,静静地躺在群山环抱中。
工厂一般分为生产区和生活区,生产区分散在山沟里,十几栋水泥砖厂房,依山就势横七竖八地隐蔽在沟沟叉叉里。
这些建筑可抗六级以上地震,灰色的水泥砖每块重达45斤,都是当年老一代军工人自制的产品。
生产区的围墙沿着山势逶迤而行,生活区就在建在围墙外部的另外山沟里。
十几栋宿舍楼依山而建,红砖砌成的楼房最高四五层,还有一些泥土夯制的干打垒,多是六七十年代的建筑风格。
顺着弯曲的水泥路前往厂区最热闹的生活服务区,路在山间或谷底,沿路两旁错落有致地种植着杨柳,枝叶繁茂。
为了方便职工家属,工厂的生活服务区又建有了菜市场、百货(有些单位叫军人服务部)、职工食堂、学校、幼儿园、招待所、医务室、洗澡堂、电影院、图书阅览室、职工游艺室,还有灯光球场,还经常几个三线厂还互动一下。
有些县城里都不具备的设施,在我们这里一应俱全,俨然是一个远离都市的小社会。
工厂的人员从户籍方面来说,属于城里人,但是,从地理环境来说,却又是名副其实的乡下人,只是特殊的身份决定了我们特殊的生活方式。
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为便于交流,形成了一种掺杂着各地方言的当地土话,讲着南腔北调的厂里人,习惯将自己的生老病死都交给工厂。
清晨,起床的军号声在山沟嘹亮响起,人们在号声中睁开双眼。
在清脆悦耳的军号声里,上班的大人们步履匆匆,上学的孩子们嬉嬉闹闹。
傍晚,山风送来的山花清香扑鼻,下班的人们三三两两行走在厂区的公路上;庭院里的人家早早搬出了凉椅,聚在一起纳凉、谈天,欣赏着如今夜晚再也难得一见的明朗星空。
生活在这里云淡风轻,安祥和谐,有一种与世无争的飘逸感。
山沟里的业余生活更是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工厂每星期都要放电影,每月都要组织活动,逢年过节更是热闹沸腾,舞狮子、玩龙灯、猜谜语、观花灯、踩高跷,等等民间文艺演出,此起彼伏。
八小时以外,人们也会有各种各样的业余生活,串串门,打打牌,聊聊天,钓钓鱼,还有闲不住的人在生活区的空地上开出一片菜地,闲时劳作一番,松土、施肥、浇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于是,每逢夕阳西下时,便能看见荷锄而归人们,收获瓜菜的情景。
我们在这片土地上生长,习惯了每天三点一线的平静生活。
时光荏苒,光阴在宁静的山路上消逝着,平静的三线生活被市场经济大潮猛烈地冲击和颠覆。
三线厂逐渐告别了吃皇粮的日子,找米下锅成了工厂日后的常态。
在“保民,自负盈亏”的口号下,机制僵化、产品单一、转产困难,交通信息闭塞,再加上战转欠下的债务,种种难题沉重地压在三线人的肩上,三线人不堪重负,步履艰难。
三线厂不再是一个让人向往的去处了,头上笼罩着破产与倒闭的阴云;三线人也不再是让人羡慕的名词,有着贫穷与落后的忧患。
还是那山路,当年那么多的人走了进来,带着火一样的热情,带着知识与力量走了进来,建设我们的家园。
二十多年后,又有人沿着这条路走出去,走向外面的世界,更多的人留了下来,盼望着东山再起,重现昨日的辉煌。
当年从天南地北进山扎根三线的人们,工厂对他们来说就是一个家,谁也不愿意这个家走向衰落,谁也不愿意离开这个家,各自去飘零。
光阴如梭,曾经属于那个岁月的三线建设,已经离我们远去,流下的汗水、泪水也早已风干在历史的尘埃里;我们父辈把青春献给了大山,留下的只有两鬓斑白和羸弱身躯,而我们正值青壮年,却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工厂,还要面对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
当年的辉煌而今早已风光不再,经历过潮起潮落,一代人老去,一代人成长。
也许每一个三线人都有如我一样的三线情结,无论走多远,都会时常想起在三线的那段难忘的生活,毕竟那里留下了太多的记忆,留下了几代人的青春芳华,留下了几代人的酸甜苦辣,留下了几代人的汗水与泪水。
三线军工厂,值得我们共同追忆的精家园! 这是我的两个承德战友,陪我一起去了三线老厂,全称为中国人民第3524工厂。